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劉三姐」給黃婉秋弄胡塗
是風景烘托了她的美
還是她使風景更怡人
從祟拜到演出 黃婉秋
演活劉三姐
黃婉秋演「劉三姐」時,才十九歲,她生長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她的童年孕育在這峯巒重叠、淸流麗影的大自然的懷抱裏,神奇幽美的故事傳說,豐富多采的民間藝術陶冶着她。七八歲時她就聽過無數次「劉三姐」的故事,一個貌如天仙、勇敢善良、聰明能幹、温柔多情而又喜愛唱歌的古代靑年婦女形象銘刻在她的心上。她和大夥一樣地熱愛着被人們崇敬為歌仙的「劉三姐」,她熱愛傳頌了一千多年的「劉三姐」的山歌。至今她還記得幼時學會的劉三姐為她的情人而唱的一首惜別情歌:「少陪了, 日頭落嶺在西方。天各一方心一個,我倆交情水樣長。風吹雲動天不動,河裏水流石不流。刀切蓮藕絲不斷,我倆明丟暗不丢。」
她慕仰着神話般的歌仙。在她天眞幼小的心裏,暗暗地立下志願要學「劉三姐」走遍天涯海角到處傅歌,她想學「劉三姐」凌空高歌唱盡人間的不平;想學「劉三姐」輕歌漫舞歌唱人間的幸福。因此她從小就愛唱山歌,她生長在這源遠流長的山歌故鄕,潛移默化,自然是能歌善唱的了。
她十四歲開始學桂劇藝術。在劇團撫育下,春風和煦,她迅速地成長起來。不久就登上舞台,演過「西廂記」、「打金枝」、「水淹金山」等劇,她聰明伶俐;智慧超羣,察微揭隱地體會劇中人的感情,表演細膩,有獨到之處,初上藝壇,就顯露出她的藝術才華。
一九六O年,她又學會桂北彩調,排演了民間歌舞劇「劉三姐」,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這正是她幼年所祟敬熱愛的人物形象。劇目中活潑純樸的山歌和音韻悅耳的唱腔,她早已嫻熟,唱起來得心應手,演起來曲曲傳神。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她在舞台上塑造了一個令人喜悅的「劉三姐」,引人入勝,人們對她的表演引為驕傲,讚不絕口,轟動了這雄偉的山城。
接着她就躍然登上銀幕,這是衆望所矚之事。在她拍攝影片過程中,付出了相當的勞力與智慧。在拍第一個鏡頭時,在江中撑着籐筏順流而下,一不小心被江流冲翻,倒入水中,時値漲水季節,她不會游泳,水深沒頂,幸及時救起。別人以為她很喪懊,她却笑瞇瞇地唱起山歌來:「哪有長河不流水?跌到江中爬起來。」在「劉三姐」的傳說中也有這樣一個插曲:當年三姐和阿牛在河邊定情之事蝕傳開了。財主莫海仁聞聽此事,認為男女自由戀愛,觸犯了禮敎,有傷風化,便派人把「劉三姐」綁起來,扔到漓江。可是三姐在江裏抓得一塊爛木板,飄了三天三夜,飄到了柳州,就在柳州傳起歌來。拍在山上砍柴的那個鏡頭時,要爬又高又陡的山,這山就是影片中出現的矗立在江邊的那座書童山,懸崖陡壁,孤高險峻。費了很多曲折才登上那座高峯,拍成那個鏡頭。傳說中的「劉三姐」是登山而歌的,高瞻遠矚,站得高歌聲就傳得遠。然而黃婉秋也曾這樣想過:雖然山高路險,也沒有不可攀登的高峯。
她經過努力,從嶺南到長白山麓,從嚴寒的冬季到百花盛開的春天,經過了不平凡的歷程,拍完這部影片 。使她創造的這位僮族古代靑年婦女形象,呈現在銀幕上。
歌仙傳
「山歌好唱口難開⋯⋯」在民間山歌中,這是一句普遍的引子。的確,山歌可以說是音樂中的自由詩,卽情生景,出口成章,曲調平易,不受格律約束。但是,要能唱得情景交融,詞意淸新,音調鏗鏘,含義深遂,那不容易,正是由於山歌沒有陳例,全靠歌手的機智敏捷,所以山歌人人能唱,而唱得有聲有色的人不多。八桂(廣西)山歌是有名的,幾乎男女老幼,都能以歌代答,不會唱歌的,等於是啞子。柳州號稱歌海,毎逢歌
劉三姐與秀才對歌 精彩歌詞
隔山唱歌山答應
劉三姐——
隔山唱歌山答應
隔水唱歌水囘聲
今日歌塲初會面
三位先生貴姓名
陶秀才——
百花爭春我為先
李秀才——
兄紅我白兩相連
羅秀才——
旁人唱戲我挨打
(三秀才)——
名士風流天下傳
劉三姐——
姓陶不見桃結果
姓李不見李花開
姓羅不聽鑼鼓响
蠢才也敢對歌來
李秀才——
赤膊雞仔你莫惡
你歌哪有我歌多
不信你往船上看
船頭船尾都是歌
劉三姐——
不懂唱歌你莫來
看你也是一蠢才
山歌都是心中出
哪有船裝水載來
你歌哪有我歌多
(財主白:劉三姐,今天和你對歌的,都是當今名士,你若認輸倒也罷了,若不認輸,你可別後悔!)
劉三姐——
沒後悔
你會騰雲我會飛
節(農曆三月三和八月十五)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趕「歌墟」(歌會),在會上,各顯身手,從月夜直唱到旭日東升,興猶未了。柳州山歌有云:「魚峯山上姐妹成仙,山歌傳下幾千年。柳州老少愛唱歌,都是三姐親口傳。」原來,柳州魚峯山就是劉三姐的故居。柳州的「歌墟」就是紀念歌仙劉三姐的傳統山歌競賽會。
歌仙劉三姐是何許人呢?廣東、廣西、湖南、貴州,都是她的遺迹,人們都爭說三姐是那裏的人。而認她是廣西人的較多。但是,就是在廣東也衆說紛紜,在廣西的潯州(桂平、柳州)、宜山、蒼梧、貴縣、平南、扶綏等地的地方誌上,都分別記載着三姐是當地人。追溯起來,有關三姐的記載在宋代就有了,說她是唐代𠻸聖年間的人,算來距今日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了。在文獻記載和傳說中,有的說她是苗族人,也有說她是漢人,但比較可信的是說她是僮族人。傳說三姐父親名劉雁,她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三姐從小聰明伶俐,麗質天生,尤善歌唱,家貧,以漁樵耕作爲生,在她一生中,所唱的山歌,就民間流傳下來的,就有幾百首之多。
黃蜂歇在烏龜背
你敢伸頭我敢錐
李秀才——
小小黃雀才出窩
諒你山歌有幾多
那天我從橋上過
開口一唱歌成河
劉三姐——
你歌哪有我歌多
我有十萬八千籮
只因那年漲大水
歌聲塞斷九條河
陶秀才——
不知羞
井底靑蛙想出頭
見過幾多天和地
見過幾多大水流
劉三姐——
你住口
我是江心大石頭
見過幾多風卷浪
撞破幾多大船頭
財主請來當奴才
羅秀才——
一個油筒斤十七
連油帶筒二斤一
若是你能猜得中
我把香油送給你
劉三姐——
你娘養你這樣乖
拿個空窗點我猜
送你囘家去裝酒
幾時想喝幾時篩
羅秀才——
三百條狗交給你
一少三多四下分
不要雙數要單數
看你怎樣分得均
舟妹——
九十九條墟上賣
九十九條臘起來
九十九條趕羊走
剩下三條
(劉三姐對舟妹耳語)
舟妹——
財主請來當奴才
劉三姐何許人
歌師・歌仙・歌祖
三姐・三妹・三娘
天才歌手劉三姐,在兩廣地區,無論從文字記載或在人們的口頭傳說,多少年來,一直都是一個神話般的人物。有些地方稱她劉三姐,另一地區又叫她劉三妹,也有叫劉三娘的。因爲她善於唱歌,愛聽她的歌聲的人,爲了表示對她的尊敬,於是想盡了一切可以用得上的名詞來尊稱她。人們常常掛在口邊的幾個稱號是:歌師、歌聖、歌仙和歌祖。人們給予前人以這些的稱號,不是隨隨便便的,像唐代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後人才稱他爲詩聖呢。
我們這位歌師、歌聖、歌仙、歌祖,到底是那個地區的人呢?這更是一件有趣的事了。廣西「潯州府誌」說她是「漢朝劉晨之裔,其父尙義,流寓斯土。」雖然只是「流寓斯土」,但把她作爲這個地方的人,却是合乎人情的。但是,距離潯州府很遠的宜山縣却說劉三姐是它這地方的人氏。「宜山縣誌」載:劉三姐,唐時下視村僮女;而與廣東接壤的蒼梧縣則說她是該縣須羅鄕人;「貴縣縣誌」更神乎其說了,它載:「境內有歌山,山上有歌仙台,一石名秀才郞,一石名劉三妹,相傳爲劉三妹與白鶴秀才登山唱歌所化,相距不遠,又有一覆舟山,相傳爲歌書船。」至於「廣東新語」,則說她是廣東新興人。文字記載是這樣的參差不齊,民間也是傳說紛紜的,廣西南部的人說劉三姐是扶南綏祿一帶的人;桂北人則說她是宜山人;傳說桂林七星岩、柳州鯉魚峯曾有她的石像,還說她在鯉魚峯上成歌仙;桂東人又說她是平南縣大容山人,並說劉三姐的老家就在思囘岩脚山的村寨上呢。從這些記載和傅說來看,毎個地方都說劉三姐是自己地方的人,眞有「一人升仙,全縣光彩」之槪。這也難怪,本地方有這麽一個歌仙,也着實値得高興呢。
劉三姐又是什麽年代的人呢?民間傳說回□□□□□□□□□□□□□□□上看,也是各執一詞的。「潯州府誌」和「廣東新語」說她生於唐朝中宗年間;「粤述」則說:「唐景龍中,貴縣西山有劉三妹。」兩說都是唐朝,只是「中宗」與「景龍」之間年份的差別,問題不大,至於「蒼梧縣志 」說她生於明朝,那就連朝代都不同——相差幾個朝代了。
關於劉三姐的死,民間也有各種說法。有些說劉三姐天天唱歌,她哥哥誤信人言,以爲唱歌有辱門楣,因而不許她唱,但她愛唱如故,她哥哥便把她推下懸崖跌死;另一說劉三姐和水客賽歌,氣死四個水客,她父親害怕連累全家吃官司,便將她活活打死;還有一說是因爲劉三姐長得漂亮,又善唱歌,地方上有財有勢的地主想討她作妾侍,她不肯,地主便用重金買通她的哥哥逼她出嫁,因三姐反抗便被害死。除了上述三種聽了令人心情沉重的傳說外,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劉三姐並沒有被人害死,是唱歌化成石頭和鯉魚的或者成了仙了。從這點看,人們是不願意讓這位歌師、歌聖、歌仙、歌祖被人迫害而死的,卽使人不能變成石頭;也不能成爲鯉魚,更沒有所謂神仙存在,但人們這種感情是可以理解的:不要讓美好的事物「死」去!
廣東有個劉三妹
劉三姐,是廣西流傳的著名「歌仙」。但在另一些傳說中,這位歌仙叫做劉三妹。
在廣東不少縣份裏,都有劉三妹的遺迹,台山縣北潯江邊,有一座潯洋山,峯巒高聳,上面有一個仙女峯,那裏有一間石室,下面的石壁高達數丈,爆布從上面飛流而下,很是壯觀。據民間傳說,那間石室是劉三妹居住過的,裏面有兩塊石頭,一塊形如蔴籃,一塊形如水盂,據說就是劉三妹當年績麻和浸麻用的工具。台山民間從前有兩句話:「好唱莫如劉三妹,好打莫如朱光卿。」山上還有一種花叫做映山紅,人們稱它做「仙花」。
在恩平金汎和新平附近的山上,也有劉三妹的遺迹。據老年人說:大約二十年前,山上還有石頭一塊,形狀像一個人,高約一尺,旁邊有小石頭兩塊,一塊像個蔴籃,一塊像個水鉢,是劉三妹用過的工具。
此外,據陽春民間傳說,劉三妹是在陽春的錦石岩成仙的。錦石岩高約三十丈,林木蔚茂,老樟成蔭。岩內有一張石床,可容一人橫臥,黑潤有光,據說就是劉三妹的遺迹。
勞動人民對劉三妹是非常熱愛的,所以她的遺迹,各處都有。在她的遺迹中,往往有蔴藍,水鉢等生產工具,這也足以證明劉三妹原是勞動人民。她唱人民的愛,也唱人民的恨;唱人民的歡樂,也唱人民的痛苦。她得到勞動人民的熱愛,是很自然的。
廣東有個劉三妹
劉三姐,是廣西流傳的著名「歌仙」。但在另一些傳說中,這位歌仙叫做劉三妹。
在廣東不少縣份裏,都有劉三妹的遺迹,台山縣北潯江邊,有一座潯洋山,峯巒高聳,上面有一個仙女峯,那裏有一間石室,下面的石壁高達數丈,爆布從上面飛流而下,很是壯觀。據民間傳說,那間石室是劉三妹居住過的,裏面有兩塊石頭,一塊形如蔴籃,一塊形如水盂,據說就是劉三妹當年績麻和浸麻用的工具。台山民間從前有兩句話:「好唱莫如劉三妹,好打莫如朱光卿。」山上還有一種花叫做映山紅,人們稱它做「仙花」。
在恩平金汎和新平附近的山上,也有劉三妹的遺迹。據老年人說:大約二十年前,山上還有石頭一塊,形狀像一個人,高約一尺,旁邊有小石頭兩塊,一塊像個蔴籃,一塊像個水鉢,是劉三妹用過的工具。
此外,據陽春民間傳說,劉三妹是在陽春的錦石岩成仙的。錦石岩高約三十丈,林木蔚茂,老樟成蔭。岩內有一張石床,可容一人橫臥,黑潤有光,據說就是劉三妹的遺迹。
勞動人民對劉三妹是非常熱愛的,所以她的遺迹,各處都有。在她的遺迹中,往往有蔴藍,水鉢等生產工具,這也足以證明劉三妹原是勞動人民。她唱人民的愛,也唱人民的恨;唱人民的歡樂,也唱人民的痛苦。她得到勞動人民的熱愛,是很自然的。
歌唱片「劉三姐」故事簡介
劉三姐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歌仙,她年輕美麗、聰明、勇敢。她創造了無數美妙動人的山歌,到處演唱,感召人們,反抗惡勢力的壓迫。她的山歌到處傳播,深入人心。她獲得廣大人們最親切的愛戴,同時 也最爲惡勢力所痛恨。
劉三姐被惡毒的財主謀害,幾乎喪命,脫險之後,漂流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地區,爲老漁夫收留。 老漁夫的兒子阿牛,正直善良,與劉三姐兄妹相稱,互相愛慕,情愫日濃。
劉三姐在這裏傳歌的消息一傳開,各方民衆都不辭跋踄,慕名而來,一時川流不息的人羣使這山水淸 秀的地方熱鬧非常,正義優美的歌聲日夕飛揚。土霸大財主莫懷仁見狀極爲恐懼,挖空心思,務必消滅這 些民衆歌聲而後已。
一日,三姐正與鄕民於茶山歡樂對唱之時,莫懷仁率衆前來干涉,軟硬兼施,威迫鄕民不得與三姐唱
歌,鄕民以莫橫蠻無理,羣情洶湧。莫無計可施,但仍作威作福,不肯甘休。劉三姐對莫懷仁說,如有人 能唱歌唱勝了她,她寧願永世不唱。莫懷仁聞言之後,答應翌日與劉三姐對歌,以决勝負。莫懷仁返家之 後,星夜派人去請名士,企圖於對歌之時,將劉三姐壓倒。
對歌之日,水邊歌塲羣衆漫山遍野爲劉三姐助威。莫懷仁請來三名秀才輪流與三姐展開激烈歌戰,一 時山歌此起彼伏,雙方舌劍唇槍,針鋒相對,異常燦爛精彩,結果,三名秀才才窮詞屈無法招架,羣衆助威歡呼之聲响徹山野,莫懷仁羞氣交集,狼狽得翻下水,醜態百出,一塲尖銳的歌戰以劉三姐大獲全勝告終。
莫懷仁對歌敗北之後,老羞成怒,以武力綁架,將劉三姐囚於府內,軟硬兼施,威迫利誘,但劉三姐 始終堅貞不屈,莫懷仁羞憤之極,竟决計殺害三姐。在千鈞一髮之際,幸阿牛與衆鄕民獲得三姐被囚之處,蜂湧而來,將劉三姐救出。莫懷仁乘夜放船追趕,劉三姐與阿牛在鄕民佈下的「迷魂陣」掩護下逃脫, 莫懷仁追趕不着,反而被戲弄了一夜。
黑暗中,劉三姐與阿牛泛舟於靑山綠水之間喜訂白頭。
劉三姐的故鄉七星岩探勝
「桂林山水甲天下」,郭沫若在「洪波曲」裏寫道:「認眞說,只能是山」。桂林的山獨到之處是多岩洞;而岩洞之奇,又以七星岩為最。
七星岩在七星山天璣峯半山腰,岩長三里多,內有六洞天、兩洞府,藏奇景無數。我們從高兩三丈、寬六七丈的岩口入洞。初進時,漆黑一片,一按電鈕,頓時星光閃爍,眼前出現了一番迷人的神奇景色。隨着導遊者電筒所指,就會看見:那裏,諸葛亮在召開「羣英會」,高處隱約有五六人圍桌而坐,形影逼眞,議論之聲彷彿可聞,莫非正在商討「火燒赤壁」的大計?這邊,「歌仙台」上,劉三姐正與白馬郎依依惜別,對着多情的白馬郎,她唱出了動人的離歌⋯⋯
「須彌山」上,景物絢爛瑰麗。奇妙的鐘乳石經燈光反射,光澤奪目,簡直是個五光十色、富麗堂皇的宮殿。殿後,便是孫悟空的洞府。「水廉洞」對面高大的「花果山」上,結滿了龍眼、荔枝、菠蘿、香蕉⋯⋯。
導遊的姑娘十分好客,指着滿山果品,大方地說一聲:「請吧!」不過,也許是爲了「照顧」後來的遊人,她又作了俏皮的補充:「花果山上門門有,儘管坐着看,不許搬起走!」
不等遊客坐下來,她又把大家引進一個雲霧瀰漫,變幻無窮、更加奇絕的境界。站在「鵲橋」上,向左看,牛郞帶着他的兩個兒子正準備啓程,織女和她的伙伴們也已經上路。這時,你不由得產生了善良的祝願:願這一對天各一方的情人,走到七月七這天,終於能跨過銀河,相會鵲橋。
在姑娘靈巧的嘴巴裏,一塊塊鐘乳石都變成了有生命的東西。她指靑石為「靑蛙」,你便能依其指點,辨其身形,而且這隻靑蛙因客至受驚,正欲縱身跳入「魚塘」。她指巨岩爲「雄獅」,你便看見一隻昂頭張口的猛獸,隨時都會發出震蕩山谷的吼聲。最奇的莫過於「二龍搶珠」,一顆亮晶晶的圓珠嵌在岩頂,兩條巨「龍」自岩頂下垂,龍眼雙雙逼視,生動極了!
岩洞景色迷人,不僅在於景物本身形狀奇特、形態逼眞,更在於多才多智的桂林人賦予它們極其動人傳說。這些傳說,有讚頌家鄕山水宜人的:摩天嶺下那朶扇狀的石乳花,是八仙之一漢鍾離丟在這裏的一把葵扇。這位仙人曾在炎暑季節雲遊桂林,一路些酷熱難當,以至於搧斷了扇柄;一旦進了岩洞,頓覺涼爽,無需搖扇,所以至今把它留在洞中。也有寓意諷勸的:岩洞裏有個直徑一尺左右的石臼,原是能出米的,每日出米剛夠棲霞寺(七星岩以前又叫棲霞洞)一個和尚的口糧。但那和尚貪得無饜,想把石臼鑿大好多出米,有吃有賣,不料鑿大後反而一粒米也不出了,和尙也餓死了。
邊聽邊遊,忽登廣闊天台,忽越石林曲境,忽過無底深潭,忽進幽幽深谷,忽橋、忽洞,忽平、忽陡,最後,來到第六洞天的「羣仙洞府」。正當走進王母娘擧行「幡桃盛宴」的「天庭」,被大石乳盤裏一顆鮮嫩欲滴的「蟠桃」所吸引的時候,忽然,一道耀眼的光柱透進這碧空浩瀚的幻境,射光處,是一條筆直上升的陃甬道,有數十級梯形石階。姑娘首先登上「天梯」,笑盈盈地囘頭招呼遊客:「隨我來,請上眞正的天堂!」我們踏上天梯,走出這神話般的世界。眼前,又出現了以奇拔秀逸甲於天下的桂林山水。半天不見天日,乍見這陽光普照、充滿生氣的景緻,越發引人入勝。美麗的桂林,不愧是人間眞正的天堂。
轟動全球
日本掀起“三姐熱”
流傳下來的劉三姐的山歌,多到難以勝數。當然不會全是劉三姐的「 眞傳」,但大都很動人。例如一首:
「風吹雲動天不動,
河裏水流石不流,
刀切連藕絲不斷,
我倆明丟暗不丟。」
這首歌,顯然就是一個勇於衝破封建婚姻的束縛,大胆戀愛的人寫的。「明丟暗不丟」這一句,寫得又簡單,又有意義明確、突出。在運用比喩方面是很成功的例子。不是有過「明丟暗不丟」的體驗的人。大槪是寫不出的。
劉三姐從傳說化爲藝術形象,那是一九五九年慶祝十周年國慶的事。廣西柳州彩調團根據劉三姐的傳說,大量採用了流傳民間的劉三姐的山歌,創作了「劉三姐」這齣戲,獲得了初步成績。到一九六〇年初,廣西各地更根據分別採到的不同材料,編成了不同的戲,並進行了一次全自治區的「劉三姐」會演。會演後,又集中了各劇的精華,集體創作了劉三姐這齣戢。這齣戲在全自治區受到極大的歡迎,於是在同年夏天,「劉三姐」就到北京去彙報成績去了。
那一年夏天,我正巧去北京旅行,有幸在七月廿七日晚上,於北京人民劇塲看了劉三姐的第一晚演出。那天晚上,首都的文化界名人都去看了,這無疑是對「劉三姐」的創作者和演出者們一次極大的考驗。然而,他們被證明是成功了。整個演出過程,觀衆都十分活躍,掌聲、笑聲不絕。演完後,首都的許多知名人土都上台與演員們握手,我在台下也還留連未去,看到上台祝賀的有茅盾、周揚、夏衍、歐陽予倩、田漢等等。他們對「劉三姐」的那次演出一致讚許。
無論是曲調、是歌詞,「劉三姐 」都精彩極了。因此很快就吸引了首都的觀衆。過了兩天,我已經聽到電台廣播演出實况,和它的選段了。過了一星期左右,我竟在北海公園發現有幾個年輕人在唱「劉三姐」的片段。由此可見首都人民對藝術的喜好和熱情,也由此可見「劉三姐」吸引人的魔力。
「劉三姐」在北京演出後,卽到各地巡廻演出。一九六一年春節,且到了深圳,香港去看的人很多,人人都不絕稱讚。「劉三姐」不僅瘋魔了全國,而且瘋魔了香港。
日本朋友在中國看了「劉三姐」 的演出後,囘到日本就自己排起「劉三姐」來了。當時報上有消息說,中國電影演員趙丹、秦怡等就在日本看了日本的「劉三姐」。「劉三姐」揚名國外了。
北京電影製片廠很快就把「劉三姐」拍成電影。電影的「劉三姐」與舞台上的「劉三姐」在故事情節上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唱詞也改了。去掉了一些我們巳認為很好的唱詞,又換上了許多仍然很好的唱詞。可見民歌的寶山是多麽豐富,無論怎麽掘也掘不盡。
從搜集民間傳說與民歌起,到搬上舞台,到上北京彙報演出,到全國各地巡廻演出,到揚名國外,到搬上銀幕,這不過是一年多的時間內的事。
在舞台上和電影上,我們聽到了經過藝術加工的劉三姐的山歌。例如上面引過的那首,戲裏也有採用,只不過第二句改為「水推船移岸不移」,第四句改為「斧砍江水水不離」。這樣改動,保留了原作的精華,更發展了原有的比喩手法,使能適宜劇作家創造的藝術形象。此外,還有「紅薯落灶你該煨」、「奈何橋上等三年 」。我們相當熟悉的歌詞。但這囘我聽到這些山歌時,已與兒時聽到時和在書上看到時大不相同了。那時我們心目中的劉三姐只是一個善唱歌的人的名字,如今我們心目中的劉三姐已是活生生的,使人喜愛的藝術形象了。
劉三姐的傳說流傳了幾百年,到近代才把這人物的形象,和她所創作並經後人補充的無數作品,發揚光大起來。
彩調《劉三姐》重演
主角傅錦華再登台
【本報訊】據中國新聞社消息廣西一些優秀劇目已獲得新生。
在羣衆中有影響的歌舞劇《劉三姐》已恢復排練,彩調劇《三朵小紅花》和攝製成的舞台藝術影片已同觀衆見面。彩調劇團原飾劉三姐的演員傅錦華,最近接受了重排《劉三姐》的光榮任務。她情不自禁地回憶起難忘的往事:十多年前,她和劇團的同志一道,在中南海為偉大領袖毛主席、敬愛的周總理、葉副主席、鄧副主席演出歌舞劇《劉三姐》。以後,周總理見到她們,又興致勃勃地請她們演一段《劉三姐》的片斷,葉副主席邀請她們到家作客,揮筆為演員一一題詞留念。這些幸福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傅錦華激動地說:「感謝華主席,恢復了我們文藝戰士的藝術生命。我覺得年輕多了,似乎又回到十多年前排演《劉三姐》的歡快境地!」現在,她和同志們一道,把過去用五個多月才能排好的戲,在一個月內排好。圖為傅錦華一九六〇年劇照
山頂有花山脚香
(刘三姐独唱)
乔羽词
雷振邦曲
(一)哎⋯⋯山頂有花山脚香咧,
(二)山歌又像泉水流咧,
桥底有水吔桥面
深山老林吶处处
凉咧,心中有了不平事哎,
有咧,若还有人来阻挡哎,
山歌如火出胸膛哎,
冲破长堤泡九洲哎,
心中有了不平事哎,山歌如火
若还有人来阻挡哎,冲破长堤
出胸膛哎。
泡九洲哎。
(三)虎死虎骨在深山咧,
(四)如今世界实在难咧,
龙死龙鳞吶在深潭咧,
好比滩头哎上水船咧,
唱歌不怕头落地吔,閭王殿上
唱起山歌胆气壮咧,过了一滩
唱三年咧。
又一滩咧。
(五)财主嚣,半夜举起
(六)浪滔滔,河里鱼虾
杀人刀哎,害我不死
都来朝哎,急水滩头
偏要唱,唱得大河吔
唱一句,风平浪静哎
起浪涛哎。
姐逍遥咧。
(老漁夫白:請問小姑娘,你是哪家神仙?)(七)不是仙家
(八)上山不怕
不是神吶,我是山中砍柴人吶,
石崖高哎,手攀青藤好砍樵哎,
只因生来爱唱歌吔,四方漂流
財主到来砍藤断吶,
难安身。(老漁夫白:砍柴的姑娘,为甚么会流落在江上?)
我落石
崖順水漂。
人物介紹
劉三姐(黃婉秋飾)是個美麗聰明勇敢的少女,歌才絕頂,她以山歌感召人們反對財主壓迫,極受羣衆愛護和尊敬。
漁船虽小能安身
(老漁夫独唱)
乔羽词
雷振邦曲
漁船虽小能安身,
老汉不是陌路人,猛虎
再起伤人意呀,嗨嗨,老汉敲他
牙三根。
小小鯉魚不吞鈎
(刘三姐、阿牛对唱)
乔羽词
雷振邦编曲
(刘三姐)正像笨鸟不开
声啊,忽然变成分水
龙啊,隔着船仓喊一
句呀,五尺汉子脸也
红。(阿牛)小小鯉魚不吞鈎,
摇头摆尾江中游,知道我家
客来了,䠫出水面
碰船头。
只有山歌敬亲人
(刘三姐、群众对唱)
乔羽词
雷震邦曲
(一)(刘三姐)多謝了,多謝四方
(三)(刘三姐)莫讲穷,山歌能把
(五)(刘三姐)取笑多,画眉取笑
众乡亲,我今没有好茶飯哪,
海填平,上天能赶烏云走啊,
小阳雀,我是嫩鸟才学唱啊,
只有山歌敬亲人哪敬亲人。
下地能催五谷生呀五谷生。
絨毛鴨仔初下河呀初下河。(完)
(二)(众)山歌好嘞,
(四)(众)好歌声嘞,
好似热茶暖透心,
三姐开口賽洪钟,
世上千般咱
歌声还比钢
无份,只有山歌
刀利,难怪四方
属穷人。
都闻名。
采茶姐妹上茶山
(女声小齐唱与刘三姐独名)
乔羽词
雷震邦曲
(齐)(一)三月鷓鴣满山
(二)草中野兔窜过
(三)采茶姐妹上茶
(四)春山采茶茶抽
(五)采茶姑娘时时
游哎,满山游哎,四月江水
坡吔,窜过坡吔,树头画眉
山吶,上茶山吶,一层白云
芽吔,茶抽芽吔,快趁时光
忙哎,时时忙哎,早起采茶
到处流,采茶姑娘
离了窝,江心鯉魚
一层天,满山茶树
掐細茶,风吹茶树
晚插秧,早起采茶
茶山走,茶歌飞上白云头。喲咿
跳出水,要听姐妹采茶歌。喲咿
亲手种,辛苦換得茶满园。喲咿
頂露水,晚插秧苗伴月亮。喲咿
!(六)(姐)采茶采到
喲!
喲!
喲!
喲!
茶花开吔,漫山接岭
一片白吔,蜜蜂
忘记回窝去,
神仙听歌下凡来。喲咿喲!
心想唱歌就唱歌
(刘三姐、阿牛、青年甲、乙、丙及群众对唱)
广西民歌
雷振邦编曲
(一)(阿牛)哎,好歌才咧,(阿牛、甲、乙、丙)
只有三姐唱得来吔,
心想与姐唱几句吔,不知金口
开不开吔? (二)(刘三姐)心想唱歌
就唱歌吔, 心想打魚就下
河,你拿竹篙我拿网哎,
随你撑到那条河咧。
(三)(阿牛)哎!甚么水面打筋斗咧?
(四)(刘三姐)哎!鴨子水面打筋斗咧,
(五)(阿牛)哎!甚么结果抱娘頸咧?
(六)(刘三姐)哎!木瓜結果抱娘頸咧,
(七)(阿牛)哎!甚么有嘴不讲话咧?
(八)(刘三姐)哎!菩薩有嘴不讲话咧,
(牛、甲、乙、丙)嗨,了了罗,(甲)甚么水面
(女众)嗨,了了罗,(姐)大船水面
(牛、甲、乙、丙)嗨,了了罗,(甲)甚么結果
(女众)嗨,了了罗,(姐)香蕉結果
(牛、甲、乙、丙)嗨,了了罗,(甲)甚么无嘴
(女众)嗨,了了罗,(姐)銅鑼无嘴
起高楼咧?(牛、甲、乙、丙)嗨,了了罗,
起高楼咧,(女众)嗨,了了罗,
一条心咧?(牛、甲、乙、丙)嗨,了了罗,
一条心咧,(女众)嗨,了了罗,
鬧喳喳咧?(牛、甲、乙、丙)嗨,了了罗,
鬧喳喳咧,(女众)嗨,了了罗,
(乙、丙)甚么水面撑阳伞吶?甚么水面共白头咧?
(姐)荷叶水面撑阳伞吶,鴛鴦水面共白头咧,
(乙、丙)甚么結果包梳子哎?甚么結果披魚鱗咧?
(姐)柚子結果包梳子哎,菠蘿結果披魚鱗咧,
(乙、丙)甚么有脚不走路位?甚么无脚走千家咧?
(姐)财主有脚不走路哎,銅錢无脚走千家咧,
(男女众)嗨,甚么水面撑阳伞吶?甚么水面
(男女众)嗨,荷叶水面撑阳伞吶,鴛鴦水面
(男女众)嗨,甚么結果包梳子吶?甚么結果
(男女众)嗨,柚子結果包梳子哎,菠蘿結果
(男女众)嗨,甚么有脚不走路哎,甚么无脚
(男女众)嗨,財主有脚不走路哎,銅錢无脚
共白头咧?
共白头咧。
披魚鱗咧?
披魚鱗咧。
走千家咧?
走千家咧。
隔山唱歌山答应
(对歌之一)
(刘三姐、秀才对唱)
乔羽编词
雷震邦曲
(刘三姐)隔山唱歌山答应哎,
隔水唱歌水回声哎,
今日歌場初会面吶,三位先生
貴姓名? (陶秀才)百花爭春我为
先,(李秀才)兄紅我白两相連,
(罗秀才)旁旁人唱戏我挨打喲,
(三秀才)名士风流天下传。
(刘三姐)姓陶不見桃結果哎,姓李不見李花开,
姓罗不听鑼鼓响哎,蠢才也敢对歌
来。 (李秀才白:这个俊俏丫头,倒有几分聪明,我来对她一首!)
人物介紹
陶秀才(馬驫飾)以風流名士自居,是惡霸財主莫懷仁的狗腿,是劉三姐對歌的手下敗將。
(李秀才)赤膊鷄仔你莫恶,你歌哪有
我歌多,不信你往船上
看嗜,船头船尾都
是歌。 (刘三姐)不懂唱歌你莫
来吔,看你也是一蠢才,
山歌都是心中出,哪有船装
水載来罗,水載来。
你歌哪有我歌多
(对歌之二)
乔羽编词
雷震邦曲
(刘三姐、群众、三秀才对唱)
(漸快………………………)
(財主白:刘三姐,今天和你对歌的,都是当今名士,你若认输
(漸慢………)
倒也罢了,若不认输,你可别后悔!)(刘三姐)没后
悔,你会騰云我会飞,黄蜂歇在
人物介紹
劉二(梁音飾)是劉三姐的哥哥,爲人善良,但性情懦弱,胆小怕事。
劉三姐與秀才精彩對歌
烏龟背,你敢伸头我敢
錐。 (李秀才白:莫公不必介意,我来!)(李秀才)小小
黄雀才出窝,諒你山歌有几多?
那天我从桥上过,
开口一唱歌成河。
(刘三姐)你歌哪有我歌多咧,我有十万
八千籮,(众)八千籮,(刘三姐)只因那年
涨大水呀,歌声那个塞断九条河。
(众)歌声那个塞断九条河呀,九条河。
(陶秀才)不知
羞,井底靑蛙想出头,见过几多
天和地,见过几多大水流。(刘三姐)你
住口,我是江心大石头,
见过几多风卷浪,撞破几多
大船头,(众)罗,大船头。
财主請来当奴才
乔羽编词
雷震邦曲
(对歌之三)
(刘三姐、舟林、群众、秀才对唱)
(罗秀才)一个油筒斤十七,
連油帶筒二斤一,
若是你能猜猜得中,
我把香油送給你。
(罗秀才白:看!到底让我打
下去,怎么样?答不上来了吧!)(刘三姐)
你娘养你这样乖咧,拿个空筒给我猜,
(众)给我猜,(刘三姐)送你回家去装酒呀,
几时那个想喝几时篩,(众)几时那个想喝
几时篩呀,几时篩。 (罗秀才白:等⋯⋯等着,我⋯⋯我还
有⋯⋯)(罗秀才)三百条狗交给你,
一少三多四下分,
不要双数要要单数,
看你怎样看你怎样
分得均?
(刘三姐白:舟妹,你跟他对! )(舟妹)九十九条
圩上卖吔,九十九条腊起来,九十九条
赶羊走哎,剩下三条
(刘三姐对舟妹耳语)(舟妹)財主請来
当奴才。
劉三姐與秀才精彩對歌
劝你莫进圣人门
(对歌之四)
(刘三姐、三秀才对唱)
乔羽编词
雷震邦曲
(李秀才)见你打魚受奔波,
常年四季打赤脚,
不如嫁到莫家去,
穿金戴銀住楼閣。(刘三姐)你爱莫家
錢財多,那个穿金戴銀住楼閣,何不劝你
劉三姐與秀才精彩對歌
亲妹子,嫁到莫家作小婆。
(陶秀才)你发狂,开口敢罵
讀书郞,惹得圣人
生了气,从此天下无文章。
(刘三姐)笑死人咧,劝你
莫进圣人門,若还碰见
孔夫子吔,留神板子打手
心。(李秀才)眞粗鲁,皆因不讀
圣賢书不讀四书
不知礼,劝你先学
人之初。(刘三姐)莫要再提圣贤书,
怕你越讀越胡塗,五谷杂粮
都不种,餓死你这人之
初。(陶秀才)你莫囂,你是朽木
不可雕,常言万般
皆下品,自古惟有讀书高。
姐妹二人梭对梭
乔羽词 雷振邦编曲
(刘三姐、舟林对唱)
(一)(齐)上河呀涨水水推沙,
(二)(刘三姐)拿起呀鐮刀会割禾,
(三)(刘三姐)姐学呀织网(舟妹)妹学歌,
下河鱼儿呀摇尾巴,
拿起竹篾呀会织籮,
(齐)姐妹二人呀梭对梭,
打得鱼儿街前卖呀,换得
如今遇上漁家妹呀,手攀
砍柴女儿漁家妹呀,患难
油盐换得茶呀啊。
魚网学穿梭呀啊。
結交情意和呀啊。
世上哪見树纏藤
广西民歌
雷振邦编曲
(一)(刘三姐)山中只啊见
(刘三姐)当啊收
藤纏树啊,世上哪见树啊纏
你不收啊,笋子当留你呀不
藤,青藤若是不纏树咧,枉过一
留,綉球当撿你不撿咧,空留两
春啊又一春。(二)(刘三姐)竹子
手啊撿忧愁。
(三)(二人齐)連就連咧,
(阿牛)我俩結交訂百年吶,
(刘三姐)哪个九十七岁死呀,奈何桥上
等三年,(阿牛)哪个九十七岁死呀,
奈何桥上等三年(二人合)啊
等三年。
砍柴过岭又过坡
(刘三姐、舟妹对唱)
乔羽词
雷振邦编曲
(一)(刘三姐)砍柴过岭又过坡,
(二)(舟妹)姐砍柴来妹相帮,
(三)(刘三姐)砍柴莫砍岭上松,
(四)(齐)进山听见斑鸠叫,
岭上山鸡尾拖拖,岭上山鸡呀
問你砍柴砍几长,(刘三姐)长长短短呀
小小松树有大用,有日松树呀
出山又聞鷓鴣蹄,一声山歌呀
尾摆摆,展翅飞过
一下砍,那个帶了
撑天起,敢挡东南
唱出口,气死深山
虎狼窝。
尺来量。
西北风。
老画眉。
從劉三姐到客家山歌
由於看「劉三姐」,聽到了許多有趣的山歌,因而聯想起舊時在家鄕的情景。毎晚吃了晚飯之後,就到山邊去聽人唱山歌,有時候聽到夜深,還不肯囘家睡覺。他們或她們照例分成兩組,像「劉三姐」影片裏看到的那種「鬥歌」形式,大家對唱起來。
我特別佩服的是他們的歌辭,都是隨口而出,並非從書本來的,正如劉三姐譏諷陶秀才:「不懂唱歌你莫來,看你也是一蠢才,山歌都是心中出,那有船裝載水來。」同時她們唱的時間地點也要適合,在對唱時還要隨唱隨有,綿綿不絕。不過這還不値得我們驚奇,値得我們驚奇的是這些天才歌唱家都是「文盲」。她們是完全憑了自己的靈感智慧,來唱出切合當時情景的山歌來的。
自然,這些山歌大部份是屬於男女談情的情歌,不過也有些是諷刺統治階級的,如「今年收穀穀滿倉,做官吃米我吃糠,耕牛忙殺沒草料,官倉老鼠有餘糧。」就是對當時官府徵糧一種不滿的反映。可是這種諷刺性的山歌,由於遭受到統治階級的壓迫,沒有獲得好好的發展,倒是那些發揮情愛的山歌沒受到限制,在農村不脛而走。
在我的印象中,使我永遠難忘,是下面的幾首山歌,這是她們(也許是我的伯叔兄弟姊妹姑表)隨口唱出來的。到今天他們的歌聲好像還繚繞在我耳邊:
一、
敢唱山歌敢大聲,敢放白鴿敢響鈴,
燈草拿來搭橋過,有心相愛敢同行。
二、
高山流水笑呵呵,兩人歡喜來唱歌,
他人要講由他講,兩人情好奈我好。
三、
講起戀郞甚艱難,好比鯉魚上急灘,
上灘就怕鷺鸞刼,下灘又怕網來攔。
四、
妹子講話要細聲,驚怕隔鄰有人聽,
城隍廟裏開歇店,雖然無鬼得人驚。
又有表示對愛情堅貞的。在過去封建宗法社會裏,談情說愛也是不自由的,往往要受到不合理的禮敎干預。因而產生了種種悲劇。下面兩首山歌就是反映當時人民對禮敎枷鎖的反抗。
一、
郞甘心來妹甘心,情願同郞睡桿棚,
情願同郞喝粥水,情願同郞吃糠羹。
二、
我就貧窮我不嫌,別人富貴我不貪,
無耳鍋子當天煮,無魚無肉也淸甜。
在客家山歌中,像上面的例子,隨處都可以看到,這種流露着眞摯情感的歌詞,不祗令人十分感動,而且還是一首好詩——這些詩决不是那些抓抓頭,撚撚鬍子,翻翻「詩韻集成」,躱在房子間所能創作出來的。
我再擧出一個例,像下面那兩首情歌:「池塘蓮花開兩朶,手摘蓮花送情哥,清水池邊雙雙影,妹唱山歌同你和。」又「牛郎織女渡銀河,唱個山歌問情郞,我倆幾時來䄜,雙雙下田去割禾。」誰說那不是一首詩呢 ?這和李白的「宮女如花滿春殿,至今唯有鷓鴣飛」,又有什麽分別呢?所不同的前者更富有泥土氣息而已。
民間的歌謠,本來就是中國各種詩歌的泉源,從三百篇,楚辭,到今天的白話詩,都和民歌有關,客家情歌和一些風俗詩一樣,同是民間藝術寶藏,它充分表現了民間豐富語言和感情。不特歌詞温麗是個特色,而且從這些山歌還可以了解他們的生活。我曾讀過朱竹姹的鴛鴛湖櫂歌,其中有一首云:「白花滿把蒸成露,紫甚盈筐不取錢。」又「不待上元燈火夜,徐王廟下鼓冬冬」。就是一首充滿山歌情趣的風俗詩。
客家山歌,並不是單指梅縣的,所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山歌的歌手,不過梅縣松口比較著名。同一樣的山歌,在松口人唱起來,特別瞭亮美妙悅耳。幾年前帶着客家山歌錄音片到北京去的梁帶英,就是梅縣的松口人。但客家山歌究竟始創於何朝何代,却沒有文字記載可考。不過看了「劉三姐」後,我們至少知道是在劉三姐時代,山歌的形式已經存在了。我雖並沒考證過,劉三姐所唱的山歌,和客家山歌同一流源,但在形式和內容看,却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假如說劉三姐是新興人,那麽劉三姐和客家山歌也就更接近了。
我家不是财神庙
(老漁夫独唱)
乔羽词
雷振邦编曲
哎,不欠租米不呀么欠债,
无亲无故又无往来,我家不是
财神庙,财主哪会进香米,
我家不是财神庙嗨嗨嗨嗨,
财主哪会进香来。
兩百年前的劉三姐
淸代乾隆年間,著名的文學家蔣士銓寫了「臨川夢」「冬靑樹」「雪中人」等九種雜劇和傳奇,合稱「紅雪樓九種曲」或「藏圓九種曲」,在當時昆曲舞台上傳唱甚盛。
「雪中人」以明末淸初桂王總兵,廣東豐順人吳六奇落魄時爲浙江海寧査伊璜所救一事爲題材。
『雪中人』的第十三出名『賞石 』。吳六奇請查伊璜欣賞一座二丈高的假山石,查伊璜題了「總云』二字,爲假山石命名。而這一齣戲的絕大部分篇幅却是描寫爲招待査伊璜而演出『劉三妹』的情况,採用了戲中串戲的形式。
劇中介紹了劉三妹生於唐代,是精通經史和音律的一個少女,廣東新興縣人,經常往來谿峒之間,和僮、瑤等族人在一起歌唱,後來遇到了白鶴秀才,結成了夫婦,成仙而去。同時也提到僮、瑤等族的跳月談情是奉劉三妹和白鶴秀才爲歌仙的。根據這一段介紹,這劉三妹確實就是現在廣西僮族傳說中的劉三姐。
這一齣戲中串戲的『劉三妹』故事比較簡單,基本上是劉三妹和白鶴秀才對歌。劉三妹用旦扮,當然很合式,白鶴秀才用雜扮而不是小生,却也別開生面。
對歌之中,文學價値較高的有下面這三首:
①妹金龍,日夜思想路難通,寄歌又沒親人送,寄畫又怕人開封。
②妹嬌娥,憐兄一箇莫憐多,勸妹莫學鯉魚子,那河又過另條河。
③妹相思,妹有眞心弟也知,蜘蛛結網三江口,水推不斷是眞絲。値得注意的是對歌的唱句字數都是三、 七、七、七,一共四句。劇中劉三妹與白鶴秀才分別用了額聳丫鬢、白布桶裙和首裹花帕、赤脚腰刀等裝扮、服飾,都是合於當時瑤族的風習的。
蔣士銓把當時認爲是所謂蠻歌的 『劉三妹』作爲昆曲中的插曲,在形式上是十分大胆的嘗試,雖然他在其他作品中過於考究格律,比較保守,但在這一點上,却是有革新精神的。
看「劉三姐」給黃婉秋弄胡塗
是風景烘托了她的美
還是她使風景更怡人
從祟拜到演出 黃婉秋
演活劉三姐
黃婉秋演「劉三姐」時,才十九歲,她生長在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她的童年孕育在這峯巒重叠、淸流麗影的大自然的懷抱裏,神奇幽美的故事傳說,豐富多采的民間藝術陶冶着她。七八歲時她就聽過無數次「劉三姐」的故事,一個貌如天仙、勇敢善良、聰明能幹、温柔多情而又喜愛唱歌的古代靑年婦女形象銘刻在她的心上。她和大夥一樣地熱愛着被人們崇敬為歌仙的「劉三姐」,她熱愛傳頌了一千多年的「劉三姐」的山歌。至今她還記得幼時學會的劉三姐為她的情人而唱的一首惜別情歌:「少陪了, 日頭落嶺在西方。天各一方心一個,我倆交情水樣長。風吹雲動天不動,河裏水流石不流。刀切蓮藕絲不斷,我倆明丟暗不丢。」
她慕仰着神話般的歌仙。在她天眞幼小的心裏,暗暗地立下志願要學「劉三姐」走遍天涯海角到處傅歌,她想學「劉三姐」凌空高歌唱盡人間的不平;想學「劉三姐」輕歌漫舞歌唱人間的幸福。因此她從小就愛唱山歌,她生長在這源遠流長的山歌故鄕,潛移默化,自然是能歌善唱的了。
她十四歲開始學桂劇藝術。在劇團撫育下,春風和煦,她迅速地成長起來。不久就登上舞台,演過「西廂記」、「打金枝」、「水淹金山」等劇,她聰明伶俐;智慧超羣,察微揭隱地體會劇中人的感情,表演細膩,有獨到之處,初上藝壇,就顯露出她的藝術才華。
一九六O年,她又學會桂北彩調,排演了民間歌舞劇「劉三姐」,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這正是她幼年所祟敬熱愛的人物形象。劇目中活潑純樸的山歌和音韻悅耳的唱腔,她早已嫻熟,唱起來得心應手,演起來曲曲傳神。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她在舞台上塑造了一個令人喜悅的「劉三姐」,引人入勝,人們對她的表演引為驕傲,讚不絕口,轟動了這雄偉的山城。
接着她就躍然登上銀幕,這是衆望所矚之事。在她拍攝影片過程中,付出了相當的勞力與智慧。在拍第一個鏡頭時,在江中撑着籐筏順流而下,一不小心被江流冲翻,倒入水中,時値漲水季節,她不會游泳,水深沒頂,幸及時救起。別人以為她很喪懊,她却笑瞇瞇地唱起山歌來:「哪有長河不流水?跌到江中爬起來。」在「劉三姐」的傳說中也有這樣一個插曲:當年三姐和阿牛在河邊定情之事蝕傳開了。財主莫海仁聞聽此事,認為男女自由戀愛,觸犯了禮敎,有傷風化,便派人把「劉三姐」綁起來,扔到漓江。可是三姐在江裏抓得一塊爛木板,飄了三天三夜,飄到了柳州,就在柳州傳起歌來。拍在山上砍柴的那個鏡頭時,要爬又高又陡的山,這山就是影片中出現的矗立在江邊的那座書童山,懸崖陡壁,孤高險峻。費了很多曲折才登上那座高峯,拍成那個鏡頭。傳說中的「劉三姐」是登山而歌的,高瞻遠矚,站得高歌聲就傳得遠。然而黃婉秋也曾這樣想過:雖然山高路險,也沒有不可攀登的高峯。
她經過努力,從嶺南到長白山麓,從嚴寒的冬季到百花盛開的春天,經過了不平凡的歷程,拍完這部影片 。使她創造的這位僮族古代靑年婦女形象,呈現在銀幕上。
歌仙傳
「山歌好唱口難開⋯⋯」在民間山歌中,這是一句普遍的引子。的確,山歌可以說是音樂中的自由詩,卽情生景,出口成章,曲調平易,不受格律約束。但是,要能唱得情景交融,詞意淸新,音調鏗鏘,含義深遂,那不容易,正是由於山歌沒有陳例,全靠歌手的機智敏捷,所以山歌人人能唱,而唱得有聲有色的人不多。八桂(廣西)山歌是有名的,幾乎男女老幼,都能以歌代答,不會唱歌的,等於是啞子。柳州號稱歌海,毎逢歌
劉三姐與秀才對歌 精彩歌詞
隔山唱歌山答應
劉三姐——
隔山唱歌山答應
隔水唱歌水囘聲
今日歌塲初會面
三位先生貴姓名
陶秀才——
百花爭春我為先
李秀才——
兄紅我白兩相連
羅秀才——
旁人唱戲我挨打
(三秀才)——
名士風流天下傳
劉三姐——
姓陶不見桃結果
姓李不見李花開
姓羅不聽鑼鼓响
蠢才也敢對歌來
李秀才——
赤膊雞仔你莫惡
你歌哪有我歌多
不信你往船上看
船頭船尾都是歌
劉三姐——
不懂唱歌你莫來
看你也是一蠢才
山歌都是心中出
哪有船裝水載來
你歌哪有我歌多
(財主白:劉三姐,今天和你對歌的,都是當今名士,你若認輸倒也罷了,若不認輸,你可別後悔!)
劉三姐——
沒後悔
你會騰雲我會飛
節(農曆三月三和八月十五)人們穿上節日的盛裝趕「歌墟」(歌會),在會上,各顯身手,從月夜直唱到旭日東升,興猶未了。柳州山歌有云:「魚峯山上姐妹成仙,山歌傳下幾千年。柳州老少愛唱歌,都是三姐親口傳。」原來,柳州魚峯山就是劉三姐的故居。柳州的「歌墟」就是紀念歌仙劉三姐的傳統山歌競賽會。
歌仙劉三姐是何許人呢?廣東、廣西、湖南、貴州,都是她的遺迹,人們都爭說三姐是那裏的人。而認她是廣西人的較多。但是,就是在廣東也衆說紛紜,在廣西的潯州(桂平、柳州)、宜山、蒼梧、貴縣、平南、扶綏等地的地方誌上,都分別記載着三姐是當地人。追溯起來,有關三姐的記載在宋代就有了,說她是唐代𠻸聖年間的人,算來距今日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了。在文獻記載和傳說中,有的說她是苗族人,也有說她是漢人,但比較可信的是說她是僮族人。傳說三姐父親名劉雁,她有一個哥哥,一個姐姐。三姐從小聰明伶俐,麗質天生,尤善歌唱,家貧,以漁樵耕作爲生,在她一生中,所唱的山歌,就民間流傳下來的,就有幾百首之多。
黃蜂歇在烏龜背
你敢伸頭我敢錐
李秀才——
小小黃雀才出窩
諒你山歌有幾多
那天我從橋上過
開口一唱歌成河
劉三姐——
你歌哪有我歌多
我有十萬八千籮
只因那年漲大水
歌聲塞斷九條河
陶秀才——
不知羞
井底靑蛙想出頭
見過幾多天和地
見過幾多大水流
劉三姐——
你住口
我是江心大石頭
見過幾多風卷浪
撞破幾多大船頭
財主請來當奴才
羅秀才——
一個油筒斤十七
連油帶筒二斤一
若是你能猜得中
我把香油送給你
劉三姐——
你娘養你這樣乖
拿個空窗點我猜
送你囘家去裝酒
幾時想喝幾時篩
羅秀才——
三百條狗交給你
一少三多四下分
不要雙數要單數
看你怎樣分得均
舟妹——
九十九條墟上賣
九十九條臘起來
九十九條趕羊走
剩下三條
(劉三姐對舟妹耳語)
舟妹——
財主請來當奴才
劉三姐何許人
歌師・歌仙・歌祖
三姐・三妹・三娘
天才歌手劉三姐,在兩廣地區,無論從文字記載或在人們的口頭傳說,多少年來,一直都是一個神話般的人物。有些地方稱她劉三姐,另一地區又叫她劉三妹,也有叫劉三娘的。因爲她善於唱歌,愛聽她的歌聲的人,爲了表示對她的尊敬,於是想盡了一切可以用得上的名詞來尊稱她。人們常常掛在口邊的幾個稱號是:歌師、歌聖、歌仙和歌祖。人們給予前人以這些的稱號,不是隨隨便便的,像唐代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後人才稱他爲詩聖呢。
我們這位歌師、歌聖、歌仙、歌祖,到底是那個地區的人呢?這更是一件有趣的事了。廣西「潯州府誌」說她是「漢朝劉晨之裔,其父尙義,流寓斯土。」雖然只是「流寓斯土」,但把她作爲這個地方的人,却是合乎人情的。但是,距離潯州府很遠的宜山縣却說劉三姐是它這地方的人氏。「宜山縣誌」載:劉三姐,唐時下視村僮女;而與廣東接壤的蒼梧縣則說她是該縣須羅鄕人;「貴縣縣誌」更神乎其說了,它載:「境內有歌山,山上有歌仙台,一石名秀才郞,一石名劉三妹,相傳爲劉三妹與白鶴秀才登山唱歌所化,相距不遠,又有一覆舟山,相傳爲歌書船。」至於「廣東新語」,則說她是廣東新興人。文字記載是這樣的參差不齊,民間也是傳說紛紜的,廣西南部的人說劉三姐是扶南綏祿一帶的人;桂北人則說她是宜山人;傳說桂林七星岩、柳州鯉魚峯曾有她的石像,還說她在鯉魚峯上成歌仙;桂東人又說她是平南縣大容山人,並說劉三姐的老家就在思囘岩脚山的村寨上呢。從這些記載和傅說來看,毎個地方都說劉三姐是自己地方的人,眞有「一人升仙,全縣光彩」之槪。這也難怪,本地方有這麽一個歌仙,也着實値得高興呢。
劉三姐又是什麽年代的人呢?民間傳說回□□□□□□□□□□□□□□□上看,也是各執一詞的。「潯州府誌」和「廣東新語」說她生於唐朝中宗年間;「粤述」則說:「唐景龍中,貴縣西山有劉三妹。」兩說都是唐朝,只是「中宗」與「景龍」之間年份的差別,問題不大,至於「蒼梧縣志 」說她生於明朝,那就連朝代都不同——相差幾個朝代了。
關於劉三姐的死,民間也有各種說法。有些說劉三姐天天唱歌,她哥哥誤信人言,以爲唱歌有辱門楣,因而不許她唱,但她愛唱如故,她哥哥便把她推下懸崖跌死;另一說劉三姐和水客賽歌,氣死四個水客,她父親害怕連累全家吃官司,便將她活活打死;還有一說是因爲劉三姐長得漂亮,又善唱歌,地方上有財有勢的地主想討她作妾侍,她不肯,地主便用重金買通她的哥哥逼她出嫁,因三姐反抗便被害死。除了上述三種聽了令人心情沉重的傳說外,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劉三姐並沒有被人害死,是唱歌化成石頭和鯉魚的或者成了仙了。從這點看,人們是不願意讓這位歌師、歌聖、歌仙、歌祖被人迫害而死的,卽使人不能變成石頭;也不能成爲鯉魚,更沒有所謂神仙存在,但人們這種感情是可以理解的:不要讓美好的事物「死」去!
廣東有個劉三妹
劉三姐,是廣西流傳的著名「歌仙」。但在另一些傳說中,這位歌仙叫做劉三妹。
在廣東不少縣份裏,都有劉三妹的遺迹,台山縣北潯江邊,有一座潯洋山,峯巒高聳,上面有一個仙女峯,那裏有一間石室,下面的石壁高達數丈,爆布從上面飛流而下,很是壯觀。據民間傳說,那間石室是劉三妹居住過的,裏面有兩塊石頭,一塊形如蔴籃,一塊形如水盂,據說就是劉三妹當年績麻和浸麻用的工具。台山民間從前有兩句話:「好唱莫如劉三妹,好打莫如朱光卿。」山上還有一種花叫做映山紅,人們稱它做「仙花」。
在恩平金汎和新平附近的山上,也有劉三妹的遺迹。據老年人說:大約二十年前,山上還有石頭一塊,形狀像一個人,高約一尺,旁邊有小石頭兩塊,一塊像個蔴籃,一塊像個水鉢,是劉三妹用過的工具。
此外,據陽春民間傳說,劉三妹是在陽春的錦石岩成仙的。錦石岩高約三十丈,林木蔚茂,老樟成蔭。岩內有一張石床,可容一人橫臥,黑潤有光,據說就是劉三妹的遺迹。
勞動人民對劉三妹是非常熱愛的,所以她的遺迹,各處都有。在她的遺迹中,往往有蔴藍,水鉢等生產工具,這也足以證明劉三妹原是勞動人民。她唱人民的愛,也唱人民的恨;唱人民的歡樂,也唱人民的痛苦。她得到勞動人民的熱愛,是很自然的。
廣東有個劉三妹
劉三姐,是廣西流傳的著名「歌仙」。但在另一些傳說中,這位歌仙叫做劉三妹。
在廣東不少縣份裏,都有劉三妹的遺迹,台山縣北潯江邊,有一座潯洋山,峯巒高聳,上面有一個仙女峯,那裏有一間石室,下面的石壁高達數丈,爆布從上面飛流而下,很是壯觀。據民間傳說,那間石室是劉三妹居住過的,裏面有兩塊石頭,一塊形如蔴籃,一塊形如水盂,據說就是劉三妹當年績麻和浸麻用的工具。台山民間從前有兩句話:「好唱莫如劉三妹,好打莫如朱光卿。」山上還有一種花叫做映山紅,人們稱它做「仙花」。
在恩平金汎和新平附近的山上,也有劉三妹的遺迹。據老年人說:大約二十年前,山上還有石頭一塊,形狀像一個人,高約一尺,旁邊有小石頭兩塊,一塊像個蔴籃,一塊像個水鉢,是劉三妹用過的工具。
此外,據陽春民間傳說,劉三妹是在陽春的錦石岩成仙的。錦石岩高約三十丈,林木蔚茂,老樟成蔭。岩內有一張石床,可容一人橫臥,黑潤有光,據說就是劉三妹的遺迹。
勞動人民對劉三妹是非常熱愛的,所以她的遺迹,各處都有。在她的遺迹中,往往有蔴藍,水鉢等生產工具,這也足以證明劉三妹原是勞動人民。她唱人民的愛,也唱人民的恨;唱人民的歡樂,也唱人民的痛苦。她得到勞動人民的熱愛,是很自然的。
歌唱片「劉三姐」故事簡介
劉三姐是中國民間傳說中的歌仙,她年輕美麗、聰明、勇敢。她創造了無數美妙動人的山歌,到處演唱,感召人們,反抗惡勢力的壓迫。她的山歌到處傳播,深入人心。她獲得廣大人們最親切的愛戴,同時 也最爲惡勢力所痛恨。
劉三姐被惡毒的財主謀害,幾乎喪命,脫險之後,漂流到了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地區,爲老漁夫收留。 老漁夫的兒子阿牛,正直善良,與劉三姐兄妹相稱,互相愛慕,情愫日濃。
劉三姐在這裏傳歌的消息一傳開,各方民衆都不辭跋踄,慕名而來,一時川流不息的人羣使這山水淸 秀的地方熱鬧非常,正義優美的歌聲日夕飛揚。土霸大財主莫懷仁見狀極爲恐懼,挖空心思,務必消滅這 些民衆歌聲而後已。
一日,三姐正與鄕民於茶山歡樂對唱之時,莫懷仁率衆前來干涉,軟硬兼施,威迫鄕民不得與三姐唱
歌,鄕民以莫橫蠻無理,羣情洶湧。莫無計可施,但仍作威作福,不肯甘休。劉三姐對莫懷仁說,如有人 能唱歌唱勝了她,她寧願永世不唱。莫懷仁聞言之後,答應翌日與劉三姐對歌,以决勝負。莫懷仁返家之 後,星夜派人去請名士,企圖於對歌之時,將劉三姐壓倒。
對歌之日,水邊歌塲羣衆漫山遍野爲劉三姐助威。莫懷仁請來三名秀才輪流與三姐展開激烈歌戰,一 時山歌此起彼伏,雙方舌劍唇槍,針鋒相對,異常燦爛精彩,結果,三名秀才才窮詞屈無法招架,羣衆助威歡呼之聲响徹山野,莫懷仁羞氣交集,狼狽得翻下水,醜態百出,一塲尖銳的歌戰以劉三姐大獲全勝告終。
莫懷仁對歌敗北之後,老羞成怒,以武力綁架,將劉三姐囚於府內,軟硬兼施,威迫利誘,但劉三姐 始終堅貞不屈,莫懷仁羞憤之極,竟决計殺害三姐。在千鈞一髮之際,幸阿牛與衆鄕民獲得三姐被囚之處,蜂湧而來,將劉三姐救出。莫懷仁乘夜放船追趕,劉三姐與阿牛在鄕民佈下的「迷魂陣」掩護下逃脫, 莫懷仁追趕不着,反而被戲弄了一夜。
黑暗中,劉三姐與阿牛泛舟於靑山綠水之間喜訂白頭。
劉三姐的故鄉七星岩探勝
「桂林山水甲天下」,郭沫若在「洪波曲」裏寫道:「認眞說,只能是山」。桂林的山獨到之處是多岩洞;而岩洞之奇,又以七星岩為最。
七星岩在七星山天璣峯半山腰,岩長三里多,內有六洞天、兩洞府,藏奇景無數。我們從高兩三丈、寬六七丈的岩口入洞。初進時,漆黑一片,一按電鈕,頓時星光閃爍,眼前出現了一番迷人的神奇景色。隨着導遊者電筒所指,就會看見:那裏,諸葛亮在召開「羣英會」,高處隱約有五六人圍桌而坐,形影逼眞,議論之聲彷彿可聞,莫非正在商討「火燒赤壁」的大計?這邊,「歌仙台」上,劉三姐正與白馬郎依依惜別,對着多情的白馬郎,她唱出了動人的離歌⋯⋯
「須彌山」上,景物絢爛瑰麗。奇妙的鐘乳石經燈光反射,光澤奪目,簡直是個五光十色、富麗堂皇的宮殿。殿後,便是孫悟空的洞府。「水廉洞」對面高大的「花果山」上,結滿了龍眼、荔枝、菠蘿、香蕉⋯⋯。
導遊的姑娘十分好客,指着滿山果品,大方地說一聲:「請吧!」不過,也許是爲了「照顧」後來的遊人,她又作了俏皮的補充:「花果山上門門有,儘管坐着看,不許搬起走!」
不等遊客坐下來,她又把大家引進一個雲霧瀰漫,變幻無窮、更加奇絕的境界。站在「鵲橋」上,向左看,牛郞帶着他的兩個兒子正準備啓程,織女和她的伙伴們也已經上路。這時,你不由得產生了善良的祝願:願這一對天各一方的情人,走到七月七這天,終於能跨過銀河,相會鵲橋。
在姑娘靈巧的嘴巴裏,一塊塊鐘乳石都變成了有生命的東西。她指靑石為「靑蛙」,你便能依其指點,辨其身形,而且這隻靑蛙因客至受驚,正欲縱身跳入「魚塘」。她指巨岩爲「雄獅」,你便看見一隻昂頭張口的猛獸,隨時都會發出震蕩山谷的吼聲。最奇的莫過於「二龍搶珠」,一顆亮晶晶的圓珠嵌在岩頂,兩條巨「龍」自岩頂下垂,龍眼雙雙逼視,生動極了!
岩洞景色迷人,不僅在於景物本身形狀奇特、形態逼眞,更在於多才多智的桂林人賦予它們極其動人傳說。這些傳說,有讚頌家鄕山水宜人的:摩天嶺下那朶扇狀的石乳花,是八仙之一漢鍾離丟在這裏的一把葵扇。這位仙人曾在炎暑季節雲遊桂林,一路些酷熱難當,以至於搧斷了扇柄;一旦進了岩洞,頓覺涼爽,無需搖扇,所以至今把它留在洞中。也有寓意諷勸的:岩洞裏有個直徑一尺左右的石臼,原是能出米的,每日出米剛夠棲霞寺(七星岩以前又叫棲霞洞)一個和尚的口糧。但那和尚貪得無饜,想把石臼鑿大好多出米,有吃有賣,不料鑿大後反而一粒米也不出了,和尙也餓死了。
邊聽邊遊,忽登廣闊天台,忽越石林曲境,忽過無底深潭,忽進幽幽深谷,忽橋、忽洞,忽平、忽陡,最後,來到第六洞天的「羣仙洞府」。正當走進王母娘擧行「幡桃盛宴」的「天庭」,被大石乳盤裏一顆鮮嫩欲滴的「蟠桃」所吸引的時候,忽然,一道耀眼的光柱透進這碧空浩瀚的幻境,射光處,是一條筆直上升的陃甬道,有數十級梯形石階。姑娘首先登上「天梯」,笑盈盈地囘頭招呼遊客:「隨我來,請上眞正的天堂!」我們踏上天梯,走出這神話般的世界。眼前,又出現了以奇拔秀逸甲於天下的桂林山水。半天不見天日,乍見這陽光普照、充滿生氣的景緻,越發引人入勝。美麗的桂林,不愧是人間眞正的天堂。
轟動全球
日本掀起“三姐熱”
流傳下來的劉三姐的山歌,多到難以勝數。當然不會全是劉三姐的「 眞傳」,但大都很動人。例如一首:
「風吹雲動天不動,
河裏水流石不流,
刀切連藕絲不斷,
我倆明丟暗不丟。」
這首歌,顯然就是一個勇於衝破封建婚姻的束縛,大胆戀愛的人寫的。「明丟暗不丟」這一句,寫得又簡單,又有意義明確、突出。在運用比喩方面是很成功的例子。不是有過「明丟暗不丟」的體驗的人。大槪是寫不出的。
劉三姐從傳說化爲藝術形象,那是一九五九年慶祝十周年國慶的事。廣西柳州彩調團根據劉三姐的傳說,大量採用了流傳民間的劉三姐的山歌,創作了「劉三姐」這齣戲,獲得了初步成績。到一九六〇年初,廣西各地更根據分別採到的不同材料,編成了不同的戲,並進行了一次全自治區的「劉三姐」會演。會演後,又集中了各劇的精華,集體創作了劉三姐這齣戢。這齣戲在全自治區受到極大的歡迎,於是在同年夏天,「劉三姐」就到北京去彙報成績去了。
那一年夏天,我正巧去北京旅行,有幸在七月廿七日晚上,於北京人民劇塲看了劉三姐的第一晚演出。那天晚上,首都的文化界名人都去看了,這無疑是對「劉三姐」的創作者和演出者們一次極大的考驗。然而,他們被證明是成功了。整個演出過程,觀衆都十分活躍,掌聲、笑聲不絕。演完後,首都的許多知名人土都上台與演員們握手,我在台下也還留連未去,看到上台祝賀的有茅盾、周揚、夏衍、歐陽予倩、田漢等等。他們對「劉三姐」的那次演出一致讚許。
無論是曲調、是歌詞,「劉三姐 」都精彩極了。因此很快就吸引了首都的觀衆。過了兩天,我已經聽到電台廣播演出實况,和它的選段了。過了一星期左右,我竟在北海公園發現有幾個年輕人在唱「劉三姐」的片段。由此可見首都人民對藝術的喜好和熱情,也由此可見「劉三姐」吸引人的魔力。
「劉三姐」在北京演出後,卽到各地巡廻演出。一九六一年春節,且到了深圳,香港去看的人很多,人人都不絕稱讚。「劉三姐」不僅瘋魔了全國,而且瘋魔了香港。
日本朋友在中國看了「劉三姐」 的演出後,囘到日本就自己排起「劉三姐」來了。當時報上有消息說,中國電影演員趙丹、秦怡等就在日本看了日本的「劉三姐」。「劉三姐」揚名國外了。
北京電影製片廠很快就把「劉三姐」拍成電影。電影的「劉三姐」與舞台上的「劉三姐」在故事情節上有很大的不同,很多唱詞也改了。去掉了一些我們巳認為很好的唱詞,又換上了許多仍然很好的唱詞。可見民歌的寶山是多麽豐富,無論怎麽掘也掘不盡。
從搜集民間傳說與民歌起,到搬上舞台,到上北京彙報演出,到全國各地巡廻演出,到揚名國外,到搬上銀幕,這不過是一年多的時間內的事。
在舞台上和電影上,我們聽到了經過藝術加工的劉三姐的山歌。例如上面引過的那首,戲裏也有採用,只不過第二句改為「水推船移岸不移」,第四句改為「斧砍江水水不離」。這樣改動,保留了原作的精華,更發展了原有的比喩手法,使能適宜劇作家創造的藝術形象。此外,還有「紅薯落灶你該煨」、「奈何橋上等三年 」。我們相當熟悉的歌詞。但這囘我聽到這些山歌時,已與兒時聽到時和在書上看到時大不相同了。那時我們心目中的劉三姐只是一個善唱歌的人的名字,如今我們心目中的劉三姐已是活生生的,使人喜愛的藝術形象了。
劉三姐的傳說流傳了幾百年,到近代才把這人物的形象,和她所創作並經後人補充的無數作品,發揚光大起來。
彩調《劉三姐》重演
主角傅錦華再登台
【本報訊】據中國新聞社消息廣西一些優秀劇目已獲得新生。
在羣衆中有影響的歌舞劇《劉三姐》已恢復排練,彩調劇《三朵小紅花》和攝製成的舞台藝術影片已同觀衆見面。彩調劇團原飾劉三姐的演員傅錦華,最近接受了重排《劉三姐》的光榮任務。她情不自禁地回憶起難忘的往事:十多年前,她和劇團的同志一道,在中南海為偉大領袖毛主席、敬愛的周總理、葉副主席、鄧副主席演出歌舞劇《劉三姐》。以後,周總理見到她們,又興致勃勃地請她們演一段《劉三姐》的片斷,葉副主席邀請她們到家作客,揮筆為演員一一題詞留念。這些幸福的情景,至今仍歷歷在目,記憶猶新。傅錦華激動地說:「感謝華主席,恢復了我們文藝戰士的藝術生命。我覺得年輕多了,似乎又回到十多年前排演《劉三姐》的歡快境地!」現在,她和同志們一道,把過去用五個多月才能排好的戲,在一個月內排好。圖為傅錦華一九六〇年劇照
山頂有花山脚香
(刘三姐独唱)
乔羽词
雷振邦曲
(一)哎⋯⋯山頂有花山脚香咧,
(二)山歌又像泉水流咧,
桥底有水吔桥面
深山老林吶处处
凉咧,心中有了不平事哎,
有咧,若还有人来阻挡哎,
山歌如火出胸膛哎,
冲破长堤泡九洲哎,
心中有了不平事哎,山歌如火
若还有人来阻挡哎,冲破长堤
出胸膛哎。
泡九洲哎。
(三)虎死虎骨在深山咧,
(四)如今世界实在难咧,
龙死龙鳞吶在深潭咧,
好比滩头哎上水船咧,
唱歌不怕头落地吔,閭王殿上
唱起山歌胆气壮咧,过了一滩
唱三年咧。
又一滩咧。
(五)财主嚣,半夜举起
(六)浪滔滔,河里鱼虾
杀人刀哎,害我不死
都来朝哎,急水滩头
偏要唱,唱得大河吔
唱一句,风平浪静哎
起浪涛哎。
姐逍遥咧。
(老漁夫白:請問小姑娘,你是哪家神仙?)(七)不是仙家
(八)上山不怕
不是神吶,我是山中砍柴人吶,
石崖高哎,手攀青藤好砍樵哎,
只因生来爱唱歌吔,四方漂流
財主到来砍藤断吶,
难安身。(老漁夫白:砍柴的姑娘,为甚么会流落在江上?)
我落石
崖順水漂。
人物介紹
劉三姐(黃婉秋飾)是個美麗聰明勇敢的少女,歌才絕頂,她以山歌感召人們反對財主壓迫,極受羣衆愛護和尊敬。
心想唱歌就唱歌
(刘三姐、阿牛、青年甲、乙、丙及群众对唱)
广西民歌
雷振邦编曲
(一)(阿牛)哎,好歌才咧,(阿牛、甲、乙、丙)
只有三姐唱得来吔,
心想与姐唱几句吔,不知金口
开不开吔? (二)(刘三姐)心想唱歌
就唱歌吔, 心想打魚就下
河,你拿竹篙我拿网哎,
随你撑到那条河咧。
(三)(阿牛)哎!甚么水面打筋斗咧?
(四)(刘三姐)哎!鴨子水面打筋斗咧,
(五)(阿牛)哎!甚么结果抱娘頸咧?
(六)(刘三姐)哎!木瓜結果抱娘頸咧,
(七)(阿牛)哎!甚么有嘴不讲话咧?
(八)(刘三姐)哎!菩薩有嘴不讲话咧,
(牛、甲、乙、丙)嗨,了了罗,(甲)甚么水面
(女众)嗨,了了罗,(姐)大船水面
(牛、甲、乙、丙)嗨,了了罗,(甲)甚么結果
(女众)嗨,了了罗,(姐)香蕉結果
(牛、甲、乙、丙)嗨,了了罗,(甲)甚么无嘴
(女众)嗨,了了罗,(姐)銅鑼无嘴
起高楼咧?(牛、甲、乙、丙)嗨,了了罗,
起高楼咧,(女众)嗨,了了罗,
一条心咧?(牛、甲、乙、丙)嗨,了了罗,
一条心咧,(女众)嗨,了了罗,
鬧喳喳咧?(牛、甲、乙、丙)嗨,了了罗,
鬧喳喳咧,(女众)嗨,了了罗,
(乙、丙)甚么水面撑阳伞吶?甚么水面共白头咧?
(姐)荷叶水面撑阳伞吶,鴛鴦水面共白头咧,
(乙、丙)甚么結果包梳子哎?甚么結果披魚鱗咧?
(姐)柚子結果包梳子哎,菠蘿結果披魚鱗咧,
(乙、丙)甚么有脚不走路位?甚么无脚走千家咧?
(姐)财主有脚不走路哎,銅錢无脚走千家咧,
(男女众)嗨,甚么水面撑阳伞吶?甚么水面
(男女众)嗨,荷叶水面撑阳伞吶,鴛鴦水面
(男女众)嗨,甚么結果包梳子吶?甚么結果
(男女众)嗨,柚子結果包梳子哎,菠蘿結果
(男女众)嗨,甚么有脚不走路哎,甚么无脚
(男女众)嗨,財主有脚不走路哎,銅錢无脚
共白头咧?
共白头咧。
披魚鱗咧?
披魚鱗咧。
走千家咧?
走千家咧。
隔山唱歌山答应
(对歌之一)
(刘三姐、秀才对唱)
乔羽编词
雷震邦曲
(刘三姐)隔山唱歌山答应哎,
隔水唱歌水回声哎,
今日歌場初会面吶,三位先生
貴姓名? (陶秀才)百花爭春我为
先,(李秀才)兄紅我白两相連,
(罗秀才)旁旁人唱戏我挨打喲,
(三秀才)名士风流天下传。
(刘三姐)姓陶不見桃結果哎,姓李不見李花开,
姓罗不听鑼鼓响哎,蠢才也敢对歌
来。 (李秀才白:这个俊俏丫头,倒有几分聪明,我来对她一首!)
人物介紹
陶秀才(馬驫飾)以風流名士自居,是惡霸財主莫懷仁的狗腿,是劉三姐對歌的手下敗將。
(李秀才)赤膊鷄仔你莫恶,你歌哪有
我歌多,不信你往船上
看嗜,船头船尾都
是歌。 (刘三姐)不懂唱歌你莫
来吔,看你也是一蠢才,
山歌都是心中出,哪有船装
水載来罗,水載来。
你歌哪有我歌多
(对歌之二)
乔羽编词
雷震邦曲
(刘三姐、群众、三秀才对唱)
(漸快………………………)
(財主白:刘三姐,今天和你对歌的,都是当今名士,你若认输
(漸慢………)
倒也罢了,若不认输,你可别后悔!)(刘三姐)没后
悔,你会騰云我会飞,黄蜂歇在
人物介紹
劉二(梁音飾)是劉三姐的哥哥,爲人善良,但性情懦弱,胆小怕事。
劉三姐與秀才精彩對歌
烏龟背,你敢伸头我敢
錐。 (李秀才白:莫公不必介意,我来!)(李秀才)小小
黄雀才出窝,諒你山歌有几多?
那天我从桥上过,
开口一唱歌成河。
(刘三姐)你歌哪有我歌多咧,我有十万
八千籮,(众)八千籮,(刘三姐)只因那年
涨大水呀,歌声那个塞断九条河。
(众)歌声那个塞断九条河呀,九条河。
(陶秀才)不知
羞,井底靑蛙想出头,见过几多
天和地,见过几多大水流。(刘三姐)你
住口,我是江心大石头,
见过几多风卷浪,撞破几多
大船头,(众)罗,大船头。
财主請来当奴才
乔羽编词
雷震邦曲
(对歌之三)
(刘三姐、舟林、群众、秀才对唱)
(罗秀才)一个油筒斤十七,
連油帶筒二斤一,
若是你能猜猜得中,
我把香油送給你。
(罗秀才白:看!到底让我打
下去,怎么样?答不上来了吧!)(刘三姐)
你娘养你这样乖咧,拿个空筒给我猜,
(众)给我猜,(刘三姐)送你回家去装酒呀,
几时那个想喝几时篩,(众)几时那个想喝
几时篩呀,几时篩。 (罗秀才白:等⋯⋯等着,我⋯⋯我还
有⋯⋯)(罗秀才)三百条狗交给你,
一少三多四下分,
不要双数要要单数,
看你怎样看你怎样
分得均?
(刘三姐白:舟妹,你跟他对! )(舟妹)九十九条
圩上卖吔,九十九条腊起来,九十九条
赶羊走哎,剩下三条
(刘三姐对舟妹耳语)(舟妹)財主請来
当奴才。
劉三姐與秀才精彩對歌
砍柴过岭又过坡
(刘三姐、舟妹对唱)
乔羽词
雷振邦编曲
(一)(刘三姐)砍柴过岭又过坡,
(二)(舟妹)姐砍柴来妹相帮,
(三)(刘三姐)砍柴莫砍岭上松,
(四)(齐)进山听见斑鸠叫,
岭上山鸡尾拖拖,岭上山鸡呀
問你砍柴砍几长,(刘三姐)长长短短呀
小小松树有大用,有日松树呀
出山又聞鷓鴣蹄,一声山歌呀
尾摆摆,展翅飞过
一下砍,那个帶了
撑天起,敢挡东南
唱出口,气死深山
虎狼窝。
尺来量。
西北风。
老画眉。
從劉三姐到客家山歌
由於看「劉三姐」,聽到了許多有趣的山歌,因而聯想起舊時在家鄕的情景。毎晚吃了晚飯之後,就到山邊去聽人唱山歌,有時候聽到夜深,還不肯囘家睡覺。他們或她們照例分成兩組,像「劉三姐」影片裏看到的那種「鬥歌」形式,大家對唱起來。
我特別佩服的是他們的歌辭,都是隨口而出,並非從書本來的,正如劉三姐譏諷陶秀才:「不懂唱歌你莫來,看你也是一蠢才,山歌都是心中出,那有船裝載水來。」同時她們唱的時間地點也要適合,在對唱時還要隨唱隨有,綿綿不絕。不過這還不値得我們驚奇,値得我們驚奇的是這些天才歌唱家都是「文盲」。她們是完全憑了自己的靈感智慧,來唱出切合當時情景的山歌來的。
自然,這些山歌大部份是屬於男女談情的情歌,不過也有些是諷刺統治階級的,如「今年收穀穀滿倉,做官吃米我吃糠,耕牛忙殺沒草料,官倉老鼠有餘糧。」就是對當時官府徵糧一種不滿的反映。可是這種諷刺性的山歌,由於遭受到統治階級的壓迫,沒有獲得好好的發展,倒是那些發揮情愛的山歌沒受到限制,在農村不脛而走。
在我的印象中,使我永遠難忘,是下面的幾首山歌,這是她們(也許是我的伯叔兄弟姊妹姑表)隨口唱出來的。到今天他們的歌聲好像還繚繞在我耳邊:
一、
敢唱山歌敢大聲,敢放白鴿敢響鈴,
燈草拿來搭橋過,有心相愛敢同行。
二、
高山流水笑呵呵,兩人歡喜來唱歌,
他人要講由他講,兩人情好奈我好。
三、
講起戀郞甚艱難,好比鯉魚上急灘,
上灘就怕鷺鸞刼,下灘又怕網來攔。
四、
妹子講話要細聲,驚怕隔鄰有人聽,
城隍廟裏開歇店,雖然無鬼得人驚。
又有表示對愛情堅貞的。在過去封建宗法社會裏,談情說愛也是不自由的,往往要受到不合理的禮敎干預。因而產生了種種悲劇。下面兩首山歌就是反映當時人民對禮敎枷鎖的反抗。
一、
郞甘心來妹甘心,情願同郞睡桿棚,
情願同郞喝粥水,情願同郞吃糠羹。
二、
我就貧窮我不嫌,別人富貴我不貪,
無耳鍋子當天煮,無魚無肉也淸甜。
在客家山歌中,像上面的例子,隨處都可以看到,這種流露着眞摯情感的歌詞,不祗令人十分感動,而且還是一首好詩——這些詩决不是那些抓抓頭,撚撚鬍子,翻翻「詩韻集成」,躱在房子間所能創作出來的。
我再擧出一個例,像下面那兩首情歌:「池塘蓮花開兩朶,手摘蓮花送情哥,清水池邊雙雙影,妹唱山歌同你和。」又「牛郎織女渡銀河,唱個山歌問情郞,我倆幾時來䄜,雙雙下田去割禾。」誰說那不是一首詩呢 ?這和李白的「宮女如花滿春殿,至今唯有鷓鴣飛」,又有什麽分別呢?所不同的前者更富有泥土氣息而已。
民間的歌謠,本來就是中國各種詩歌的泉源,從三百篇,楚辭,到今天的白話詩,都和民歌有關,客家情歌和一些風俗詩一樣,同是民間藝術寶藏,它充分表現了民間豐富語言和感情。不特歌詞温麗是個特色,而且從這些山歌還可以了解他們的生活。我曾讀過朱竹姹的鴛鴛湖櫂歌,其中有一首云:「白花滿把蒸成露,紫甚盈筐不取錢。」又「不待上元燈火夜,徐王廟下鼓冬冬」。就是一首充滿山歌情趣的風俗詩。
客家山歌,並不是單指梅縣的,所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都有山歌的歌手,不過梅縣松口比較著名。同一樣的山歌,在松口人唱起來,特別瞭亮美妙悅耳。幾年前帶着客家山歌錄音片到北京去的梁帶英,就是梅縣的松口人。但客家山歌究竟始創於何朝何代,却沒有文字記載可考。不過看了「劉三姐」後,我們至少知道是在劉三姐時代,山歌的形式已經存在了。我雖並沒考證過,劉三姐所唱的山歌,和客家山歌同一流源,但在形式和內容看,却有許多類似的地方。假如說劉三姐是新興人,那麽劉三姐和客家山歌也就更接近了。
兩百年前的劉三姐
淸代乾隆年間,著名的文學家蔣士銓寫了「臨川夢」「冬靑樹」「雪中人」等九種雜劇和傳奇,合稱「紅雪樓九種曲」或「藏圓九種曲」,在當時昆曲舞台上傳唱甚盛。
「雪中人」以明末淸初桂王總兵,廣東豐順人吳六奇落魄時爲浙江海寧査伊璜所救一事爲題材。
『雪中人』的第十三出名『賞石 』。吳六奇請查伊璜欣賞一座二丈高的假山石,查伊璜題了「總云』二字,爲假山石命名。而這一齣戲的絕大部分篇幅却是描寫爲招待査伊璜而演出『劉三妹』的情况,採用了戲中串戲的形式。
劇中介紹了劉三妹生於唐代,是精通經史和音律的一個少女,廣東新興縣人,經常往來谿峒之間,和僮、瑤等族人在一起歌唱,後來遇到了白鶴秀才,結成了夫婦,成仙而去。同時也提到僮、瑤等族的跳月談情是奉劉三妹和白鶴秀才爲歌仙的。根據這一段介紹,這劉三妹確實就是現在廣西僮族傳說中的劉三姐。
這一齣戲中串戲的『劉三妹』故事比較簡單,基本上是劉三妹和白鶴秀才對歌。劉三妹用旦扮,當然很合式,白鶴秀才用雜扮而不是小生,却也別開生面。
對歌之中,文學價値較高的有下面這三首:
①妹金龍,日夜思想路難通,寄歌又沒親人送,寄畫又怕人開封。
②妹嬌娥,憐兄一箇莫憐多,勸妹莫學鯉魚子,那河又過另條河。
③妹相思,妹有眞心弟也知,蜘蛛結網三江口,水推不斷是眞絲。値得注意的是對歌的唱句字數都是三、 七、七、七,一共四句。劇中劉三妹與白鶴秀才分別用了額聳丫鬢、白布桶裙和首裹花帕、赤脚腰刀等裝扮、服飾,都是合於當時瑤族的風習的。
蔣士銓把當時認爲是所謂蠻歌的 『劉三妹』作爲昆曲中的插曲,在形式上是十分大胆的嘗試,雖然他在其他作品中過於考究格律,比較保守,但在這一點上,却是有革新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