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
|
吳王僚劍 |
創造時間 約為公元前六世紀 基本說明 該劍長41 厘米,寬2.7 厘米,劍柄長9.5 厘米。劍柄、身相連之處為斜折肩。前鋒尖銳,兩邊刀刃近鋒處略呈弧形內收,向後漸寬。劍的整體形狀呈長扁條流線形,以青銅鑄造,出土時有斷裂,今已修復完整。劍上有銘文十二字,分別為:攻敔王者彶虘虢自乍元用鐱,此劍收藏於無錫博物院。 歷史意義 吳王僚(?-前515 年),姬姓,名僚,又名州於,是春秋時期吳國第23 任君主,於公元前526 年─前515 年在位,吳王僚其後被其侄 [1] 公子光的刺客專諸刺殺 [2]。 此劍並非刺殺吳王僚的魚腸劍,而是吳王僚的隨身佩劍。這劍有兩大歷史意義,首先是劍上的銘文,學者可以從研究銘文之字形、用辭語法等,得知漢語在數千年來的變遷,具有語言學上的價值。另外,學者還可以透過銘文上的記載,去填補歷史文獻記載的空白。因為當代的銘文是第一手資料,其可信性遠較後世文獻記載為高。 第二個價值就是,可以令學者透過研究劍體本身,得知春秋時代的武器鑄造工藝技術,特別是劍的鑄造方法,這樣足以在中國技術史上開辟一個新的章節。不過鑄劍技術並非本文敍述之重點,此處表過不提。 相關史料説明 研究有關文物涉及的史料雖有不同部份,但是當中可舉例的全是中國方面的資料。當然,限於年代久遠和歷史証據的缺乏,直接提及文中的吳王僚劍的資料並不多。幸好經過學者不斷的努力,發表了若干論文,得以令筆者成文。 其他說明 劍銘之釋疑: 首先,劍銘中的「攻郚王」等同「句吳王」,亦即是春秋時代的吳國君主,在《史記.吳太伯世家》中提到太伯奔至荊蠻時「自號句吳」。因此,春秋時吳國早期的正式國名,可能不是單音節的「吳」。從後來諸多劍銘看來,他們用兩個音節的「句吳」或「攻郚」自稱他們的國名,並沒有規範用法。而「自乍元用鐱」、「自作用劍」等則是常見的劍銘用字,代表這是某位權貴的專用之劍。 至於左行首字是「從虍、從人、從反手」,學者的看法不一,有的作「虐」、有的作「虎力」合文。但大多數學者認為「以手搏虎」就是後來楷書「虢」字的原意,因此筆者個人認為直解為「虢」字即可。所以這把劍之主人名字則是「攻敔王者彶虘虢」,即吳王「者彶虘虢」。 至於「者彶虘虢」是何人?學者已經對此有過討論,認為這位「者彶虘虢」就是《史記》中所記載的吳王僚,即是後來遭公子光買通的刺客專諸所殺。不過當我們想將劍銘中的「者彶虘虢」與史書上的「僚」字作連結時,卻發現兩者似乎毫無關系。 不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的董珊 [3],認為「者彶虘虐」四字可能對應文獻中吳王僚的另一名字「州於」。其中「者彶」對音於「州於」之「州」。者、州都是舌音字,彶是見母緝部字,州是幽部字,據古音學家研究,上古音幽部可以看作緝、侵二部的陰聲韻,幽、緝二部陰入對轉,韻尾不同。[4] 相似的例子,如《史記·越世家》《越絕書》、《吳越春秋》中的越王翁,在《竹書紀年》又稱與「朱句」,出土越國銅器銘文作「州句」或「州丩」,「翁」應當與「句(丩)」為對音字,翁為影母東部字,句為見母侯部字,侯、東為陰陽對轉。 「虐」應對音「州於」之 「於」。「於」爲匣母魚部字,與「虐」字聲母同類。陳劍先生曾在《釋造》一文初稿中認爲,「尞」字從者聲,又加註呂聲,者、呂都是魚部字,而尞是宵部字。她又舉出了另外七個不同字例以佐證其說,使其論據翔實可靠,可惜本文限於篇幅,未能詳述。 此外,1961 年在山西萬榮縣廟前村賈家崖出土一對錯金銘文戈,銘文為:「王子(于)之用戈,(璗)」。學者都同意張頷先生的考證,認爲「王子」即吳王子州於,兩戈是吳王僚即位以前所作 [5]。照我們的上述看法,可將吳王僚的各種名字列表如下: 總結而言,這把劍的劍銘上的「者彶虘虢」,的確是指史書中的「吳王僚」。由此可見,吳國早期似乎不是「漢語文化圈」的一部分,而是古越語區的一部分。因為吳國的君主皆不直接使用漢語,而是利用漢字「拼寫」他們的名字;另外,由於當時並未有漢字的規範寫法,所以在不同的歷史資料中有不同的「拼寫」。不過,在後期的國君如闔閭、夫差等在長期與中原諸國交流後,受到中原文化國名單字傳統的影響,對外皆明確自稱一個「吳」字,而非過往的「句吳」二字,從這裏亦可看出中國古代的文化的交流和語音的變遷。 主要參考資料 司馬遷撰 ; 韓兆琦主譯:《史記.吳太伯世家》北京市 :中華書局 2008 年 吳鎮烽: 〈記新發現的兩把吳王劍〉,《江漢考古》2009 年第3 期 胡軍生: 〈吳王僚和公子光的關係考辨〉,《右江民族師專學報》,1997 年第1 期 陳建樑: 〈吳王闔廬身世考辨〉,《學術月刊》,1996 年第6 期 張誠: 〈春秋後期吳國盛衰簡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1999 年第2 期 董珊,《吳王者彶虘虐劍銘考》。2009。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928#_ednref8 施向東:《試論上古音幽宵兩部與侵緝談盍四部的通轉》,收入同作者《漢語和藏語同源體系的比較研究》,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 年3 月。 張頷:《山西萬榮出土錯金鳥蟲書戈銘文考釋》,《文物》1962 年4、5 期,收入同作者:《張頷學術文集》34-37 頁,中華書局,1995 年3 月。 TG,兩位吳王的名字。http://www.tglin.idv.tw/essay/essay_lang56.htm。 注腳 [1] 胡軍生: 〈吳王僚和公子光的關係考辨〉,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1997 年第1 期 [2] 張誠: 〈春秋後期吳國盛衰簡論〉,《黃河科技大學學報》,1999 年第2 期 [3] 董珊:《吳王者彶虘虐劍銘考》 [4] 施向東:《試論上古音幽宵兩部與侵緝談盍四部的通轉》,收入同作者《漢語和藏語同源體系的比較研究》,華語教學出版社,2000 年3 月。 [5] 張頷:《山西万榮出土錯金鳥蟲書戈銘文考釋》,《文物》1962 年4、5 期,收入同作者:《張頷 學術文集》34-37 頁,中華書局,1995 年3 月。 資料收集及撰寫 : 吳銘浩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21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