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虎頭鍘

創造時間

約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 年)


基本說明

虎頭鍘是北宋包青天(包拯)專用的行刑工具,創造於宋仁宗嘉祐二年年間 [1]。虎頭鍘主要用青銅製造,最明顯的特徵在於鍘頭有雄虎,虎身則為鍘刀。虎頭鍘與狗頭鍘和獅頭鍘是同一功用的,分別只在於施用的對象。狗頭鍘專鍘犯了死罪的平民百姓; 虎頭鍘專鍘大臣、官吏; 獅頭鍘專鍘皇親國戚、王公諸侯。三鍘當時置於開封府公堂上。


歷史意義

虎頭鍘是源於北宋。北宋的國策主要為兩大項:「強幹弱枝」和「重文輕武」[2]。宋利用中央集權實行「強幹弱枝」,使中央軍、政、財等權力都超越地方;而「重文輕武」則是提倡文人政治,嚴禁武人干政。其目的在於糾正五代武人亂國的弊病,自太祖起,北宋的歷代君主一直謹慎遵行這個政策,直到滅亡而後止。宋仁宗在位時,大力推動儒術,並將論語、大學、孟子、中庸併合,開了四書的先河。正因為重文輕武,崇拜儒家,士人得以暢所欲言,並透過科舉考試,晉身朝政。

包拯 [3],包青天,正是從仕途出發,於宋仁宗嘉祐二年,擔任開封府尹,並在一年內將難治的開封府打理得井井有條。在開明的朝野下,暢通言路,包括能將權貴的在驕橫之勢抑下來,當中虎頭鍘便是刑具中的佼佼者。虎頭鍘是專鍘奸臣昏官。例如,《鍘美案》[4],以及與宋仁宗趙禎出身有關的《狸貓換太子》[5] 一案。 據說,虎頭鍘有先斬後奏的尚方功能。只要查明事實,便可以即時行刑。虎頭鍘亦有''刑也上大夫''的意思,不論階級,只要違紀,平等論罪。它的刀刃比起龍頭 鍘較為鋒利;但較狗頭鍘平鈍。故此,被獅,虎頭鍘處死的人通常會受多點痛楚,藉此為進一步的刑罰。

在宋代和現代的戲劇中,不難發現包公三大鍘的故事。例如,《三口銅鍘神鬼寒》[6] 便圍繞獅、虎、狗頭鍘。這三鍘是戲裏主要的戲目。另外,在中國著名的京劇中,亦有關於虎頭鍘的故事。在《鍘美案》中,包拯亦是利用虎頭鍘將陳世美斬首。 談及歷史意義,不應只著重於當代的貢獻,亦需放眼於對後世後世的影響。綜合中國上下五千年,刑罰是必須施行的。但施行的方法則有所不同。死刑可是分不同的種類,例如 鑊烹,肢解等。但到了宋朝以後的朝代,大多沿用宋朝的鍘,如明清。由此可見,虎頭鍘不僅在當代有所影響,更對後世提供了一個模範。 因為包拯能利用鍘來阻嚇及整治貪官污吏,故此包拯留給當世,後世的人一種公正廉明,鐵面無私的形象。並與名臣勇將扶助仁宗。在大多數宋民眼中留下,仁宗盛治遠過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現今的社會,虎頭鍘成為了一種象徵意義。因為虎頭鍘的歷史意義及職責,令現今的人認為虎頭鍘是一種拒腐倡廉的工具,故此,附予了反貪的象徵。


相關史料説明

研究有關文物,必須從歷史事實中搜集,尋找有關的資料。歷史事實可大概分為正史和野史兩類。一般來說,正史因為有文字正式記載,故可信性較高。相反,野史大多是民間流傳和非正式記錄,故可信性一般較低。 與虎頭鍘相關的史料實在不多,除了在《宋史,包拯傳》[7] 中輕微提及,大多史料都來自野史。相關的野史為民間傳說較多,如文學和戲劇。

文物的流傳源於包拯。包拯一生廉潔清明,他的正義精神為當代,後代所歌頌。 配合歷史背景北宋仁宗 [8] 時,朝政最大問題就是冗官太多 科舉考試讓大量仕人得以從政,結果朝野大臣眾多,職位工作重疊。反之,農民卻是被打壓的一群。土地常被兼併,公卿大臣大多都佔土地千頃以上,最後導致「富都有彌望之田,貧者無立錐之地。」[9]

正因低下層對達官貴人的討厭,包拯鐵面無私的事跡便受百姓歌頌,而一些相關的刑具亦相繼流出,如虎頭鍘能鍘達官貴人。

直到現今,虎頭鍘是否出現過,仍是一個迷。但,近期有學者 [10] 提出,虎頭鍘可鍘貪官汙吏看似不太可能。 翻查宋史 [11] 會發現,宋朝人若要判死刑,至少要有六至八次審判。加上宋朝是一個慎刑的朝代,凡是死刑都心須通過皇帝批准才可以執行。再者,包拯包青天的開封府類似今天的地方法院,不可能判處並鍘頭。

若從包拯《鍘美案》來看,文物的背景便會更加迷糊。開封府只屬地方的法院。 在《宋史職官志》[12] 記載,開封府為京師一審審判機關,只審理百姓和犯下較輕罪的犯人和官吏,像陳世美這樣的皇親國戚會被送往專屬的御史台審判。送往開封府的可能性不大。

再者,宋代有「鞫讞分司」[13] 制度,也就是事實與刑司,即事實與刑度分由不同判官判定。若有,亦需由另一位判官判定刑責。因此,包拯不可能一人包辦定罪及判罪。 雖然虎頭鍘是否有用來鍘殺貪官污吏從史實無法證明,但現世的包公廟仍有放置龍、虎、狗鍘。


延伸研究用途

在未來的研究中,學術界能從包拯的開封府及現代和古代的戲劇作為研究的切入點。因為史實並未能確實的提供文物存在的實證,故此,虎頭鍘較少被作為研究的對象,大多則重於宋仁宗的盛世。

在研究開封府 [14] 的時候便會發現府內的獅、虎、狗頭鍘是放置於十分顯眼的位置。這證明了三鍘其實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現今台灣的開封府內仍有三鍘。在歷史中亦曾提及虎頭鍘是放置於開封府內。故此,研究文物放置的位置或能查證更多有關虎頭鍘的資料。

另外,在古今中外的書籍和戲劇中亦有記載包拯正直不柯的事跡。當中亦不乏虎頭鍘的資料。書籍,戲劇是民間將歷史留下的最佳的方法。 倘若民間記錄未必為真,但亦能證明包拯的形象深入民心。

從虎頭鍘的放置地、始創人、以及民間記載,相信有關資料能讓虎頭鍘重見天日。


主要參考資料

1. 周宝珠,陈振主编,〈宋史〉,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2. 绍轩;阿进,《南方论刊》1994 年第Z1 期
3. 赵晓东,《戏曲艺术》1991 年第03 期
4. 蕭風,「狸貓換太子」的真實情況,2009-10-31
5. 郭建;《包公的大鍘刀》,2012
6. 江小濤 譯,包拯傳—《宋史》卷三一六,
7. 覃延欢,《学术论坛》1983 年第01 期
8. 《文獻通考》,正文·卷二·田賦考二
9. 資深大法官林永謀,TVBS 新聞報,2006/12/31
10. 龚延明,《 宋史职官志补正》,中华书局,2009-08-21
11. 李晓婧,从《宋史·刑法志》看宋代的司法制度,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2. 《宋史。职官志六》


注腳

[1] 宋仁宗嘉祐1056 年-1063 年
[2] 周宝珠,陈振主编,〈宋史〉,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3] 绍轩;阿进,《南方论刊》1994 年第Z1 期
[4] 赵晓东,《戏曲艺术》1991 年第03 期
[5] 蕭風,「狸貓換太子」的真實情況,2009‐10‐31
[6] 郭建;《包公的大鍘刀》,2012
[7] 江小濤 譯,包拯傳—《宋史》卷三一六,
[8] 覃延欢,《学术论坛》1983 年第01 期
[9] 《文獻通考》,正文·卷二·田賦考二
[10] 資深大法官林永謀,TVBS 新聞報,2006/12/31
[11] 周宝珠,陈振主编,〈宋史〉,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7
[12] 龚延明,《 宋史职官志补正》,中华书局,2009-08-21
[13] 李晓婧,从《宋史·刑法志》看宋代的司法制度,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4] 《宋史。职官志六》


資料收集及撰寫 : 劉兆寶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28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資料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