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
|
兵馬俑 |
創造時間 公元前約246 年至208 年 基本說明 [1] 兵馬俑是秦始皇陵墓的一部分,是秦始皇的陪葬品,由過往的人殉演變過來,象徵著皇權至上,秦國的興盛及對這位中國史上第一名封建皇帝的尊敬。秦兵馬俑位於現今中國陝西省西安市,[2] 營建時間估計是秦統一中國後約公元前246 至208 年間,它在過去有被焚毀過的痕跡,而被焚毀後一直到一九七四才被當地村民在水井打水時無意間發現。[3] 兵馬俑是由一、二和三號和未建成的四號俑坑所組成,不計四號,其總面積達二萬多平方米,文物達八千多件,由宮廷,地方民間的陶工匠所製造,俑體由人手加工燒製,頭和手以模具製成,臉型有八種,而其大小與真的人和馬相似,主要由步兵俑,騎兵俑和戰車俑所組成。它們的外型,衣著,持有的兵器和排列位置會因應職務,等級和兵種而有所不同,也因此而組成出三種軍陣。[2] 兵馬俑現時為世界遺產名錄之一,也被稱為世界八大奇蹟。 歷史意義 [1] 兵馬俑是一個重要的軍事資料,它反映出秦朝當時的軍事兵制。兵馬俑的種類是中央宿衛軍,從陶俑的身體外貌特徵,反映出當時的士兵從主要從關中地區挑選出來,而從其勇猛的神態某程度亦可呼應出當時實行軍功爵制的情況。而從陶俑一些特定的甲衣和手持兵器可推斷出當時這些裝備都是由政府劃一發放,而服裝方面各有,顯示衣服是由士兵自己選擇準備的。兵馬俑裝備精緻而優良,勇猛的神態,可呼應出當時秦軍軍事實力強大和紀律嚴密的歷史情況。另外,兵馬俑手持的實戰兵器亦反映了秦軍的軍事裝備情況,它們的兵器會因應兵種而有所不同,但多數都是由青銅器、皮甲和金屬這些物料所造,而且性能皆與刺殺為主,並無專是防禦被劈砍頭盔裝備,這可反映出當時的軍事文化主要以刺殺武器為主,而非劈擊。 [1] 除了軍事方面,兵馬俑亦反映出秦國民間習俗。從出土的陶俑武士上,可發現全都有鬍鬚,而且還可歸類七大樣式,這十分配合當時秦人愛留鬚的審美態度和情趣。而髮型在秦朝亦有相當的重視,它們大致分為圓髻和扁髻兩種。從工匠把陶俑的頭髮也梳理得十分整齊,以及髮型再細致的修飾成各式各樣的形狀與盤法,清楚顯示出秦人重視考究頭髮以作為身份象徵的習俗文化。而陶俑身上的衣著裝飾也顯示了秦人對其的重視,如領口、袖口和襟邊上的衣緣。冠上的帶子,鞋的邊緣上的花邊。這都反映出秦人追求外觀美貌的生活文化 [2] 另外,秦朝的冶金術工業也可以從兵馬俑的兵器反映出來。在科技仍然落後的時代,兵器仍內的金屬成分仍然可以多樣應用並能保持在合適穩定的情況,這可清楚顯出當時秦國的冶金技術和工藝發展水平已十分高超。 [3] 最後就是古化的陪葬文化。在原始和奴隸時代,主要是以活人去為死去的高等人士來陪葬,這是中國古代時一種流行的習俗。到了後期春秋戰國時期,奴隸制度瓦解,專政制度遂漸盛行,使人類文明提高,意識到生命的重要性,於是便開始轉變為以木製或土製的人俑作陪葬,而秦兵馬俑正好反映出這個演變出來的古代陪葬文化,以兵馬俑的巨大規模和高級的寫實程度,使它成為後中國古代俑葬文化發展興盛的典型代表。 相關史料説明 [6] 歷史上並沒有任何文獻資料直接提級兵馬俑的存在,但我們可以從有關記載秦朝戰國時代的史料來對兵馬俑作出深入的了解。 [7] 兵馬俑建設象徵意義和思想內涵可從中國原始社會「事死如事生」的宗教喪葬觀念所理解。在《左傳.哀公十五年》、《禮記.中庸》和 [8]《荀子.禮論》均說出此概念建基於人死後在陰間仍過著如在陽間的生活,因而死者的陵墓建設應與陽間一樣,使死者死後仍可過著類似陽間在生時的生活,這可體現出死者靈魂不滅和對死者的高度尊敬和孝敬。[7] 由於根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記載在秦始皇召在生時有超過五大軍駐守在他前居地,根據剛才的概念,兵馬俑的建造就相當於駐守在秦始皇居住地的宿衛軍,在他死後仍像他在生時守護著他。 [9] 在位置上,秦始皇陵連同兵馬俑選擇在陝西的臨潼興建是因為該處地勢高和環境優美。古人有喜歡在較高之地興建墓地的習慣,而且後代從風水堪輿角度看具有吉祥之意,令該地成為興建皇陵的理想之地。[7] 而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秦皇自認德兼三皇,五帝也不及他,因此在選址上將自己的陵墓脫離祖父和父親的陵園獨立出來,以顯示出其獨尊和特殊的地位。這也解釋了兵馬俑為何與先秦時期不同地置於陵墓以外原因,展現出秦皇獨特和具開創性的性格。 至於陵園和兵馬俑的建造者,[9] 根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有刑徒居貲和服役的人,他們主要是負責興建俑坑的。[7] 此外,據《漢書.百官公卿表》和在陶俑上的地名陶文,發現還有來自官方和民間的工匠,他們是負責以工藝刻劃製作兵馬陶俑的。 [10] 而在發掘兵馬俑時,發現它有被焚燬過的痕跡。從歷史角度理解,主要有兩大觀點主張,一是出於古時秦人葬儀的風俗考慮,認為被焚是與當時的「燎祭」葬禮文化有關。二是認為兵馬俑的焚燬是由對秦有深仇大恨的項羽軍隊所做的。[11] 對於第一個主張,根據《三國志.吳志.吳主傳》,燎祭是古代的一種祭祀儀式,以燃燒祭品祭祀先人,以達至尊敬孝敬死去的先人。但這說法卻存在著很多缺乏理論和事實根據的問題,因此不太被大多數人所接納。[7] 而後者卻因為具有力的歷史文獻所支持,因而較具說服力。根據《漢書.高帝記》,西漢早期的漢高祖在秦亡後有派人看守陵園,那時應不會受到任人破壞的。而《漢書.楚元王列傳》記述項羽軍隊在秦末入關建立西楚時對秦始皇陵進行大肆破壞和大規模的洗劫,基於這個歷史和時間的證據,兵馬俑被應是項羽所為的。 [9] 此外,最新發掘的第四號兵馬俑並未完成。據《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述,因數十萬農民革命軍的起義,令原本正在興建陵園的服役者被調至戰場上與革命軍戰鬥,因而推斷這就是四號兵馬俑未建成的原因。 延伸研究用途 兵馬俑具很大程度的延伸研究價值,一來它有助後人了解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的和他統治下秦朝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的資料。 [12] 二來研究兵馬俑有助未來可拆解它和秦始皇陵的不解之謎。由發掘出土自現在已經相隔多年,科技現在亦發展得相當發達,但問題是關於皇陵和兵馬俑仍存在一些謎團和未有一致說法富爭議的地方。例如 [13] 陶俑手持青銅劍在古代秦朝的冶金工藝和 [14] 出土馬車等製作的技術,到現今人們也未能掌握。 [15] 而陶俑外型設計的深層意義、[16] 俑坑被焚的原因經過和陶俑的種類等等仍富爭議未有一致的答案,這些未有答案的東西都我們要進行延伸研究的原因和價值,透過此步驟期望我可以得到一些具說服力肯定的答案。 另外,透過延伸研究,[15] 我們可以比較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與外國文化如古埃及、瑪雅和印加文化的歷史關係。而最近就有位外國作以此作題才,用剛才說的外國文化來解釋兵馬俑和皇陵。由此可見,兵馬俑的研究由出土現在仍未完結,它還有很多方面讓我們進行歷史延伸研究之處。盼透過此工序能讓我們可以解開個中謎團和對它有更深的認知與理解。 主要參考資料 孫偉剛:《秦始皇陵與兵馬俑》( 陝西:三秦出版社,2003 年10 月)。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筆錄及整理。2012。http://www.bmy.com.cn/。 (上網日期:2013 年4 月13 日)。 百度,筆錄及整理。2013。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2738653.htm。(上網日期:2013 年4月16 日)。 祭志宗漫畫改篇動畫電腦資料庳,筆錄及整理。2003。中庸第十九章之三。http://edba.ncl.edu.tw/ChijonTsai/CEN/CEN-21.htm 。(上網日期:2013 年4 月16 日)。 Lalulalu,整理。2009。兵馬俑未解之謎。 http://www.lalulalu.com/viewthread.php?tid=1001791&extra=page=1&filter=0&orderby=dateline&page=1。(上網日期:2013 年4 月20日) 互動百科,筆錄及整理。2013。兵馬俑未解之謎。 http://www.baike.com/wiki/%E5%85%B5%E9%A9%AC%E4%BF%91%E6%9C%AA%E8%A7%A3%E4%B9%8B%E8%B0%9C。(上網日期:2013 年4 月20 日) 文匯報,筆錄及整理。2007。中國網/暢銷書作家稱破譯了兵馬俑的四個謎。 http://big5.china.com.cn/city/txt/2007-06/23/content_8430853.htm。(上網日期:2013 年4 月21 日) 李三秋,筆錄及整理。華語網/秦始皇陵兵馬俑之謎。 http://www.thn21.com/hua/xiong/7238.html。(上網日期:2013 年4月21 日) 注腳 [1] 維基百科,筆錄及整理。2013。秦始皇兵馬俑。 [2] 孫偉剛:《秦始皇陵與兵馬俑》( 陝西:三秦出版社,2003 年10 月)。 [3] 佚名,筆錄及整理。震驚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秦始皇陵兵馬俑。 [4] 王雙懷,筆錄及整理。2001。秦始皇陵與兵馬俑。 [5] 孫偉剛:《秦始皇陵與兵馬俑》( 陝西:三秦出版社,2003 年10 月)。 [6]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筆錄及整理。2012。http://www.bmy.com.cn/。 [7]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筆錄及整理。2012。http://www.bmy.com.cn/。 [8] 百度,筆錄及整理。2013。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738653.htm。 [9] 孫偉剛:《秦始皇陵與兵馬俑》( 陝西:三秦出版社,2003 年10 月)。 [10] 王雙懷,筆錄及整理。2001。秦始皇陵與兵馬俑。 [11] 龍維基,筆錄及整理。2012。漢典。 [12] 孫偉剛:《秦始皇陵與兵馬俑》( 陝西:三秦出版社,2003 年10 月 )。 [13] Lalulalu,整理。2009。兵馬俑未解之謎。 http://www.lalulalu.com/viewthread.php?tid=1001791&extra=page=1&filter=0&orderby=dateline&page=1 [14] 互動百科,筆錄及整理。2013。兵馬俑未解之謎。 http://www.baike.com/wiki/%E5%85%B5%E9%A9%AC%E4%BF%91%E6%9C%AA%E8%A7%A3%E4%B9%8B%E8%B0%9C。 [15] 文匯報,筆錄及整理。2007。中國網/暢銷書作家稱破譯了兵馬俑的四個謎。 http://big5.china.com.cn/city/txt/2007-06/23/content_8430853.htm。 [16] 李三秋,筆錄及整理。華語網/秦始皇陵兵馬俑之謎。 http://www.thn21.com/hua/xiong/7238.html。 資料收集及撰寫 : 張栢澄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19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