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hough student projects available on this page were highly selected based on their quality and accuracy, they may or may not be fully verified by the corresponding facult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the University Library of HKBU do not hold responsible for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ese projects.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STUDENT PROJECT

濕屍

創造時間

最早的濕屍大約是西漢時期


基本說明

自1972 年湖南省長沙市馬王堆挖出一具千年不腐的漢代女屍後,「濕屍」這個名稱亦因此而生。[2] 濕屍是指外型完整(甚至有部份濕屍出土時有著與活人一般的鮮豔臉孔),內臟俱全,皮膚飽滿、有彈性,表面也可能有少量脂肪酸鹽結節,關節可以活動,肌肉組織、血管神經紋理清晰,以及有脫鈣的情況等。中國現存的千年濕屍有馬王堆辛追夫人、荊州鳳凰山西漢男屍、連雲港的漢代女屍淩惠平等。

正常而言,屍體保存一段時間,由於屍身有大量的細菌繁殖,所以會令體內細胞分解,繼而屍身腐化。聞名世界的埃及木乃伊之所以可以千年不腐,原因是屍體的內臟被挖空,並用特殊的香料填滿,經過浸泡、包裹等複雜的工序,才可以達致肉身不腐的狀態。可是,濕屍體內的內臟完整,甚至可以找到部分細胞結構,所以濕屍的防腐方法成為了學界其中一個最為關注的項目。其實濕屍之所以能夠不腐主要有兩點,3其中一點就是屍體要儲存在無氧的環境下,因為細菌繁殖需要大量的氧氣,所以如果屍體擺放在無氧的環境中,當細胞耗盡棺材裏僅餘的氧氣後,棺木裏的細胞因缺氧而不能繼續分解屍體。以馬王堆辛追夫人和安徽省碭山清代女屍作為例子,古代放置屍體有分棺和槨,辛追夫人被三棺三槨密封,而碭山女屍亦有一層楠木棺和兩層白木槨所包圍,兩者的棺與槨中間都有白糕泥填滿,加上厚油漆,以達致無氧的狀態。第二點是要有防腐殺菌作用的中藥,在馬王堆辛追夫人的棺木中有紅色液體保存屍身,而液體是含有中藥成份,具防腐殺菌作用;碭山女屍的身下則鋪滿了面條狀的中藥,例如麝香、冰片、燈心草等有防腐殺菌作用的藥材。


歷史意義

濕屍對於歷史的意義,毫無疑問首先當然會想起防腐技術。通過研究濕屍的防腐方法,上文亦有提及其防腐方法與為人所熟知的木乃伊最大的不同在於,濕屍能夠更好地保存內臟,而其要點除了需要防腐的藥材外,更重要的是一個缺氧的環境。研究人員對防腐技術有更深入的了解,也有助於他們能夠制作效果更佳的人體教學標本。除此之外,濕屍研究還有兩大意義,第一是在醫學方面,第二就是在歷史方面。

首先在醫學研究方面,在中國缺少人體教學標本的情況下,濕屍的出現令中國的醫學家更加了解古代人類的疾病類型,也有助解剖學進行相關的研究,[4] 例如有寄生蟲學針對馬王堆辛追夫人的屍體進行寄生蟲研究,在屍體的腸道、膽道、肝組織、腸壁組織等地方,發現有大量的寄生蟲卵,大概可以分為日本血吸蟲卵、華枝睪吸蟲卵、帶縧蟲卵,以及人鞭蟲卵,並且把古屍身上的寄生蟲卵與現代人身上的作對比,從中發現古今寄生蟲的演變,以及推斷出當時長江流域一帶的生態環境。另外,通過研究濕屍身上部分已凝結的細胞組織,對古病例學有重要的學術研究價值。

在歷史方面,濕屍研究有助於考證歷史。[5] 以安徽省碭山清代女屍為例,無論從棺槨的材料、陪葬品的造工,都顯示著女屍生前的顯貴,但棺槨附近並沒有任何說明死者身份的墓碑,於是引起了一番對死者身份的推猜。有說女屍是乾隆皇帝的愛妃—香妃,又有說她是乾隆六下江南時寵幸過的女子,更有說她死前已經身懷龍種。種種的猜測反映,濕屍的研究價值不僅僅是屍身本身具有醫學研究價值,更加可見屍身、女屍的陪葬品,以及棺槨都有助於還原歷史。在對碭山女屍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排除了各種猜測,透過女屍衣服上的麒麟圖案,以及宮廷出品的飾品,初步確認了女屍應該是雍正年間一品武官的誥命夫人。以明代顧氏墓為例,墓中有三具屍體尤其富研究價值,其中兩具為合葬屍。當中一具屍骨是明代嘉靖御醫顧東川,但在史書中對他並沒有太詳細的記載,但正正因為他是一名大夫,其子濕屍的出土,令墓穴的佈局如何令屍身不腐就有更大的研究價值,例如相比起其他濕屍棺內有大量不同種類的中藥材,顧汝由的棺內只有木炭和燈芯草,證明這兩種物質可能才是令屍身不腐其中一個重要因素。

在研究這些濕屍的過程中,通過屍體的陪葬品和屍身,不單可以補充醫學上的空白,也可以由陪葬品中推斷出當時的社會風俗,並且豐富了我們對該時代的認知。


相關史料説明

在本文物研究報告中,主要的史料為中央電視十台《走進科學》中「香屍謎案」的節目,以及兩份期刊。

首先,「香屍謎案」的節目主要是解開安徽省碭山清代女屍的身份謎團。除了解釋女屍的身份外,節目當中亦介紹了「濕屍」的資料,並且將碭山女屍和馬王堆辛追夫人作對比,研究兩者棺槨的相同之處,以得出屍身可以歷久不腐的一些重要因素,例如密封程度、棺內的藥材等。通過節目更加可以了解清代皇室風氣嚴謹,皇帝尤其注重自我修養和形象,不會隨便寵幸宮外女子。另一方面,通過女屍身上的服飾,也更加了解宮廷的服飾,例如文官官服上有仙鶴,武官則為走獸等。這些資料既有用於簡介「濕屍」,亦可以反映出濕屍有助歷史考證。

至於兩份期刊,其中一份是關於馬王堆辛追夫人屍體內寄生蟲的研究,這份資料證明了濕屍具有醫學研究的價值。通過研究,學者將古屍寄生蟲卵和現代人寄生蟲卵作對比,也有利於寄生蟲古今演變的研究。另外一份則是有關滬地出土的明代顧氏墓,內容重點主要分開兩部分,一是明代嘉靖御醫顧東川的身份說明,一是對於兩具合葬屍的不尋常佈局的描述,以及顧汝由屍身不腐的因素。因為顧東川、顧汝由皆有官職在身,所以兩者可以作為例子證明濕屍有考證歷史的作用。


延伸研究用途

在研究濕屍的過程中,無論是湖南省馬王堆辛追夫人、荊州鳳凰山西漢男屍、連雲港的漢代女屍淩惠平、安徽省碭山清代女屍、滬地出土的明代顧氏墓等等,大多數現時出土的濕屍都是在長江流域一帶,而甚少學者對此作出詳細的研究或解釋。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研究濕屍的學者可以從地理的角度,分析大多濕屍出土自長江流域一帶的原因,考究當地的水土資源又是否特別適合貯存濕屍,又或者在古代長江流域一帶的地方的風俗對濕屍這種保存屍體的方式是否特別推崇。從地理位置的角度來進行研究,亦有助我們對濕屍有更加全面的掌握。


主要參考資料

1. 《走進科學—香屍謎案》,欄目製片人:張國飛,欄目主持人:張騰嶽(中國︰中央電視台,2012 年)
2. 高毓秋︰〈滬地出土明墓及濕尸考古兩則〉,《醫古文知識 ,Knowledge of Ancient Medical Literature》,第1 期 (1995年),頁33-35。
3. 魏德祥、楊文遠、馬家驊、胡文秀、黃森琪、盧運芳、謝年鳳、蘇天成等︰〈江陵鳳凰山168 號墓西漢古尸的寄生蟲學研究〉,《武漢醫學院學報》,03 期 (1980 年),頁1-5。
4. 柳用能︰〈新疆古尸〉,《四川文物 ,Sichuan Cultural Relics》,01 期 (1986 年),頁73-77。
5. 佚名︰〈連云港漢代女尸姓名確認〉,《風景名勝》,09 期(2002 年),頁6。


注腳

[1] 李文廣,筆錄及整理。2011 年。馬王堆女屍保存年限難確定。
http://news.hnradio.com/f/2011/201110/20111071067556.html。(上網日期︰2013 年4 月20 日)
[2] 《走進科學—香屍謎案》,欄目製片人:張國飛,欄目主持人:張騰嶽(中國︰中央電視台,2012 年)
[3] 參考註一。
[4] 魏德祥等︰〈江陵鳳凰山168 號墓西漢古尸的寄生蟲學研究〉,《武漢醫學院學報》,03 期 (1980 年),頁1-5。
[5] 參考註一。


資料收集及撰寫 : 廖靜怡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89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資料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