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材與煮法

經過多年的變遷和普及,盆菜的食材和煮法也有不同的變化,透視社會和科技的變遷。

過去冷藏技術及設備未普及,故此盆菜一般以豬肉、時令地道新鮮食材及乾貨為主,白蘿蔔、芹菜、豬皮、豆腐皮、魷魚、門鱔乾、冬菇、枝竹等再加上調味料如腐乳、榨菜、大蒜、生薑等。盆菜的食材幾乎都是地道食材,新鮮食材基本上是儀式舉行當天清晨購買及準備 ,其餘則以不容易腐壞的乾貨作為食材 。

請點擊下列圖片兩側之箭嘴,看看會出現在大多數盆菜裡的食材:

南乳

南乳

蔥

白蘿蔔

白蘿蔔

豬皮

豬皮

魷魚

魷魚

芹菜

芹菜

門鱔

門鱔

炸枝竹

炸枝竹

茨菰(寓意添丁時用)

茨菰(寓意添丁時用)

豬肉

豬肉

各式調味料

各式調味料

盆菜的食材當中,豬肉是最核心的食材,豬肉為四季可吃的食材,且相對容易飼養。 圍村宴會需要同時為數十以至數百人提供食物,屠宰一隻豬能夠提供相當多份量的肉,而且幾乎每一個部份皆能成為食材,一年四季可養可吃,對於一年四季都會舉行食盆儀式來說,豬肉可以說是相當實際的食材。

1970年代厦村煮盆時所煮的豬肉。(© J. L. Watson )

屏山鄧氏以生豬祭祖後,即席把生豬切塊煮盆。

在以往缺乏冷藏設施的情況下,豬肉未有加工的話只能保存幾個小時,但到了近代加工技術的提升及有新的烹調方式,得使豬肉可以製作成不同菜色,燒肉正正是其中一個典型例子。之前說過盆菜是一種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下發展而來的烹飪及宴會飲食,因此過往的食材較為簡單、地道,但時至村民收入增加後,食材也變得更豐富,增添了不少貴重的食材,例如鮑魚、蠔豉、乾冬菇、雞和燒鴨等。

到了現代,盆菜的成分更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優質食材,顯示了全球食材的融合。現代盆菜儼然成為了像飲茶一樣普及的飲食方式,它混合了各種進口及本土的成分,滿足了消費者不同需要,盆菜象徵著香港國際化現代都市的生活方式。

隨豬肉加工技術提升,燒肉成為盆菜一種常見食材。

現今盆菜上多會擺放白切雞。

煮法

烹煮盆菜的過程被稱為煮盆,首先將不同的食材各自烹煮及調味,傳統上廚師主要以木柴作為燃料,以便更容易控制火力。除了在祠堂旁的廚房設柴火灶,過去不少宗族會在山頭即席用石頭搭建灶頭,燒柴生火煮盆。

 

過去宗族在山頭搭建灶頭煮盆。
(圖片來源:香港歷史博物館藏品,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准予複製。)

粉嶺圍宗祠廚房的柴火灶。

之後由村內的主廚處理豬肉和各式食材,當中最重要的是熬製美味的芡汁。

屏山鄧氏的師傅在山頭烹煮豬肉。

不同師傅對烹煮炆豬肉有不同的心得。

打盆是煮盆的最後一個工序,將各種單獨烹調好的食材放入盆中,一層一層平鋪在盆內,最上層是「炆豬肉」。打盆完成後,便會馬上將菜餚送到賓客桌上,讓賓客可以一嘗熱騰騰的炆豬肉。

輝記盆菜的鄧師傅跟助手們正在打盆。

為小瀝源村的喜宴所製之盆菜,女助手們正幫忙打盆。

不過煮盆各家有所不同,例如厦村的依序是白蘿蔔、枝竹和豆卜,其後疊上豬皮、魷魚、門鱔乾和已拌過燜豬肉汁的炸芋頭;放上燜豬肉,豬肉上放上十數顆白魚丸,再放上十數隻冬菇於中間;最後每大盆放上十隻大蝦,小盆六隻大蝦,把大蝦沿銻盆邊緣對稱擺放,食材中間放上一隻已切件的白切雞,再在雞件上放一、兩棵芫茜作點綴 。

各式打盆後的盆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