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動全球
日本掀起“三姐熱”
流傳下來的劉三姐的山歌,多到難以勝數。當然不會全是劉三姐的「 眞傳」,但大都很動人。例如一首:
「風吹雲動天不動,
河裏水流石不流,
刀切連藕絲不斷,
我倆明丟暗不丟。」
這首歌,顯然就是一個勇於衝破封建婚姻的束縛,大胆戀愛的人寫的。「明丟暗不丟」這一句,寫得又簡單,又有意義明確、突出。在運用比喩方面是很成功的例子。不是有過「明丟暗不丟」的體驗的人。大槪是寫不出的。
劉三姐從傳說化爲藝術形象,那是一九五九年慶祝十周年國慶的事。廣西柳州彩調團根據劉三姐的傳說,大量採用了流傳民間的劉三姐的山歌,創作了「劉三姐」這齣戲,獲得了初步成績。到一九六〇年初,廣西各地更根據分別採到的不同材料,編成了不同的戲,並進行了一次全自治區的「劉三姐」會演。會演後,又集中了各劇的精華,集體創作了劉三姐這齣戢。這齣戲在全自治區受到極大的歡迎,於是在同年夏天,「劉三姐」就到北京去彙報成績去了。
那一年夏天,我正巧去北京旅行,有幸在七月廿七日晚上,於北京人民劇塲看了劉三姐的第一晚演出。那天晚上,首都的文化界名人都去看了,這無疑是對「劉三姐」的創作者和演出者們一次極大的考驗。然而,他們被證明是成功了。整個演出過程,觀衆都十分活躍,掌聲、笑聲不絕。演完後,首都的許多知名人土都上台與演員們握手,我在台下也還留連未去,看到上台祝賀的有茅盾、周揚、夏衍、歐陽予倩、田漢等等。他們對「劉三姐」的那次演出一致讚許。
無論是曲調、是歌詞,「劉三姐 」都精彩極了。因此很快就吸引了首都的觀衆。過了兩天,我已經聽到電台廣播演出實况,和它的選段了。過了一星期左右,我竟在北海公園發現有幾個年輕人在唱「劉三姐」的片段。由此可見首都人民對藝術的喜好和熱情,也由此可見「劉三姐」吸引人的魔力。
「劉三姐」在北京演出後,卽到各地巡廻演出。一九六一年春節,且到了深圳,香港去看的人很多,人人都不絕稱讚。「劉三姐」不僅瘋魔了全國,而且瘋魔了香港。
日本朋友在中國看了「劉三姐」 的演出後,囘到日本就自己排起「劉三姐」來了。當時報上有消息說,中國電影演員趙丹、秦怡等就在日本看了日本的「劉三姐」。「劉三姐」揚名國外了。
北京電影製片廠很快就把「劉三姐」拍成電影。電影的「劉三姐」與舞台上的「劉三姐」在故事情節上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唱詞也改了。去掉了一些我們巳認為很好的唱詞,又換上了許多仍然很好的唱詞。可見民歌的寶山是多麽豐富,無論怎麽掘也掘不盡。
從搜集民間傳說與民歌起,到搬上舞台,到上北京彙報演出,到全國各地巡廻演出,到揚名國外,到搬上銀幕,這不過是一年多的時間內的事。
在舞台上和電影上,我們聽到了經過藝術加工的劉三姐的山歌。例如上面引過的那首,戲裏也有採用,只不過第二句改為「水推船移岸不移」,第四句改為「斧砍江水水不離」。這樣改動,保留了原作的精華,更發展了原有的比喩手法,使能適宜劇作家創造的藝術形象。此外,還有「紅薯落灶你該煨」、「奈何橋上等三年 」。我們相當熟悉的歌詞。但這囘我聽到這些山歌時,已與兒時聽到時和在書上看到時大不相同了。那時我們心目中的劉三姐只是一個善唱歌的人的名字,如今我們心目中的劉三姐已是活生生的,使人喜愛的藝術形象了。
劉三姐的傳說流傳了幾百年,到近代才把這人物的形象,和她所創作並經後人補充的無數作品,發揚光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