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丹書鐵券

創造時間

大約出現在周代


基本說明

丹書鐵券是封建帝王賞賜給功臣或重臣,一種帶有獎賞和盟約性質的信物,並且還具有免死的特權。丹書鐵券大約出現在周代但成型並最早有記載是在漢代,在公元前202年,劉邦為了獎賞開國功臣而頒發了丹書鐵券。丹書鐵券的外形有如筒瓦狀的鐵制品,以鐵為材料是因為鐵堅固,取其能夠保存很久。其制造方法是把鐵燒熔來鑄造瓦片,並將其斷而為二,有如板瓦,受卷人會與朝廷各執一半。[1] 丹書鐵券上面亦刻有文字去表揚受賜者的功德。


歷史意義

丹書鐵券是中國歷史上少數在正史資料中有清楚記載封建帝王賞賜給重臣或功臣的一種盟誓的信物,而且其對政權亦有一定的影響。丹書鐵券也是唯一能一直傳承下去有關盟誓的信物。可見,丹書鐵券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很大,而且往後的朝代也一直承傳下去。

自漢朝出現了賞賜丹書鐵券的制度開始,往後的朝代也有此制度。丹書鐵券是當時人們建功立業的標誌和理想追求,即使到了明朝的時候,其基本意義及用途並沒有改變太多。免除死罪當然成為丹書鐵券最重要的特徵,亦是人們最想要的原因。雖然其真正具有免死功能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初期免死次數大多在1-3次,到北魏至唐,功臣免死的次數不斷增多,去到7-10次,直到唐代後期至明代,免死的次數才減少。[2] 人們都會努力去為國家效力希望成為功臣並得到丹書鐵券。故此,丹書鐵券在某程度上是一種推動力,去促使他們更努力去幫助國家,建功立業。

丹書鐵券其中一歷史意義是用來鞏固皇權的一種政治工具。自漢朝開始,開國皇帝都會賜予丹書鐵券給開國功臣,希望功臣會努力為國效力。另外,在南北朝時,各方勢力對峙,梁武帝派遣使節把丹書鐵券,衣冠等送給北魏,結果梁武帝沒有損害一兵一卒就擴大了自己的勢力。[3] 在此例子上可見,丹書鐵券是一種工具去替梁武帝維持自己所佔有的地方也能為他增加了兵力和地盤。


相關史料説明

研究丹書鐵券所涉及的史料有不同的部份,其中可分為中國歷史學家所編寫的二十四史及現在一些歷史評論家討論有關文物的資料。其實直接提及到丹書鐵券的資料並不多,很多只是在史料中提及數句,但是幾乎在每本史料中都會有出現描述丹書鐵券的特點,從而得知丹書鐵券在每個朝代的轉變。其中,丹書鐵券最早出現的紀錄是在漢朝,這方面的資料很重要因為這開始了丹書鐵券與封建王朝一同經歷二千四百餘年的關係。這些正史資料能為其他學者作出更深入的分析及討論。

另一方面,現在的歷史評論家曾透過其名稱、材料和卷文的變化等去評論文丹書鐵券。這些資料亦將每個朝代的丹書鐵券的特點清楚列明出來。丹書鐵券在每個朝代中都有不同,整合其特性的資料都更有助研究丹書鐵券的歷史發展。此外,這些資料亦曾有提及過丹書鐵券所帶來的壞處,這亦可以令到整份文物報告更為全面。


延伸研究用途

一些歷史評論家早已討論丹書鐵券在每個朝代的不同,分別透過其名稱,材料,卷文,收藏方式及鑄刻方式的變化去討論。其中以名稱及材料的描述較為詳細。就名稱而言,學者列明了每個朝代丹書鐵券不同的名稱並加以解釋。例如:在南朝梁時稱為銀卷是因為用白銀來填補鐵卷上所刻的文字。4雖然如此,但若然在未來的研究中,他們亦可以多從其他正史資料中對有關丹書鐵券的描述或例子多加以評論其利弊。這樣才能對丹書鐵券的特性有更全面的認識。

丹書鐵券的傳入令到中國有了一種具有代表性的盟約信物,並且能承傳下去,演變成現在的免死金牌。雖然丹書鐵券亦有其不足的地方,但它仍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盟約信物。


主要參考資料

庾晉:〈古代特權階層的丹書鐵券〉,《文化博覽》,(2007年2月),頁34-38。
洪海安:〈論丹書鐵券的淵源與形制〉,《歷史縱橫》,第1期(2010年1月),頁40-42
蘭殿君,蘭婧:〈丹書鐵券史略〉,《齊齊哈爾社會科學》,第3期(1993年),頁42-44。
蘭殿君,蘭婧:〈漫話丹書鐵券〉,《文史雜誌》,(1993年4月)
班固:〈漢書〉,(上海:中華書局,1962年)


注腳

[1] 庾晉:〈古代特權階層的丹書鐵券〉,《文化博覽》,(2007年2月),頁34
[2] 洪海安:〈論丹書鐵券的淵源與形制〉,《歷史縱橫》,第1期(2010年1月),頁41
[3] 蘭殿君,蘭婧:〈丹書鐵券史略〉,《齊齊哈爾社會科學》,第3期(1993年),頁43
[4] 洪海安:〈論丹書鐵券的淵源與形制〉,《歷史縱橫》,第1期(2010年1月),頁41


資料收集及撰寫 : 羅曉茵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66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資料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