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hough student projects available on this page were highly selected based on their quality and accuracy, they may or may not be fully verified by the corresponding facult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the University Library of HKBU do not hold responsible for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ese projects.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STUDENT PROJECT

護甲套

創造時間

明清兩朝


基本說明

護甲套,又名護指、金驅、護甲套。護甲套歷史由來已久,在內蒙古準格爾旗戰國墓、吉林榆樹大坡老河深漢墓、陜西西安玉祥門外隋墓盤都出土過用金片或白銀鑄成的護甲套,可見其起始可追溯至漢朝。[1] 然漢墓的指甲套卻又比圖一中的短了不少,所以有學者推斷漢墓中的指甲套不像是用以護指,而更像琴拔,其功用至今仍未有定論,但可算是明清時真正用以護指的長護指套的先河。

古人視手指纖長為美,從「十指纖纖」、「指若青蔥」等詞語可見一班。是以護甲套功能有二。
一,長指甲較脆弱,所以戴護甲套進行保護,以免受到外來損傷。
二,可在視覺上增加其手指的纖長度,符合古人的審美觀。

早期,因為工藝、技術等方面的限制,護指的樣式較為簡單,到了清朝,滿族對飾品更為重視,工藝技巧上得以改良,並以金銀寶石等材料鑲嵌,所以清朝的護指套愈加華麗。其外型大多長約五公分至十幾公分不等,套型略為彎曲,上尖而基部闊,表面用鏤刻、累絲、點翠、嵌寶、緝米珠等各種工藝,制成花卉、古錢、桃蝠、喜壽字等吉祥紋樣。自基部至指端紋飾逐漸縮小,亦有基部垂流蘇者。背面通常鏤空,用以通氣,極少完全封閉。[2]

護指套佩戴的方式一般是除大拇指外,其余四指均可戴,大部分只戴四指或三指,亦有只戴無名指、小拇指兩指。[3]


歷史意義

首先,指甲套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呈現了古人對指甲的重視。宋朝的張君房輯錄的《雲笈七籤》中寫道,「凡梳頭髮及爪,皆埋之,勿投水火,正爾拋擲,一則敬父母之遺體,二則有鳥日備鶴,夜入人家取其髮爪,則傷魂。」可見即使是剪下來的指甲,亦不可隨意丟棄。除此以外,由於古人連修剪指甲也有所謂的吉時,一旦錯過時辰,再行剪甲便為不祥,所以為了減少弄錯時辰剪甲的機會,古人養成了蓄甲的習慣,並以套護甲。[4]

除此以外,滿族入關後,對身體的裝飾更為重視,可以說比以往任何一個朝代都多,而且更加精美典雅。[5] 所以明朝興起蓄甲之風,制造出護甲套,可清朝時期的護甲套美侖美喚,金壁輝煌,才可算是真正的護甲套大盛時期,款式比之明朝時亦多了不少。同時,滿清服飾在服裝的款形上體現滿族人的著裝特點,在服飾紋樣上卻繼承和發揚了漢民族吉祥紋樣,而指甲套會紋上以花卉、古錢、桃蝠、喜壽字等吉祥紋樣 [6] 也是表現出滿漢兼容的特色的一例。 晚清時,護甲套的款式越見奢華,往往鑲嵌上名貴珠石,連慈禧拍照時亦要在右手的中指和小指上戴著三寸長的金護指,左手亦有兩個指頭戴有同樣長的玉護指 [7],在清道光朝繪的《喜溢秋庭圖》中,其他後宮妃嬪,或稍有地位的婦女亦會佩戴護甲套,以示其尊貴身份。普通婦女日常要勞動,蓄長甲者甚少,亦鮮有餘錢買護甲套,故大多不會佩戴護甲套,是以護甲套可算古代女性高貴身份的象徵之一。

事實上,護甲套最能呈現的,是一個民族對女性的審美觀念。清代指甲套的盛行可能與當時滿族婦女的服飾有聯繫。滿族貴婦多梳兩把頭,發髻高聳向上伸延,腳蹬厚達四、五寸的高底鞋,上衣袖口呈馬蹄狀透著白皙的手背,如若雙手飾戴纖長的護指,便可達到與服飾和諧統一的裝飾目的。[8] 如若寬大的袖口下是短粗的手指,在視覺效果上自然不如前者優勝,所以護甲套頗為適合搭襯滿族顯貴婦女的服裝。


相關史料説明

關於護指套的文獻有晚清的一些攝影和故宮博物館的刊物。故宮博物館中關於清朝的目錄下有不少護甲套的圖片,當中可見其精細奢華及其紋樣等以供研究者參考推論。晚清的攝影也不難看見一眾后宮嬪妃佩戴甲套的模樣。

另外,清朝的小說傳記中有不少關於護甲套的記載。例如清人陳裴之的《香畹樓憶語》當中寫道「姬指爪皆長數寸,最自珍惜。每有操作,必以金驅護之。彌留之際更倩閏湘盡剪長爪,並藏翠桃香盒中」便記載了其妻子紫湘的指甲每個都留約寸長,每次操持家事,都要用金驅 — 即護甲套套住,以免損壞。[9]

同時,關於指甲的文獻不少,由於蓄長甲緣遠流長,所以當中常有提及護指套,詳細紀錄了其功用和外型,是有力的參考資料。


延伸研究用途

鑒於前文有提及護指套的起始究竟是否始於秦漢,抑或是明清,或其制造過程,尚未有定論,故學者可於此方面進行更多的考究,才能對不同朝代的風俗習慣、生活形態有更多認識。

同時,亦可以護甲套作為切入點,進一步探討古代女性被物化的可能性。據研究所悉,古代的男性或女性也會也會蓄長甲,但只有女性才會配戴護甲套,並紋上美麗的花朵圖案作裝飾,而男性卻不會佩載指甲套。而前文所言,護甲套只有兩種功能性,一是保護作用,二是純為美觀,就此看來護甲套為美觀的可能性較大。

由此推斷,從古至今女性都被賦予為美的象徵,指甲套亦是其美的符號,延伸至現今的美甲、水晶甲為同樣的裝飾用途,是否傳統價值觀已把女性被男性觀賞的位置牢牢圈緊?所以學者們或可以護甲套作為女性被物化的切入點進一步研究,從而對古代女性地位等有更具體的認知。


主要參考資料

董倩倩: 〈指尖上的風情——古代女子美甲瑣談〉,《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第03 期(2012 年),頁64-66
陳夏生: 〈嫩護玉蔥芽—閒談指甲套〉,《故宮文物月刊》,第34 期 (1986 年1 月),頁33-37。
故宮博物館:《天朝衣冠—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服飾精品展》(北京:雅昌彩色
印刷有限公司,2008 年) 。
故宫博物院院刊編委會: 〈慈禧摄影史话〉,《故宫博物院院刊》,第03 期(1988 年)。
〈滿族詞典〉,《滿族文學》,第06 期(2005 年12 月),頁8
余梓東,鄢瑩: 〈論滿族服飾的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服飾發展的貢獻〉,《滿族研究》,第3 卷(2007 年11 月)。
胡星儒 王義芝: 〈中國古代美甲漫談〉,《尋根》第1 期(2007 年4 月)。
陳娟娟: 〈清代服飾藝術(續)〉,《故宮博物院院刊》,第04 期(1994 年),頁59。
宋兆麟:《中國風俗通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01 年)。
張榮紅,羅理婷: 〈秦漢首飾藝術特征的研究〉,《藝術與設計(理論)》,第08 期(2008年),頁226。
繆鴛鴦: 〈滿清服飾特征解析〉,《現代交際》,第12 期(2011 年),頁117。
吳淩雲:《紅妝:女性的古典》(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5 年),頁131-134。
金易,沈義羚:《宮女談往錄》(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年)。
張琼:《清代宮廷服飾》(香港:商務印書館,2005 年) 。


注腳

[1] 董倩倩: 〈指尖上的風情——古代女子美甲瑣談〉,《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第03 期 (2012 年)。
[2] 〈滿族詞典〉,《滿族文學》,第06 期(2005 年12 月),頁8。
[3] 董倩倩: 〈指尖上的風情——古代女子美甲瑣談〉,《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第03 期 (2012 年),頁64。
[4] 關於吉時一說,詳參陳夏生:陳夏生: 〈嫩護玉蔥芽—閒談指甲套〉,《故宮文物月刊》,第34期 (1986 年1 月),頁34。
[5] 余梓東,鄢瑩: 〈論滿族服飾的特點及其對中華民族服飾發展的貢獻〉,《滿族研究》,第3 卷(2007年)。
[6] 胡星儒 王義芝: 〈中國古代美甲漫談〉,《尋根》第1 期(2007 年4 月)。
[7] 〈慈禧摄影史话〉,《故宫博物院院刊》,第03 期(1988 年) 。
[8] 董倩倩: 〈指尖上的風情——古代女子美甲瑣談〉,《傳奇.傳記文學選刊(理論研究)》,第03 期(2012 年),頁64。
[9] 同上,頁65。


資料收集及撰寫 : 蔣鈞安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62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故宮博物館:《天朝衣冠—故宮博物院藏清代宮廷服飾精品展》,(北京:雅昌彩色印刷有限公司,2008 年)。



圖片來源 : 陳夏生: 〈嫩護玉蔥芽—閒談指甲套〉,《故宮文物月刊》,第34 期 (1986 年1 月),頁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