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海國圖志》

創造時間

1842 年至1852 年


基本說明

以上這本一百卷本的《海國圖志》由魏源於 1852 年所著的。《海國圖志》是一本有關當時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和地理等資訊的綜合性著作。《海國圖志》的作者魏源於 1842 年完成五十卷本的初稿,並在兩年後正式發行。《海國圖志》於1847 年增補為六十卷本,其後再於 1852 年增補為一百卷本。[1]《海國圖志》是以林則徐派人翻譯的歐洲著作《四州志》作為基礎,再經魏源參考大量中國人以及外國人的著作後重新編撰 [2]。《海國圖志》的內容十分豐富,並附有世界各國的地圖,亦有就世界各國的政治、地理等情況作出詳細的介紹。


歷史意義

中國在鴉片戰爭中慘敗後,魏源受到林則徐所托,以包括《四州志》在內的資料,開始著手編纂《海國圖志》。魏源於《海國圖志》自序中表明本書是「為以夷攻夷而作,為以夷款夷而作,為師夷長技以制夷而作」。[3] 其實在鴉片戰爭爆發前,曾經有人編撰關於世界各地描述的著作,但礙於當時國人思想封閉,加上相關著作未有可信的來源,因此難以造成廣泛的影響。[4] 魏源認為《海國圖志》「何以異於昔人海圖之書?曰:彼皆以中土人譚西洋,此則以西洋人譚西洋也」[5],所以,魏源編撰《海國圖志》時征引了大量的中外著作,而當中所征引的外國著作比重遠高於國人的著作。[6] 例如《海國圖志》大部份的地圖均輯錄自香港英夷公司的《大憲圖》。[7] 因此,《海國圖志》不僅向國人介紹了西洋技術,更重要的是要喚醒國人,放眼世界以令中國能夠自強。

《海國圖志》對日後的清朝改革運動有啟蒙的作用。魏源認為「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8],中國須學習西洋的技術才能自強。《海國圖志》中共有十二卷內容與造船有關,例如卷八十五為火輪船圖記和卷九十為西洋炮台記,而這些篇章均附有詳細的介紹和圖樣。[9] 中國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後,清政府中部份思想較為開明的官員開始理解到西洋科技比中國更為先進。洋務運動的重要人物如曾國藩和李鴻章都認為與其購買西洋船炮,倒不如直接學習西洋技術。《海國圖志》當中的思想和內容正正為日後洋務運動提供了確切可信的資料來源,「師夷長技以制夷」亦是洋務運動中重要的思想。在另一方面,中國在甲午戰爭中戰敗促成維新運動的興起。維新派人物例如康有為、梁啟超等人主張大力引進西學,《海國圖志》因此成為他們了解世界和學習西學的重要讀物,《海國圖志》當中的主張在這段時期得以實踐。在維新運動推行期間,《海國圖志》更被三次刊印,可見其受重視的程度。[10]

《海國圖志》雖然受到晚清改革派歡迎,但在《海國圖志》出版至洋務運動推行當中的二十年,清政府未有認真看待《海國圖志》。相反,《海國圖志》在出版不久後已被傳入日本,並且旋即受到日本青睞。《海國圖志》出版之時,日本與中國同樣處於封閉狀態,更面臨外國列強侵略的威脅。《海國圖志》大約在 1844 年傳入日本,當時包括美國、英國在內的西方列強意圖藉通商為由瓜分日本,日本急需了解世界形勢以對抗列強。《海國圖志》之所以能在日本造成深遠的影響,正是因為此書為日本提供了大量西方的資訊,切合當時日本的需要。在另一方面,《海國圖志》對推動明治維新運動有相當大的啟蒙作用,因為學習西學和開放思想是大勢所趨,日本不推行改革就只能淪為西方的殖民地。《海國圖志》深入剖析各國政治體制,對日本從幕府的專制統治,逐漸發展成往後的君主立憲制度有很大的推動作用。[11]


相關史料説明

研究《海國圖志》涉及的史料有不同的部份,當中可大致分為中國方面以及《海國圖志》傳入日本後的資料。

首先,五十卷本的《海國圖志》由於編撰時間緊迫,部份內容偶有錯誤。不少與魏源志同道合的愛國之士紛紛編撰介紹世界的著作,或是撰文對《海國圖志》提出修改及補充的意見。例如徐繼畬所著的《瀛寰志略》亦是介紹世界各國的綜合性著作、陳澧的《書 〈海國圖志〉 後呈張南山先生》及田梓材的《讀魏默深先生 〈海國圖志〉 》都對《海國圖志》作出點評。此後出版的六十卷本及一百卷本的《海國圖志》亦有參考以上著作後作出修訂,《瀛寰志略》更被收編於增補後的《海國圖志》。[12] 這些相關的著作補充了當時《海國圖志》的錯漏,有助後世學者深入了解《海國圖志》在編撰上的特色以及其不足之處。

《海國圖志》在傳入日本後引起轟動,在1854 至1856 年間《海國圖志》更被翻刻多達二十一次,當中亦包括日文譯本。而在1854 年,日本著名的維新派學者鹽谷宕陰和箕作阮甫就曾經節錄《海國圖志》的《籌海篇》並翻譯成《翻刊 〈海國圖志〉 》。鹽谷世弘在《翻刊 〈海國圖志〉 序》中表示中國自古以己為傲,卻不懂放眼世界,故步自封。即使中國本土曾出版包括《海國圖志》在內的多本介紹世界的著作,但未有善用這些著作。[13] 日本學者對《海國圖志》趨之若騖,然而,清政府卻未有重視此書。日本方面的資料有助學者研究《海國圖志》何以在日本造成的影響比中國更為深遠。


延伸研究用途

在未來的研究中,學術界可利用《海國圖志》探討「西學東漸」的發展。「西學東漸」是指近代西方學術思想向中國傳播的歷史過程,在晚清時期,來華的西方人包括傳教士、商人等等,對中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方的學術著作、科技在這時期大量傳入中國,對中國固有的政治制度以至思想層面造成衝擊。《海國圖志》可算是受到「西學東漸」影響下的產物,因為在編撰本書時,魏源參考了大量由西方傳入的讀物,例如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坤輿萬國全圖》、南懷仁的《坤輿圖說》及高利溫的《美理哥國志略》等等 [14]。如果西學著作並沒有大量傳入中國,《海國圖志》未必能以西洋學說為基礎撰寫。在「西學東漸」的影響下,晚清後期的改革如洋務運動、維新運動均以學習西學為改革重心。《海國圖志》令中國開始放眼世界,但「西學東漸」才是令中國步向世界,逐漸趕上西方先進的科技和體制。因此,學術界可借《海國圖志》中對西方以至全世界的分析,深入研究「西學東漸」對晚清的影響。

與此同時,學術界可通過研習《海國圖志》去了解西方列強入侵中國的原因。《海國圖志》將整個世界以圖像的形式展現出來,地球是圓形的,中國亦不是位於整個世界的中央,這與中國人自古堅信中國是世界的中心的說法大相徑庭。此外,當時中國實行封閉鎖國的政策,人民未有足夠機會去了解世界,甚至對西方事物甚為抗拒,所以在政治、經濟以至科技發展等各方面遠遠落後於西方。由此可見,中國民智未開,與西方相比實力懸殊,自然容易成為西方侵略的目標。


主要參考資料

魏源著,陳華等點校注釋:《海國圖志(上)》 (長沙:岳麓書社,1998 年)
高虹:《放眼世界 魏源與海國圖志》(瀋陽:遼海出版社,1997 年)
安宇、劉旭:《魏源傳》(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 年)
陳其泰、劉蘭肖:《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 魏源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 年)
夏劍欽:《魏源傳》(長沙:岳麓書社,2006 年)
李瑚:《魏源研究》(北京:朝華出版社,2002 年)
李素平:《魏源思想探析》(成都:巴蜀書社,2005 年)
易孟醇、易倫:《魏源評傳》(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 年)


注腳

[1] 高虹:《放眼世界 魏源與海國圖志》(瀋陽:遼海出版社,1997 年),頁154
[2] 同上著作,頁155
[3] 魏源著,陳華等點校注釋:《海國圖志(上)》 (長沙:岳麓書社,1998 年),頁1
[4] 易孟醇、易倫:《魏源評傳》(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 年),頁449
[5] 魏源著,陳華等點校注釋:《海國圖志(上)》,頁1
[6] 高虹:《放眼世界 魏源與海國圖志》,頁158
[7] 安宇、劉旭:《魏源傳》(北京:團結出版社,1998 年),頁169
[8] 魏源著,陳華等點校注釋:《海國圖志(上)》,頁26
[9] 高虹:《放眼世界 魏源與海國圖志》,頁166
[10] 易孟醇、易倫:《魏源評傳》,頁497-505
[11] 同上著作,頁506-512
[12] 夏劍欽:《魏源傳》(長沙:岳麓書社,2006 年),頁160
[13] 同上
[14] 安宇、劉旭:《魏源傳》,頁169


資料收集及撰寫 : 李亦敏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37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資料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