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文昌閣(貴州省貴陽市文昌閣)

創造時間

始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七年1596 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 年)重修,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時均有維修和擴建。


基本說明

道教廟宇。在貴州省貴陽市東門月城上。始建於明代萬曆三十七年 1609 年),清代康熙八年(1669 年)重修,雍正、乾隆、嘉慶、道光時均有維修和擴建。從建築層面來說,該閣是一座九角三層寶塔形建築,兩邊設有配殿,前為聯結配殿的齋房,平面佈局成四合院形。主樓高約20 米,面闊11.47 米,進深11.58米,為三層三簷、不等邊九角攢尖頂,各層插拱較多,斗呈曲線,翹角不高,窗花和枋板施有彩繪,閣內供有文昌帝君。其建築風格頗具貴州地方特色,其構思精巧,結構獨特,堪稱中國古建築一絕。從歷史意義上來說,文昌閣是我國千百年來封建制度的產物,也同時是實行科舉制度的產物,文昌閣中所祭拜的文昌帝代表著「孝」、「忠」、「善」,他也是文神、科舉神,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著重探究文昌閣與中國古代科舉的關係與影響。


相關史料説明

科舉制在形式上的平等、公正製造出一個「空間偉大」的煙幕彈,給每一「田舍郎」「以暮登天子堂」的幻想,為草野寒畯之士開闢了登進之途,它是一個相對公正的製度,即使是最貧賤家庭的男兒也能夠通過正常的競爭程序而爬升到帝國最榮耀、最有權力的職位上。這樣就增加了社會內部的流動性,打開了社會下層向上層的通道,消解了社會內部的部分壓力,適合封建社會的政治需要。從那以後,中國人就有了考試改變命運的思想,「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無數青年開始頭懸樑、錐刺股發奮讀書。這時,精神寄託文昌神出現了。

文昌帝君據記載是為民間供奉掌管功名祿位之神,文昌帝君又稱為梓潼帝君,是道教吸收民間信仰而尊奉的科舉之神。文昌帝主掌管文運的傳說其實在唐代已經開始。據唐孫樵《祭梓潼帝君文》,會昌五年(845年)、大中四年(850年),孫樵過崎嶇山曾與風雨阻路,但得到文昌神的護佑而得進士;《夷堅志》丁志卷第八《何丞相》中說蜀中士人何文縝赴京考試,過梓潼默默禱告再拜文昌閣,以科場第一而成名。至清嘉慶六年(1801年),大學士朱呈進《文昌化書》,清仁宗敕命各省皆立文昌廟。此後文昌帝君被列入國家祀典,於是朝廷頒布樂章,昇文昌帝君為中祀。清蒲松齡《聊齋誌異》卷三《湯公》說:「凡士子生死錄,文昌及孔聖司之,必兩處銷名,乃可他適」道教的文昌和儒教的孔子,成為天下士人精神主宰,每逢科舉考試之年,士人無不膜拜祈禱。清陳其元《庸閒齋筆記》卷六感嘆說:「今文昌之祀遍天下矣,隆重幾與文廟等。」文昌閣便成為考科舉之人心中的聖地,凡是參加科舉考試之人必拜文昌帝君。

文昌閣在貴州的發展:明代永樂十一年(1413年),貴州正式建省後,由於科舉制度的推行,考生增多,信奉文昌者眾,於是貴州各地相繼出現供奉文昌的神廟,有稱文昌祠、文昌宮、文昌閣的。直到萬曆二十四年(1596年)貴陽新修一座文昌閣,屹立於東門月城上,閣為三層,規模最大,為全省冠,並以其結構奇特著名全國(明萬曆貴州巡撫郭子章《黔記》及萬曆《貴州通志》)。

在清朝官方大修文昌閣之後不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流傳起貴陽人周起渭做了「梓潼夢」。在科舉前兩天,文昌帝君託夢給周起渭,告之若週去文昌閣拜文昌帝君,科舉必可中進士。週起渭半信半疑地按照了夢中所說的去文昌閣拜文昌帝君,果不其然考起了進士,其人才華出眾,名噪一時,曾典試浙江,給皇帝講學,充日講起居注官。這個傳說流傳開來以後貴陽文昌閣便成為了貴州科舉考試的神壇。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又有貴陽曹維城在拜文昌帝后考取武進士第一,成為貴州第一個武狀元。這就大大鼓舞了貴州文武生員的學習情緒,出現了一浪高一浪的拜文昌閣的熱潮。考文狀元最不容易,但是到了光緒十二年(1886年)貴陽人趙以炯終於考取了一甲進士第一名,成為貴州第一個文狀元,相傳他也是獲得過文昌帝的託夢。若從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貴州開科鄉試算起,經過了351年,貴州才算出了一個文狀元。當時貴州籍的省內外學生、生員聞之,無不引以為榮。在京的貴陽人曾任禮部尚書的李端棻賀以聯運:「沐熙朝未有殊恩,聽鴻臚初唱一聲,就是人中先將姓名宣闕下;啟吾黔久鐘間氣,憶神仙流傳數語,五百年後文物勝江南。」僅隔了十二年,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相傳貴州麻哈(今麻江)縣人夏同和也是受到了文昌神的庇佑之下後又考取了文狀元,這對貴州考生有事一次極大的鼓舞。文昌閣從此也奠定了再貴州科舉人心目中的神聖地位。

正當貴州舉人、進士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的同時,認為人才的成功與文昌的庇佑有關。正如雍正時任貴州巡撫的張廣泗重修貴陽文昌閣後,題一聯雲;「盛世車書緩鬥極,遐方文物應奎垣。」從此以後,文昌帝便成為了貴州士人的精神信仰,凡是參加科舉之人必拜貴陽文昌閣。


延伸研究用途

文昌閣其本身只是供民眾供奉的廟宇,文昌帝也只是代表「孝」、「忠」、「善」的文神、科舉神。但正是科舉,賦予了文昌閣及文昌帝偉大的歷史意義。 [4] 而人們對文昌帝(梓潼神)一千三百多年的崇拜,其實是對科舉的崇拜,是中國古代人本性的展現。

從隋朝開始,皇帝為了加強並牢固自己的統治,建立了科舉這個人才選拔制度,在本文前段已提到,科舉是歷史的必然選擇,是封建制度在古代中國的產物。科舉制度緩解社會壓力,增加了社會底層向上層的流動,經過這種制度的長期訓練,中國人心中一驚形成了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除了皇親國戚以外,政府應該掌握在最能勝任管職工作的人的手中;政府官員並非天生就屬於某一特殊階級,而是應通過某種向所有自願參加考試的人敞開的競爭性的考試制度來選任。 [5] 對統治者來說可以穩定民心,讓普通老百姓相信自己可以參與對國家的統治,自己可以通過努力改變自己的命運,從而使社會穩定;對皇帝來說可以削弱除他以外人的勢力;對中國歷史甚至對世界歷史來說,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中國給世界歷史的貢獻遠不止四大發明,科舉應算是中國第五大發明。」[6]

對文昌閣的崇拜還反映出另外一個問題,我國大部分人都屬於農耕人民,這種天然的勞作模式與農耕文化就造就了當時人民的性格,雖然勤勞但是軟弱怕事。魯迅感嘆道:「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永遠希望自己生活在體制內。只要是在體制內自己可以無限發揮或成龍成鳳,但是永遠迴避或者逃避體制本身,不會想去改變體制。 [7] 所以科舉成了眼前唯一的路,不用革命,不用流血,只用跟自己人鬥,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又可以生存在體制下,被人領導,被人統治,又可以有自己的發揮,光宗耀祖,所以科舉在這種特殊的條件下得到了空前的發展與壯大。

現在科舉制度已經不復存在,但是中國還是有各種考試,學生對考試的崇拜程度依然不亞於以前,不知道文昌閣是否還會再度盛行,時間會告訴我們。


其他說明

科舉制度簡介: 中國古代讀書人參加人才選拔考試的制度。它是歷代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 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1905 年9 月2 日,清政府廢除科舉制度。

魏晉以來,採用九品中正制,官員大多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 「上以孝取人,則勇者割服,怯者廬墓。上以廉取人,則弊車羸馬,惡衣菲食」 [1]。「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寒素清白濁如泥,高第良將怯如雞」 [2]。

為改變這種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官員。他令各州推舉人才,參加考試,合格的可以做官。科舉原來目的是為政府從民間提拔人才,打破貴族世襲的現象,以整頓吏制。相對於世襲、舉薦等選材制度,科舉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方法,科舉創立於隋,盛行於唐,發展於宋,衰亡於明清,是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並與君主專制統治相適應的官員選拔制度,也是一種教育緊密相連的考試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科舉是歷史抉擇的產物,是現代性的發端,也是相對民主化的進步,更是人類文明的結晶。西方有位歷史學家說:「中國科舉制度的產生,是時代的驕傲。」 [3]


主要參考資料

《科舉考試之現代觀照》湖北招生考試2005 第132 期--楊齊福
《科舉民俗與科舉學》江西社會科學2006.10--劉海峰;
《科舉與社會流動性》玉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4 年,第25 卷,第4 期--楊天保、文春霞;
《科舉魁星崇拜源流考論》江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7 月第 11 卷,第 4 期--張曉雪;
《論道教的文昌帝君》,《中國文化研究》2005 年秋之卷--張澤洪;
《淺談文昌帝君與文昌文化》天府新論2012 年第5 期--劉明;
《甲秀樓與文昌閣》文化.國寶檔案--史繼忠;
《漫說老貴陽之九門四閣十四關》,《理論與當代》2004 年第10 期--劉正品;
《文昌閣與貴州科舉文化》China Academic journal--王守文
《狼圖騰》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 年版--姜戎


注腳

[1] 蘇軾:《蘇詩文集》(第二冊)中華書局1986 年版,第724 頁
[2] 葛洪:《抱朴子》
[3] 李鐵:《科場風雲》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 版,第199 頁
[4] 劉明:《淺談文昌帝君與文昌文化》
[5] 季羨林:《胡適全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年版,第199 頁
[6] 劉海峰:《科舉制對西方考試制度影響新探》,《中國社會科學》,2001 年第5 期。
[7] 姜戎:《狼圖騰》長江文藝出版社2004 年版


資料收集及撰寫 : 金小童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10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此照片由本人拍攝於貴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