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hough student projects available on this page were highly selected based on their quality and accuracy, they may or may not be fully verified by the corresponding facult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the University Library of HKBU do not hold responsible for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ese projects.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STUDENT PROJECT

東南互保章程

創造時間

20世紀


基本說明

東南互保章程,是清廷東南各省地方官員與洋人私下於1900年協商的互不侵犯協議。於19世紀末的中國,爆發了一場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民間排外運動──義和團事件。義和團的拳民盲目排斥洋人,並與洋人爆發流血衝突,滿清政府不但沒有加以制止,反而暗地裏支持拳民的所為 [2],及至1900年,終於引來了英、美、法等八國聯軍以保護僑民為名的入侵。

回應聯軍的入侵,清政府反過來對諸國宣戰,並要求各地方行省支援清政府的戰爭。東南各省認為清政府的指令為「矯詔」[3],以劉坤一、張之洞等為首,由盛宣懷穿針引線,與入侵國家訂立協議,各省不援助清廷對列強的軍事行動,列強也不可入侵東南各省,形成互保的局面。事實上章程雖有列明各項細則,即 〈中西議定保謢上海租界城廂內外章程〉 和 〈中西議定保謢長江內地章程〉,但基本只屬口頭上的照會,除福建一省外,其餘各省並沒有正式與列強簽訂具法律效力的文件。


歷史意義

東南互保章程的協議有助於保持中國國力 [4]。在《義和團事變期間東南互保運動之研究》一書中,其作者指出東南各省每年繳納的財賦為國內第一,互保章程使長江及蘇杭內地等全國最富有的地方免受八國聯軍入侵的戰亂影響,為中國戰敗後的恢復提供了基礎,而戰後的庚子賠款所需金錢,亦以東南為主要來源。

除保留中國東南地區的經濟生產力外,東南各省亦為中國保存了最後的軍事實力。章程禁止外國兵輪駛入長江,水手人等亦不可登岸,而且兵輪亦不可靠近吳淞等各處的炮台,有效防范外國勢力的滲透。更重要是嚴阻外國入侵到上海製造局、火藥局等一帶,維持了中國軍火的生產力,因為辛丑和約限制了中國不可從外國輸入制造軍火的各種器材,這使國內自製的軍火成為清廷往後幾年主要的軍備來源,維持了軍隊的戰鬥能力。

東南互保使中國不致與外國勢力完全決裂,亦方便了之後的議和談判,與此同時,章程亦暴露了清廷對地方政權的無力,增加了地方勢力的離心。面對東南各省不奉詔令抗敵,更私下與列強達成協議的情況,中央非但不敢降罪,反而贊揚各省官員「老成謀國」,反映清廷對地方的控制力大減。另一方面,在八國聯軍之役中,清廷中央的幾支主力軍隊如武衛軍、神機軍、虎神軍等遇敵時都未戰即潰,毫無戰鬥力可言 [5],顯示出清廷的軍事疲弱,再無力節制地方,各省亦漸呈半獨立的狀態,政府權威大降。


相關史料説明

研究東南互保章程的史料中,對章程的作用都褒貶不一,但一般史家對章程都有較客觀的評價,國內早年的史家則似乎普偏持較負面的評價,而且頗有偏頗之處。

對於東南互保章程,一般史家顥得較持平,例如《義和團研究》一書主要以描述為主,以盛宣懷和李鴻章、劉坤一、張之洞三督間的信函,引出東南互保的定策情況 [6],較少加入個人主張和見解。而前述的互保運動研究一書,則從時代背景、國內外的政治形勢等方向加以研究,亦有對贊譽貶毀者的不同意見提出支持反對的論點,提出具體資料,如指出當時國內勁旅的聶、宋等各軍都在戰爭中消耗殆盡,反而袁世凱從東南互保中受惠,戰力保存完好,其麾下新建陸軍因而成為他在政治上擴張勢力的憑藉 [7] 等,其評述較客觀,理據也較充分。因此在進行研究時,基於其可信性,較多使用一般史家的看法。

相反,國內早年的史家則似乎受唯物史觀的影響,從階級鬥爭的角度看義和團事件和東南互保章程,顯得較主觀。如《義和團運動》一書把義和團事件定性為反帝愛國鬥爭,對東南互保的描述則為「帝國主義導演下的東南互保」、「中外反動勢力的互保」等,又指章程是「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買辦階級為保自身利益,加強鎮壓革命運動和迫害中國人民」而狼狽為奸演的一出傀儡劇 [8]。同樣,在《義和團運動史論文選》的 〈義和團運動中英國與東南互保〉 一文中,亦大量使用了「帝國主義列強」、「封建統治集團」、「資產階級」等字眼,又指義和團搗毀教堂、殺害教士等的指責是顛倒是非 [9]。這些描述明顯帶有強烈主觀成分,可信性較低。由此以言,在研究東南互保章程時,似乎國內歷史學家的資料局限性較高。


延伸研究用途

除了研究東南互保章程對當時中國時局的影響外,亦可探討東南各省官員在考慮互保的規條時是否真的存有媚外的心態。談及東南互保,不少史家都指中國的官員受到英方的影響、壓力,繼而推動計劃。但觀各省官員與列國的交涉中,多次出現雙方彊持,談判難以繼續,以致產生三次的中外會議、長江巡閱使李秉衡和江蘇巡撫鹿傳霖亦屢屢出現拒絕合作 [10] 等事,似乎難以斷言這些封彊大吏存有媚外之心,需要更多考究加以論證。

除此之外,亦可討論東南互保章程是否影響到辛丑條約中條款的苛刻程度。辛丑條約固然是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但事實上其中的條款卻是以折辱性的條文居多,並有真正對清政府施以制裁。這裏可以作為研究的切入點,研究東南互保的商議過程,有否對列國戰後和約的規劃發揮了影響力。


主要參考資料

1 李德征、蘇位智、劉天路:《八國聯軍侵華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0年)
2 王明中: 〈義和團運動中英國與東南互保〉,載義和團運動史研究會:《義和團運動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
3 江南商務報第十九期,1900年
4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資料編輯室:《庚子記事》(北京,中華書局,1978年)
5 林世明:《義和團事變期間東南互保運動之研究》(台灣: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九年)
6 金家瑞:《義和團運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7 戴玄之,《義和團研究》(台灣,中國學術著作奬助委員會,民國五十二年)


注腳

[1] 江南商務報第十九期,1900年
[2] 戴玄之,《義和團研究》(台灣,中國學術著作奬助委員會,民國五十二年)
[3] 王明中: 〈義和團運動中英國與東南互保〉,載義和團運動史研究會:《義和團運動史論文集》(北京:中華書局,1984年),頁409-434。
[4] 林世明:《義和團事變期間東南互保運動之研究》(台灣:臺灣商務印書館,民國六十九年)
[5] 金家瑞:《義和團運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
[6] 戴玄之,《義和團研究》
[7] 林世明:《義和團事變期間東南互保運動之研究》
[8] 金家瑞:《義和團運動》
[9] 王明中: 〈義和團運動中英國與東南互保〉
[10] 林世明:《義和團事變期間東南互保運動之研究》


資料收集及撰寫 : 陳曜暉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26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江南商務報第十九期,19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