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
|
《大閱圖》行陣 |
創造時間 十八世紀 基本說明 《大閱圖》是金昆、程志道等十位宮廷畫家的作品,分為《幸營》、《列陣》、《閱陣》和《行陣》四卷 [1],雖然圖中的款識(蓋上作者資料的印章)中,並沒有郎世寧的名字,但畫中乾隆皇帝的肖像、乾隆坐騎萬吉驦都相信是出自郎世寧之手 [2]。作品是紀實性繪畫作品,描繪了乾隆皇帝1739 年於京郊南苑擧行閱兵式時的情景。《行陣》的特別之處是四幅畫卷中唯一一幅有宮廷畫家款印的圖軸,卷長24 米、寬69 厘米,雖然人物多達9000 個,每個人物都不及半截指長,但透過特寫,可見人物都面貌分明、衣飾、神情都繪畫非常精細。《行陣》在1900 年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從紫禁城被掠奪到歐洲,在2011 年中國買家在拍賣會上以超過2億港元得到作品 [3]。 歷史意義 北京故宫博物院古書畫部副主任金運昌曾說:《大閱圖》是一幕清代軍事史的縮影,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而且具有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 [4]。 在歷史方面,大閱是皇帝檢驗部隊訓練成果,考察部隊戰鬥力的隆重的閱兵儀式。從太宗皇太極開始大閱制度後,《大閱圖》是首幅大型繪畫作品紀錄大閱典禮的過程,整卷作品需時五年完成,這突顯了乾隆對軍事的重視。有別於其他書籍文獻,畫作更能夠直接、活靈活現地展現出軍隊的種類、服裝和兵器,對後世研究清代的軍事有極大的幫助。例如八旗兵在畫中佔許多篇幅,與他們曾經勇猛作戰,令明朝的百萬軍隊潰不成軍等功積有關,作品不僅反映了乾隆對八旗兵的信心 [5],也可讓後人對他們的形像、所佩帶的兵器有更多的了解,得知他們曾經在中國歷史上留下光采的一面。另外,大部分場面都是以騎兵為主,步兵為輔,而在《行陣》,其中一幕是由首隊前鋒營、護軍營依序出列 [6],序列或多或少反映了各部隊的實力,前鋒營是由滿洲、蒙古八旗中才能技勇優秀者編成,負責皇帝的安全親隨。護軍營則由滿洲、蒙古八旗中才能略遜者組成。 在藝術方面,全卷色彩華麗,而且不顯線條痕迹,具有濃厚的歐洲繪畫風格。不論旗號、服飾以及兵器如長槍、子母炮等都描繪得十分精細,在《行陣》,九千多個人物的面貌都清晰可見、旗幟飄揚、馬行走時的神態都一目了然,可見畫家的技巧超卓,可讓後人學習處理大型畫卷的技巧,例如繪畫幾千甚至上萬人組成的隊伍,可以利用光線和透視的技巧令畫面更加立體。而更重要的是畫法參考了西方的技巧,作品其中一名畫家是丁觀鵬,他是西人畫家郎世寧開設的繪畫學校的學生 [7],學習了不少西洋畫法的原理,例如使用明暗凹凸,注重比例等技巧。他將西方技術運用到《大閱圖》,與此同時使用中國的繪畫工具,可見作品揉合了中西文化,是文化交流的結果。乾隆在如此盛大的畫作使用西方的技巧,說明了他對西方文化在藝術這範疇有一定的認同 [8]。 相關史料説明 《行陣》自從在八國聯軍侵華時期,便落在外國多年,到近年才透過拍賣回到中國人的手上。《行陣》的各項研究雖然不及《列陣》和《閱陣》的豐富和深入,但是《行陣》的壯觀程度不比上述兩卷的遜色。乾隆帝起居注中記錄行陣當時是「聲震山谷,烟飆騰涌,向前趨進時,官兵齊聲發喊,軍威嚴整」[9],兩萬多人的軍隊齊聲呼叫並一同前進,可見行陣時的盛大場景。乾隆皇帝在大閱後,提到「武備一道。乃國家緊要之事。務於平素。演習技能。整齊器械。講究兵法。」[10],這再次反映了他對軍事裝備的重視。除此之外,透過操練,可以讓軍隊知道不足的地方,有所警覺;此舉也可以讓百姓知道國家有一定的軍事實力,讓他們安心。 另外,在紀錄大幅寫實作品時,分成四卷作為紀錄並不罕見。例如《孝賢皇后親蠶圖》,描述皇后率領眾嬪妃祭拜蠶神嫘祖、並採桑餵蠶,從而鼓勵國人勤於紡織的禮儀 [11],此畫同樣分為四卷,分別是 〈詣壇〉 、 〈祭壇〉 、 〈採桑〉 、 〈獻繭〉,說明分段紀錄活動的手法在乾隆執政時期不罕見,而且同樣需要至少五、六年的時間完成,說明乾隆皇帝和畫家對畫作認真看待,這與乾隆曾經學畫,喜歡畫畫有直接的關係。 延伸研究用途 在藝術方面,作品使用大量西方的繪畫技巧,但在其他範疇,乾隆皇帝和百姓對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傳入始終有點抗拒的心態。宮廷畫作和宗教的傳入在中國有不同接納的程度,可以作為研究西方文化在華演變的參考,了解當時中西文化在藝術方面共冶一爐的概況。 在歷史方面,八旗兵雖然曾經威震南北,但其後八旗兵制逐步廢弛,背後的原因非常複雜,除了參考史料的說明外,也可以以畫作為參考,了解其他細節如兵器甚至服裝會否導致戰力下降。 主要參考資料 〈八旗兵:清朝打江山、坐江山的唯一支柱武力〉,《時代週報》,2010 年3 月26 日,頁缺 王忠和:《紫禁城里的洋大臣》(中國:天沖津人民出版社,2010 年),頁236 〈中國買家拍乾隆文物創紀錄〉,《明報》,2011 年3 月27 日,頁缺 沈福偉:《中外文化的交流》(中國: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年),頁216 故宮博物院,筆錄及整理。2013。乾隆皇帝大閱圖軸。 http://www.dpm.org.cn/www_oldweb/Big5/phoweb/Relicpage/8/R3996.htm 侯怡利: 〈國之重典--乾隆四年的大閱與 〈大閱圖〉 〉,《開南大學 通識教育中 心通識研究集刊》,2007 年第十二期,頁170 至171 〈郎世寧的《乾隆大閱圖》:乾隆五官凹凸有致〉,《中國文化報》,2011 年4月1 日,頁缺 國立故宮博物院,筆錄及整理。2013。清 郎世寧等 親蠶圖。 http://www.npm.gov.tw/exh92/beauty0328/chinese/03_text5.htm 《國寶檔案-乾隆大閱圖》,製片人:李彤雲,(中國:日期,2011 年2 月24 日) 《國寶檔案-大閱圖》,製片人:李彤雲,(中國:日期,2008 年10 月4 日) 許明龍:《中西文化交流先驅》(中國:東方出版社,1993 年),頁250 至251 〈乾隆《大閱圖》展八旗軍威〉,《世界新聞報》,2008 年9 月27 日,頁缺 曉溪: 〈郎世寧與《乾隆大閱圖》傳奇〉,《文史參考》,2011 第9 期,2011 年,頁缺 注腳 [1] 《國寶檔案-乾隆大閱圖》,製片人:李彤雲,(中國:日期,2011 年2 月24 日) [2] 曉溪: 〈郎世寧與《乾隆大閱圖》傳奇〉,《文史參考》,2011 第9 期,2011 年,頁缺 [3] 〈中國買家拍乾隆文物創紀錄〉,《明報》,2011 年3 月27 日,頁缺 [4] 《國寶檔案-乾隆大閱圖》,製片人:李彤雲,(中國:日期,2011 年2 月24 日) [5] 《國寶檔案-大閱圖》,製片人:李彤雲,(中國:日期,2008 年10 月4 日) [6] 侯怡利: 〈國之重典--乾隆四年的大閱與 〈大閱圖〉 〉,《開南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通識研究集刊》,2007 年第十二期,頁170 [7] 王忠和:《紫禁城里的洋大臣》(中國:天沖津人民出版社,2010 年),頁236 [8] 《國寶檔案-乾隆大閱圖》,製片人:李彤雲,(中國:日期,2011 年2 月24 日) [9] 侯怡利: 〈國之重典--乾隆四年的大閱與 〈大閱圖〉 〉,《開南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通識研究集刊》,2007 年第十二期,頁170 [10] 侯怡利: 〈國之重典--乾隆四年的大閱與 〈大閱圖〉 〉,《開南大學 通識教育中心通識研究集刊》,2007 年第十二期,頁170 至171 [11] 國立故宮博物院,筆錄及整理。2013。清 郎世寧等 親蠶圖。 http://www.npm.gov.tw/exh92/beauty0328/chinese/03_text5.htm。 資料收集及撰寫 : 呂穎琳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4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