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盆」的社會功能

食盆在村落中,多是在一些儀式或宴席中出現,對鄉村社會發揮著不同的功能。以下將會簡單地介紹盆菜常伴隨出現的場合,以及食盆帶來的社會功能。

相關儀式及場合

1950—60年代食山頭的照片。
(圖片來源:香港歷史博物館藏品,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准予複製)。

春秋二祭

每年於祠堂、祖先墓地舉行定期舉行,「食山頭」是指拜祭祖先完畢後在墓前享用盆菜的活動,由於宗族重視祖先崇拜,而食盆在這一儀式中擔當重要角色。祭祀儀式基本上全村通力合作舉辦,但以往只有六十一歲以上的父老才可以食用儀式中的盆菜。由於食材在昔日相對珍貴,因此食盆菜是屬於村內位高權重者的特權,盆菜可以反映新界圍村分明的階級權力。

粉嶺圍進行點燈儀式的神棚

點燈

將村落新生男丁名字加進族譜的一項儀式,目的是向祖宗稟告有新成員的加入,及承認新成員的儀式。添丁的家庭需要為燈添油供奉祖先,之後便會準備盆菜宴以歡迎新成員。一般宗族內的所有家族代表(一般是男性長者)都會被邀請,由他們來承認新成員的地位。

於小瀝源村舉行的婚宴

婚娶活動

嫁娶儀式有兩大意義,第一是代表祖宗接納新成員加入宗族,第二是接納新成員身分,因此嫁娶儀式通常在祠堂舉行,儀式包括向祖先叩拜及飲宴,而食盆就是儀式的一部分。

食盆的社會功能

祭祖活動

與祖先聯繫的媒介

盆菜是一個媒介,讓圍村村民在祖宗面前聚首一堂,建立宗族族群之間的集體意識,並在祖先面前顯示族群之間的團結,並祈求祖宗庇蔭族群的成員。

粉嶺圍神棚外的香火

確認新成員身份

象徵宗族成員向祖宗報告新成員的加入,而負責確認新婚新人及剛出生的孩子的身分往往是村內的父老,他們在村內地位尊崇,故此能夠代表祖宗、宗族成員確認新成員身分。

屏山鄧氏食山頭,人們圍坐享用盆菜

打破社會等級

打破等級制度,代述中國社會平等的一面。吃盆菜的人享有平等的社會地位,因為所有食物放在同一個盆裡,人們進食時也沒有必須遵守的餐桌禮儀和規矩,每一位客人都受到平等對待。在廣東宴會,進食步驟是分等級的,但在食盆菜時,有錢人和貧窮人都圍在一起享用,也沒有什麼先後次序可言,不用跟主人家打招呼,齊人便吃,吃完便走,食盆的分享方式往往是平等的,拿餸菜方式也是雜亂無章的,平日吃飯必須先拿最近的菜餚,但食盆時每一個食客都拿自己選擇的菜式,這反映食盆儀式強調的平等。

女性負責協助工作

權力的體現

食盆造就的平等卻只是臨時性的,現實上並不平等。過去盆菜儀式只有村中的父老(一般指六十一歲以上)可以參與,女性及年紀輕的成員不能享用食物,盆菜的主食也只能由男性成員處理,女性成員只能進行切菜、洗碗這些人較次要的工序。由於食材在昔日相對珍貴,因此食盆菜是屬於村內位高權重者的特權,食盆的資格成為了村內位高權重者身分的證明。食盆反映了圍村男性父權社會的一面,也象徵了圍村分明的階級權力。

煮盆工序需要全村人通力合作,基本上都是
圍村成員負責。
(圖片來源:香港歷史博物館藏品,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准予複製。)

界定族群

確定族人和不同族群之間的界限。食盆儀式會動員全村的力量,讓外人得知他們團結,基本上傳統圍村不會讓外人參與儀式,這顯示了食盆儀式具排他性,能夠參與食盆,包括其他工序的都只有圍村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