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瀝源村:喜宴盆菜 村落介紹:小瀝源村 師傅介紹 「九大簋」與喜宴 影片回顧 村落介紹:小瀝源村 小瀝源村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是沙田最古老的村落之一。這條村最初被稱為瀝源篤,後稱瀝源洞,又因村落被三面環水而被稱作水瀝源,最後因為「水」和「小」的一音之轉而成了現在的名字。 這條村落為五姓聚居,最先遷入的是蔡姓,然後是吳、楊二姓,最遲的是鄒、黃二姓。據聞小瀝源蔡氏的祖先為周文王兒子蔡叔度的後人,蔡氏的第七世祖蔡景松在明萬曆年間自東莞唐下村攜同妻兒南下至小瀝源定居,以農業開基,建立鄉村。而村中吳氏的祖先在明萬曆間則是從新安縣南頭鎮水瀝圍遷至九龍城衙前圍,先祖有四子,其中三子吳達鳳再卜居小瀝源。至於楊氏扎根小瀝源的起源,據說是楊氏的始祖為躲避海盜,故舉家自新安遷移至瀝源,並在此地以務農維生。 作為一條雜姓村落,不同姓氏群體的文化彼此交匯,形成其獨特的村落文化。這次所採訪的小瀝源村原居民楊九師傅便回憶過去村民會在各自姓族的祠堂點燈,點燈後整條村的村民會聚在村中的空地一起吃慶祝添丁的「丁酒」,或是在其他節慶場合,村民也會無分姓氏一起舉辦宴席。 小瀝源村 小瀝源村位置 楊九師傅 師傅介紹:楊九師傅 楊九師傅在沙田有逾六十年歷史的「盛記麵家」中專責烹煮盆菜,可說是「盛記」盆菜的主廚;與此同時,他是沙田小瀝源村的原居民,至今已任村長二十多年,見證著小瀝源村的節慶宴會形式從「九大簋」到盆菜的變化。楊師傅出生於1952年,其父楊來福從事飲食工作,每逢村中有喜慶事,便會找楊師傅的父親和叔伯做菜。 因此楊師傅小時候便跟隨父親前去煮菜,幫忙燒柴生火,看長輩怎樣料理宴席裡的食物;楊師傅十多歲時便正式入行,在村外的酒家工作,曾任樓面和廚房等崗位;直至1992年,師傅工作的店舖結業,他便北上內地做了幾年生意;到1994年,師傅從內地回港,在其舅子的店鋪,亦即「盛記」工作至今。 「九大簋」與喜宴 小瀝源村與一般圍村不同,圍村是單一姓氏村落,而小瀝源村是雜姓聚居的村,宴席是發揮著維繫不同群體的功能,把出身於不同背景的姓族凝聚成一個村落的群體。小瀝源村的盆菜也與一般的圍村盆菜有所不同,它的「客家盆菜」其實是從「九大簋」演變出來的。按師傅說,過去小瀝源村都是做用一砵一砵的雞公碗所盛上的「九大簋」,其後發展成把一砵砵的菜式都放入盆中,演變成盆菜。 故此,「客家盆菜」中不少的菜式實是源於「九大簋」。 由九大簋演變而成的客家盆菜 「九」在古代中國有代表尊貴的意思,「大」則指豐富,而「簋」則是一種古代中國放置食物的器皿,在周朝禮法中九簋是最高級別的器皿,故此九大簋顧名思義就是尊貴又豐富的美食。 小瀝源村的「九大簋」是村中五姓共同享用的,無分姓氏。每逢有村民需進行紅白二事,全村的家家戶戶都會主動出來幫忙。小瀝源村「九大簋」的九道菜式多為燜豬肉、茄汁蝦碌、髮菜蠔豉冬菇、白切雞、腰果炒雞雜、粉絲蝦米、燒肉、燜腐竹豬皮與甜酸燜門鱔,當中大部份菜式都有「好意頭」的寓意,如燜豬肉便代表「家肥屋潤」。 與一般圍村盆菜燜豬肉的做法不同,儘管兩者都以南乳為核心,但燜煮方法有點不同。其他燜豬肉的做法,會先放醬料再下豬肉,小瀝源村的燜豬肉會先把豬肉放入鑊,才在豬肉上鋪上醬料,上蓋子讓味道滲透入豬肉中,這也突顯了客家盆菜與圍村盆菜的不同。 用客家煮法燜煮的豬肉 影片回顧 研究團隊在2022年7月10日考察了楊九師傅為村內同姓的親戚烹煮喜宴盆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