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hough student projects available on this page were highly selected based on their quality and accuracy, they may or may not be fully verified by the corresponding facult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the University Library of HKBU do not hold responsible for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ese projects.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STUDENT PROJECT

秦半兩

創造時間

秦朝


基本說明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滅齊國,六國全部平定,天下統一,並實施一系列鞏固政權的措施,貨幣都是其中的一項。[2] 秦始皇帝廢除了六國的其他各種貨幣,只行半兩,重如其文,並全部由中央控制著鑄幣權,民間則嚴禁私鑄。[3] 貨幣的形制都為方孔圓錢,絕大多數沒有周郭,周邊較圓,錢面方穿的兩邊有''半兩''二字。錢文仍然較高,但不如戰國。文字為小篆,字體漸方。[4] 秦半兩的重量大約在戰國半兩和漢初半兩之間,大約在4-6 克,已非''重如其文'',有些半兩更可以到達8 克以上。根據現今出土的文物,按照大小及重量去作出分類,可以分成六型十式,另外亦有私鑄幣出現,可見嚴禁私鑄的法則共未有完全實行。秦半兩成為了中國貨幣日後的規範,例如西漢初年便摸制秦錢版,[5] 另外方孔圓錢的形狀亦為之後歷朝所使用,為中國貨幣史上的一大突破。


歷史意義

首先,秦半兩的出現為中國統一幣制之始,並為中國日後的貨幣制度訂下了參考基礎。在戰國時代,七國割據,關卡林立,幣制十分複雜,給各國間的貿易帶來不便,客觀上要求統一貨幣的趨勢已有必要 [6],原本刀,布幣流通區在戰國後期出現了較為統一的圓孔圜錢,加上在戰國時代秦國已經使用先秦半兩多年,秦始皇建基於這些基礎上,以秦"半兩"圜錢為合法貨幣,取代六國其他貨幣並通行全國。此外《漢書●食貨志》指出"秦兼有天下,幣為二等。黃金以鎰為名,上幣。銅錢質如周錢,文曰半兩,重如其文......然各隨時而輕重無常。"[7] 秦亦制定兩級制的貨幣系統,統一了形制及單位,方便不同階層的交易。而且本次貨幣統一是形制上第一次收回貨幣鑄造權 [8],這個完善的貨幣系統因而成為了日後其他朝代的參考對象,並沿用二千多年。因此秦始皇統一貨幣及確立幣制,成為了日後歷朝歷代跟隨的基礎。直到現代中國所使用的硬幣仍然使用圓形硬幣,可見其影響是十分深遠的。

不過,秦始皇的統一貨幣政策只做到表面一層,並未能真正做到高度規範化。因為秦始皇制定了多項貨幣政策,但真正實行時卻出現了不少誤差,因此秦朝貨幣仍未達到真正"統一"。例如秦始皇明令用秦半兩取代六國其他貨幣,成為唯一的法定貨幣,但並未有取代戰國各期所使用的半兩,反而讓這些貨幣流通全國,例如先秦半兩等,這個問題直到秦未仍未得到解決。[9] 因此秦代沒有禁止戰國半兩的運用,令到貨幣統一的政策未得到完全的實行,阻礙了民間的交易流通。

而且如《漢書●食貨志》般所指,秦代的半兩是『輕重無常』[10] 的。做成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有兩個:首先秦始皇明令所有半兩由官府鑄做,但在實際運行時,中央可能采用中央和地方分鑄的方式,直接影響到鑄造的貨幣式樣並非完成統一。[11] 以出土的文物半兩來分析,眾多式樣的半兩中,四型二式的半兩最為規範化,應是統一化的一種。但四型一式的半兩帶有戰國半兩的特色,可能使用了戰國半兩舊範鑄造半兩所致。而六型半兩就是最造糙的一款,錢肉高低不平,技藝落後,應是地方鑄錢所致。可見在中央地方共同鑄幣下,令貨幣式樣不一,並未真正做到統一。

另外,雖則秦代明令禁止民間私自鑄幣,不過私鑄幣的問題未有得到完全禁絕,稱為"秦莢錢"[12] 的私鑄幣仍然流通出市面,原因在於法制流於表面,秦政府對此未有嚴厲打擊,才令私鑄的情況禁而不絕。總括秦半兩的歷史意義,秦統一貨幣的政策的而且確影響深遠,包括統一或樣及收回鑄造權均受到之後歷代所跟隨,但貨幣改革中仍出現不少遍差,未做到真正規範化。可說秦推行貨幣改革,但未有完成 [13]。


相關史料説明

研究這件文物的資料大致上可以分作三個部份,第一部份就是文字說明。文字資料大致可分作古代文獻及現代作者,兩者最大的分別在於古代文獻較少加入作者自身的看法,但現代作者的文章就加入了自己的分析,因此在閱讀現代作者的文字資料時要分開」客觀事實」和」個人意見」。這些資料分別有助更深入了解半兩錢在當時實行的情況,和一般歷史教科書不同,這些資料反映了貨幣統一政策在實際運作上的情況及困難,以便後世再作進一步的探討。現代作者的意見則可供探討事實背後的原因,如對當時貨幣形狀出現誤差的背後原因和秦二世''復行錢''的具體內容 [14]。不過他們的意見缺少實證支持,因此不能完全作準,只供參考。例如在討論秦二世''復行錢''的內容時,不同文字資料對這政策的解釋就有不同之說,有意見認為''復行錢''是利用原本的秦半兩暹行減重再重新制造新的貨幣,因此有體型較少的半兩出現。[15] 不過另外有指''復行錢''只是重新執行秦始皇的貨幣政策:把貨幣的大小重量再一次劃一,當中並沒有加鑄貨幣。[16] 對於此政策,各資料只憑手頭上固有的考古物證進行推敲。因此都不能作準。

第二部份是圖片資料,圖片資料攝影自發掘了的半兩錢,並再把相近大小和重量的的半兩分門別類,例如把不同的貨幣分作六型十式。[17] 這有助研究不同時段﹑地方和錢範所鑄造的貨幣之間存在的關係。加上文物並不能隨時隨地在手研究,圖片正正可以記錄文物的式樣,方便之後再作研究,因此這些圖片資料可對半兩研究帶來相當大的便利。另外有資料把不同的半兩類別畫成一個關係圖,目的在於研究不同型式的半兩之間是否有存在關係。[18] 而且圖片資料有助更準確地推斷當時的局勢狀況和錢幣之間的影響,因此圖片資料可說是相當重要的史料佐證。

第三部份是考古地區的發掘情況,資料中詳細記載了不同地方發掘的情況和發掘出來的半兩存在的差異,目的在於了解半兩錢的鑄造和地域之間的關係。如在秦始皇陂的兵馬俑坑中發掘出的四枚半兩錢是型式規範的四型一式,但在衡陽縣赤石鄉的秦墓出土的半兩錢貿較簿,文字較深,可推斷為私鑄錢。[19] 一來證明了秦代私鑄的情況是禁而不絕的。二來亦證明了地方鑄造的貨幣質素參差。因此考古地區的發掘情況亦左右了對秦半兩的研究。


延伸研究用途

對於半兩錢的研究在近年因為考古學的進步而進入新階段,對於當時統一貨幣政策和實際上執行的分別仍然是在熱烈討論之中。但對於半兩錢對其周邊國家的影響卻極少資料探討。在古代時中國可說作亞洲最強國家之一,不同項目如政府制度或文化等均成為了其他國家模仿和參考的對象,如越南的古代文化主要參考自中國。可見中國在古代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力極大,而貨幣亦是其中一環。不論是越南還是古朝鮮,他們都有使用圜錢作為貨幣的。可見這一點有受著中國文化影響的因素存在。不過現在卻極少有文獻研究半兩錢對其周邊國家的影響。因此這一點可在日後深入研究,以了解中國當時的文化輸出,及中國文化在其他國家落地生根的原因和過程。


主要參考資料

中國政府網,筆錄及整理。2013。秦朝貨幣。http://big5.gov.cn/gate/big5/www.gov.cn/test/2006-05/09/content_276251.htm 。(上網日期:2013 年4 月16 日)
杜維善:〈半兩考(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年),頁48-77。
杜維善:〈半兩考(下)〉(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年)。
趙叢蒼:〈中國古代貨幣〉(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年份缺),頁129-132。
王雪農 劉建民:〈半兩錢研究與發現〉(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頁1-82,204-267。
唐石父:〈中國古錢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頁56-64。
高英民 王雪衣:〈古代錢幣〉(文物出版社,出版年份缺),頁68-71。
孫仲匯 :〈古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頁17-18。


注腳

[2] 杜維善:〈半兩考(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 年),頁48。
[3] 同上
[4] 趙叢蒼:〈中國古代貨幣〉(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年份缺),頁129。
[5] 王雪農 劉建民:〈半兩錢研究與發現〉(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頁275。
[6] 趙叢蒼:〈中國古代貨幣〉 頁129。
[7] 杜維善:〈半兩考(上)〉 頁48。
[8] 唐石父:〈中國古錢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頁58。
[9] 趙叢蒼:〈中國古代貨幣〉 頁129。
[10] 杜維善:〈半兩考(上)〉 頁48。
[11] 唐石父:〈中國古錢幣〉 頁 59。
[12] 王雪農 劉建民:〈半兩錢研究與發現〉 頁31。
[13] 王雪農 劉建民:〈半兩錢研究與發現〉 頁31。
[14] 維善:〈半兩考(上)〉 頁63-64。
[15] 王雪農 劉建民:〈半兩錢研究與發現〉 頁31。
[16] 維善:〈半兩考(上)〉 頁63-64。
[17] 維善:〈半兩考(上)〉 頁65-81。
[18] 同上
[19] 維善:〈半兩考(上)〉 頁52-54。


資料收集及撰寫 : 王肇聲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82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中國政府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