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像出處及參考資料

  1. 《南洋商報》
  2. 《讀賣新聞》
  3. Aamulehti
  4. Auckland Star
  5. Columbia Missourian Newspaper
  6. El Paso Herald
  7. Evening Post
  8. Excelsior
  9. Helsingin Sanomat
  10. Honolulu Star-Advertiser
  11. Illustrated London News
  12. Illustrierte Wochenpost
  13. La Presse
  14. Lahaina News
  15. Le Journal
  16. Le Progrès de la Côte-d'Or
  17. Les Annales politiques et littéraires
  18. Lloyd's Weekly Newspaper
  19. L'Ouest-Éclair
  20. New Zealand Time
  21. Otago Witness
  22. The Chinese times
  23. The Graphic
  24. The Star Online
  25. The Times of India
  26. The World News
  27. Times Colonist
  1. Alan Baumler, ed., Routledge Handbook of Revolutionary China, ed. Alan Baumler (London: Routledge, 2019).
  2. Charles D. Musgrove, China’s Contested Capital: Architecture, Ritual, and Response in Nanjing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Hong Kong: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13).
  3. Henrietta Harrison, The Making of the Republican Citizen: Political Ceremonies and Symbols in China 1911-1929 (Oxford: Clarendon Press, 2000).
  4. Peter Burke, Eyewitnessing: The Uses of Images as Historical Evidence (Ithaca, N. 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1).
  5. W. J. T. Mitchell, Iconology: Image, Text, Ideolog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6).
  6. 上海孫中山宋慶齡文物管理委員會﹕《上海孫中山宋慶齡文物圖錄》(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年)。
  7. 上海孫中山故居紀念館編﹕《孫中山與澳門圖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8.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文史資料硏究委員會編﹕《孫中山先生畫册》(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1986年)。
  9. 劉家泉﹕《孫中山與香港》(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年)。
  10. 周俊宇﹕《黨國與象徵﹕中華民國國定節日的歷史》(台北﹕國史館,2013年)。
  11. 張朋園﹕《從民權到威權 : 孫中山的訓政思想與轉折兼論黨人繼志述事》(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15年)。
  12. 張黎﹕《民國設計文化小史﹕日常生活與民族主義》(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6年)。
  13. 李恭忠﹕《中山陵﹕一個現代政治符號的延生》(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年)。
  14. 潘光哲﹕《華盛頓在中國﹕製作「國父」》(台北﹕三民書局,2006年)。
  15. 莫世祥﹕《中山革命在香港(1895-1925)》(香港﹕三聯書店,2011年)。
  16. 藍勇﹕《中國圖像史學》(北京﹕科學出版社,2015年)。
  17. 陳平原﹕《左圖右史與西學東漸 : 晚清畫報研究》(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8年)。
  18. 陳麗蓮編﹕《天下為公﹕孫中山與澳門文物集》(澳門﹕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2011年)。
  19. 香港浸會大學中山公園研究團隊編﹕《休憩空間與歷史記憶﹕全球中山公園研究》(香港﹕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2017年)。
  20. 黃克武﹕《畫中有話 : 近代中國的視覺表述與文化構圖》(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2003年)。
  1. Charles D. Musgrove, “Monumentality in Nanjing’s Sun Yat-sen Memorial Park,” Southeast Review of Asian Studies, vol. 29 (2007), pp.1-19.
  2. Huang Jianli and Hong Lysa, “History and the Imaginaries of ‘Big Singapore’: Positioning the Sun Yat Sen Nanyang Memorial Hall,” Journal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vol.35, no.1 (Feb. 2004), pp.65-89.
  3. James R. Shirley, “Control of the Kuomintang after Sun Yat-sen’s Death,” The Journal of Asian Studies, vol.25, no.1 (Nov. 1965), pp.69-82.
  4. Liping Wang, “Creating a National Symbol: The Sun Yat-sen Memorial in Nanjing,” Republican China, 21.2 (April 1996), pp.23-63.
  5. Stephen Bann, "Face-to-face with History," New Literary History, vol 29, iss.2 (Spring 1998), pp.235-246.
  6. Yue Du, “Sun Yat-sen as Guofu: Competition over Nationalist Party Orthodoxy in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Modern China, vol.45 (2019), pp.201-235.
  7. 周曉輝﹕〈改革開放時期中共對孫中山的紀念與評價〉,《黨史與文獻研究》,2017年1、2期(2017年2月),頁83-89。
  8. 張衛明﹕〈言中山而伸政見﹕近百年中國共產黨紀念孫中山的政治意蘊變遷〉,《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6卷2期(2019年3月),頁146-160。
  9. 張衛明﹕〈言中山而伸政見﹕近百年中國共產黨紀念孫中山的政治意蘊變遷〉,《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6卷2期(2019年3月),頁146-160。
  10. 徐濤﹕〈上海城市記憶中的孫中山(1925-1949)〉,《近代史研究》,2018年1期(2018年1月),頁41-54。
  11. 李公明﹕〈當代史研究中的圖像研究方法及其史學意義〉,《中國黨史研究》,2016年5期(2016年),頁127。
  12. 李恭忠﹕〈中山陵征地考〉,《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4期(2004年7月),頁200-205。
  13. 李恭忠﹕〈孫中山崇拜民國政治文化〉,《二十一世紀》,2004年12月號(2004年12月),頁101-111。
  14. 李恭忠﹕〈建造中山陵﹕現代中國的工程政治〉,《歷史學研究》,6號(2005年6月),頁40-44。
  15. 李恭忠﹕〈聖俗之間﹕中山陵集體謁陵與民國時期的政治日常化〉,《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8年7期(2018年7月),頁74-83。
  16. 李恭忠﹕〈黨葬孫中山﹕現代中國的儀式與政治〉,《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年3期(2006年5月),頁61-69。
  17. 李恭忠﹕〈黨葬孫中山﹕現代中國的儀式與政治〉,《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6年3期(2006年5月),頁61-69。
  18. 熊秋良﹕〈論大眾傳媒對歷史記憶的表達﹕以建國後孫中山逢十誕辰紀念活動為考察對象〉,《江蘇社會科學》,2016年6期(2016年12月),頁215-220。
  19. 田海林、李俊領﹕〈儀式政治﹕國民黨與南京國民政府對孫中山的祭祀典禮〉,《史學月刊》,2007年4期(2007年4月),頁29-38。
  20. 羅國輝、邵雍﹕〈略論抗日戰爭時期的孫中山紀念活動〉,《廣東社會科學》,2011年3期(2011年5月),頁112-120。
  21. 趙勳達﹕〈1925年孫中山逝世與臺人的悼念〉,《孫學研究》,17期(2014年11月),頁155-184。
  22. 郭輝﹕〈新中國成立以來紀念活動中的孫中山敘述〉,《南京社會科學》,2016年7期(2016年7月),頁140-147。
  23. 鍾聲、高翔宇﹕〈全面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孫中山紀念與儀式政治﹕以《申報》為中心的考察(1937年7月-1938年11月)〉,《三明學院學報》,28卷4期(2011年8月),頁24-31。
  24. 陳蘊茜﹕〈作為現代性象徵的中山公園〉,《文化研究》,10輯(2010年10月),頁140-162。
  25. 陳蘊茜﹕〈合法性與孫中山政治象徵符號的建構〉,《江海學報》,2006年2期(2006年3月),頁170-176。
  26. 陳蘊茜﹕〈國家典禮、民間儀式與社會記憶﹕全國奉安紀念與孫中山符號的建構〉,《南京社會科學》,2009年8期(2009年8月),頁88-95。
  27. 陳蘊茜﹕〈建築中的意識形態與民國中山紀念堂建設運動〉,《史林》,2007年6期(2007年12月),頁15-33。
  28. 陳蘊茜﹕〈植樹節與孫中山崇拜〉,《南京大學學報》,2006年5期(2006年9月),頁76-90。
  29. 陳蘊茜﹕〈空間重組與孫中山崇拜﹕以民國時期中山公園為中心的考慮〉,《史林》,2006年1期(2006年2月),頁1-18。
  30. 陳蘊茜﹕〈總理遺像與孫中山崇拜〉,《江蘇社會科學》,2006年6期(2006年11月),頁106-117。
  31. 陳蘊茜﹕〈謁陵儀式與民國政治文化〉,《開放時代》,2008年6月(2008年11月),頁23-38。
  32. 陳蘊茜﹕〈身體政治﹕國家權力與民國中山裝的流行〉,《學術月刊》,39卷9月號(2007年9月),頁139-147。
  33. 陳蘊茜﹕《光復初期台灣的孫中山崇拜》,《江蘇社會科學》2010年5期(2010年10月),頁198-207。
  34. 靳燕凌、王進﹕〈抗戰時期國共雙方辛亥革命及孫中山紀念活動比較〉,《改革與開放》,2016年13期(2016年7月),頁95及100。
  35. 靳燕凌﹕〈延安時期中共對孫中山及辛亥革命紀念的主題研究〉,《湘潮》,2015年8期(2015年8月),頁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