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后與珍妃本事
遜淸咸豐年間,英法聯軍進攻京畿,京城圓明園內仍歌舞昇平,漢女牡丹春(白冰飾)與懿貴妃(李湄飾)爭寵,旋戰火逼近京城,咸豐帝(趙雷飾)以北狩名義,出奔熱河行宮,由恭親王奕訢(洛奇飾)留京議和,辦理善後。
熱河行宮內,咸豐帝衰病交侵,態度消極,宮內外則互相對峙,醞釀巨變,宮外以宗室肅順(李英飾)爲首,聯同瑞華,杜翰等人,擬擁立近支親王載垣(陳浩飾)即帝位,宮內則以懿貴妃爲首,貴妃在宮中原無地位,嗣生大阿哥,晋位爲貴妃,爲人聰明機變,皇后(林靜飾)不育,視大阿哥如已出,因是皇后與貴妃相處頗洽。
咸豐帝匿牡丹春,並有孕,帝頗有意使牡丹春進宮,肅順亦暗中助成此事,貴妃偵知肅順此舉有奪寵之意,乃先下手鋤除牡丹春,咸豐帝悲戚過度,病益劇。
肅順等見機不可失,派禁軍守宮門,勸咸豐帝遺詔立載垣,緊急間,貴妃抱大阿哥入寢宮,力斥肅順之非,皇后亦以大阿哥爲親骨肉,勸帝當機立斷,帝意遂决,大阿哥即位,是爲同治帝,皇后稱東宮太后,生母貴妃則爲西宮太后。
同治帝年甫六歲,肅順等數人以贊襄王大臣名義把持朝政,並詔令恭親王等所有文武大臣不必來熱河奔喪,意擬挾帝自重,號令天下,漸有篡竊之意。
兩宮太后逼處深宮,形勢亦甚危殆,幸賴西太后運用機謀,密詔恭親王奏請皇上返京,東太后亦竭力主張,肅順等不得已奉帝還京,甫抵京,肅順即被西太后心腹榮祿(喬宏飾)奉詔拿辦,斬於菜市口。其餘附從者或死或囚,鋤誅殆盡。同治帝重新即位,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恭親王晋爵爲議政王,榮祿亦成朝廷重臣。
東太后賦性仁和寛厚,拙於智術,西太后獨攬朝政,寵用內監李蓮英(屠光啓飾),擅作威福,兩宮之間,遂亦難免於軋鑠,未幾,東宮太后崩逝,其死因迄爲千古疑案。
同治帝體素弱,年十九即崩,西太后不惜違背祖制,立醇親王之子載湉爲帝,是爲光緖(雷震飾),以光緖帝爲西太后母家內侄,便於控制,仍施行「垂簾聽政」,掌握實權。
光緖帝年長,選立皇后,太后暗示取捨,帝不得已選立隆裕皇后(莫愁飾),實則心所不喜,太后乃爲帝另立珍,瑾二貴人,珍貴人(張美瑤飾)柔婉明艷,聰明過人,甚得帝寵,未幾晋爲珍妃,姊稱瑾妃(容蓉飾)。
時國勢日弱,光緒帝思有所振作,着各省督撫籌儲建造海軍專欵,西太后却以天下承平,以聲色爲樂,有意將建造海軍專欵,移造頤和園,權監李蓮英更先意承旨,豉吹甚力,而終被光緖帝反對,太后疑爲珍妃影响,蓋珍妃胸懷坦蕩,少不更事,平時據理直言,早已失歡於西太后,而皇后及李蓮英又從中構搧,至此已勢同水火。
甲午戰後,賠欵失地,喪權辱國,光緖帝乃接受工部主事康有爲(王豪飾)之奏議,詔行新政,銳意維新,派譚嗣同等六人爲軍機章京,一日數詔,意甚操切,一班老臣,慄慄自危,乃環請於太后,太后忍而未發,但內心已隱有廢立之意。
廢立之說不脛而走,帝左右不能不爲之防,康有爲等乃籌思保皇之策,譚嗣同力荐袁世凱(唐廸飾)才堪大用,光緖帝於勤政殿召見袁世凱,授以密詔,着馳赴天津,斬榮祿,帶一萬新兵入京,圍頤和園,請母后勿再干政,帝實以天下爲重,初無不利母后之意。
袁世凱權衡利害,反向榮祿及母后吿密,兵圍大內,拘光緖帝,禁於瀛台,而珍妃亦以「莠言亂政」獲罪,拘於北三所,形同囚犯。
此時山東等省,義和團蠭起,倡言刀槍不入,扶淸滅洋,西太后及一班老臣愚昧無知,竟以爲「民氣可用」,縱使義和團燒使館,殺洋人,坐致八國聯軍攻進京城,太后鑒事急,改作漢裝,倉皇西奔避難。
光緖帝內外甚得人心,故珍妃力勸光緖留京主持國政,勿隨太后離京,太后則以死相脅,命珍妃勸光緖出奔,珍妃不屈,遂被宮監崔玉桂沉於井,一代佳人,香消玉殞。
光緖帝萬念俱灰,隨同太后西奔,車仗在途,行色匆匆,夕陽殘照中,光緖帝澘然淚下。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