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
|
粵劇戲服―蟒 |
創造時間 起源時間至今仍未可確認 基本說明 粵劇戲服分為七大類:蟒、靠、褶子、開氅、官衣、帔、衣,不同的戲服代表著不同的角色並向觀眾展現出劇中人的性別、年齡、地位、性格等特質,讓觀眾對戲中人有基本的概念。粵劇戲服十分著重式樣、顏色及花紋,這三部分象徵著人物的地位、性格及氣質,演員是絕對不能穿錯的。而蟒服在粵劇舞台中,帝王將相以及一些后妃的角色亦會用此來表達,同時,有些平民起義中的權位者的角色也會穿起蟒服。皇帝穿的是五爪黃蟒,而官蟒就是四爪的,而且會以官階用顏色來分別:紅、淡黃、綠、白、黑,一共五種顏色。而樣式便是圓領、大襟、寬袖、腋下身邊有擺的。[1] 歷史意義 蟒的原意是王蛇,而中國古代龍的形象是蛇身,所以龍與蟒的形象非常相近。[2] 而當時社會的階級觀念很重,皇權是不可被僭越的,所以即使粵劇的演員需要扮演皇帝的角色,也只能穿次一等的蟒袍而非龍袍。例如在《龍鳳呈祥》中劉備的角色雖是一位王者,但演員只能身穿紅蟒,可見清朝人民對於統治階層存有避諱。 蟒袍的顏色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而這些顏色正代表著人物在民間的形象。而劉備為例,在粵劇的戲服中,他的角色一般以穿紅蟒為主,紅蟒是表示莊嚴和地位超昭然的帝王,但是,當在《哭靈牌》一劇中,劉備為關羽、張飛之死辦喪事時,劉備一角是身穿白蟒的,白蟒是削弱了龍的威嚴,可見在人民的心目中,劉備是一個體恤下屬,願意紓尊降貴的好君主。 另外,清宮中收藏了很多不同種類的戲服,全部也手工精細、鑲金配銀,例如各種不同顏色的蟒服、男蟒與女蟒及不同的配件等 [3],代表當時王室貴胄經常在宮內舉行各種娛樂消遣活動,加上當時康熙年間開始,清代宮延設有升平署一機構,專門負責所有宮廷戲曲演出,足見當時清初國庫充盈,王室貴族對娛樂活動十分重視及考究。 相關史料説明 根據《廣州文史資料第二十四輯―粵劇春秋》的記載,民間粵劇在民初的時候戲服是很簡陋的,在台上,有的演員會穿古裝,有的會穿時裝,是在後來薛覺先這位出身於粵劇世家的著名老倌的帶領,以及在殖民地化和商業化的影響下粵劇戲服才有所變革。 另外,在《廣東戲劇史(紅伶篇之九)》[4] 中亦提到,粵劇其實是多方面引入了京劇的元素,才形成今天的粵劇,當中亦包括戲服。粵劇是比京劇更早盛行的,但粵劇多方面採納不同戲劇的形式,以引致變化會很大。京劇對於粵劇有多方面的影響,在唱腔、武打技術、服裝、化妝及劇目等也是由京劇引進的,當中在服裝方面,粵劇的古裝和水袖便是由貴妃文引進的。 粵劇的戲服經歷了很多的變遷,在《廣東戲劇史(紅伶篇之十)》[5] 中提到,由民國六七年開始粵劇的改革可分作十一個項目,而其中之一亦有提及服裝方面的改變。粵劇歷史當中,戲服有非常大膽和創新的改變,例如在戲服上加上亮片甚至燈泡來吸引觀眾的注目。此外,粵劇的戲服後期也採用了西方時裝或模仿西方古劇人物的裝束。 延伸研究用途 現今我們所看到的傳統粵劇戲服起源時間至今仍未可確認,有學者認為是明朝已定了下來,亦有學者認為是出於清朝。最早期的粵劇戲服是參照明朝的服裝來塑造的 [6],在《粵劇服飾》一書中指出明代確定了戲服的基本樣式―「各劇所列出的戲服已趨一致,不分朝代、地帶、時季,如漢故事《曇花記》和唐代《崑崙奴》均用幞頭。不管劇情朝代、時季及劇中人物居住地域,均穿同樣的服裝。武將所穿鎧靠,亦在明代定下來。」[7],還有各個角色應穿什麼顏色,都已在明朝確定下來了。 另一方面,有學者認為現今所見的粵劇戲服是在清朝所定立的,甚至有可能是晚清。劉艾文在《粵劇服裝與年代的考證》一論文中指出三大點來證明粵劇服飾不是在明代定立的。[8] 第一、蟒袍初出於清代戲班而非明代,作者引述了《明史輿服志》的記載來證明明代對不同階級的服裝是非常嚴格,以及民間是不得穿蟒衣,所以蟒袍是不會出現在明代。 第二、現在所見的粵劇官衣是清代的而非明代,作者指出官袍上的「補子」是只有明清兩朝代有的,但作者參考了明、清史稿及歷史圖片等資料後,發現到現今的粵劇官衣是採用明代的官袍制。 第三、從當時的政制所見戲服不會與當朝官服一樣,作者指出如台上台下一樣的官服在社會角度來說會很容易令人混淆,所以清代是以明代的官服作藍圖是比較令人信服的,也不會造成民眾的誤會。他亦提出在美術角度來說,清代的官衣加了補子比較好看,所以粵劇官衣沿用清代的官衣也是合理的。 明朝與清朝也是粵劇所盛行的時期,亦是粵劇戲服不斷改進的一段時期,兩方學者的說法亦不無道理,的確,這是一個很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議題。 主要參考資料 香港文化博物館編製:《粵戲百年蛻變》(香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處,2005 年) 梨園客:《細說任、龍、雛》(香港:香港周刊出版社有限公司,1986 年) 王文全等:《粵劇春秋》(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0 年) 劉艾文: 〈粵劇服裝與年代的考證〉,劉靖之、洗玉儀:《粵劇究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三聯書局及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5 年) 佚名:《粵劇研究資料選》(廣東:廣東省戲劇研究室,1983 年) 黎鍵編錄:《香港粵劇時蹤》(香港:市政局公共圖書館,1998 年) 譚元杰:《戲曲服裝設計》(中國:北京豐台區萬泉寺甲1號,2000 年) 宋俊華:《中國古代戲劇服飾研究》(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年) 龐靜平:《京劇服飾》(台灣:藝術圖書公司,1996 年) 劉琦:《京劇行頭》(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 年) 佚名:《粵飾服飾》(香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05 年) 張淑賢:《清宮戲曲文物》(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08 年) 古岡:《廣東戲劇史(紅伶篇之一)》(香港:科華圖書出版公司,1999 年) 古岡:《廣東戲劇史(紅伶篇之九)》(香港:科華圖書出版公司,2005 年) 古岡:《廣東戲劇史(紅伶篇之十)》(香港:科華圖書出版公司,2005 年 注腳 [1] 佚名:《粵飾服飾》(香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05 年),頁11。 [2] 劉琦:《京劇行頭》(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8 年),頁3 [3] 張淑賢:《清宮戲曲文物》(香港:商務印書館有限公司,2008 年) [4] 古岡:《廣東戲劇史(紅伶篇之九)》(香港:科華圖書出版公司,2005 年),頁33-34 [5] 古岡:《廣東戲劇史(紅伶篇之十)》(香港:科華圖書出版公司,2005 年),頁17-18 [6] 香港文化博物館編製:《粵戲百年蛻變》(香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處,2005 年),頁9-14 [7] 佚名:《粵飾服飾》(香港: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2005 年),頁7 [8] 劉艾文: 〈粵劇服裝與年代的考證〉,劉靖之、洗玉儀:《粵劇究會論文集》(香港:香港三聯書局及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1995 年),頁187 資料收集及撰寫 : 許雅雯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51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