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此項目

本項目旨在探索和復興古老的榫卯技術,這是一種傳統中式建築、家具和其他木製品中的基本結構方法。榫卯技術利用凸出的榫頭與凹入的卯眼相結合,形成堅固而美觀的連接,數千年來一直是中國工藝的基石。浙江新石器時代遺址的最新發現揭示了這些接合方式的悠久歷史和多功能性,它們是各種建築結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世界上最大的手工建造木結構建築群——香港志蓮淨苑。

本項目旨在記錄和展示 36 種基本的榫卯結構,並通過具有代表性的建築和物品案例研究,突出其歷史和現代應用。此外,它還將描述創造這些接合方式的傳統和現代方法,展示從手工藝到現代自動化技術及其產品的演變。藉此作為豐富的教育資源,在過去的智慧和現代技術之間架起橋樑,從而促進木工領域的創意創新。

此數碼化平台結合攝影、互動式 3D 模型和學術研究。此平台不僅可成為全球學生群眾、藝術家和設計師的知識庫,還將促進與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一致的可持續實踐。通過學習榫卯技術從古代到最新創新的系統演變,讀者將獲得堅實的基礎,以便在現代可持續項目中創新和應用這些傳統技術,從而提高未來木工事業的美學和結構質量。

製作團隊

Ms. QIN Lai Yin, Anna - 助理教授,創意藝術學院助理院長
Ms. TSE Wai Ling, Sara - 項目助理

鳴謝

蘇富比拍賣行
中國嘉德(香港)國際拍賣有限公司
佳士得
兩依藏博物館
一木・工房 周健龍 Ken CHOW (@yat_muk)
Xianna.G
Samwoong Lee
Dr. Daniel LAU Chak Kwong, AVA
Dr. Eric H. C. CHOW, 浸會大學圖書館
Ms. Vivian TONG, AVA
數碼創新及研究部,浸會大學圖書館

參考資料

湯崇平(2018)。中國傳統建築木作知識入門-木裝修、榫卯、木材。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張瑤(2020)。榫卯的魅力。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呂九芳(2018)。中國傳統家具榫卯結構。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孫強(2022)。傳統榫卯與現代設計。安徽:安徽師範大學出版社

韓曉峰, 馬里奧林克, 曹婷, 董競瑤(2021)。基於傳統木構技藝的空間‧建具‧榫卯。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羅無逸(2012)。 盡物性,巧結體—續解讀明式家具的造型表象(一)。 北京:《裝飾》雜誌

祁嬋英(2014)。五台山佛光寺東大殿建築技術研究新論。山西:《科技與創新》雜誌

喬冠峰,李鐵英(2014)。 飛雲樓現況評估及加強設計方案研究。 山西:太原理工大學

楊乃運(2006)。 北有應縣木塔,南有萬榮飛雲樓。 北京:旅遊雜誌社

Curtis Evarts. (2000) A Leisurely Pursuit: Splendid Hardwood Antiquities from the Liang Yi Collection. Hong Kong: United Sky Resources Limited

張炳晨(2007)。明清寧式家具(四) 寧式家具的木工工藝及家具部件。家具,2007,28(3):89-95

Hong Kong Palace Museum, Private to Public: The History of Chinese Art Collecting in Hong Kong. Retrieved from https://virtualmuseum.hkpm.org.hk/en-past-exhibitions/private-to-public-the-history-of-chinese-art-collecting-in-hong-kong

Chi Lin Nunnery. Tang Dynasty Architecture. Retrieved from https://www.chilin.org/buddhism/tang/index.html

Kobayashi, Mikiya. KIMI NO ISU 2016.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ikiyakobayashi.com/projects/furniture/kimi-no-isu-2016/

Davidsson, Olof. OD form - About. Retrieved from https://www.odform.com/about-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