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天壇圜丘壇

創造時間

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


基本說明

這個圜丘壇是位於北京天壇的一圜丘祭壇,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期間經過改造擴建,最後在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建成 [2]。在永樂年間,這處是北京城的郊區,也即是皇帝舉行祭天儀式的地方。而當時的皇帝就是在圜丘壇舉行祭天典禮。由於中國人認為天是圓形的,所以亦稱為「圜」。並將祭天的祭壇建成圓形的高台。圜丘壇有三層,同高三米,各層四面出陛各九級,壇面俱鋪墁艾葉青石,欄杆上也刻劃雲龍紋。上層台面中心有一凸起的圓石,稱為「天心石」,若站在天心石上說話,會有很強的共鳴效果 [3]。圜丘壇有四座壇門,坐於圜丘壇的東、南、西、北四各方向,分別命名為泰元門、昭亨門、廣利門、成貞門。


歷史意義

天壇的圜丘壇在明代的出現充分體驗到中國禮儀制度建設的頂峰時期4,但其實圜丘祭天早在周朝出現。周公定下了「周禮」,並規定在冬至時在圜丘進行日祭。西周以後,祭天成為了國家大典,歷代王朝都曾在國都興建圜丘祭天。圜丘象徵著祭天文化與政治的進程,即使每個朝代中的祭禮都有改變,但圜丘祭天(也稱郊祭)這儀式隨著朝代有增無減。所以圜丘祭天也漸漸成為每個皇帝的首要任務,也慢慢和政治扯上關係。唐代以後,郊祭已經成為政治上的例行公事,到了明代,祭天是皇帝的特權,同時也被用來象徵政權合法。明太祖建的天壇就是在去除蒙古勢力後用來確立政權的 [5]。

此外,圜丘壇也可見證中國歷代科技的進步。古人為了加強對天神的接觸,便將科技的念頭混入圜丘壇的設計當中,以求達到到神化天神的效果。雖然歷代圜丘壇高度設計不一,但也能從中體驗「人天關係」。以明代天壇圜丘壇為例,由於當時人認為越高的地方越能接觸天神,但天壇圜丘壇偏偏就在低漥地區。所以當時的建造者運用物理學的知識把圜丘壇墊起五尺,壇面高地面五點五四米,刻意製造一個崇高的氣氛。如果在昭亨門望向圜丘壇,會有一種神秘的感覺。能製造回音的「天心石」也可以體會到古人運用科技加強讀祝官的聲音,令發出的聲音能做到達到天空的效果,彷彿正於天神交流般。

另外,中國元朝和清朝都是由外族統治,所以這兩個朝代的祭禮加入了外族文化的元素。但圜丘祭天的儀式未有因此而廢除。圜丘祭天的長存正正能證明歷代中國人對禮教的重視。中國古代的五禮分別是吉禮、嘉禮、軍禮、賓禮和凶禮,[6] 而祭天之禮是五禮之首。明代前後分別是元朝和清朝,都是由外族人統治,所以祭天形式上都有少許出入。元朝祭天的祭品加上了鹿、兔等生物,也增加了葡萄酒和馬乳等飲品 [7]。可見圜丘一直融入每個朝代的特色而美化著祭天儀式。

為何明代天壇圜丘壇比歷代圜丘壇更受重視,更被國家後來納入國家文化遺產?這是因為明代皇帝能應用外族統治時期圜丘的設計改良明代的圜丘壇,以致天壇的圜丘比其他的也較獨特。嘉靖年間營建的天壇圜丘不論是柱子、台階、欄板等等的數目都是九或九的倍數,而顏色比以往朝代多用青色和白色來代表天空。那不但是借鑒了元代圜丘壇建築特色,而且能呼應古人「天為陽,地為陰」認為九和九的倍數是陽數的信念 [8],由此可見明代天壇圜丘把對天神的敬畏推至頂峰,因此到清代的天壇已經沒有太大的改動,並一直沿用。


相關史料説明

研究天壇圜丘的史料主要分為圜丘壇的建築和祭天制度的改變。大部分古代文獻大多提及圜丘的設計和堅持祭天的理由。而現代的研究主要探討圜丘壇的設計如何建立天人關係以及明代祭禮制度上的改變。例如古代的主要討論圜丘設計如何達到「天圓地方」、「陽中有陽」的特色,例如每個朝代都有提及當時的圜丘應該有多少層、有多少梯級等等,這些都是每的朝代定立的規則,以便後世參考和加以改良。明代融合元代設計元素的圜丘就是一個成功例子。此外,古代的研究不斷提及禮教的重要性,並強調祭天是每個皇帝的首要任務,例如南宋人彭大雅提到「天識著,無一事不歸天。」[9]

另一方面,由於明代祭禮出現過幾次改制,所以現代人對圜丘的研究主要著重於明代祭禮改制和其原因和影響,因為明代祭禮制度分別在洪武和嘉靖年間由天地分祭改為天地合祭,而當中的制度改變能體會到當時皇帝的政治手段。明太祖個人「重本尚誠」[10],認為原本的分禮制度令整個祭禮過程變得繁瑣。現代人比較分祭和合祭的時候,發覺合祭的確比分祭較容易實行因為不用分開兩個地方舉行祭禮,而且比分禮更合乎人情。根據《孝經‧感應章》提到「父天母地」[11] 所以分開天地祭禮不是孝的行為。令外,後期嘉靖年間改為分祭結果熹宗祭天的次數也因而減少,令圜丘祭天儀式名存實亡。所以現代學者認為明太祖的合祭對圜丘祭天發展有利。


延伸研究用途

在未來的研究中,我認為在研究天壇圜丘壇設計的時候除了研究顏色上的代表性還可以研究在清代期間的圜丘的欄杆上加上雲龍紋的意義。由於歷代朝代祭天都是皇帝的特權,所以加上雲龍紋可能都是一種政權的象徵。這樣可能會發現圜丘除了刻劃天的形象,還有象徵皇帝的崇高地位。

在明代開始有西方人來中國進行文化交流和傳教,而祭天神也是中國一種歷史悠久的宗教信仰。我認為可以把西方宗教和中國祭天文化結合研究,尤其是從明代開始,或可以令往後讀者多了解西方文化融入中國的期間會否在宗教方面受到西方例如基督教的祭禮文化影響。


主要參考資料

武裁軍、姚安:《天壇》(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年)
趙克生:《明朝嘉靖時期國家禮祭改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
杜希宙、黃濤:《中國歷代祭禮》(北京:北京圖書管出版社,1998年)
楊振鋒:《世界人類文化遺產-天壇》(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
王紅:〈明代天坛的承袭和演变〉,《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一期(1996年),頁13、14、30


注腳

[2] 武裁軍、姚安:《天壇》(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年),頁2
[3] 武裁軍、姚安:《天壇》(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年),頁35
[4] 王紅:〈明代天坛的承袭和演变〉,《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第一期(1996年),頁13
[5] 杜希宙、黃濤:《中國歷代祭禮》(北京:北京圖書管出版社,1998年),頁29
[6] 楊振鋒:《世界人類文化遺產-天壇》(北京,中國書店,2001年),頁116
[7] 杜希宙、黃濤:《中國歷代祭禮》(北京:北京圖書管出版社,1998年),頁28
[8] 武裁軍、姚安:《天壇》(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年),頁34
[9] 杜希宙、黃濤:《中國歷代祭禮》(北京:北京圖書管出版社,1998年),頁27
[10] 趙克生:《明朝嘉靖時期國家禮祭改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87
[11] 趙克生:《明朝嘉靖時期國家禮祭改制》(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頁86


資料收集及撰寫 : 馮嘉琳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9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華夏經緯。2004年12月6日。(上網日期:2013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