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hough student projects available on this page were highly selected based on their quality and accuracy, they may or may not be fully verified by the corresponding facult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the University Library of HKBU do not hold responsible for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ese projects.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STUDENT PROJECT |
|
《坤輿萬國全圖》原圖第4 幅(宮廷摹繪本) |
創造時間 明神宗年間(1602 年) 基本說明 這幅地圖由耶穌會士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 年)[1] 繪畫。他一生的創作涵概科學、數學、文化,包括天主實義、幾何原本、西字奇蹟等。[2] 地圖在明神宗年間(1602 年)繪畫,是中國最早刊行的近代世界地圖。它高5 英尺及寬12 英尺,是以中國為中心的西洋地圖出現五個洲、四大洋。四方設有九重天圖、天地儀圖、日月食圖、中氣圖。現保存在國家圖書館。[3] [4] 歷史意義 「後世的人皆認為他(利瑪竇)是所有來中國的外人中,學問最好,道德最高,影響最大的一人。」 李定一 《中國近代史》[5] 第一,地理知識和測繪技術,利瑪竇在加入耶穌會時曾學習哲學、神學和法律。同時,他亦博通天文、地理及算學。 另外,他在肇慶時積極研究中國經典和歷史。[6] 因此,他透過地圖上五大洲、氣候、大量的地名和名詞,介紹天文及地理上的知識:如歐羅巴、大西洋、經線、緯線和赤道等; 另一方面,他把西方測繪技術「投影作圖法」[7] 傳入中國,完善了中國古代地圖的不足之餘,亦成為中國地理學的基礎概念 [8] 和開創了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模式。 而中國的知識份子其實對地圖亦有質疑 [9],:「其說荒渺莫考,然其國人充斥中土,則其地固有之,不可誣也。」[10]《明史.外國七.意大里亞》,反映中西文化交流的現象,士子對西方傳入的事物產生興趣並主動考據地圖的真偽。 而期後的中國出版的《輿地山海全圖》、《輿地圖》亦有以《坤輿萬國全圖》為藍本,亦可見中西地理有互相參考和交流。 第二,社會,雖然明代開始中國與外國的交流已經有所增加,但中國人一直以「天朝上國」自居,其實對西方的文化十分反感,認為西學是奇技淫巧,中國的傳統文化才為正宗,而中國亦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大國。 但《坤輿萬國全圖》將整個世界展現在中國人面前,令他們發現原來中國不過是世界諸國之一,從中國傳統的「天下觀」轉變到「世界觀」。[11] 再者,地圖以經緯度定位,令中國人相信地球為一個球體而並非「天圓地方」,令中國人對宇宙的認識加深。[12] 隨著西方文化大量傳入,中國人的眼光也變得更為廣闊。 除此之外,不少的明代知識份子如三大柱石都因此向傳教士請教西學及跟隨他們學習。傳教士得到知識份子和社會的認同,在中國慢慢融入,令交流更為頻繁。 第三,宗教,《坤輿萬國全圖》令傳教士得到知識份子和社會的認同外,更重要的是令傳教士可以順利在中國傳教,改變中國自古以來只有儒、道、佛教的傳統。再者,知識份子利用天主教「補儒易佛」[13],完善中國的宗教派系及體制。 最後,開闢科學研究,《坤輿萬國全圖》中包含豐富的科學和地理知識 ,對中國地理學貢獻良多。因此,不少人希望透過翻譯其他的西學以達到富國強兵和改善生活素質的目標,令中國的科學研究萌芽。 相關史料説明 除了《坤輿萬國全圖》外,利瑪竇在數學、天文學、宗教等的著述和後期西方傳教士的創作都可以反映西學流入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和其中國化的傳教策略。利瑪竇的著述超過二大多種,當中與徐光啟在1607 年合作翻譯的前六卷《幾何原本》[16] [17] 令中國傳統數學復興並在中西學交流下融合,激發南懷仁、第谷等人創作新觀測儀器和觀測儀器。「這(《幾何原本》)不但為其後一個多世紀間西方數學、天文學輸入中國開先河,也刺激了許多中國學者如方中通、梅文鼎、王錫闡等研究、講論數理天文之風。」 陳方正 [18] 雖然研究《幾何原本》的專書《歐幾理德在中國》曾有以下的結論:「它(《幾何原本》)的衝擊很有限,徐光啟百年之後人人研習此書的希望也沒有實現。」「引進西方數學的主要後果是本土數學傳統之復興。」[19] 但無論如何,《幾何原本》介紹了數理上的知識並成為中國數理學的基礎概念,的確為往後中國的數理學發展埋下了一顆等待萌芽的種子。 延伸研究用途 利瑪竇來華的隱藏目標:不論是從前或是現在,宗教的傳播都在某程度上包括了政治的目的。早在十六世紀,西班牙及葡萄牙巳經開始進行海外擴張,「這是一場揉合著宗教信仰和經濟利益動機的十字軍東征。」[20] 因此,作為一個傳教士,利瑪竇來華的目的除了是將天主教傳揚開去,其實他的任務還包括了透過擴張天主教去達到政治入侵的目標,而從這角度,我們可以對傳教士的在華傳教有更仔細及具體的認知。 其他說明 中國化的傳教策略 中國化的傳教策略:因為西方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存在很大的差異 [14] ,加上前人經驗,因此利瑪竇採用帶有中國色彩的策略。而今次專題研究的《坤輿萬國全圖》就是利瑪竇以西學吸引和籠絡知識份子的重要例子,反映其中國化的傳教策略。 第一,以西學吸引,利瑪竇相信令中國人對西學感到興趣是有利天主教的傳播,傳入西方的知識,籍此爭取知識份子的支持。 第二,迎合中國知識份子,《坤輿萬國全圖》特意把中國放在以地圖的中心以籠絡知識份子,增加他們對西學及西教的好感。第三,與儒學調和、迎合中國文化 [15],首先,在利瑪竇未來華前,他巳經取了一個中國姓名─西泰並改穿中國的服飾; 在來到廣東後,他更改穿儒服。另外,利瑪竇尊重中國文化,放棄「不可拜別神」的天主教教條,容許教徒拜祭祖先和孔子。另一方面,他以儒學經典展述天主教教條,從《四書》、《五經》中找出「天主」、「天」,以適應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風俗。再者,因為中國的階級制度,利瑪竇採取由高到低的策略。他先認識知識份子和官吏,再經過他們的引荐,上京面見神宗,把《坤輿萬國全圖》上呈,最後獲得其歡心及欣賞,允許他留京和建大教堂,死後更獲准葬於北京城郊,可見他中國化的傳教策略是如何的成功。 最後,因為耶穌會傳教士的良好高尚品德,令利瑪竇深得知識份子的尊重及支持,導致天主教得以順利在中國傳播。 主要參考資料 1. 林金水:《利瑪竇與中國》(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年)。 2. 黃時鑒、龔纓晏: 《利瑪竇世界地圖研究》(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3. 範俊劼: 〈卷中有乾坤 一圖一世界——第三屆國家珍貴古籍特展中的古輿圖簡介〉,《中國測繪報》,2010 年10 月29 日,第82 期第七版。 頁數缺。 4. 呂振基等: 《高中中國歷史 選修單元五 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香港: 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2009 年)。 5. 佚名,筆錄及整理。2013。萬國全圖。 http://tw.myblog.yahoo.com/jw!ZeCC5O6WEgREPbwXCh47wg--/article?mid=5746。(上網日期: 2013 年3 月13 日)。 6. 曹増友: 《傳教士與中國科學》(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年)。 7. 張廷玉等:《明史.外國七.意大里亞》(出版地缺,清)。 8. 王宏偉: 〈《坤輿萬國全圖》開創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模式〉,《新華日報》,2011 年4 月2 日,頁數缺。 9. 陳方正: 〈《幾何原本》在不同文明之翻譯及命運初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8 期(2008 年),頁數缺。 10. 顧衛民: 《十六世紀西方傳教士對於中國的兩種不同的傳教方式》(香港: 香港中文大學祟基學院 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05 年)。 注腳 [1] 林金水:《利瑪竇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年)。 [2] 林金水:《利瑪竇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年)。 [3] 黃時鑒、龔纓晏:《利瑪竇世界地圖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年)。 [4] 範俊劼:〈卷中有乾坤一圖一世界——第三屆國家珍貴古籍特展中的古輿圖簡介〉,《中國測繪報》,2010 年10 月29 日,第82 期第七版。頁數缺。 [5] 呂振基等:《高中中國歷史選修單元五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2009 年)。 [6] 同上 [7] 佚名,筆錄及整理。2013。萬國全圖。 http://tw.myblog.yahoo.com/jw!ZeCC5O6WEgREPbwXCh47wg--/article?mid=5746。(上網日期:2013 年3 月13 日)。 [8] 曹増友:《傳教士與中國科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年)。 [9] 林金水:《利瑪竇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年)。 [10] 張廷玉等:《明史.外國七.意大里亞》(出版地缺,清)。 [11] 王宏偉:〈《坤輿萬國全圖》開創中國繪製世界地圖的模式〉,《新華日報》,2011 年4 月2 日,頁數缺。 [12] 曹増友:《傳教士與中國科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年)。 [13] 呂振基等:《高中中國歷史選修單元五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2009 年)。 [14] 林金水:《利瑪竇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年)。 [15] 呂振基等:《高中中國歷史選修單元五宗教傳播與文化交流》(香港:現代教育研究社有限公司,2009 年)。 [16] 曹増友:《傳教士與中國科學》(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 年)。 [17] 林金水:《利瑪竇與中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 年)。 [18] 陳方正:〈《幾何原本》在不同文明之翻譯及命運初探〉,《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8 期(2008年),頁數缺。 [19] 同上 [20] 顧衛民:《十六世紀西方傳教士對於中國的兩種不同的傳教方式》(香港:香港中文大學祟基學院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2005 年)。 資料收集及撰寫 : 鄭宛瓊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84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