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莫高窟

創造時間

十六國前秦時期


基本說明

莫高窟在中國敦煌,稱為「沙漠中的一顆明珠」,1987 年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1] 相傳樂僔和尚雲遊在此地,看到鳴沙山金光萬象,如千佛顯現。他認為這是佛寶勝地,於是在山上開鑿石窟。它內藏壁畫、彩塑、萬卷經書,大多與佛教有關。[2] 這有利研究中國歷史、藝術、文學等。可惜,在1900 年後,外國探險家在莫高窟拿走過萬件文物,破壞莫高窟完整。當時中國動盪不安,清廷無力保護莫高窟,令它損失更大。[3]


歷史意義

莫高窟歷史意義極大,如宗教、文學、藝術、建築。敦煌學就這樣結成。首先,敦煌壁畫、彩塑主要圍繞佛教。莫高窟壁畫包括佛像畫、按佛經繪畫的經變畫等。彩塑有佛像、菩薩像等。這用來闡釋佛教義理和感染信徒。由於,壁畫由不同年代創作,故作品反映不同時期佛教的思想和特點,體驗了宗教變更。[4] 另外,中國不同時期的統治者提倡佛教,尤在隋唐時期鼎盛。[5] 佛教壁畫、彩塑在莫高窟佔多數,可見佛教在中國宗教史的重要性及人民對佛教的推崇。

其次,敦煌壁畫、彩塑在藝術上反映歷朝繪畫風格及影響後世。在北朝,古人的畫風粗獷。唐朝時,作畫嚴謹,用色鮮豔瑰麗。[6] 敦煌藝術影響後世的美術創作者。許多國畫、油畫創作者臨摹敦煌藝術,在作品展現獨特技法,如暈染法。西方著名畫家魯阿的作品也吸收了敦煌壁畫的味道。可見,莫高窟既影響中國的美術界,也影響西方,令東西方的繪畫藝術融合。[7]

接着,莫高窟典籍內容包羅萬有,內容有歌辭、詩賦等。敦煌遺書學術價值大。敦煌歌辭題材、內容豐富,語言通俗,反映社會藝術風格。另外,敦煌歌辭已有百字以上的長調,比過去認為宋代才有長調還要早。可見,隨敦煌歌辭的研究,中國詩詞學也會有所發展。接着,敦煌遺書的詩賦多是唐代佚篇殘句及殘卷,因此可用以修補《全唐詩》。這反映敦煌遺書可補史書不足。[8]

最後,在建築上,莫高窟展現不同時期建築。莫高窟洞窟設計多變,有封閉式、背屏式等。除此,莫高窟崖上有木構窟檐用來連接殿堂,莫高窟前的園林有塔。僅保留的木構窟檐有十座,分別在唐、宋、清、民國建成。古人在柱上雕花繪畫。另外,在莫高窟有木塔。塔在不同時期建成,有宋代、西夏、元代及清代的建築。塔的特色不同,如有壁畫、尖頂。可見,莫高窟把建築與藝術融合。同時,莫高窟內有不同時期的建築,體現了建築間的共存與文物多元化。[9]


相關史料説明

歷史學家陳寅恪說;「敦煌者,吾國學術之傷心史也。」[10] 按前文所述,莫高窟文物流失海外,遭受破壞。誰是莫高窟的破壞者?有人說破壞者是外國探險家,亦有人說國畫大師張大千在莫高窟臨摹也是破壞者。這問題眾說紛紜。[11] 首先,1907 年,英國的斯坦因欺騙看守莫高窟的王道士,騙去了九千多卷文物。法國的伯希和拿走文書六千多卷。莫高窟文物散失還沒結束,隨之而來的是日本、俄國及美國的考察隊。莫高窟有26 方壁畫更在1924 年被美國人華爾納用化學膠布粘貼走。[12] 由上可見,莫高窟的破壞是由外國人所致。無可否認,他們的確破壞莫高窟。這是他們一方的責任嗎?中國也要負上責任。各國到莫高窟取走文物,清廷非坐以待斃。清廷在1909 年冬天下令把莫高窟藏書運到京城。[13] 這本來是保護行動,可是清廷運送工作馬虎,運送時只用草蓆覆蓋,令部份書籍丟失。更有人想據為己有,但怕被人發現而把書一分為二。晚清覆亡後,1920 年莫高窟成為監獄,俄國十月革命而流亡的官兵遭囚禁,他們在莫高窟內火燒壁畫,令莫高窟再受重挫。[14]

細看前文,有人認為外國探險者是可恥盜賊。中國人得知莫高窟受到破壞又有否盡力拯救?因此,我們不可以指責這全是西方國家的錯。中國人亦應反思及負上一定責任。接着討論張大千是莫高窟的守護者還是破壞者。張大千1940 年遠赴敦煌臨摹。他為了臨摹而把壁畫剝去,被認為是毀壞古蹟。但是,已經證明張大千是清白。當年,他只是發現有些前代作品被後人用泥土抹掉再重新繪畫,因此他才會剝掉表層壁畫,好讓原本的壁畫重現。[15] 雖然,藝術界對他的評價仍然不一,認為他在敦煌毀壞古蹟及偷盜國寶,以及因為他早年曾造假書畫而被人質疑其道德人格。但我認為張大千是敦煌的守護者而非破壞者。因為他是最早的畫家到敦煌考察及臨摹。臨摹的步驟複雜,敷染顏料多達十幾層。[16] 他臨摹功力深厚,許多殘缺壁畫經他修復編號後能呈現原貌。另外,他是第一人為洞窟編號,令壁畫的排序按歷史時序,為日後的臨摹工作奠定基礎。[17] 總的來說,張大千早年雖有不當行為,但不可抹殺他的貢獻。


延伸研究用途

在未來研究中,研究誰是莫高窟破壞者。我覺得可以運用日後的歷史事件來探討。如在文革「破四舊,立四新」下莫高窟有否受破壞及保護。另外,外國探險家被視為盜賊,他們是把文物拍賣還是加以研究。因為有探險家用敦煌遺書來著述研究,加以整理。還有,敦煌文物流失多年,能否重歸中國也值得研究。因為中國國際地位加強,能夠有談判能力,追討國寶。但亦可能受到局限而令過程困難。

接着,學術界可加強研究敦煌醫學。因為學者研究多集中在藝術,反之研究醫學的人不多。[18] 敦煌醫學結合現代中醫學理論救治病人。它在中國開始應用,效果不錯。如婦科疾病。[19] 敦煌醫學要加強發展。敦煌醫學由古文寫成,在解讀時困難或字義上有誤解。[20] 因此,我認為研究敦煌醫學必先要研究古文意思。另外,敦煌舞可擴大研究。現時敦煌舞教材針對女性而寫,舞者多為女性。其實,敦煌舞也有男性形象、動作,如金剛力士。若可以整理編寫教材,有助推動敦煌舞及男性舞蹈新發展。[21]

以上提出了不同方向作延伸研究。我認為現時莫高窟非欠缺研究方向,缺少的是人才。因為許多學者年事已高,加強培養人才是當務之急,否則研究只會停滯不前。故此,培養人才是最重要,這才能承先啟後。


主要參考資料

巴東:《潑彩敦煌:張大千的藝術與生活》(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王煒民: 〈張大千對敦煌壁畫研究的貢獻〉,《陰山學刊》,第2 期(1996 年),頁36‐37。
李偉國:《敦煌話語》(上海:上海科技敎育出版社,2002 年)。
俞筱堯: 〈徐平羽搶救敦煌莫高窟記聞〉,《敦煌研究》,第64 期(2000 年),頁179‐180。
段文杰:《敦煌石窟藝術論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8 年)。
陳作義: 〈敦煌莫高窟的百年滄桑〉,《縱橫》,第7 期(2000 年),頁50‐51。


注腳

[1] 曾維華: 〈略述敦煌莫高窟的變遷、藝術成就和意義〉,《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 期(1992 年),頁12。
[2] 徐勇: 〈敦煌莫高窟〉,《歷史教學》,第3 期(1992 年),頁17。
[3] 陳作義: 〈敦煌莫高窟的百年滄桑〉,《縱橫》,第7 期(2000 年),頁50‐51。
[4] 高宇琪: 〈敦煌壁畫在當代中國畫教學中的意義探索〉,《大眾文藝》,第2 期(2012 年),頁239。
[5] 段文杰:《敦煌石窟藝術論集》(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1988 年)。
[6] 曾維華: 〈略述敦煌莫高窟的變遷、藝術成就和意義〉,《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1 期(1992 年),頁17。
[7] 高宇琪: 〈探索敦煌藝術對美術創作與理論研究的影響〉,《南昌教育學院學報》,第10 期(2012 年),頁41-42。
[8] 張錫厚: 〈敦煌文學研究的歷史回眸〉,《敦煌研究》,第2 期(2000 年),頁127。
[9] 胡同慶: 〈敦煌石窟藝術研究〉,《敦煌研究》,第3 期(1993 年),頁18-20。
[10] 李偉國:《敦煌話語》(上海:上海科技敎育出版社,2002 年)。
[11] 沙林: 〈淚向敦煌一百年〉,《青年文學》,第12 期(2000 年),頁50。
[12] 俞筱堯: 〈徐平羽搶救敦煌莫高窟記聞〉,《敦煌研究》,第64 期(2000 年),頁179‐180。
[13] 敦煌失寶.林保怡,泳兒and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香港,中(Directors).(2010.[video/DVD]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14] 守望敦煌. 林保怡,楊秀惠 and電視廣播有限公司(香港,中 (Directors). (2010).[Video/DVD] 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
[15] 王煒民: 〈張大千對敦煌壁畫研究的貢獻〉,《陰山學刊》,第2 期(1996 年),頁36。
[16] 巴東:《潑彩敦煌:張大千的藝術與生活》(台北:典藏藝術家庭股份有限公司,2005 年)。
[17] 王煒民: 〈張大千對敦煌壁畫研究的貢獻,《陰山學刊》,第2 期(1996 年),頁37。
[18] 王道坤、朱玉: 〈敦煌醫學初探〉,《甘肅中醫學院學報》,第1 期(1984 年),頁39。
[19] 王艷明: 〈敦煌醫學難結「碩果」〉,《瞭望新聞周刊》,第42 期(2004 年10 月),頁57。
[20] 沈澍農: 〈敦煌醫學文獻醫方篇疑難字詞考〉,《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1 期 (1999 年12 月),頁33。
[21] 相寧: 〈略論敦煌舞編創發展的制約因素〉,《音樂大觀》,(2012 年5 月),頁216‐217。


資料收集及撰寫 : 韋穎欣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46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