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坤輿萬國全圖》

創造時間

1602年(有爭議)


基本說明

《坤輿萬國全圖》是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為了傳教於明萬曆三十年(1602 年)在中國繪製的世界地圖。

坤輿萬國主圖為橢圓形的世界地圖,此外並附有一些小幅的天文圖和地理圖。 [1] 主圖將世界分為五大洲,分別是亞洲,歐洲,非洲及南北美洲,中國位於中央位置。 [2] 除主圖外,還有文字介紹赤道,經緯度,南北極,五帶等地理學知識,以及地圓說,日食月食等天文學知識。 [3] 此圖對於研究新航路開闢的成果,中西文化交流和中國人對世界認識的變化都有重要作用。


歷史意義

《坤輿萬國全圖》是對人類航海經驗的總結,體現了新航路開闢以來地理知識的進步,並把這一文明成果傳到了東方。自新航路開闢始,歐洲人不斷探索世界,不僅對非洲,亞洲有了更為詳盡的認識,還發現了美洲等新大陸。《坤輿萬國全圖》很好的展現了這一實踐成果,把東、西方彙編在同一幅地圖上,引進了南極洲、南北美洲、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等地理概念。 [4] 除此之外,該地圖還引入了許多科學知識,比如以赤道、回歸線、極圈,分地球為 5 個氣候帶,把地球緯度和氣候的密切關係表現出來。 [5]

《坤輿萬國全圖》更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產物,融合了中西文化。利瑪竇雖然以西方世界的地圖為藍本,但卻完全採用中文,大量的漢譯如地中海,亞細亞等沿用至今[6],更為值得一提的是,爲了迎合中國人當時的心理需要​​,利瑪竇一改歐洲處於世界中央的製圖格局,把中國放在了地圖中央,開中國製圖模式之先鋒。由此可以看到,文化的交流不是生硬地傳播,必須改良和本土化,使兩種文化得以很好的融合,才是文化交流的關鍵,而《坤輿萬國全圖》,無疑是很好的範例。


相關史料説明

有史料明確記載《坤輿萬國全圖》是利瑪竇所畫。比如清朝學者張廷玉撰寫的《明史》寫道:「《坤輿萬國全圖》,泰西先生利瑪竇所製也。」[10]而在利瑪竇所著的《利瑪竇中國劄記》中也寫道:「利瑪竇神父替他們給繪製一副世界地圖並以中國字加以標注。」 [11]

然而,香港學者李兆良先生通過研究其他史料,認為《坤輿萬國全圖》並非利瑪竇所做,而是由中國人所畫。

比如在該地圖上西班牙上方有一段說明,「(歐羅巴洲)去中國八萬里,自古不通,今相通近七十餘載云。」史料考證,歐洲人首次來華在1345 年左右,由此推斷《坤輿萬國全圖》繪製於1410 年前後,是鄭和時代,與利瑪竇來華時間不符。再比如該地圖並沒有標注天主教的勢力範圍,與利瑪竇傳教士的身份不符。[12]

與此同時,也有人對張廷玉撰寫的《明史》中關於《坤輿萬國全圖》的真實性產生了懷疑,由於《明史》是在清代才開始編寫,又是在康熙時期進行的資料整理工作,距離利瑪竇來華時間久遠,資料可能已損毀或不全,因此有可能有錯漏之處。

這些都對利瑪竇作《坤輿萬國全圖》的正統觀點造成衝擊。


延伸研究用途

基於以上的史料,有學者認為《坤輿萬國全圖》是中國人所畫,是鄭和時代國人探索世界的產物。

由於雙方都有史料作依據,這種觀點是否正確仍有待查證,但李兆良先生的探索為我們研究《坤輿萬國全圖》提供了新的方向。學術界可以通過對《坤輿萬國全圖》本身的文字和標注,以及其他史料真實性的探究,判斷此種觀點的合理性,進而對明朝航海和外交史有更詳盡的認識。

如果此種觀點合理,鄭和下西洋的腳步可能不僅僅止於亞洲和非洲,中國開拓新大陸的時間也因此會早於歐洲,中國古代的科技史航海史將會被改寫。古代中國人對世界的認識也未必像我們想像的如此狹隘,古代中國固步自封的形像也將被重新認知。


其他說明

對世界認識的變化 《坤輿萬國全圖》可以用以探究中國人對世界認識的變化。

在此之前,天圓地方一直是中國人的傳統認知,中國人一直堅信地球是平的,而中國是世界的中心。中國自古就有華夏之稱,並把其他地方統稱為蠻夷,把外邦歸為未開化之地,認為其國土面積極小且依附於中國存在。所以儘管張騫出使過西域,鄭和也下過西洋,但他們都把其當作番邦小國,以出使炫耀洋洋華夏之威。

利瑪竇也認為當時中國人「對整個世界是什麼樣子一無所知。他們的世界僅限於他們的十五個省。因為知識有限,所以他們把自己的國家誇耀成整個世界,並把它叫做天下」。 [7]

但是,《坤輿萬國全圖》無疑衝擊了他們的觀念。地球不是方的,而是圓的。儘管中國仍被放在了中間,但可以看到,在浩瀚的地圖上,中國的國土面積絕非國人想像的如此之大,也絕不是眾星拱月般的存在,只是分佈在廣袤地球上的眾多國家中的一個。明朝官員李之藻就表示了自己所感受的震撼:地如此其大也,而在天中一粟耳,吾州吾鄉,又一粟中之毫末,吾更藐焉中處,而爭名競利於蠻觸之角也歟哉……[8]

這種衝擊不僅僅是認識上的,更是思想及意識形態上的,​​中國人所固有的天圓地方和中國即天下的觀念受到了顛覆。

儘管艱難,但明朝知識階層還是有不少人接受了《坤輿萬國全圖》所傳達的世界觀念,以一種新的眼光看世界。像知名學者李贄、馮應京、謝肇淛,以及稍後的方以智等人,也都引用了這個新世界圖像的說法。明朝同時期或之後的其他世界地圖,如《輿地圖》《纏度圖》等,也認同了五大洲的存在,把其繪入圖中。 [9] 對之後人認識世界產生重要影響。


主要參考資料

環球網 筆錄及整理。明朝令人瞠目的世界地圖。
http://history.huanqiu.com/photo/2009-05/473082.html (上網日期:2013年4月1日)
石嵐: 〈從15-16世紀的兩幅地圖看明代中西方對世界的探索與認識〉,《福建文博》,04期 (2012年),頁20。
〈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圖〉,《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3月20日,第七版。
〈坤輿萬國圖開創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模式〉,《黑龍江晨報》,2011年5月8日。
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 譯:《利瑪竇中國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李之藻 :《職方外紀》卷首序 1623年。
葛兆光:《「天下」、「中國」與「四夷」——以古代中國所繪世界地圖為例的分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李兆良:《坤輿萬國全圖解密 – 明代測繪世界》 (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注腳

[1] 環球網 筆錄及整理。明朝令人瞠目的世界地圖。http://history.huanqiu.com/photo/2009-05/473082.html (上網日期:2013年4月1 日)
[2] 環球網 筆錄及整理。明朝令人瞠目的世界地圖。http://history.huanqiu.com/photo/2009-05/473082.html (上網日期:2013年4月1 日)
[3] 石嵐: 〈從15-16世紀的兩幅地圖看明代中西方對世界的探索與認識〉,《福建文博》,04期(2012年),頁20。
[4] 〈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圖〉,《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3月20日,第七版。
[5] 〈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圖〉,《人民日報海外版》,2010年3月20日,第七版。
[6] 〈坤輿萬國圖開創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模式〉,《黑龍江晨報》,2011年5月8日。
[7] 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利瑪竇中國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8] 李之藻 :《職方外紀》卷首序 1623年。
[9] 葛兆光: 〈「天下」、「中國」與「四夷」——以古代中國所繪世界地圖為例的分析〉,(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年)。
[10] 張廷玉:《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11] 利瑪竇、金尼閣著,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利瑪竇中國劄記》(北京:中華書局,1983年)。
[12] 李兆良:《坤輿萬國全圖解密 – 明代測繪世界》 (台北:聯經出版社,2012年)。


資料收集及撰寫 : 杜怡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39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維基共享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