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武則天無字碑

創造時間

公元 705 年


基本說明

這個「無字碑」樹立在唐高宗李治(628-683 年)和武則天(624-705 年)的合葬墓乾陵前,位於西安市西北的乾縣梁山上,建於神龍元年(公元 705 年)[1]。墓前有兩碑高 6.3 公尺的石碑,西面是歌頌唐高宗功績的「述聖記碑」;東面的是武則天的「無字碑」,無字碑取材於一塊完整的巨石,寬 2.1 公尺,厚 1.3 米,重 98.8 噸。碑頭雕有 8 條的螭首,「飾以天雲龍紋,碑座則用駿馬飲水、雄獅、雲紋等線」刻畫而成 [2]。

可是,奇怪的是在唐高宗的「述聖記碑」上,刻有由武則天撰文、唐中宗(656-710 年)書寫長達 8000 字的碑文,而武則天的石碑上卻未留下一字 [3],因此而得名「無字碑」。據清乾隆年間(1711-1799 年)的《雍州金石記》記載:「碑側鐫龍鳳形,其面及陰俱無字 [4]。」雖然無字碑最初碑上未刻一字,不過在宋朝(960 年 - 1279 年)以後,人們開始在無字碑上題字,據 1938 年編纂的《乾縣新志》載:「向無字。金元後,往來登眺,有題咏詩篇刊其上 [5]。」


歷史意義

通過無字碑,可以得知古代社會以男性為中心,而女性地位卑微。當時學者之所以猛烈抨擊武則天,是受到西周末期的女禍論影響,認為女子干預政事會導致國家的滅亡,當中是因為古代對女性不公平的偏見所致。武則天死後,一無所有,只有自己爭取得來的無字碑,可悲的是,無字碑飽經風霜,滿目瘡痍,再看看它的西邊,唐朝給平庸的高宗立的做工精湛的「述聖紀碑」,可見武則天的附屬地位。武則天和唐高宗同樣是皇帝,死後的待遇卻有著巨大的落差,只是因為武則天是女人。一代女皇武則天竟然死後遭到如此的對待,由此可反映出古代社會男女地位的不平等。

此外,宋金以後,人們開始在無字碑上題字,卻因此而保留了珍貴的史料。無字碑上一共有 13 段文字,而這些文字中還有一種少數民族文字,一直都沒有人識別這種文字。經考證後,原來這種文字是金太宗之弟所刻的〈大金皇帝都統經略郎君行記〉[6]。直到 20 世紀 20 年代才發現,原來碑上的刻文並不是金文,考古人員在內蒙古巴林右旗附近發現遼代帝后的墓誌,發現無字碑上的文字和墓誌上的文字相同,是早期的契丹文字 [7]。契丹文字始創於公元 920 年,但隨著國家的滅亡已少有人認識,到了明代更成為「死文字」了。這一失傳的文字是一份極為珍貴的文字史料,卻因為無字碑而得以保留下來,這無疑是無字碑的一大貢獻。

另外,無字碑標示著朝代的更替。武則天奪得皇位後建立新王朝,史稱武周(690-705 年)。武則天以廢帝、兒子李顯(高宗第七子)作為自己的繼承人以延續武家的天下。可是,神龍元年正月,武則天提拔的張柬之等人闖入武則天的病房要脅她,張柬之說:「高宗皇帝將太子殿下託付給陛下。現在太子年紀已長,天意人心都歸順太子。臣等不忘太宗、高宗皇帝的厚恩,所以奉太子誅賊,請陛下立即傳位太子,上順天心,下孚民望。」[8] 這樣,武氏諸王被降為公爵,李唐君臣登場。對於武則天死後如何評價她,中宗李顯既不能公開表達對母親的憎恨,又說不出對母親的好話,只好迫武則天說:「我最後的要求,就是希望你們在先帝陵前給我也立一塊石碑,碑上無字!」於是,武周王朝的旗幟落下,天下又正式回到了李唐皇室的手中。由此可見,無字碑可說明出由周武王朝恢復唐朝的經過。



相關史料説明

作為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應該好好歌頌自己才對,而且武則天還為「述聖記碑」撰寫了碑文,為高宗歌功頌德,她比高宗晚死 22 年,有足夠時間為自己籌劃碑文一事。那麼,為什麼武則天沒有利用這塊碑為自己歌功頌德呢?

根據考古人員的觀察研究發現,在「無字碑」的陽面佈滿了長 4 厘米,寬 5 厘米的方格。這些格子從上到下 84 格,從左到右 44 格,這些線刻格子雖然經過 1300 多年風雨侵蝕,至今仍清晰可見 [9]。這些格子絕對不是後來刻上去的,是擬好碑文後才在碑上刻格子。根據格子的總數,該碑文約有 3300 餘字。有些是一個格子刻幾個字,有的是幾個格子刻一個字,這又說明碑上的格子原來就有 [10]。格子已經刻成,最終卻未有刻上一字,很大可能與上述政治形勢有關。還有一種可能,就是已經刻上了文字,但又被唐玄宗命人磨去,目的是為了消除武周政權給李唐政權帶來的恥辱。

許多人都會以為武則天的無字碑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無字碑,事實上,除武則天無字碑以外,歷史中還遺漏了多塊無字碑,例如泰山登封台無字碑、南宋奸相秦檜無字碑、東晉名臣謝安無字碑等。這些無字碑,許多至今仍是個謎。



延伸研究用途

武則天的無字碑上的格子刻線是一個重要的歷史證據,證明武則天並非一心死後打算立無字碑。想要知道事情的真相,學術界可以嘗試爭取挖掘唐高宗和武則天的合葬墓。他們的合葬墓從未被挖掘,根據述聖記碑上的碑文記載,唐高宗臨死時,曾遺言把他生前所喜愛的字畫埋進墓內 [15]。加上有傳武則天曾為自己撰寫碑文,可能是後來被唐中宗埋葬在乾陵的地宮裏。所以,挖掘墓穴有助收集更多資料,或許能解開一切的謎團,幫助我們後人更好地了解唐代的歷史。

在未來的研究中,學術界可以利用相關的不同時期的無字碑,對武則天的無字碑的了解作切入點。石碑可以反映歷史人物,學術界忽略了對武則天生平的綜合考察。謝安的無字碑是為歌頌他而立;秦檜的無字碑是為了表達對他的憎恨;武則天的無字碑有不同說法。但他們之間有著身份上的差別,武則天是一位皇帝,前者都只是臣子。皇帝和臣子立無字碑的意義可能會有不同,學術界可以利用這個差別,對武則天的無字碑進行更深入的研究,也許會有新發現。

此外,封建社會的帝王陵前向來都是不樹碑的,用意是認為皇帝的功德太大,難以用文字去表達。但是,在唐高宗和武則天合葬墓乾陵前卻豎了兩塊壯觀的石碑,一個是女皇武則天的「無字碑」,一個是唐高宗的「述聖記碑」,堪稱「歷代群碑之冠」,為什麼乾陵突破了這一慣例?學術界可以從這方面考究,有助對唐朝文化有更全面的認識。


主要參考資料

張程:《歷史把脈之疑難雜案》(中國畫報出版社,2009 年)。
張程:〈政府法定〉,《武則天為什麼要立無字碑》,2010 年第 26 期,頁 40。
金其楨: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無字碑探溯辨疑》,2005 年第 2 期(2005 年 3 月),頁 40-43。
何憶:《歷史密碼》(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8 年)。
廖惠玲:《中國歷史未解之謎》(臺北:人類智庫出版集團,2010 年)。
曹余章:《上下五千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
滕新才:〈重慶三峽學院學報〉,《《客座贅語》作者顧起元傳略》,2001 年第 5 期,頁 28。
王雷:《中國歷史未解之謎》(台中:好讀出版社,2002 年)。
常萬生:《無字陵碑:武則天傳》(臺北:年輪文化,2000 年)。
江蘇省射陽縣審計局:〈特區版〉,《乾陵·無字碑·武則天》,2005 年第 6 期,頁 52。


注腳

[1] 張程:《歷史把脈之疑難雜案》(中國畫報出版社,2009 年)。
[2] 廖惠玲:《中國歷史未解之謎》(臺北:人類智庫出版集團,2010 年)。
[3] 金其楨: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無字碑探溯辨疑》,2005 年第 2 期(2005 年 3 月),頁 40-43。
[4] 何憶:《歷史密碼》(中國工人出版社 2008 年)。
[5] 同上。
[6] 澹台明:〈奧秘〉,《武則天陵墓「無字碑」本有碑文》,(中國:東方新聞)
[7] 廖惠玲:《中國歷史未解之謎》(臺北:人類智庫出版集團,2010 年)。
[8] 張程:〈政府法定〉,《武則天為什麼要立無字碑》,2010 年第 26 期,頁 40。
[9] 澹台明:〈奧秘〉,《武則天陵墓「無字碑」本有碑文》,(中國:東方新聞)
[10] 文獻,佚名:《乾陵武則天無字碑》,2008 年 10 月 13 日
[11] 曹余章:《上下五千年》(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年)。
[12] 《兩般秋雨盦隨筆》卷六〈沒字碑〉,頁 5585。
[13] 同上。
[14] 滕新才:〈重慶三峽學院學報〉,《《客座贅語》作者顧起元傳略》,2001 年第 5 期,頁 28。
[15] 《國家文物局:並未批准挖掘女皇武則天墓》,(北京:北京科技報,2006 年 7 月 7 日)


資料收集及撰寫 : 蕭欣儀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74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張程:〈政府法定〉,《武則天為什麼要立無字碑》,2010 年第 26 期,頁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