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剪報資料庫》匯集由香港浸會大學 (下簡稱「浸大」) 圖書館從不同途徑收集而來的早期及現代與華人有關的報紙剪報。經過相關版權的釐清,和資料文本的整理及編索後,《華人剪報資料庫》所含的歷史資料數目龐大且珍貴,資料庫更提供電子檢索,不僅方便查閱,更超越地域限制,大大降低獲取原始資料的難度。浸大圖書館期望能透過《華人剪報資料庫》為社會大眾帶來豐富的歷史資源,對今後華人研究具有重大貢獻。
The "Chinese Newspaper Clipping Database" provides an index to over 58,000 film, overseas Chinese, and religion-related materials published in early Chinese newspapers (1900-1976) from around the world. The database makes historical Chinese news clipping information 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worldwide, and it is hoped that the database will serve a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researchers in Chinese studies.
《早期華文報紙電影史料庫》由浸大圖書館數碼創新與研究組於2015年3月首建,展出由浸大葉月瑜教授、美國伊利諾大學傅葆石教授、復旦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馮筱才教授、和深圳大學劉輝博士聯合負責的「跨出上海的電影工業:1900-1950」(項目編號:245310) 研究計劃的主要研究成果。此研究在香港研究資助局「優配研究金」及香港浸會大學的資助下,於2010年展開,耗時三年,調查香港、廣州、杭州、天津四個城市從1900至1940年代和電影有關的報導。這四個城市分別代表殖民地華人、嶺南、華東和華北等幾個地區範圍。研究團隊針對早期電影史料嚴重匱乏這個問題為中心,蒐集大量的原始材料,並以此修補與重構華語電影史。
研究團隊:
香港浸會大學
葉月瑜教授 (研究計劃主持人)
張婷欣 (副研究員)
賴紫謙
殷慧嘉
蘇栩楹
譚以諾
美國伊利諾大學
傅葆石教授 (協同研究)
復旦大學 / 華東師範大學
馮筱才教授 (協同研究:杭州、天津團隊主持人)
孫琦
詹佳如
迪娜古麗‧吉力力
李小姣
林凌
深圳大學
劉輝博士 (協同研究:廣州團隊主持人)
羅娟
肖娥文
收錄詳情:
杭州
《東南日報》脫胎自民國時期國民黨浙江省黨部機關報的《杭州民國日報》(1927年3月創刊),1934年6月16日改名為《東南日報》,由胡健中任社長。此報行銷浙江、蘇南、閩北、皖南、贛東等地區,不僅執浙省報業之牛耳, 在全國報紙中亦享有較高的聲譽。1949年4月,隨著胡健中等主創人員出亡臺灣,《東南日報》終刊。
[本史料庫收錄年份:1934年6月–1949年4月 (廣告部份欠1947年3月6日–1948年4月10日)]
《浙江商報》創刊於1921年10月10日,創辦人陸啟。此報是杭州市總商會的機關報,1934年由浙江商界首腦人物組織的浙江商學社接辦,許廑父接任主筆。報紙版面亦作了調整,常登載與商界密切相關的法令法規、稅則稅率,增加對各地商業行情的報導,增設“社會服務”專欄,注重為商界讀者服務。1947年4月,《浙江商報》與《浙江日報》合併,改稱為《工商報》。
[本史料庫收錄年份:1922年2月*–1935年8月]
*實際查閱讀年份由1921年10月開始
廣州
《廣州民國日報》創刊於1923年6月,由國民黨員吳榮新等集股自辦,1924年7月15日由國民黨廣州市執行委員會接辦,之後於1924年10月27日收歸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此報為中國國民黨之機關報,以宣傳國民黨主義及政綱政策為目的。1923年10月在副刊開辟《影戲雜談》一欄,為廣州報界副刊介紹電影之始。此報於1936年12月31日停刊,為南京國民黨中央宣傳部接收,改組為《中山日報》。
[本史料庫收錄年份:1923年8月–1936年12月]
《越華報》創刊於1926年7月,編輯兼發行人是當時廣州著人報人陳柱廷、伍亞洲等。此報為解放前廣州發行量三大報之一,創下廣州商辦民報發行紀錄,甚至遠銷海外,擁有一定數量的華僑讀者。1929年1月開始刊登與電影相關的文章,1935年6月開辦影潮專欄。因廣州淪陷,此報曾於 1938年10月至1945年10月期間休刊,1950年8月奉令停刊。
[本史料庫收錄年份:1929年1月–1938年8月;1945年10月–1949年12月]
《公評報》創刊於1924年10月,由「鍾氏家族」所辦,主辦人鍾常緯,其長子鍾超群為社長,次子鍾佐履為發行人,起初聘陳柱廷為總編輯,後陳頂受《越華報》離去,由李一塵、區慵齋繼任。此報在1930年代為廣州市報章銷量之冠,為廣州比較完善的報社組織,還開設新聞班,學生畢業後直接到報館工作。1927年7月開始刊登影評及電影特刊。此報曾於1926年8月10日被廣東革命政府責令停刊十天,後於廣州淪陷期間在 1938年10月至1945年9月期間休刊,1949年4月停刊。
[本史料庫收錄年份:1927年7月–1936年5月;1945年9月–1949年4月]
天津
《益世報》創刊於1915年10月1日,由比利時籍天主教教士雷鳴遠創辦。此報是與《民國日報》、《申報》、《大公報》齊名的民國四大報紙之一,具宗教色彩,持守自由主義傾向。自草創到1949年閉館停刊的三十餘年間,強調實際的社會工作, 首創「社會服務版」,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1949年1月停刊。
[本史料庫收錄年份:1917年4月–1923年11月]
《北方時報》創刊於1922年9月1日,1923年10月31日閉館停刊。
[本史料庫收錄年份:1922年9月–1923年10月]
香港
《華字日報》創刊於1872年4月27日,由香港早期英文報章
《德臣西報》(China Mail)副主編陳靄庭創辦,前身是《德臣西報》的中文附刊《中外新聞七日報》。此報以「香港第一家沿著華人意旨而辦的華文報」自居,為當時香港三大華文報章之一,在廣州、佛山及澳門皆有代售處。報章內容包括香港及中外新聞、電報譯錄、小說散文、貨價行情及航運消息等。1924年4月推出週刊式專欄《影戲號》,是香港報界首個由華人發起、面向華人的電影專欄。此報於1941年香港淪陷前夕停刊,1946年4月及6月兩度復刊,同年7月再次停刊,自此未再出版。
[本史料庫收錄年份:1900年2月*–1940年12月]
*實際查閱讀年份由1897年2月開始
如欲參考《華字日報》的全文,香港浸會大學師生可到大學圖書館內查閱相關的縮微資料,請到圖書館目錄了解該報的收藏年份。
《當代中國基督教發展剪報數據庫》由浸大圖書館特藏及文獻組建成,並於2004年6月推出。資料來自館藏的「友聯研究所」剪報中有關1949年後中國的宗教政策和天主教及基督教在中國發展的情況。當中涵蓋一些值得研究的題目,包括「三自愛國運動」、教會和神學院的發展、有關天主教徒和基督教徒的處理,如龔品梅事件等。
「友聯研究所」在1951年成立後,便積極蒐集中國大陸的刊物和消息、以及關於中國的新聞報導。友聯的工作在1970年代末結束,浸大圖書館則在1980年代中購入它的藏書、剪報和縮微膠卷。其中剪報部分數量極為龐大,按内容分為十類,包括政治、財經、文教等,由於未有詳盡索引,讀者須按照内容、年份等逐一披閲。至今浸大圖書館仍只有少量剪報已完全整理,並可提供給讀者直接查找、閱讀相關文章。「當代中國基督教發展剪報數據庫」是其中一例,配合浸大圖書館的重點館藏「基督教在華發展史文獻」,為有關的研究人員提供當代資料。
《海外華僑華人剪報數據庫》由浸會大學圖書館當代中國資料研究部 (現為特藏及文獻組) 建立,提供的報刊資料重點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港澳及台灣地區有關僑務政策、僑務機構、僑匯、僑資、僑鄉情況、接待華僑回國觀光、歸僑安置及僑生教育等。剪報資料來自友聯研究所蒐集的剪報,主要來自 1950 至 1971 年出版的中港台報章,兼及17 個東南亞國家的報刊,約共 230 種中文報章及 40 種中文期刊。
香港浸會大學當代中國研究所於 2013 至 2014 年間,根據圖書館購自友聯研究所的剪報資料編寫三冊專題索引,供研究者參考。港澳問題剪報涵蓋1950至1973年的資料,而中國高等教育問題及臺灣文教問題兩本剪報索引則使用了1950至1954年間的資料。浸會大學圖書館特藏及文獻組現將索引内容及相關剪報加進《華人剪報資料庫》,方便讀者在網上搜尋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