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圍棋

創造時間

實際創造日期不詳,傳說是歷史人物堯所造 [1],最早記載於春秋末期 [2](公 元前770—前476)的史料


基本說明

圍棋是一種策略性棋類,遊戲進行時兩方各自把黑白二色棋子放在格狀的棋盤上,玩法簡單來說是圍地吃子,以達致取得最大「圍地」的目的,地多者勝。圍棋極有可能源於中國,被視為是最源遠流長的遊戲之一 [3],人們常將之與四藝「琴、棋、書、畫」並稱。圍棋古代叫做「弈」,也作「手談」[4],意即以雙手下棋來溝通交流,好比以談話互相認識。論其變化,中國古時便有人嘗試計算圍棋的變化 [5],算出盤上有三百六十一個下子點,每一交叉點又有黑、白、空三變,這尚未計算重複「打劫」或「提子」的可能性,可見圍棋棋路變化極多;論戰術手段、形勢、存亡的多端,古人曾就下棋的情況提出三十二個不同的定名 [6];論提及圍棋的文學,戰國時有《論語》[7],唐代有社甫的詩句 [8],明清時有《三國演義》。圍棋不但對中國文化的影響舉足輕重,從有關高麗 [9] [10]、倭國 [11] 的史料、及有關圍棋在世上分佈的資料 [12](圍棋曾傳至歐洲多國)可以看出,圍棋對韓國、日本以至海外都具文化影響。


歷史意義

古人對圍棋意義的見解改變,能夠反映不同時代中國哲學思想的轉變,例如對「戲」觀點的改變。春秋戰國時代,古人對弈棋活動的評價大致正面,例如《淮南子》曾將弈棋與「才智」聯繫 [13],《孟子》曾以弈棋為例帶出應當「專心致志」的道理 [14]。不但如此,圍棋當時更被視為「遊藝」的一種,而「遊藝」則被看為成德成仁的工具之一 [15]。由於對弈棋的態度正面,圍棋曾在古代極為流行,在秦朝更為高潮期 [16]。可是到了漢代,圍棋卻以禮教化的角度被給予「失禮迷風」17的評價,又有指圍棋使人「簡心」、「相輕」18,漢朝的淮南王也提出弈棋是浪費時間,認為把弈棋的時間用來學習會更好 [19],對圍棋的負面評價導致圍棋在漢朝的發展開治減慢。但到了魏晋,圍棋卻又再次慢慢興起 [20],這可能與當時社會動蕩後享樂主義的冒起有關,當時人們看圍棋慢慢由負面「戲」轉為正面的「巧藝」[21]。隨著從不同時代人們對圍棋態度的轉變,便可看出中國哲學思想不同時期的轉變。

不同時代圍棋的發展程度,其實不止單單反映學思想的轉變,更反映了朝代當時的繁榮程度、文學發展、國家外交情況等。對於朝代繁榮程度,南朝時曾出現評定棋手技藝高下的「品棋」工作 [22],明帝甚至因好圍棋而設置「圍棋州邑」[23],這與當時正直政治茍安、人們生活安定的情況有關 [24]。對於文學發展,唐、五代、宋時,圍棋常常出現於史籍、雜記、詩文中 [25],如詩聖社甫 [26]、白居易 [27] 的詩句、宋代《侯鯖錄》[28] 等,反映當時文學發展良好,喜愛圍棋的知識份子林立。對於國家外交情況,圍棋在南北朝開始傳至日本 [29],反映當時兩地在宗教等文化上已存在交流。


相關史料説明

中國歷代以來有關圍棋的史料,包括文學及其他歷史遺物。而文學大致可分為1) 棋論、棋經和棋評、2) 提及圍棋的文獻、3) 有關圍棋的詩詞歌曲。「棋論、棋經和棋評」內容主要針對弈棋的理論、技巧、態度、圍棋的意義等,例子有班固《弈旨》、敦煌的《碁經》、張擬《棋經十三篇》、及史上首篇有系統地反對圍棋的文獻 [30]《博弈論》等,透過研究這些文獻,可得知古代對弈規則的轉變、技巧的發展、圍棋的哲學意義的轉變等。「提及圍棋的文獻」可以是歷史紀錄或雜記,如戰國時期《世本》、班固《漢書》、西晉陳壽《三國志》中都出現過圍棋的記載;也可能是哲學思想或政治思想的評論,孔子《論語》、孟軻《孟子》;甚至只是教學文獻,如《說文解字》、史遊《急就篇》。「有關圍棋的詩詞歌曲」包括社甫《別房太尉慕》、元代《悟棋歌》等 [31]。

其他歷史遺物句括繪圖和棋具。繪圖有唐代《弈棋侍女圖》、五代《重屏會棋圖》、宋代《十八學士圖》、清代《弈棋圖》。透過這些古圖,我們更熟悉古人弈棋的習慣,也知道圍棋在貴族和文人中的受歡迎程度。棋具中,有1954 年在河北山土的十七道棋盤、河南出土的十九道隋朝瓷棋盤 [32],亦有敦煌出土的棋子。


延伸研究用途

圍棋對弈之道一直被古人研究,眾多文獻中不乏弈棋技術的文獻,故學術界不乏研究棋道的文章。而當代有關圍棋史的書藉中,也出現過能有系統地介紹中國圍棋歷史走向的文獻,學術界並無必要再次把圍棋史慢慢整合起來,只須加以修正就行。但在無數史料被收集、整合之際,學術界所忽略的可能是把圍棋與中國其他文化整合起來研究。例如,學術界可探討古代中國圍棋理論與中國主流哲學思想的關係,因為很中國古典都把圍棋與哲學思想掛鉤。如在這方面進深研究,或可更完備地了解中國哲學思想。此外,學術界亦可探討圍棋與祭祀(圍棋曾於墓穴出土)、古代治國思想(有古代文獻把圍棋與治國掛鉤)、中國文藝(不少小說、詩歌、繪圖都出現圍棋) 的關係,這些方面仍有待學者加以研究。


主要參考資料

劉善承:《中國圍棋》,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蜀蓉棋藝出版聯合出版 (1985)
﹙部分古文原文取自 等二篇 〈中國古代圍棋文獻與文學作品〉 頁119-589﹚
張如安:《中國圍棋史》,團結出版社 (1998)


注腳

[1] 《世本·作篇》:「堯造圍棋、丹朱善之」
[2] 《左傳》,春秋末期的魯國編年史:「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心不免矣!」
[3] 明謝肇赫《五雜俎》:「古今之戲,流傳最久遠者,莫如圍棋。」
[4] 南北朝劉義慶《世說新語》:「王中郎以圍棋是坐隱,支公以圍棋為手談」
[5] 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其法初一路可變三局,一黑、一白、一空。自後不以橫直,但增一子,即三因之。凡三百六十一增,皆三因之,即是都局數。」
[6] 北宋《棋經十三篇》—名數篇第十一:「夫弈棋者,凡下一子,皆有定名。棋之形勢、死生、存亡,因名而可見。有沖,有斡,有綽……圍棋之名,三十有二,圍棋之人,意在可周。」
[7] 《論語—陽貨第十七》:「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
[8] 杜甫 〈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 二首之二:「楚江巫峽半雲雨,清簟疏簾看弈棋。」
[9] 《朝鮮史略》
[10] 《唐書·高麗傳》:「高麗……好圍棋、投壺之戲」
[11] 《北史。倭傳》「倭國……好棋博、握槊、樗蒲之戲。」
[12] 劉善承《中國圍棋》: 〈圍棋在世界上的傳播示意圖〉,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及蜀蓉棋藝出版社,1985
[13] 劉安《淮南子》:「行一棋,不足以見智。」
[14] 《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
[15] 《論語集註•述而第七》:「遊者,玩物適情之謂。藝,則禮樂之文」
[16] 張如安《中國圍棋史》,頁23
[17] 西漢賈誼《治安策》:「失禮迷風,圍棋是也。」
[18] 《急就篇》「棋局博戲」,唐代顏師古註:「棋局,謂彈棋、圍棋之局也。」
[19] 《淮南子》卷二十《秦族訓》:「以弋獵博弈之日誦詩讀書,聞識必博矣。」
[20] 張如安《中國圍棋史》,〈魏晋—圍棋的自覺時代〉,頁47
[21] 同上,頁49
[22] 劉善承《中國圍棋》— 〈棋品、棋勢和「圍棋州邑」〉,頁24
[23] 同上,頁26-27
[24] 張如安《中國圍棋史》,〈南朝—圍棋黃金時代〉,頁93
[25] 劉善承《中國圍棋》— 〈文人學者酷愛圍棋〉,頁47
[26] 註8
[27] 唐。白居易《宿張雲舉院》:「棋罷嫌無敵,詩成媿在前。」
[28] 宋趙令《侯鯖錄》:「宣宗曰:『遠詩雲,青山不厭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
[29] 劉善承《中國圍棋》— 〈圍棋在朝鮮和日本的傳播〉,頁34
[30] 劉善承《中國圍棋》— 〈春秋—三國的圍棋活動〉,頁17
[31] 劉善承《中國圍棋》—等二篇 〈中國古代圍棋文獻與文學作品〉,頁119-589
[32] 劉善承《中國圍棋》—文物照片


資料收集及撰寫 : 余雋霖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47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圍棋,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