前言



興隆街街坊會的歐來貴師傅,於2012年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教授飄色製作,這工藝研究的大部詳細內容是歐師傅提供教學的資料。紀錄片是當年香港文化空間活化廳的一個傳統工藝展覽的師父贊2現場錄像作品。

飄色巡遊在初時叫「走古事」,即每台飄色有一個主題,以傳統民間的小說和戲曲劇目選出經典人物角色,或是民間耳熟能詳的情節,作為飄色的主題。現在每個街坊團體的飄色,一般會製作兩台至四台飄色,有傳統的和現代的題材。有些團體只做現代題材,或只做傳統題材,亦有兩個題材兼備的,希望能以容易產生共鳴的題材或劇情,吸引觀眾。用傳統題材的話,如唐宮恨史,是唐明皇及楊貴妃故事,因為現在的年輕人大都不認識,於是以色彩艷麗的古代服飾來吸睛,又因為從前的服飾是人手製造,做工精細,布料古雅,如果有新的飄色題材,而適合使用的話,大多會沿用儲存的服飾,以減輕製作成本。

現代題材以諷刺時弊為主,因可以讓觀眾產生即時的認同感和延伸「話題」,甚至可間接成為宣傳。而漫畫題材則以漫畫主角裝扮來吸引青少年觀眾,幾種不同的題材和造型表演,在同一天的不同參與巡遊團體中,展現在觀眾眼前,這是長洲飄色巡遊,跟內地只有單一傳統題材是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海外曾有完整的錄像,記錄了1960年的長洲太平清醮的飄色製作和巡遊情況,以長洲漁港開始,然後介紹飄色製作,見有以日本兵作為色芯的角色,而興隆街的飄色製作汽車裝置,嶄新的交通工具,加上戰爭的記憶,呈現在同一時空交替著。 (圖1,2)

「飄色的主題內容,其實也跟隨著香港經濟發展和長洲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創新,在飄色師傅敢於創作的前提下,以『實體』記錄作了歷史的見證。例如 1984的《奧運精神》、1985年的《馬照跑、舞照跳》和1986年運動員的揚威漢城亞運等等,無一不是當年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熱門話題。而自從電視在香港普及化後,受歡迎的電視劇及當中深入民心的劇中人物,亦被各團體用作飄色題材,因較易引起注視和茶餘飯後的話題。」1

Craft of Piu Sik 飄色工藝

(圖1)Getty Images授權(2019)

Craft of Piu Sik 飄色工藝

(圖2)Getty Images授權(2019)

香港雖然都有很多傳統宗教節慶,但以長洲太平清醮活動最為吸引,而當中的飄色巡遊正是最主要的賣點,因飄色製作是包含了各種不同的民間手工藝、巧奪天工的掩飾装置、選用吸引觀眾的題材,加上天真趣緻的兒童,神奇地「站立」起來,成為香港宗教節慶活動中,能夠保持歷久不衰。因此,每年飄色巡遊之前,傳媒便會預先到長洲採訪有關活動的準備工作,特別是該年飄色的主題、色芯造型,以作「搶先」報導,提醒市民及遊客前往欣賞。

每年大概在正月下旬,各參與巡遊的團體,便會開始著手籌備有關安排,巡遊隊伍的其他部份,比較容易處理和跟進,唯獨飄色製作一環,因涉及選定題材、改動裝置、增加道具、服飾設計、尋找色芯等複雜過程,即使全部定了下來,仍要實際地「試色芯」、「試服飾」以至修改裝置等具體工作。所以,必需成立一組工作人員,由有經驗的師傅帶領下,展開有關之製作,並要經常再聚以研究進度和解決隨時出現的問題。

「飄色製作組」,一般由四至五個人組合而成,分別負責色櫃的接駁、道具設計、服裝、化裝頭飾之跟進工作,有些可以自行創作,有些要另找專業友好幫忙。可以說,一台飄色其實也是集體創作的作品。(圖3)飄色製作還有另一特點,就是整個過程,只憑藉師傅們累積多年的豐富經驗,完全沒有畫下草圖、紙樣,只以實物調整配合和修改,這正是切合了「非物質文化」的「當下人傳人」的特質,以延伸這項民間傳統工藝文化。

由於長洲社區鄰里的凝聚力高,整個太平清醮會景巡遊活動,需要大量的人手參與、協助和合作,由維持秩序、指揮,以至專人拍攝記錄等幕後統籌工作,才能使一個有幾千人參與的巡遊活動,井井有條地呈現大家眼前。猶如一部電影的製作,除了幕前的主角外,還有服裝、道具、音響、劇本、攝影師、剪接等,導演就指揮上述各分工,最後才可完成一部出色的電影,是大量幕後互相配合的結果。同樣地,整個長洲太平清醮會景巡遊,長達約四小時,大家看到那些充滿熱鬧、歡樂的場景,其實也牽涉大量人力、物力於事前的配合,各團體、社區鄰里背後的付出,也功不可沒,是一個看不見的幕後團隊。




主題

Craft of Piu Sik 飄色工藝

Craft of Piu Sik 飄色工藝

Craft of Piu Sik 飄色工藝






結構



飄色的主要結構有色櫃和色梗,裝上去就是固定和接駁技術,要留意傾斜度及平衡力,因為接駁了就很高,會影響將色櫃搬出露天地方上色時的困難。色芯上色梗(圖21,22)。所以巡遊前幾天會於外面,找來色芯試裝和上色梗。巡遊當天中午前,便正式上色梗參與巡遊約四小時,整個飄色製作才算完成。

Craft of Piu Sik 飄色工藝

(圖21)吳國璋繪(2016)

Craft of Piu Sik 飄色工藝

(圖22)吳國璋繪(2016)



色櫃

現時長洲的色櫃都改用推車的方式參與巡遊,只有興隆街街坊會,還堅持沿用傳統色櫃,以人手抬的方式。尺寸:29厘米 x 56厘米x 19.5厘米。(圖23)抬的色櫃,前後各需兩個人。還有跟隨色芯的父母,負責撑傘遮太陽的,上落斜坡時,還要一位拿長叉的,撐著色芯保持平衡。其他用手推色櫃的團體,運作上相對比較簡單。(圖24)

Craft of Piu Sik 飄色工藝

(圖23)梁美萍攝(2012)

Craft of Piu Sik 飄色工藝

(圖24)陳穎斯攝(2018)


色梗



即鐵枝架,是連結色櫃的支撐軸,一般粗細為7至10厘米,接駁一些分枝,串連上色芯和下色芯的裝置,分枝常有小道具貫穿,讓上層的色芯與道具連接,把鐵柱色梗巧妙地「隱藏」起來,令人看上去就不明白為何上層小朋友,可以「凌空站立」起來,而當上層色芯在色櫃移動時,視覺上便產生飄動的效果。整個設計工藝,是非常講究平衡力、重心力學等的計算,而各樣道具的物料、重量、色芯的體高、重量的不同,都會影響飄色的裝嵌。

長洲黃成就師傅,在長洲是三代鐵匠的後代,許多團體的色梗都是由他製造。黃師傅退休後,各團體都有許多曾用過的色梗沿用至今,也會找他作維修,以便重用。他會因應色芯的重量,先用鐵線連結,量度整體兩色芯和道具的總長度,而調節色梗的主枝和分枝的尺寸,色芯試色後才鎖緊結構。

關於色梗的工藝,黃成就師傅說:「每個團體的要求都不一樣,有的要求色梗向左邊、有的要求向右邊的。他們通常會先用一條鐵線做一個形給我,因為鐵線是較易做出他們要求形狀的物料。我就會按經驗去根據他們給的雛形去做鐵枝,因為鐵線還是會有變動,他們自己設計的都不能做成飄色的鐵枝,是需要我們去做的,因為我們不單要打鐵,也要挑選適合的鐵材。首先最主要是安全,挑選鐵材也是有學問的,有些鐵是有雜質的,會像木一樣『彈散』,燒鐵的火候(溫度)也要有控制、技巧,不是燒紅條鐵就可以的,還有是如何要去『鎚打』鐵枝,當中是有很多竅妙的,很難簡單地解釋,這是要有多年的經驗,按實際情況用不同的方法處理。」2 (圖25)

Craft of Piu Sik 飄色工藝

(圖25)長春社文化古蹟資源中心(2014)圖片(2019年5月16日)。取自話當年,「識」今天:香港華人生活變遷計劃--傳統工藝師生作品展


色芯



由於長洲的街道狹窄,飄色以安全為上,因上層只有一個色芯,這跟內地佛山的飄色不同,他們可以在橫排鐵枝上,同時「站」有多個色芯。據說在內地,扮演飄色的小演員分為兩類,即扮演「屏」和「飄」。根據所扮演角色和造型的不同,在年齡和體重上的要求也有不同。「屏」的人物造型,是坐在色櫃上的,而「飄」的扮演者,則在上層位置。3 色芯(通常是女孩)在主色梗上嵌著小鐵板,小孩可以借力穩扶著身體,下層色芯(通常是男孩)是直接站在色櫃上。

色芯要求: 4-7歲,30-40磅,身高在42吋或以下,太高大或過重的話,便會影響色櫃的負荷,而且色梗的伸縮度始終有限制。在飄色巡遊中,色芯會被綁上四個小時,連上色等要超過五小時,所以小孩的情緒未必可以保持安靜的,尤其巡遊時,一般會是較熱的天氣,為防止原來的色芯感到不適,所以一些團體都會設有一至兩位後備色芯。

色芯主要是團體自己找的,或由街坊朋友介紹,還會前往幼兒園等放學,挑選適合對象,並即時聯繫家長作進一步接觸。近年因長洲出生率低,部分家長也不願意讓孩子辛苦,已有一些團體,經街坊朋友介紹,向島外家庭招募色芯,所以飄色師傅們,大多認為找色芯,是目前最困難的事。同時,小孩都想做上層的色芯,因上層大多是飄色主題的重要部分,例如皇帝、公主、名人、警察等,最受注目。




道具

當飄色師傅決定了當年的題材後,便要找出以前曾經用過而適合這次題材的色梗,硏究如何製造新的道具裝置以配合主題,因這部分的道具裝置,是每台飄色最考功夫的靈魂部分,特別是色梗中軸上下色芯之間的位置,這個結構就是師傅們所俗稱的「過轎」。決定了適合主題的道具,便要在這位置按色梗的粗幼開一洞穿過,包著色梗,再連接起來,因連接點非常細小,這才使人看上去,產生了是叠起來的道具,撐起上層色芯的錯覺。例如從前曾有道具在嚒囉街或深水埗買物料回來,當年的酒壺是用鉛做的,只能用簡單工具,以人手開洞,現在的酒壺是用瓷做的,就可用機器開洞了。曾有台飄色需用小型摩打作轉動道具,唯有從舊的錄音機拆下聲帶的轉動盤來做,現在如有需要再用的話,在鴨寮街買便可。4



動態

以前曾有色梗設計的道具可以上下左右轉動,茶壼也可以轉。色梗中間接駁裝著小摩打,讓嵌著的道具能夠猶如走馬燈轉動,也有以其他可轉動的道具裝置,是長洲飄色獨有的創意特色。

還有用活生生的雀鳥、雞作為飄色的裝置。長洲體育會曾做過一個圈放著真白鴿,題材是「農家樂」。做法是先放一隻白鴿在那,綁住它,再放羽毛遮住,那就像一隻白鴿站在那;許久以前的飄色是有轉動的設計。(影像1)

(影像1)Getty Images授權(2019)


靜態

以前曾用過的道具,有些未用,便一直留存下來,希望有機會重用。但現在許多道具,很容易從網上尋找到,雖然品質較差,卻因只用一次及便宜許多,而節省製作成本。

道具的挑選,主要能夠突出題材,讓人一看到道具便可聯想到與主題有關。如果是電視劇題材的,便要找尋跟劇情相關的焦點物。至於其他「過轎」的串連小物件,大多有故事寓意、吉祥物,例如元寶的豐足(圖26)、奧運標誌和獎杯(圖27)、算盤和千元紙幣等(圖28),當找回來的道具,遇上尺寸不合,譬如一把傘,不是那麼粗的,就要想辦法,可以買兩把傘,拆合成一把,這就要靠製作團隊的靈活變通了。將各樣現成物品,併合一起,成為一台飄色,儼然是一件立體又活動的「裝置藝術」作品。

Craft of Piu Sik 飄色工藝

(圖26)陳穎斯攝(2016)

Craft of Piu Sik 飄色工藝

(圖27)陳穎斯攝(2016)



Craft of Piu Sik 飄色工藝

(圖28)陳穎斯攝(2018)




服飾

由於每個參與飄色巡遊的團體,都有幾十年的歷史,因此都保存有不少服裝、配飾,有古有今,特別是古裝,因今天已找不到人縫製,故此異常珍貴。當主題確定後,找到色芯,就開始在存放間,嘗試尋找適合的服飾和飾物,若然適合但需要修改尺寸的,便找來熟悉針線細活的女街坊幫忙,否則要便找專業裁縫師解決了。而在挑選服裝顏色時,也會留意上下色芯不要撞色,一般會揀選顔色鮮艷的,以達到「搶眼」的效果。衣服和鞋子都必需要預大一些,預留尺寸以便能夠穿過色梗。

一位做了二十多年服裝行業的楊太,是幾年前才開始協助共四個街坊會找那些適合題材的服飾,師傅會先給她圖片作參考,譬如說林鄭(香港特首),要求怎樣的旗袍和怎樣的外套。她便大致按要求去造。至於上身衣著,大部分都是由師傅去找,如找不到,才由她特別度身縫製。頭鉓、手飾等,也是一樣。其實大致上,會裡面大多數是男人負責設計裝置,服飾方面沒那麼細心,因她是做服裝批發的,門路較多,所以肯定比他們容易找到所需。每個會決定了飄色題材之後,理論上大家也不知道大家的內容是甚麼,是很保密的,所以可能是她最為清楚,但又要做到不會讓他們有相同的服飾出現,唯有盡量配合各團體的要求,做到最好。5



古裝

早年古裝大多是戲曲主角角色,在廣州依著大戲的規格訂造小孩的尺寸,針線銀線的繡圖昂貴,師傅們要親身到廣州戲曲繡莊,加上旅費成本很高。也曾在香港的京華繡莊做的。飄色如主題是白蛇傳就配許仙、青蛇就配和尚。古裝因為參照戲曲式樣,需配合一定的傳統造型、歷史朝代,能改動的不多,如清宮的皇妃,貴氣閃耀就必跟足歷史的形像。(圖29)每一台飄色都有中間的色梗,小朋友的手就在那支架旁邊伸出,所以這件衣服的衣袖是要比正常的濶大些,否則小朋友就穿不下這件衣服,所以如果是現成買回來的衣服,便一定要修改。鞋子也要大兩三個碼,以便穿過色梗。

飄色製作是男主外女主內,女街坊去張羅小孩的服裝,負責服飾、頭飾、裝飾及配襯,上網找資料,配搭、比併顏色,讓師傅們決定。但師傅們一般會認同女性的審美眼光,採納她們的意見。

Craft of Piu Sik 飄色工藝

(圖29)北社街坊會授權(2019)

現代

現代的服飾可以在網上搜購,只需尺碼大一點便可,因可作修改,只是質料不是最好。而屬於時事議題的題材,服裝設計可參照有關公眾人物的體態和衣著風格,比較容易塑造該人物的形像,只要能讓觀眾意會到是那位公眾人物,便是一台成功的飄色。而如果飄色是具諷刺性的,所挑選的道具便要能點出事件。如警察和示威者的服裝,道具如拳頭和石頭,「警察封鎖線,不得越過」的封鎖帶,就可突出主題。例如某政治人物的太太,她的「龍蝦」衣著深入民心,乾脆讓色芯手托龍蝦,配以龍蝦橙色衣著的造型,便成功搶了媒體頭條。6 (圖30)

至於漫畫角色就參照角色的造型,這樣的衣飾處理較簡單,因為不是真實公眾人物,只有「單一樣板」,所以像角色扮的模型公仔,造型衣飾簡單,只要色芯的樣子和體態活潑可愛,便可增強現場的互動性,甚至可讓飄色上之色芯拋出小禮物,製造歡樂、熱鬧氣氛。(圖31)

Craft of Piu Sik 飄色工藝

(圖30)興隆街街坊會授權(2019)

Craft of Piu Sik 飄色工藝

(圖31)陳穎斯攝(2017)




化妝

色芯化妝的地方,一般會設於街坊會內或向鄰近其他團體商借地方,因空間較大。通常由兩三位女街坊幫忙,也有特邀專業化妝師友情相助。有些團體是由負責服裝的,兼任化妝工作。她們會根據角色的身份而決定妝容,扮演古裝的女色芯要嬌艷,因在一般會在上層,妝容上會用厚妝,以突顯色芯輪廓(圖32),而下層的男色芯,要突顯其俊俏,如戲曲的造型,但不會做「吊眼」的傳統效果。如果是現代的題材,相對會簡單些,但也偏向稍濃一點的妝容,視乎「角式扮演」而定。

在飄色巡遊的上午,色芯會先上妝,再梳上適合髮型、或配上頭飾,最後才穿上服飾。如當同一個化妝師遇上同時幫忙幾個團體的話,她會事前盤算每個色芯需要的妝容,帶出不同的效果,以配合飄色題材。

當天在化妝的現場,家長們會帶著色芯小孩,耐心排排坐等候上妝。其餘女街坊,即使有些已搬離長洲的,也會回來幫忙,她們會像場務一般,各忙各的為色芯打點(圖33),協助把配齊的一套色芯服飾輪替穿上,完成後便帶著色芯,去到放置飄色色櫃地方,交由飄色師傅接手上色。

Craft of Piu Sik 飄色工藝

(圖32)陳穎斯攝(2018)

Craft of Piu Sik 飄色工藝

(圖33)陳穎斯攝(2018)


1 Rabbito(2018年2月12日)。3.2飄色會景巡遊,從長洲太平清醮的源流及發展探討本土傳統道教儀式在現代社會的變遷。取自http://daimones.blogspot.com/2007/05/rabbito.html

2 黃成就師傅(私人訪談, 2016, 4月15日)

3 王維娜編著(2007) 。空中大舞台---廣東飄色。(頁5)哈爾濱: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4 張植芬師傅(私人訪談,2016, 5月12日)

5 楊太(私人訪談,2018, 5月12日)

6 成報頭版報導。2016年5月15日。飄色巡遊,笑看時弊。
















關於研究
飄色巡遊
工藝
起源
資源
保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