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雷峰塔

創造時間

西元977 年


基本說明

[1] 雷峰塔始建於北宋仁宗趙光義太平興國二年,即西元977 年,是第五代吳越國王錢俶為表示「敬天修德」所建,其中供奉佛螺髻舍利和藏經等佛教用品。[2] 其後雷峰塔與夕陽交相輝映之「雷峰夕照」,成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為文人墨客鍾情之處。不幸的是雷峰塔幾度經戰火損毀,雖在南宋慶元年間有重修(1195-1200),但在明嘉靖年間的大火之後,變得通體赤紅,只剩塔心,且從原來的七層減為五層。之後年久失修,加上人為的破壞,雷峰塔在1924 年9 月25 日倒塌,正直新文化思潮,以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者紛紛歌頌,借此反對封建禮教,呼籲變革與解放。中國於上世紀末開始對雷峰塔進行考古挖掘,重建工作於2002 年竣工。


歷史意義

1、雷峰塔名字的由來。雷峰塔有三個名字,一個是「西關磚塔」,初見于塔內藏經標題中,以後的人也不稱此明。古人稱的多些的是「黃妃塔」,[4] 一說是吳越王妃建塔,[5] 一說是以吳越王為首的吳越王後妃們建塔,故得此名。用得最多的「雷峰塔」得名於民間。因為建塔的山名「 回峰」,古音「 回」 「雷」不分,「雷峰塔」之名便流傳開來。[6] 正如俞平伯在《雷峰塔考略》中所言:「雷峰得名,遠在塔先,以山名塔,通乎古今,誠如上述。」從一塔之名可看出,被人們傳頌的名字並非最官方的命名,而是貼近民間生活,通俗易識的。

2、《白蛇傳》——膾炙人口的故事,也是流傳於民間。[7] 據考,將雷峰塔與白蛇聯繫在一起最早是在北宋人章炳文《搜神秘覽》的一則記載,講到元豐五年(1082)的一個故事,其中蛇妻、丈夫、高僧分別與白蛇、許仙、法海相應。[8] 現在人們所熟知的《白蛇傳》的故事,最早成型於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第二十八卷《白娘子永鎮雷峰塔》。這時的白娘子是一個美麗、溫柔、熱愛丈夫而又堅強不屈的女性化身,但她之前完成這一形象,卻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早在唐人傳奇中,已有白蛇變化少婦的白衣娘子出現,但那大都是害人的妖精,以色迷人,受惑者或則化為血水,或則腦裂而亡。宋人筆記中也有大白蛇變的美婦,丈夫見她原型,驚憚而死。《警世通言》是《三言》中的一部,[9]《三言》在內容上繼承了宋元話本從現實生活中開拓創作素材、描摹世態人情細緻入微的特色。「雷峰塔」由此真正與地層民眾的思想結合起來,明清以來《白蛇傳》的故事多次被改變成京劇、越劇等演出樣式,在民間膾炙人口。

3、雷峰塔在民間不僅有「白娘子」一樣積極的傳播樣式,還伴隨一些糟粕流傳於民間。[10] 雷峰塔的倒塌與之有很大關係。原因如下,一是年久失修,修也是力不從心,無法恢復其本來面目;二是有很多香客,隨意竊取塔的磚瓦,迷信地認為這些磚瓦能驅病辟邪,久而就之,塔基已不穩固;三是塔進湖濱,也起到一定衝擊作用。眾人的力量不可小視,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有關雷峰塔的迷信在民間傳播之廣。此外,塔倒之時竟是一片熱鬧景象,當時正是北洋軍閥混戰中,閩浙一代受戰火紛擾,遊人絕跡,撐船的人幾乎沒有生意可做。聽到這個驚天的消息後,看客絡繹不絕,半日就收入頗豐。[11] 更有愚昧之人撿拾塔中遺物,其中有很多珍貴文物,宋代甚至五代時期的經書和版刻被人哄搶,隨意賤賣;有人看到商機,不惜製作贗品,以致真假難辨。有些無知的百姓不只經書的價值,以為是渣滓而丟棄。在這過程中文物破壞情況及其嚴重,人們的「力量」對於此是起反作用的。

4、說道《白蛇傳》,不得不提魯迅寫作於塔倒之後的兩篇文章:《論雷峰塔的倒掉》、《再論雷峰塔倒》,兩篇文章都寫於塔倒不久,分別是一九二四年十月和次年三月。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六年魯迅陸續創作了《彷徨》、《野草》、《華蓋集》等名作,[12] 這個時期他的創作對象主要是愚弱的國民性、革命者的孤獨、政治的黑暗及自我心理。魯迅對當時文藝界、當時的青年影響是很大的。[13] 從寫作背景和思想動機看,辛亥革命雖然推倒了封建專制的「雷峰塔」,但只把「法海」趕到「蟹殼」裡,封建制度並沒有「絕種」,復辟勢力仍存在,複右論調仍在鼓噪,封建思想意識的清除更非易事。雷峰塔倒掉了,固然值得「欣喜」,可是壓在人們心頭上的保塔還根深蒂固,更需警醒國民精神,讓人們人人自覺,群起而拆倒它。魯迅先生試圖通過雷峰塔倒,這個契機有力批判封建傳統,這個寫作意圖和效果應該都是非常明顯的。但這似乎也有些過火了,不能說上段中提到的多數人對於文物的漠視甚至摒棄與這種激進的思潮無關。

5 爲了完整,我們簡述一下雷峰塔的現狀。1999 年底,浙江省和杭州市人民政府鄭重決策:順應人民群眾的心願,遵循可持續發展理念,貫徹文物保護原則,發掘雷峰塔地宮,建造雷峰塔遺址保護設施,並對遺址保護設施的內在功能和外觀形象加以延伸、拓展,按雷峰塔原有的形制、體量和風貌建造雷峰新塔。雷峰塔重建工程於2000 年12 月26 日奠基後進展順利。2002 年10 月25 日,雷峰新塔如期落成 。新塔二、三、四層將分別展示銅版線刻壁畫「吳越造塔圖」、雷峰塔歷代詩文佳作、彩繪壁畫當今「西湖十景」。雷峰塔依然保留這些歷史的遺跡,供後人瞻仰。


相關史料説明

有關雷峰塔的史料是很多的,但是也很雜。尤其要區分文學作品和史料。二者也不是截然分開的,有些文學作品也可作為史料來用。一種是像《白蛇傳》以及其各種改編版這樣的,有大量的文學作品出來,而它的表現形式(如戲曲、小說)比較通俗,又是代表底層民眾生活的,就能從中總結出那個時代人們思想上承受的壓力,以及他們所希望衝破的東西。還有就是在一個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對人們思想有一定影響力的文學家,像魯迅這樣的作者尤其如此,他的文學作品都帶有很強的思想性,他也明確指出 [14]「文藝是國民精神所發的火光,同時也是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從這樣的作品中,我們也能看到當時的文化氛圍。

有的文學作品也可直接反應歷史。清朝許承祖曾作詩雲:「黃妃古塔勢穹窿,蒼翠藤蘿兀倚空。奇景那知緣劫火,弧峰斜映夕陽紅。」「黃妃」二字與雷峰塔原名的史料可以相互印證,「劫火」清晰地反應出雷峰塔遭燒毀的事實,而且他是清代詩人,所以反應的應該是最近一次,即明嘉靖年間的火災。由於塔倒時有很多親歷者,他們的記錄應該也是十分可靠的。比如上文提到的薑丹書 [15]「其最奇者,有許多磚之側面有一圓洞,深約四寸,口徑約六七分……」這個就是藏經書的洞口,其親眼所見,算是一手資料,可信度很高。


延伸研究用途

雷峰塔被人們記住,並非只因為其本身的 [16] 卓越水準,而是人們給它賦予的意義。它經過多次損毀和重建,仍保持其生命力,仍有很多人去研究它,是它的文化意義給予了它無限價值。對於文化沒有一個很明確的定義,簡單地說,[17] 文化實際上主要包含器物、制度和觀念三個方面,具體包括語言、文字、習俗、思想、國力等,客觀地說文化就是社會價值系統的總和。本文探討的主要是雷峰塔對底層民眾的文化意義的變遷。[18] 文化作為相互關係的整體而呈現出一體化的趨勢,簡單來說文化是被「創造」出來的,而民眾的數量畢竟在任何歷史時期都是占大多數的。這就是爲什麽,我們今天看到的被固定下來的有關雷峰塔的文化符號,如名字,傳說,都是發源並流行與當時的民間的。文物是活的。廣為流傳的不是物件本身,而是作為文化符號的文物,代表著廣大人民的心聲。

後續的研究,還可以從上層入手,比如它的佛學價值、它的文學價值,這都需要一定水準的專業知識積累,再配合史料深入研究。我自己的探討也有不完善之處,我只是截取了歷史上的幾個點,而並沒有把它們很好地串在一起,看出雷峰塔的文化意義的變遷過程,這就需要通覽各個時期的史料,有些時期並不好直接查到,有些時期必須通過看其他時期的資料相互對照來看,這對我來說都是比較困難的事情,所以尚沒能做到這一點。


其他說明

民間文化意義 雷峰塔最初與白娘子並無關聯。吳越王說道,[3] 自己繼承王位太平已經很久,雖未能達到全盛的狀態,可也不能不說是尊奉祖宗推崇佛家慈悲忍耐的光輝雨露滋潤的一種結果吧。它有一定的政治意義,顯示了王權的合法性,體現了古人「受命于天」的思想。之後它的影響範圍逐漸向文人、士大夫階級轉變,越來越多人為美景賦詩。比如元代詩人尹延高的「煙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圖兀倚空。湖上畫船歸欲盡,孤峰猶帶夕陽紅。」以及明代張岱的《雷峰塔》 「聞子狀雷峰,老僧掛偏裘,日日看西湖,一生看不足。時有熏風至,西湖是酒床,醉翁潦倒立,一口吸西江。」

而我們不可忽視的是,再之後,雷峰塔的的名氣擴散向更底層民眾,與人盡皆知的《白蛇傳》結合起來。自此,只要提到雷峰塔,人們都知道「雷峰塔倒,白蛇出世」。本文將截取它最貼近民間的文化意義進行詳盡的說明。


主要參考資料

路秉傑: 〈雷峰塔創建記〉,《同濟大學學報》,2000 年6 月,第11 卷,第二期
薑丹書: 〈雷峰塔始末記〉,《越風》,1937 年,增刊1,30-34 頁
俞平伯:《雷峰塔考略》,1928 年
陳泳超: 〈《白蛇傳》故事的形成過程〉,《藝術百家》,1997 年,第二期
馮夢龍,錢伯城評點:《新評警世通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頁438-469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臺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頁231-237
章妮: 〈1924 至1926 年魯迅的創作心理構成〉,《臨沂師範學院學報》,2005 年,第27 卷,第2 期
魯迅:《墳·論睜了眼看》
佚名。2012。雷峰塔歷史詳情。http://d.3dlyw.com/leifengta/intro/(26/4/2013)
王佳,編輯。2010。華夏經緯網。http://www.huaxia.com/zhwh/sslh/2094454_2.html。(26/4/2013)
佚名。關於《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附記的位置_ 語文論文。
http://www.eduzhai.net/edu/304/jiaoxue_76044.html。(26/4/2013)
文化. (2013,April 18). Retrieved from 維琪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87%E5%8C%96&oldid=26248499


注腳

[1] 路秉杰: 〈雷峰塔創建記〉,《同濟大學學報》,2000 年6 月,第11 卷,第二期
[2] 佚名。2012。雷峰塔歷史詳情。http://d.3dlyw.com/leifengta/intro/(26/4/2013)
[3] 翻譯來自,路秉杰: 〈雷峰塔創建記〉,《同濟大學學報》,2000 年6 月,第11 卷,第二期
[4] 姜丹書: 〈雷峰塔始末記〉,《越风》,1937 年,增刊1,30‐34 页
[5] 路秉杰: 〈雷峰塔創建記〉,《同濟大學學報》,2000 年6 月,第11 卷,第二期
[6] 俞平伯:《雷峰塔考略》,1928 年
[7] 陈泳超: 〈《白蛇傳》故事的形成過程〉,《藝術百家》,1997 年,第二期
[8] 馮夢龍,錢伯城評點:《新評警世通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頁438‐469
[9] 韓秋白、顧青:《中國小說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5 年),頁231‐237
[10] 姜丹書: 〈雷峰塔始末記〉,《越风》,1937 年,增刊1,30‐34 页
[11] 王佳,編輯。2010。華夏經緯網。http://www.huaxia.com/zhwh/sslh/2094454_2.html。(26/4/2013)
[12] 章妮: 〈1924 至1926 年鲁迅的创作心理构成〉,《临沂师范学院学報》,2005 年,第27 卷,第2 期
[13] 佚名。关于《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附记的位置_语文论文。http://www.eduzhai.net/edu/304/jiaoxue_76044.html。(26/4/2013)
[14] 魯迅:《墳·論睜了眼看》
[15] 姜丹書: 〈雷峰塔始末記〉,《越风》,1937 年,增刊1,30‐34 页
[16] 「规换宏丽,极所未见,极所未闻。」 路秉杰: 〈雷峰塔創建記〉,《同濟大學學報》,2000 年6 月,第11 卷,第二期
[17] 文化. (2013,April 18). Retrieved from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6%96%87%E5%8C%96&oldid=26248499
[18] 同上


資料收集及撰寫 : 王佳一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52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Google 圖片



圖片來源 : Google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