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人剪报资料库》汇集由香港浸会大学 (下简称「浸大」) 图书馆从不同途径收集而来的早期及现代与华人有关的报纸剪报。经过相关版权的厘清,和资料文本的整理及编索后,《华人剪报资料库》所含的历史资料数目庞大且珍贵,资料库更提供电子检索,不仅方便查阅,更超越地域限制,大大降低获取原始资料的难度。浸大图书馆期望能透过《华人剪报资料库》为社会大众带来丰富的历史资源,对今后华人研究具有重大贡献。
The "Chinese Newspaper Clipping Database" provides an index of film, overseas Chinese, and religion-related materials published in early Chinese newspapers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e database makes historical Chinese news clipping information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worldwide, and it is hoped that the database will serve a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in Chinese studies.
《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剪报数据库》由浸大图书馆特藏及文献组建成,并于2004年6月推出。资料来自馆藏的「友联研究所」剪报中有关1949年后中国的宗教政策和天主教及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情况。当中涵盖一些值得研究的题目,包括「三自爱国运动」、教会和神学院的发展、有关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的处理,如龚品梅事件等。
「友联研究所」在1951年成立后,便积极搜集中国大陆的刊物和消息、以及关于中国的新闻报导。友联的工作在1970年代末结束,浸大图书馆则在1980年代中购入它的藏书、剪报和缩微胶卷。其中剪报部分数量极为庞大,按内容分为十类,包括政治、财经、文教等,由于未有详尽索引,读者须按照内容、年份等逐一披阅。至今浸大图书馆仍只有少量剪报已完全整理,并可提供给读者直接查找、阅读相关文章。「当代中国基督教发展剪报数据库」是其中一例,配合浸大图书馆的重点馆藏「基督教在华发展史文献」,为有关的研究人员提供当代资料。
《海外华侨华人剪报数据库》由浸会大学图书馆当代中国资料研究部 (现为特藏及文献组) 建立,提供的报刊资料重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港澳及台湾地区有关侨务政策、侨务机构、侨汇、侨资、侨乡情况、接待华侨回国观光、归侨安置及侨生教育等。剪报资料来自友联研究所搜集的剪报,主要来自 1950 至 1971 年出版的中港台报章,兼及17 个东南亚国家的报刊,约共 230 种中文报章及 40 多种中文期刊。
这些剪报记录了1950年至1971年间的重大政治、社会和经济变迁时期。随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国家政府撤退到台湾,两岸政府都积极争取海外华人的支持,利用他们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影响力。
《香港1967暴动》是由浸会大学图书馆特藏及文献组建立的,其资料来源自馆藏中「友联研究所」的剪报,涵盖了有关香港1967暴动的发生及经过、「港九各界同胞反对港英迫害斗争委员会」(简称「斗委会」)的成立和活动、煤气厂、太古船厂、天星及油麻地小轮、巴士、电车工人抗议事件、罢市、罢工、沙头角示威事件、炸弹案件、左派言论反英抗暴言论、以及暴动事件对社会的后果等。首批剪报的全文影像于2024年8月发布。
「友联研究所」于1951年成立后,积极收集中国大陆的刊物和消息,以及有关中国的新闻报导。友联的工作在1970年代末结束,而浸会大学图书馆在1980年代中期购入了其藏书、剪报和缩微胶卷。其中剪报部分数量相当庞大,按内容分为十类,包括政治、财经、文教等。由于缺乏详尽的索引,读者须按照内容、年份等逐一披阅。目前浸会大学图书馆仍只有少量剪报已完全整理,并可供读者直接查找、阅读相关文章。
《当代中国剪报资料库》是由香港浸会大学图书馆建立,旨在为公众及研究人员提供有关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地的政治、社会、财经、文教等新闻资料。有关香港过渡期及主权回归的资料尤其丰富。所有剪报均取材自1992至1998年出版的香港报章,包括明报、信报、快报、新报、晶报、大公报、文汇报、香港时报、星岛日报、星岛晚报、华侨日报、香港经济日报、英文虎报及南华早报
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 (现已停运) 在2013至2014年期间,根据图书馆从友联研究所购得的剪报资料,编撰了三册专题索引。其中,《港澳问题》的专题索引由前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副研究员文兆坚,将1950年至1973年关于香港和澳门政治及外交问题的文献档案和剪报资料编制成索引。浸会大学图书馆特藏及文献组现已将索引内容和相关剪报加入《华人剪报资料库》,以方便读者在网上搜寻和使用。
「友联研究所」于1951年成立后,积极收集中国大陆的刊物和消息,以及有关中国的新闻报导。友联的工作在1970年代末结束,而浸会大学图书馆在1980年代中期购入了其藏书、剪报和缩微胶卷。其中剪报部分数量相当庞大,按内容分为十类,包括政治、财经、文教等。由于缺乏详尽的索引,读者须按照内容、年份等逐一披阅。目前浸会大学图书馆仍只有少量剪报已完全整理,并可供读者直接查找、阅读相关文章。
《早期华文报纸电影史料库》由浸大图书馆数码创新与研究组于2015年3月首建,展出由浸大叶月瑜教授、美国伊利诺大学傅葆石教授、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冯筱才教授、和深圳大学刘辉博士联合负责的「跨出上海的电影工业:1900-1950」(项目编号:245310) 研究计划的主要研究成果。此研究在香港研究资助局「优配研究金」及香港浸会大学的资助下,于2010年展开,耗时三年,调查香港、广州、杭州、天津四个城市从1900至1940年代和电影有关的报导。这四个城市分别代表殖民地华人、岭南、华东和华北等几个地区范围。研究团队针对早期电影史料严重匮乏这个问题为中心,搜集大量的原始材料,并以此修补与重构华语电影史。
研究团队:
香港浸会大学
叶月瑜教授 (研究计划主持人)
张婷欣 (副研究员)
赖紫谦
殷慧嘉
苏栩楹
谭以诺
美国伊利诺大学
傅葆石教授 (协同研究)
复旦大学 / 华东师范大学
冯筱才教授 (协同研究:杭州、天津团队主持人)
孙琦
詹佳如
迪娜古丽‧吉力力
李小姣
林凌
深圳大学
刘辉博士 (协同研究:广州团队主持人)
罗娟
肖娥文
收录详情:
杭州
《东南日报》脱胎自民国时期国民党浙江省党部机关报的《杭州民国日报》(1927年3月创刊),1934年6月16日改名为《东南日报》,由胡健中任社长。此报行销浙江、苏南、闽北、皖南、赣东等地区,不仅执浙省报业之牛耳, 在全国报纸中亦享有较高的声誉。1949年4月,随著胡健中等主创人员出亡台湾,《东南日报》终刊。
[本史料库收录年份:1934年6月–1949年4月 (广告部份欠1947年3月6日–1948年4月10日)]
《浙江商报》创刊于1921年10月10日,创办人陆启。此报是杭州市总商会的机关报,1934年由浙江商界首脑人物组织的浙江商学社接办,许廑父接任主笔。报纸版面亦作了调整,常登载与商界密切相关的法令法规、税则税率,增加对各地商业行情的报导,增设“社会服务”专栏,注重为商界读者服务。1947年4月,《浙江商报》与《浙江日报》合并,改称为《工商报》。
[本史料库收录年份:1922年2月*–1935年8月]
*实际查阅读年份由1921年10月开始
广州
《广州民国日报》创刊于1923年6月,由国民党员吴荣新等集股自办,1924年7月15日由国民党广州市执行委员会接办,之后于1924年10月27日收归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此报为中国国民党之机关报,以宣传国民党主义及政纲政策为目的。1923年10月在副刊开辟《影戏杂谈》一栏,为广州报界副刊介绍电影之始。此报于1936年12月31日停刊,为南京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接收,改组为《中山日报》。
[本史料库收录年份:1923年8月–1936年12月]
《越华报》创刊于1926年7月,编辑兼发行人是当时广州著人报人陈柱廷、伍亚洲等。此报为解放前广州发行量三大报之一,创下广州商办民报发行纪录,甚至远销海外,拥有一定数量的华侨读者。1929年1月开始刊登与电影相关的文章,1935年6月开办影潮专栏。因广州沦陷,此报曾于 1938年10月至1945年10月期间休刊,1950年8月奉令停刊。
[本史料库收录年份:1929年1月–1938年8月;1945年10月–1949年12月]
《公评报》创刊于1924年10月,由「钟氏家族」所办,主办人钟常纬,其长子钟超群为社长,次子钟佐履为发行人,起初聘陈柱廷为总编辑,后陈顶受《越华报》离去,由李一尘、区慵斋继任。此报在1930年代为广州市报章销量之冠,为广州比较完善的报社组织,还开设新闻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报馆工作。1927年7月开始刊登影评及电影特刊。此报曾于1926年8月10日被广东革命政府责令停刊十天,后于广州沦陷期间在 1938年10月至1945年9月期间休刊,1949年4月停刊。
[本史料库收录年份:1927年7月–1936年5月;1945年9月–1949年4月]
天津
《益世报》创刊于1915年10月1日,由比利时籍天主教教士雷鸣远创办。此报是与《民国日报》、《申报》、《大公报》齐名的民国四大报纸之一,具宗教色彩,持守自由主义倾向。自草创到1949年闭馆停刊的三十余年间,强调实际的社会工作, 首创「社会服务版」,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著深远的影响。1949年1月停刊。
[本史料库收录年份:1917年4月–1923年11月]
《北方时报》创刊于1922年9月1日,1923年10月31日闭馆停刊。
[本史料库收录年份:1922年9月–1923年10月]
香港
《华字日报》创刊于1872年4月27日,由香港早期英文报章
《德臣西报》(China Mail)副主编陈霭庭创办,前身是《德臣西报》的中文附刊《中外新闻七日报》。此报以「香港第一家沿著华人意旨而办的华文报」自居,为当时香港三大华文报章之一,在广州、佛山及澳门皆有代售处。报章内容包括香港及中外新闻、电报译录、小说散文、货价行情及航运消息等。1924年4月推出周刊式专栏《影戏号》,是香港报界首个由华人发起、面向华人的电影专栏。此报于1941年香港沦陷前夕停刊,1946年4月及6月两度复刊,同年7月再次停刊,自此未再出版。
[本史料库收录年份:1900年2月*–1940年12月]
*实际查阅读年份由1897年2月开始
如欲参考《华字日报》的全文,香港浸会大学师生可到大学图书馆内查阅相关的缩微资料,请到图书馆目录了解该报的收藏年份。
《舒明影评剪报数据库》一共收录了423篇由香港影评人舒明(另有笔名「宛青」及「李沆」等)于1965至2016年期间,刊登于香港及国内的报章、杂志如《中国学生周报》、《新生晚报》、《明报晚报》、《影讯》、《火鸟第八》、《数码娱乐DVD导刊》和《外滩画报》等之电影专栏文章。其内容涵盖对不同国家的电影评论、电影拍摄技巧的探讨、以及提出对当时电影商业模式的见解。当中近半的剪报为日本电影、演员及电影史相关资料。
舒明,原名李浩昌,香港影评人及退休图书馆主任,曾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东京庆应大学和香港大学,先后任职于香港公共图书馆、香港与澳洲两地之大学图书馆。著有《日本电影风貌》、《日本电影十大》 ( 合著 ) 、《小津安二郎百年纪念展》(合编)、《平成年代的电影: 1989-2006》、《平成电影的日本女优》及 《日本电影纵横谈》。是批剪报资料乃舒明先生慷慨捐赠予图书馆,并同意于网上免费公开,借此机会把这些珍贵电影历史记录广为传播并供研究之用。
石琪先生为香港资深影评人,在1960年代已经开始写作,1971年后在《明报晚报》及《明报》撰写「电影茶座」及「石琪影话」,报章专栏结束后仍笔耕不辍,至今继续在网上平台发表影评。2023年4月,石琪获颁第4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专业精神奖,是首次有影评人获得这项殊荣。
图书馆目前收藏了石琪先生捐赠、于1974-1992年间发表的影评,广泛涵盖该时期在香港上映的中外电影,并旁及电视节目。蒙石琪先生首肯,首批1976-82年间的影评现已上载至剪报库。虽然部份影评已于1999年被辑录成一套八册的《石琪影话集》出版,但本剪报库更全面地把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间的影评向公众展示。
1974-75 及1982-92年间的影评将会陆续加进本库。
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 (现已停运) 在2013至2014年期间,根据图书馆从友联研究所购得的剪报资料,编撰了三册专题索引。其中,《中国高等教育》的专题索引由前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助理张佳,将1949年至1955年有关中国高等教育领域发展概况及历史事件的文献档案和剪报资料编制成索引。浸会大学图书馆特藏及文献组现已将索引内容和相关剪报加入《华人剪报资料库》,以方便读者在网上搜寻和使用。
「友联研究所」于1951年成立后,积极收集中国大陆的刊物和消息,以及有关中国的新闻报导。友联的工作在1970年代末结束,而浸会大学图书馆在1980年代中期购入了其藏书、剪报和缩微胶卷。其中剪报部分数量相当庞大,按内容分为十类,包括政治、财经、文教等。由于缺乏详尽的索引,读者须按照内容、年份等逐一披阅。目前浸会大学图书馆仍只有少量剪报已完全整理,并可供读者直接查找、阅读相关文章。
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 (现已停运) 在2013至2014年期间,根据图书馆从友联研究所购得的剪报资料,编撰了三册专题索引。其中,《台湾文教》的专题索引由前香港浸会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助理王思斯,将1950年至1954年有关台湾在文化、教育、体育及卫生四个领域发生的事件的文献档案和剪报资料编制成索引。浸会大学图书馆特藏及文献组现已将索引内容和相关剪报加入《华人剪报资料库》,以方便读者在网上搜寻和使用。
「友联研究所」于1951年成立后,积极收集中国大陆的刊物和消息,以及有关中国的新闻报导。友联的工作在1970年代末结束,而浸会大学图书馆在1980年代中期购入了其藏书、剪报和缩微胶卷。其中剪报部分数量相当庞大,按内容分为十类,包括政治、财经、文教等。由于缺乏详尽的索引,读者须按照内容、年份等逐一披阅。目前浸会大学图书馆仍只有少量剪报已完全整理,并可供读者直接查找、阅读相关文章。
《香港浸会大学校史》是由浸大图书馆特藏及文献组建立,并于2024年7月推出。本分集主要收录自本港及海外的中英文报刊的剪报,首批剪报内容涵盖早期浸会大学创校年代相关的报导,包括借用培正中学校舍和设施、首任校长林子丰博士的外访及出席世界浸信联会大会;第二任校长谢志伟博士及副校长陈彦民博士就职情况、新学系的成立、周年校庆、筹欵兴建图书馆及大専会堂、各界捐助扩建校舍及设施、毕业典礼及学生活动等。
香港浸信会联会于1956年创办香港浸会学院,致力提供全人教育。1960首届毕业生共66位,分别修读英国语文、社会学、工商管理、数理学及土木工程学系。1970年,香港浸会学院成为第一间取得私立专上学院的资格;并于1983年获政府全面资助成为公立专上学府,至1994年获得正名,成为香港浸会大学(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