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
|
頤和園 |
創造時間 乾隆廿九年(一七六四年)建成,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年)改名 基本說明 在遼朝及金朝起,歷代皇帝已在香山及玉泉山設行宮及宮殿;而明代君主亦在玉泉山及西湖修建行宮,寺廟,供皇帝在享樂之用。[1] 在乾隆十五年,乾隆皇帝以慶祝太后六十大壽為名,在萬壽山、昆明湖擴建園林,『修建『清暇散志澄懷之所』,即休養娛樂的園林」。[2] 乾隆十六年,乾隆皇帝把正在修建的園林,在命名為「清漪園」,「清漪」二字取自於水態實景。[3] 清漪園前後共修建接近十五年,在乾隆廿九年建成,耗資銀四百四十八萬兩。[4]在英法聯軍之役時,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燒破壞,搶劫珍寶,凋零荒廢。[5] 在光緒十一年,清政府成立海軍衙門,由光緒帝生父醇親王總理海軍事務。而醇親王在翌年「奏請『修治清漪園工備操海軍』,『創辦昆明湖水師學堂』」,秘密修復清漪園。[6] 在光緒十四年,慈禧太后以光緒帝之名,發佈造園上諭,公開修復公程,並把「清漪園」改名為「頤和園」,修築費用則從海軍經費中每年騰挪三十萬兩,[7] 並由慈禧太后親自主持工程。 自光緒十八年起,除光緒廿五年及廿七年外,慈禧太后每年二,三月離開紫禁城,前往頤和園,一直住到十一,十二月才回宮。而再宣統皇帝繼位後,隆裕太后以「皇帝尚在沖齡」為名,從此帝后不再進駐頤和園。[8] 歷史意義 慈禧太后自光緒十八年,年年入住頤和園。慈禧太后住在園中時,「光緒要到頤和園向慈禧請安,於宮中到頤和園時來時回。雖然當時光緒帝已大婚親政,但是慈禧太后依然繼續「訓政」,因此當慈禧太后開始居住在頤和園時,清朝的「政治中心自紫禁城無之形之中逐漸移到頤園,仁壽殿似乎成了『金鑾殿』」,[9] 成為慈禧太后的聽政之地,一切政令都出自頤和園。 而且,由於修復頤和園時,費用是挪用海軍經費,因而令到海軍自成立之後,再沒有買入軍備,因此正當慈禧太后在頤和園享受已計劃兩年的六十大壽慶典時,北洋海軍正正在甲午戰爭全軍覆沒,慈禧被迫停辦慶典,向日本割地賠款。[10] 在八國聯軍之役後,慈禧太后動用巨金修復頤和園,並在光緒廿八年重新入住頤和園,而且亦打破歷朝皇帝,皇太后不見外國使臣的慣例,正式在頤和園召見各國駐京使節及使節夫人,並以「賜宴」及「游湖」為名,請他們進園玩樂,「頤和園成為慈禧進行媚外外交的場所」。[11] 由此可見,頤和園成為慈禧生命中,以及清朝歷史上,位一大重要的席位。對慈禧來說,她三度垂簾聽政,頤和園成為她生命,最後二十年的一個樂園,對清朝歷史上,接近二十年的政令,外交方針都是從頤和園出來的,顯出頤和園是有一大歷史意義。 相關史料説明 裕德齡及其妹容齡於一九零三年被太后召見,進入頤和園,後來成為太后的宮眷女官,服侍慈禧太后及作為太后的翻譯。[12] 在德齡離開北京後,她亦有出過數本書,憶述她們兩姊妹在太后身邊的日子,當中亦有提及頤和園。 德齡在書中,詳細記述頤和園中的建築物,跟太后中一起的細節,包括遊湖、「御劇場」、吃飯等。[13] 例如:她記述跟太后遊昆明湖時,則有以下感受:「太后倒好,作為世界上最大統治者之一,居然把自己的水上旅游團在一個小小的人工湖裏。她的朝廷如同是一群在小池塘玩耍的孩子,而遠外窗户裏則有一個保姆在遠望她們,看他們有沒有摔倒,會不會溺水。」[14],可見德齡認為頤和園對慈禧來說,除了是她的樂園之外,還是一個保護她的樹蔭。 在1903 年西曆8 月5 日,美國女畫師凱瑟琳·卡爾(Katharine Augusta Carl)獲慈禧太后邀請,進入頤和園替太后畫兩幅畫像,送到聖路易展覽會。[15] 卡爾在完成畫像後回國亦寫了一本書,記錄在頤和園繪畫的過程。[16] 在德齡書中,亦有寫下此事,但書中則能看出太后是對卡爾存有戒心,希望能夠向她展現太后和善的一面,例如:在太后、皇后、宮眷跟卡爾吃晚飯時,太后則放下椅子,讓皇后、宮眷坐下吃飯,這是從未見過的,而慈禧太后跟她們解釋:「不要密斯卡爾說我們野蠻,如此對待皇后和宮眷,因為她並不知道這是祖宗的禮法。所以你們就坐下吃吧,不要棧謝我,要做得自然,好像你們本來就坐着吃的。」[17],可見德齡的書本可以作為其他有關頤和園及慈禧太后的補充資料。 延伸研究用途 我認為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從德齡寫的書,可研究慈禧太后在頤和園的足跡。現在如果要知道慈禧太后的生活,可以從兩方面找出:一是曾服侍慈禧太后的宮女太監的口述;二是曾進入頤和園的人物回憶錄。 可惜的是,慈禧太后在八國聯軍之役後,對洋人的態度由仇恨轉為媚外,不斷大肆邀請公使夫人們進入頤和園,跟她們進餐,遊玩,令公使夫人們對慈禧太后只有一個好印象,正如剛才卡爾的例子,慈禧太后都為了留下一個好印象,亦會改變祖法,幸得德齡的書本才能指出真相,我相信曾進入過頤和園的公使夫人們會在她們的日記或寫在中國時的書本上,亦會記低這段時間的經歷,因此可以從德齡的書本中找出真實,作為補充,而且亦可以從這點研究慈禧太后如何對洋人展現出其媚外態度。 主要參考資料 郭英之、劉凱、徐岩:《頤和園 The Summer Palace》,(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2 年)。 耿劉同、翟小菊:《頤和園 The Summer Palace》,(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00 年)。 德齡、容齡:《在太后身邊的日子》,(北京:禁城出版社,2009 年12 月)。 德齡著,頋秋心、鄧偉霖譯:《皇室煙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10 月)。 凱瑟琳·卡爾著、晏方譯:《禁苑黃昏-一個美國女畫師眼中的西太后》,(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年11 月)。 注腳 [1] 郭英之、劉凱、徐岩:《頤和園 The Summer Palace》,(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02 年),頁7-8。 [2] 耿劉同、翟小菊:《頤和園 The Summer Palace》,(北京: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2000 年),頁8。 [3] 郭英之、劉凱、徐岩:《頤和園 The Summer Palace》,頁9。 [4] 同上,頁8,10。 [5] 同上,頁24。 [6] 同上,頁25。 [7] 同上,頁26-27。 [8] 耿劉同、翟小菊:《頤和園 The Summer Palace》,頁37。 [9] 郭英之、劉凱、徐岩:《頤和園 The Summer Palace》,頁21。 [10] 耿劉同、翟小菊:《頤和園 The Summer Palace》,頁32-33。 [11] 耿劉同、翟小菊:《頤和園 The Summer Palace》,頁37。 [12] 德齡、容齡:《在太后身邊的日子》,(北京:禁城出版社,2009 年12 月),頁15-31。 [13] 同上,頁15-31。 [14] 德齡著,頋秋心、鄧偉霖譯:《皇室煙雲》,(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 年10 月),頁140-141。 [15] 德齡、容齡:《在太后身邊的日子》,頁113-114。 [16] 關於卡爾在中國的憶述,詳參凱瑟琳·卡爾著、晏方譯:《禁苑黃昏-一個美國女畫師眼中的西太后》,(上海:百家出版社,2001 年11 月),頁123-128 及135-139。 [17] 德齡、容齡:《在太后身邊的日子》,頁115-132。 資料收集及撰寫 : 章承軒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59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