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峩之太和殿前,旗纙傘扇,金瓜𨬓斧,爲林而立,儀仗人馬,嚴整森嚴,文武百官, 匍伏殿前,於中和韶樂,丹陛大樂聲中,行其三拜九叩之禮,……此乃淸室第十代皇帝——年僅六歳的幼主舉行登基大典,而這塲淸宮丑劇之幕後操縱者,即係赫赫有名之近代女强人——名曰慈禧之西太后也。
慈禧出身官門,頗具姿色,能說會唱,尤工心計,於咸 豐皇帝選秀女時以玉蘭之名入宮,頗爲成咸豐睛眛。但因玉蘭姓之叶赫那拉,與努爾哈赤素有世仇而未蒙尋幸。兼以要臣肅順屢進讒言,而使玉蘭於選后時落第。大婚之日,宫庭內外,喜氣盈盈,唯有玉蘭旣妒且恨,愁思不已。
其後,皇后久久不孕,咸豐轉寵淸麗 脫俗,擅長舞藝之麗妃,但麗妃產下一女,咸豐好不掃興,玉蘭則暗自欣喜。
一日,於圓明園中,玉蘭濃粧艷抹,繾綣徘徊,百 無聊賴之際,忽報咸豐御駕經過,玉蘭乃以哀怨纏綿之歌曲,引來咸豐的寵幸。
此後,玉蘭常伴咸豐駕前,奕棋,習字,批閱奏 章,深得咸豐喜愛,乃册封爲懿嬪。未及一年,懿嬪育得一子,咸豐大喜望外,晋封爲懿妃。從此,咸豐沉溺宮闈之樂,竟以"嗣世有後,天下太平"自慰。
其實,全國幷不太平,內有捻軍,太平軍紛紛揭竿而起,外有英法帝國主義者以"亞羅號事件","馬神父 被殺事件"爲借口,舉兵進犯廣州,幷陳艦天津大沽口,包脅京畿。在內忧外患交迫下,滿淸朝廷一片慌亂。宮內衆說紛紜,主戰,主和,主進,主留者,莫衷一是。城鄕百姓,惶恐不安,怨聲載道。
以肅順爲首者力諫咸豐以"秋獮"爲名,携皇室赴熱河行宮避難 ;以恭親王奕訴爲首者諫阻棄京出走;正爭論不休時,懿貴妃越百挺出,面斥肅順不當,力除迎戰洋兵之必要與可能。咸豐舉棋不定,終令僧格林沁親王之騎兵與英法聯軍大戰於京郊八里橋。淸軍不幸敗北,洋兵逼近京師。咸豐帶領后妃肅順等愴惶出逃,勅命恭親王留京辦理政局。
咸豐偏安熱河行宮,猷自尋歡作樂,不理京師百姓橫遭英法聯軍踐踏之苦。
洋兵於京郊謝莊殺人毀村之際,獵戶馮三寶及其女兒馮婉貞英勇抗禦,嚴征洋兵暴行。卒以寡不敵衆,壯烈犧牲。
英法聯軍追至圓明園,以捜園爲名,行搶劫之實。 園內守臣文豐文子奮力拼搏,身投福海殉國。聯軍官兵肆行搶掠,園內珍寶,古玩,字畫,均被劫持一空。英法聯軍首領爲毀屍滅証,意將舉世聞名之"萬園之園"付之一炬,以兵臨城下之勢,威脅淸室訂下喪權辱國之約。
The Burning of the Imperial Palace
The grand Taihe Hall, resplendent with ceremonial flags and banners, bears witness to the proceedings as court officials, under the vigilant eyes of imperial guards, prostrate themselves while imperial court music fills the air. They are performing the kowtow rite during the enthronement ceremony for the tenth emperor of the Ching Dynasty - a six-year-old. The mastermind behind this court scene is the well-known Empress Dowager, Cixi - a woman of extraordinary power in modern history.
Cixi comes from a family of officials. Endowed with beauty, she is at the same time a refined lady well-versed in song but also a shrewd and calculating one. She, then known as Yulan, is chosen by the Emperor Xianfeng to grace his court. But because her family has been having a long-standing feud with the royal family, she is thus not particularly favoured by the Emperor. On top of that, the most influential official, Sushun, often speaks ill of her. She is eventually not chosen to be Empress. The whole world rejoices on the day of the royal wedding, but the unhappy Yulan alone is filled with hate and jealousy. However, because the Empress is not able to produce an heir, Xianfeng turns to Lady Li, a pretty woman and skilful dancer. But Lady Li gives birth to a girl, to the disappointment of Xianfeng but the secret delight of Yulan.
One day in Yuanming Palace, Yulan, in her best array, is whiling her time away in boredom when she hears of the sudden royal visit to the place. She manages to win the heart of Xianfeng by singing a song of lingering sadness.
Henceforth, Yulan could often be found in the Emperor's presence while he is playing chess, practising calligraphy or correcting reports. She is given the title Lady-in-waiting Ji. From that time on, Xianfeng indulges in the pleasures of the court and consoles himself with the thought that the world would be at peace now that he has an heir.
In reality, the kindgom is threatened internally by the Taiping rebels and Nien bandits, and externally by the British and French imperialists, who, using the ‘Yaluo Incident’ and ‘The murder of Rev. Ma’ as excuses, attack Guangzhou and deploy their battleships in Tianjin’s Dagukou Harbour, directly threatening the capital. The Manchu court is thrown into a state of turmoil. Some officials are for war, others for peace; some want to defend the capital, others want to desert it. The fearful and despairing cries of the common folk rent the air as the situation comes to a head.
The group of officials headed by Sushun strongly advise Xianfeng to spirit the royal family away to the Rehe temporary Palace, under the pretence of going on an autumnal hunt. The gorup led by Prince Consort Yixin is firmly against the desertion of the capital. Lady Ji comes forth to settle the dispute. She belittles Sushun's advice to his face and is all for war against the foreign invaders. Xianfeng, torn between two alternatives, finally orders Prince Consort Senggelinqin’s cavalry to fight the united armies of Britain and France at Baliqiao on the outskirts of the capital. Xianfeng, together with his empresses, concubines and Sushun, escape headlong from the palace, ordering Prince Consort Yixin to stay behind to meet the invaders.
Xianfeng takes refuge in the Rehe temporary palace, but still spends his days in pleasure, unconcerned about the common folk who are being callously maltreated by the foreign armies.
While the invaders are burning down the Xie village and slaughtering the villagers on the outskirts of the capital, a hunter Feng Sanbao and his daughter Feng Wanzhen bravely resist the invaders and make them pay dearly in blood for their outrageous deeds. But they are hopelessly outnumbered and heroically sacrifice their lives in the end.
The united armies of Britain and France push their way to Yuanming Palace and, under the pretext of searching the Palace, begin their plunder. Palace guardians Wenfeng and his son try in vain to stop them and drown themselves in Fuhai. The foreign armies wantonly ransack the Palace, plundering untold treasures in antiques, jewels,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To wipe out the evidence of their plunder, the British and French leaders set fire to the world-famous ‘Palace of all Palaces’ and force the Ching Dynasty to sign a humiliating treaty at gunpoint.
本事
譽稱"萬園之園",豪華遠勝法國凡爾賽宮之北京圓明園橫遭英法聯軍焚燬以後,淸王朝於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九月廿二日,與英法簽訂不平等條約五十六條,此時,百業凋蔽,民不聊生,城鄕民衆不甘飢寒交迫,太平軍、捻軍紛紛揭竿而起,大好河山,瘡夷滿目。面對外患內憂,不盡悽楚之形勢下,咸豐皇帝已成驚弓之鳥,不敢回鑾北京,依然蜷伏於承徳避暑山莊,過其驕奢的避難生活。
咸豐迷戀淸麗脫俗之麗妃,往往徹夜貪歡,以色解愁,太醫屢勸淸心靜養,均 不予理會。皇后宅心仁厚,亦無可奈何。被冷落之懿貴妃則醋海生波,旣妒且恨。
咸豐大壽之日,唱戲慶賀。在鑼鼓喧天聲中, 咸豐腹瀉不止。繼則大量咯血,一病不起,竟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以卅一歲的靑年,崩駕於熱河行宮。
彌留前 ,以肅順爲首之軍機大臣深恐太子年幼登基,懿貴妃恃子而驕,特奏請咸豐效法漢武帝之勾戈故事,先殺生母懿貴妃,後立年方六歲的太子戴淳。咸豐未納此議,召見戴淳入宮,口諭肅順等人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是爲八名顧命大臣。
與此同時,咸豐將內有詔 書之錦盒恩賜皇后,勅令凡對皇后無禮者即予治裁。另賜"同道堂"印予懿貴妃,囑其與皇后同道,同心協力,輔導幼主。
淸廷 大辦國喪之際,正是皇朝權力之爭趨於激化之時。善良軟弱之慈安太后,在野心勃勃之慈禧太后的慫恿支配下,與恭親王奕訴結成一方,飛揚跋扈,意欲大權獨攬。肅順則與其他顧命大臣結成另一方,從而展開錯綜尖銳之暗鬥與明爭。
御史董元淳秉承兩太后及恭親 王之意,呈上"太后垂簾,親王秉政"奏摺。肅順對此豈肯容忍,立即針鋒相對,昭發上諭,痛斥董御史"莠言亂政"。雙方互不相讓,各自密謀對付之策。
梓宮回鑾北京途中,肅順暗遣刺客,陰謀殺害慈禧。慈禧早有預防,並得獵戶女兒馮婉貞之助,倖免於難。 肅順反被恭親王所派之醇郡王擒獲,控以護送梓宮,私帶妾室,該當割罪。
辛酉年十月九日,舉行六歲幼主登基大典,國號同治 。顧命八大臣中,肅順被斬,戴垣、端華被迫自盡,其餘五人發配充軍。恭親王被封爲議政王。於是,兩宮垂簾,親王議政,這一"辛酉政變",是爲"垂簾聽政"之始。
《垂簾聽政》片名,爲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之弟——溥杰親筆題書
Synopsis
More sumptuous than Versailles, Yuanming Palace, the ‘Palace of all Palaces’, was set ablaze by the combined armies of France and Britain. Consequently, on 22nd September, 1860 the Ching Dynasty was forced to sign a treaty to the tune of 56 unfair condition. Having lost their means of making a living, the common folk were driven to spontaneous uprisings led by Taiping rebels and Nien bandits. The country was ravaged. Threatened by the dangers of foreign attack and internal disorder, the Emperor Xiangfeng dared not return to Beijing. He hid in his summer resot in Chengde where he lived his life of exile in luxury.
Emperor Xianfeng was bewitched by Lady Li, one of his charming wives. Ignoring the Imperial Doctor’s advice, he persisted in spending his nights in amorous pursuits to drown his sorrows. His kind-hearted Empress could do nothing to stop him. This further inflamed Lady Ji, another wife, who was left waiting in the cold.
An opera was prepared in celebration of Emperor Xianfeng’s birthday. Amidst the din of music and drums, he was seized with diarrhea and spat blood profusely. He never recovered from this and died at the tender age of thirty-one on 17th July, 1861 in his Rehe temporary Palace.
The Ministers of Defence, headed by Sushun, fearing that Lady Ji would take advantage of her son, the six-year-old Prince Zaichun, upon his succession to the throne, petitioned the dying Emperor Xianfeng to imitate Emperor Wuhan by killing the mother, Lady Ji. Xianfeng did not accept the suggestion. He summoned Zaichun and personally ordered the Ministers of Defence to be loyal to the Prince and assist him in his reign. These were the eight Ministers of Counsel.
Xianfeng bequeathed to the Empress a box which contained an imperial edict ordering anyone disrespectful to the Empress to be punished. He also bequeathed the seal of ‘Common Devotion’ to Lady Ji, ordering her to join the Empress in helping the young master.
During the imperial funeral,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the imperial palace became more acute. The good-natured but weak Empress Dowager Cian was manipulated by her counterpart, the ambitious Empress Dowager Cixi, to form one contending group. They sided with the Prince Consort Gong and defied the edict. Sushun and other Ministers of Counsel formed another clique. Each conspired to overthrow the other.
The Imperial Censor Dong Yuanchun joined the two Empress Dowagers and the Prince Consort Gong. As part of the scheme, he submitted a report to the throne advising that the Empress Dowager should make decisions on the empire’s policies, to be carried out by the Prince Consort. Sushun would not stand for it and submitted another report, railing against Dong’s proposal as seditious. Neither party would give way and each continued to conspire against the other.
While Emperor Xianfeng's coffin was on its way to Beijing, Sushun sent someone to assassinate Cixi. The latter anticipated this move and, with the help of a hunter’s daughter, Feng Wanzhen, survived the attempt. Sushun, on the other hand, was captured by Lord Chun who was sent by the Prince Consort Gong. He was accused of bringing along his concubines on the funeral trip back to Beijing, an offence punishable by castration.
On 9th October in the year Xinyou, the enthronement ceremony for the six-year-old master was held. The official name of the reign was changed to Tongzhi. Among the eight Ministers of Counsel, Sushun was executed, Zaiyuan and Duanhua were forced to commit suicide and the other five were exiled. The Prince Consort Gong was installed as Lord Counselor. Henceforth, the Empress Dowager, aided by the Prince Consort, gave orders “behind a lowered curtain” (since a woman could not participate in affairs of state she had to symbolically carry out her duties masked by a ceremonial curtain). This Xinyou Coup d'Etat led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Reign behind a Curtain”.
(The film title ‘Reign behind a Curtain’ in Chinese calligraphy was written by Pujie - the brother of Aixinjueluo Puyi, the last Emperor of the Ching Dynasty.)
導演簡介
李翰祥,遼寧省錦州市人,一九二六年生。早年在北平國立藝專專修西洋畫及在上海戲劇專科學校攻讀。一九四八年到香港投身電影界,先後當過特約演員、電影廣吿美工、布景設計師、演員、副導演和編劇。一九五四年,李翰祥導演《雪裏紅》,從此開始了他的導演生涯。
迄今爲止,李翰祥共導演過近七十部電影。其中先後五次得 過「亞洲影展」獎項及多次獲得台灣金馬獎。《江山美人》、《後門》、《西施》、《冬暖》、《緹縈》和《傾國傾城》、《瀛台泣血》等片,是李翰祥的重要作品。這些作品,有氣派豪華、金碧輝皇的如《西施》、《江山美人》、《傾國傾城》等,也有溫馨動人、樸實淳厚的《冬暖》。這些手法高乘、風格迥異的作品,奠定了李翰祥在中國影壇的地位。李翰祥除了在導演創作上作出過重要貢獻外,還培養了不少演員、導演,他的工作方法和導演作風,在香港、台灣電影導演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北上故宮拍戲,實現了李導演幾十 年的心願,他全身心投入,奔馳於片塲,指揮、調度、取景、說戲、握機……忙得不亦樂乎。但是他苦中有樂,人都變年輕了。你看,他飛身躍下暢音閣大戲台的"仙樓"哪裏像是五十開外的人?
養心殿,穹隆圓頂,玉龍啣珠。
此次李導演北上拍片,開創了他電影史上新的里程碑,他實際上也握蛇靈之寶。
然而拍一部這樣大型的宮幃片,談何容易。他飽嚐甘苦,片塲內外,喜怒哀樂 。這輯圖片可見他艱辛藝術創作一斑。
Brief Biography of the Director
Li Hanchiang was born in 1926 in Jinzhou, Liaoning Province and he studied in the Beijing National School of Fine Arts specialising in western painting. He then joined the Shanghai Drama School. In 1948, he went to Hong Kong and worked as an actor, then as painter of cinema hoardings, a set designer, assistant director and script-writer. In 1954, Li directed his first film entitled ‘A Red Flower in Snow’ and has directed nearly 70 films since then. He was a five-time award-winner in the Asian Film Festival and won many Golden Horse Awards in Taiwan. His major work ‘Rear Entrance’, ‘The Winter', ‘The Story of Ti Ying’, ‘The Last Tempest’, ‘Hsi Shih, Beauty of Beauties’, ‘The Kingdom and the Beauty’ and ‘The Empress Dowager'. The last three films excel in sweeping and spectacularly staged sets, while ‘The Winter’ reflects a much more straight-forward, simple style. His skill and versatility have earned him a secure and respected niche in Chinese cinema. His contribution is not limited to directing; he counts many present-day talents among his former proteges. Undeniably, his work and style have definitely influenced directors in both Hong Kong and Taiwan.
Li Hanchiang has always dreamed of making a film in the Ancient palace in Beijing. Now that his dream has come true, he enjoys busily giving orders in the studios, explaining and directing various scenes and inspecting the sets, getting younger by the day. One certainly wouldn't expect a fiftyish director actually jumping off the ‘Fairy Pavilion’ on the opera stage.
Yangxin Hall, The Firmament Cupola, A Jade Dragon holding a Pearl in its Mouth Li, the director, is given a golden opportunity of filming in Beijing: a milestone in his career.
Making a large-scale film about the Imperial Court is no easy task, full of joys as well as artistic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This set of photos shows his creativity in microcosm:
中央美術學院著名畫家侯一民敎授爲《垂簾聽政》作慈禧太后油畫像淸朝未代皇帝溥儀 之弟溥杰題詞。
Professor Hou Yimin, a famous painter of the Central Art Studio, made a portrait of the Empress Dowager Cixi for the film ‘Reign behind a Curtain’. Pujie, the brother of Puyi, the last Emperor of the Ching Dynasty, wrote the words.
山川秀麗的承德有熱河泉,滙爲如意湖。在這裏建造了著名的"避暑山莊",她的建築 與自然景色相結合,構成獨特的風情。昏庸的咸豐皇帝,帶着他的皇后和成羣的嬪妃,在這裏過着歌舞昇平的生活。
In the beautiful country of Chengde runs the Rehe Spring which flows into the Ruyi Lake. The famous ‘Summer Resot’ was constructed here. The building blends well with the natural scenery and creates a spiritual aura of its own. It is here that the muddle-headed Emperor Xianfeng led a life of luxury with his Empress and concubines.
向海外觀衆獻禮
◻趙 偉(合拍公司副經理)
首先,我們向《中外影畫 》編輯部和廣大的讀者們致意!
港城花團錦簇,我們向大家贈送份厚禮,這就是我們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與香港新昆侖影業有 限公司聯合攝製的大型淸宮歷史片——《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
導演李翰祥先生是大家熟悉的著名藝術家,尤其擅長古裝 片的拍攝。多年來,他一直夢想着回到內地,在故宮、在承德避暑山莊實地拍攝一百多年前的淸宮史的故事。如今,總算如願以償。作爲合作的雙方,我們都對這兩部影片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希望它能成爲規模巨大、色彩絢麗的藝術精品。
淸王朝是中國最後的一個 封建王朝,皇太后慈禧,也實際上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專權的女皇。她垂簾執政四十八年,中國土地四分五裂,風雲變幻。有人喜歡以圖畫比電影,那麼《火》、《垂》兩部影片就是一幅淸代社會的大畫作。其中宮殿巍峨,雕樑畫棟。揮霍奢侈的成豐帝慶壽大禮:輕歌漫舞,百官慶賀,五顏六色滿樓閣,一片浮華。同治帝登基大典:儀仗旌旗飛揚,淨鞭三響迴蕩在外,千人跪叩,過盡了淸王朝的皇庭威嚴。然而在這些塲面的背後,却是朝廷重臣與后宮嬪妃展開的一塲生死相拼的權力大爭奪,莊嚴雄闊的紫禁城內,充滿了瑟瑟蕭殺氣象。"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白居易的詩句同樣也適合我們這部影片。在這幅圖畫裏還將出現——英屬戰艦不列一世,將戰火燒遍中國海彊;在彈火硝烟中,僧格林沁內蒙古騎兵鐵蹄馳騁處前撲後繼,八里橋淸朝下級官兵浴血奮戰,氣壯山河,謝莊獵戶馮婉貞父女隻身衝入效敵羣,勇殺侵略者,譜寫了中國人民不畏强暴,敢於反抗的壯烈篇章。我們還可以看到圓明園遭火焚的秘密所在,英法聯軍將圓明園數不盡的奇珍異寶搶刦一空,爲了掩蓋他們的强盗行徑,竟不惜一把火讓圓明園卷起衝天烈焰。總之,這兩部影片,將把當年複雜錯綜的社會風貌以宏偉狂放、激起動人的畫面呈現在廣大觀衆眼前。
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項坤、劉曉慶、王培和陳燁,都是 觀衆喜愛的著名演員或銀壇新秀。在藝術實踐中,他們久經磨練,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這次拍攝,他們與李翰祥導演密切合作,共同磋商,歷求眞實地再現歷史人物。在肅順八大臣第一次與慈禧、慈安兩大后分庭抗禮的戲中,項堃扮演肅順,他驕橫煌赫,雙眉倒豎中透出了對皇權的窺視,對兩宮的輕蔑。而劉曉慶扮演的慈禧,則色厲內荏又極善心計。論才,她不及肅順;論藝,她更如八大臣籠中之鳥,但是論權力的野心,她却比朝庭內任何一個人都貪婪。導演和演員的剖析人物,回溯一百二十年前的歷史風雲。從中把握人物各自的思想性格、身形外貌。一個個演來,大方爽快,舒展自如。在籠罩着淸代沉重氣氛的紫禁城深宮和風華依舊只嘆人空的避暑山莊內,演員們展現了昔日宮闈的神秘生活,暴露了劇中人民亂國殃民的禍心。
這是兩部大規模的影片,要眞實地反映出當年的情景,時時處 處就得講究一個"眞"字。大至金碧輝煌的太和殿,小至小小的鼻烟壺、慈禧手上戴的翡翠指戒,按導演的要求,都要"眞"。我們重視此片的拍攝,有關部門也同樣如此。在承德時,承德市政府專門成立了"協助《垂》拍攝領導小組"。在故宮時,故宮博物院也將珍藏的編鍾、樂器及各種儀仗一一提供給我們。社會各方面,凡我們需要,無不有求必應。劇中儀仗騎兵應該用蒙古馬,於是就專程從內蒙運來了。膘悍强健的蒙古馬,一聲長嘶,斷金裂帛,威風凜凜。圓明園是影片中的重要塲景,但現在只剩下一片廢墟了。我們在北京靑年製片廠的協助下,於十三陵搭起了當時圓明園中著名的西洋樓。"遠瀛觀"、"大水法"襯托上有着五十根巨大石柱,三十六座一米八高各種雕像的羅馬式長廊,活脫脫再現一座當初西方人贊譽的萬園之園,氣勢恢宏。它是中國電影史上少有的雄偉佈景。
《火燒圓明園 》、垂簾聽政》是我們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第一次與香港電影界合作的結晶。《孟子.公孫丑下》中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自然是成事之本,但是我們這次合作,却是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我們深信,影片會以燦爛的光彩引起海外觀衆的大興趣。我們熱切希望這兩部包含着對海外同胞美好祝願的影片,也能將"天時、地利、人和",爲大家增添新的愉快,讓大家從觀賞中得到欣悅。
細說從頭
《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的台前與幕後
◻蘇誠壽(新崑崙 影業有限公司經理)
"李翰祥正在大陸拍片!"
這條從北京傳出的電訊,像原子核劇變般地震撼着中外影壇。
一 九八二年九月一日,香港《東方日報》在影劇版上,以通欄標題,證實了這條傳聞已久的消息。頓時,港台轟動,議論紛紛,一下子成了電影界的頭條新聞。
有人說:"《少林寺》賣錢,李翰祥眼熱,馬上跟進。純粹是投機取巧,向錢看!"
有人說:"李XX江郞才盡,邵氏炒了他的鱿魚,如今走頭無路,不得不向前看。"
還有人說:"李翰祥揮霍無度,債務纍纍,大陸當局替他還 債,因而被迫回去拍片。"
又有人說:"李翰祥晚節不保……"
更有人說:"李翰祥不忠不孝,是個叛逆……"
………
總之,衆說紛紜,傳聞尙多,這裏毋須一一多表。
"眞相究竟如何?"
港、台以及世界各地關心李翰祥的 熱心觀衆都希望得到確切的回答。作爲"新聞主角"的李翰祥,很願意提起他那支流暢之筆,向千千萬萬愛護他的觀衆寫出自己的心裏話。無奈,《火》、《垂》兩片自去年八月十日開鏡以來,他的全部時間、全副精力,都投進攝製工作之中,忙得他"食不知味,蓆不暇暖",那裏還能像往時那樣逍遙自在,大寫其"卅年細說從頭"呢!可是,《特刊》要出版了,如果對親愛的觀衆沒個交代,李翰祥本人不安心,廣大觀衆也不會滿意。怎麼辦呢?"新聞主角"幾經思考之下,"細說從頭"的担子就落在筆者肩上了。
筆者與李翰祥相 識至今,已有卅個寒暑。其間,由於"人各有志",我倆一度分道揚鑣,各奔前程。可是,世界眞小,一九七八年秋,我們兩個又在上海"喜相逢"。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往往就這麼神奇微妙。關於李翰祥回來拍片的事,就由這裏"細說從頭"吧!
探 親訪友暢飲故鄕情
一九七八年十月底,我在上海錦江飯店遇見闊别已久的李翰祥,與其同行的,有香港鳳凰電影公司演員石磊、 中旅社梁榮元先生。(石磊本姓李,是錦州市人,和翰祥同鄕、同族。)
香港一别,竟在上海相會,彼此都是喜出望外,兩個人 的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了!我們哥兒倆,往常是"無話不談",如今重逢,更是"有話就講"!
李翰祥吿訴我,他有冠心病,三 年前發過一次,險些被閻王爺叫走。爲了根治此症,過幾天就到美國洛杉磯,去動心臟開刀手術。一刀下去,是安,是危?難以預料……生在白山黑水,長在文化古城的李翰祥,離鄕背井三十年了,他懷念親朋師友,嚮往名勝古蹟、眷戀故鄕的一草一木。他表示,這次手術,成敗不知,生死未卜,作爲一個炎黃子孫,中華兒女,若不及早回鄕一遊,親眼看看大陸的變化,將會死不瞑目……就是這個緣故,李翰祥在朋友們的巧妙安排下,進行了這次"秘密的旅遊"。
李翰祥說,他暢遊了北京、天津、大同、承德、西安、洛陽、鎮江、 蘇杭二州、廣州以及上海等地。黃河上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所到之處,旣有盛大的官式宴會,又有三五親朋的隨意小酌,還有無拘無束的家常聚餐。李翰祥覺得,對他的接待,很隆重,很熱情,又輕鬆,又隨便,確有賓至如歸的親切感、溫暖感。
李翰祥津津有味地說,他在京、滬兩地,主要是拜望師友,探訪親朋,會晤電影界的同行。他參觀了北京電影廠、上海電影廠, 見到許多影壇的老前輩、舊相識和新朋友,如北影的汪洋、謝添、謝鐵驪、成蔭、水華、凌子風、黃宗江……;上影的徐桑楚、齊聞韶、白楊、沈浮、趙丹、韓非、舒適、劉瓊、岑範、王丹鳳、沈寂……;上海京劇院的殷功普……;京滬兩地的名畫家吳作人、侯一民、錢紹武、程十髮、劉旦宅……;詩人白樺,作家李准等等。
在與各界朋友交談時,常有一個共同的話題:盛讚李翰祥執導的《傾國傾 城》。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在香港片塲搭出北京紫禁城的佈景,拍出一流水平的淸宮片,眞是很了不起"。李翰祥聽了十分詫異,爲什麼所到之處,大談他的《傾國傾城》?原來事有凑巧,就在不久前,北京、上海剛剛在內部映過這部影片,給大家留下十分深刻的良好印象。許許多多舊雨新知都對李翰祥說;"有你這樣的魄力,有你這樣的才華,如果在故宮實景拍攝,豈不是更可大顯身手!"
對 於朋友們的誇獎,李翰祥總認爲盛譽之下,其實難副,但我知道,暗地裏在藝術上,他有着新的嚮往,更高的追求!
李翰祥說, 在過去,他以爲,自己回大陸拍片,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因此,當設於台灣的"國聯"收檔之後,他只想在香港太平山下做個導演,太太平平,悠閒自在,拍幾部像樣的影片,也就算了。
然而,多年來,只能奉老板之命,拍攝商業影片,除了少數略有可取之外,多 是些香艷喜劇、或者拼盤式嬉怒笑駡的小品,他苦悶、徬徨,總想開創個新局面…
通過這次探親訪友,李翰祥覺得,從官方到民 間,對他都很友好,都很熱誠。在朋友們鼓勵和敦促下,李翰祥發覺:自己回來拍片,並非不可能的事!這裏特别値得提出的是:
其一,與廖公(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一席談。這一談,在廖公的親切叮囑下,增强了李翰祥回來拍片的信念,給李翰祥頭腦裏,播下 了一粒回來拍片的良種,使各有關方面奠定了歡迎李翰祥回來拍片的基礎!
其二,與港澳名流何賢先生在北京故宮的巧遇。這一 遇,在何賢先生的倡議下,提高了李翰祥回來拍片的勇氣和力量—有了威望很高、財力雄厚的支持者!
李翰祥吿訴我,他與邵氏 的合同只剩下兩部片子。爲了不受束縛,早已下定決心,不與邵氏續約。李翰祥說,動心臓手術,調換心臟血管,在生理上等於"除舊更新",如果這次手術成功,效果良好,上帝給了他新的生命,他就誓要在藝術上也來個"除舊更新",抖擻精神,勤奮不息,做出一番新的事業!
有一天,我們從報紙上看到"天安門事件"平反的報導,李翰祥話匣子由此大開,大談周總理的崇高、偉大,他很想拍 一部周總理的影片。我聽了,非常贊成,建議他就以天安門事件爲背景。我說,這個題材世界獨一無二,富有中國特色,保證不會雷同。我還說,久仰你擅長處理大塲面,但是過去最大的場面不過三千來人,天安門事件,幾十萬人參加,若能再現這個壯麗塲景,在中外故事影片的全部畫卷中,將是"史無前例"的!李翰祥聽得很入神,嚮往不已!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尾,李翰祥從上海飛東京轉往洛杉 磯進行心臓手術。在上海虹橋機塲,我們又暢談了周總理,天安門事件如何編寫劇本?怎樣拍成影片?大家越想越興奮,越說越起勁。這時,送行的中旅社梁先生也聽得津津有味點頭不已。李翰祥是個急性子,馬上就委托甘先生把這個意圖,趕快向有關方面反映。
遠洋電話宏圖欲大展
一九七九年一月某日,李翰祥從洛杉磯來了電話。他吿訴我,心臟手術已動,情况良好。在休養期間,他不 甘寂寞,已與美國某製片家及著名演員交談了在滬議論的拍片設想。囑我速找上海電影廠接洽,並且約定第二天下午三時再掛電話到上影廠,聽候回音。
我和上影廠副廠長齊聞韶是老相識,放下電話,立即直奔老齊家中,轉達了李翰祥電話所講的意念。正廠長徐桑 楚的家與老齊同樓同層,面對面,我與徐也不陌生,老齊乃把老徐約來,擧行了繁急的非正式的三人碰頭會。徐、齊異口同聲地表示:"歡迎李翰祥先生回來拍片,更歡迎與上影廠合作。不過,上影廠做不了主,要向上級報吿,要聽取指示。"我對徐齊兩位廠長說:"明天下午三點鐘,李翰祥電話掛到上影廠,希望得到回音"。老齊不加思索地就作出了答覆:"不可能——那是美國速度!"老徐則婉轉地說:"明天,先向上海電影局和市委滙報,我們積極辦就是了。"
事有凑巧,第二天,新華社頒佈了北京官方歡迎台灣電影界回來 拍片的講話。這對我而言,鼓舞極大,打消了我的疑慮,增强了促成此事的信心。這一天下午,我提前來到上影廠廠長室。老齊笑着對我說:"李翰祥一個電話,忙得我跑東跑西,把這兩條老腿都跑痛了!"我向老齊道聲辛苦之後連忙追問回音怎麼樣?老齊說:"别急,先坐下來,等一會兒,會有消息的。"
我遵命坐下。屁股下面,明明是柔軟的沙發,却如坐針毡!……
"叮鈴鈴,叮鈴鈴……"電話鈴響了,老齊拿起聽筒,全神貫注地聽着。坐在旁邊的我,聽到的只是老齊"好,好,好……是,是,是"連連應諾之聲,不過,從其臉上,看得出帶有喜色。
老齊放下電話,喜滋滋地吿訴我:"上海市很歡迎,贊成上影廠與李翰祥先生合作。"
"今天新華社的北京消息大槪起了作用?"我興奮地插了一句。
"對,有關係,很有關係,"老齊毫不掩飾地同意這個看法,接着 ,他又說:"不過,這種事,地方無權決定,上海不能做主,要問中央,要找文化部。"
當天晚上,李翰祥又打了電話給我,申 述了一番,表明自己是聽從廖公叮囑, 眞心接受朋友們的建議。眞心實意想回國內拍些好片子給十億同胞看。因而才在動了心臟大手術之後,不顧休養,積極洽商此事……李翰祥激動地說:"我愛故鄕,我愛國家,我愛同胞,我愛電影藝術,我願意爲國產片進軍世界影壇盡些棉薄之力!"齊聞韶一再表示完全理解,並且向李重申,對其回來拍片,國內是歡迎的、誠懇的、積極的,只因國內體制不同,辦事程序兩樣,不免需要多些時間。最後,李同意以最快速度將書面資料寄到北京,要求北京盡快作出yes or no的決定。
這次的越洋電話結束時,我看了看手錶,好傢伙,講了四十五分鍾,以RMB計,電話費約爲450元之譜,折合港紙,一千五百出頭。
類似的越洋電話,李翰祥又來過多次,求成心切,於此可見。
再度赴京
"茶舘"要開張
李翰祥從美國飛回香港 ,報紙爭相報導的,只是李大導在洛杉磯開膛破肚安然無恙的消息,誰曉得李翰祥另有秘密活動的一功,不讓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專美於前呢!
這時,李翰祥是人在香港,心在北京,繼續策劃着周總理、天安門事件的拍片事宜。爲了避人耳目,李翰祥佯稱動過心臟 大手術後不宜工作,尙需靜養。其實,他根本"靜"不下來,他正不知疲倦地在幕後進行一件很有意義的新活動!
就在這個期間 ,香港——上海,香港——北京,上海——北京,香港——美國之間的電話不斷。李翰祥雄心勃勃,已經開始招兵買馬,準備以超越當年"國聯"入台的聲勢,大擧進軍北京,大展他那精於拍攝大塲面的身手,實現他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夙願。
在此期間,筆者採納友 好人士的高見,曾不揣冒昧,給當時主持中央宣傳部的胡耀邦部長寄去一封專函,如實滙報幾個月來的種種情况,懇請胡耀邦在萬忙當中過問此事,早日給予批覆。
過了兩個多月,北京傳來了信息——周總理、天安門事件,已有國內電影廠列入選題計劃,建議李翰 祥放棄這一設想,邀請李翰祥撥冗北上,當面洽商,另選其他題材,國內一定熱烈歡迎,積極促成,密切合作。
不久,在朋友們 的安排下,李翰祥再次應邀赴京,筆者則應李翰祥之邀,從上海趕至北京。熱心此事的北京趙局長、梁先生以及其他負責人旣很關懷李翰祥的開膛破肚,又很支持李翰祥的壯志雄心。
這時,有人推薦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話劇《茶舘》(老舍編劇,焦菊隱導演)。北 京趙局長在百忙中親自陪同李翰祥觀看《茶舘》的舞台演出。散塲後,並與北京人藝的著名演員于是之、藍天野……親切交談,商討把《茶舘》搬上銀幕的設想。北京人藝看過李翰祥的某些影片,已經久仰其名;李翰祥對北京人藝也不生疏,幾位《茶舘》中的主要演員,曾是李翰祥的同學。在首都劇塲的後台,大家談笑風生,一直到次日凌晨才回到他的住地。
李翰祥在北京土生土長,富有濃郁的中 國風格和中國氣派,他對老舍先生的作品特别欣賞推崇,像膾炙人口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早就在他頭腦裏生了根,多次想讓它在銀幕上開出光輝燦爛的花朶。但是,導演希望精心拍攝的巨片,作爲在商言商的老板,却毫無興趣。英雄無用武之地。長期以來,李翰祥都陷入這樣的苦悶中,李翰祥不肯安於現狀,在電影藝術方面他企圖突破,他渴望飛翔……
選拍《茶舘》,在朋友中間, 有着不同看法。李翰祥的要好同學、著名畫家侯一民就是一位反對派。侯一民認爲,《茶舘》是一齣成功的話劇,但由於對話太多,很難拍成一部成功的電影,因爲編、導、演在舞台上展示給觀衆的許多精彩內容,在銀幕上往往得不到同樣良好的效果。很明顯,侯一民對李翰祥開"茶館",並不樂觀。
李翰祥覺得侯一民言之有理。但是,李翰祥從小熱愛老舍先生的作品,欣慕話劇大師們精湛圓熟的 表演,欣賞北京人藝特有的藝術風格,故對《茶舘》依依不捨。在一時找不到其他更好的題材之前,丁嶠建議先把《茶舘》開起來,李翰祥欣然接受了。當時,汪洋表示支持,決定在北京電影廠拍攝。經過半年的辛勤奔走,合拍的事,終於有了淸楚的眉目。
李翰祥 十分興奮,筆者和他一起坐着車子,興緻勃勃地在新北京中尋找猶有舊北京風貌的街道,爲外景塲地進行細緻的選擇。李翰祥名副其實是老北京,風貌依稀的舊北京街道,居然讓他發現了,原來就在鼓樓與鐘樓之間。李翰祥說:"這個地方,太好了,祇要稍微加些工,淸末民初的模樣就出來了。"
"行啦!你的《茶舘》就開在這兒。"我說。
"對,就是這個主意!"李斬釘截鐵地回答。
另選題材 好事常多磨
李翰祥返回香港,張羅《茶舘》的開張,筆者回到上海,等候消息。
一天,聽到日本東京的長 途電話,是李翰祥的聲音。他吿訴我,各地片商對《茶舘》都不看好,朋友們也認爲地方色彩太濃,對白多,動作少,估計有較大的局限性,很難吸引中外觀衆的興趣。李翰祥表示,他回來拍片,希望有聲有勢,一砲打响,只許成功,不能失敗,一定要拍出旣叫好又叫座的片子來,故需愼重考慮片商和朋友們的反應。李翰祥囑咐筆者馬上和北京聯繫,徵詢主管方面的態度。
此時,掌管此事的中央電 影局副局長丁嶠(現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長)正在上海,住於衡山飯店。我立即趕往衡山,拜望丁嶠局長。丁嶠,平易近人,誠懇樸實。他聽了李翰祥的電話內容之後,親切地對我說:"這個問題,應該重視,李翰祥先生的反映很重要,必須愼重考慮。李先生首次回來拍片,國內一定積極配合,力爭拍出'雙叫'影片。"
我對丁嶠說:"李導演有些担心,恐怕《茶舘》不開,對不起北京人藝的支持, 對不起許多熱心贊助的友好人士。"
"不成問題,請你轉吿李導演盡管放心,更換題材,在國內、在國外,都是常有的事,不必 介意。如果決定不拍《茶館》,我們會對北京人藝講淸楚,北京人藝會諒解的。"
接着,丁嶠希望李翰祥提出替代的題材,再行 具體磋商。
當天晚上,李翰祥又來電話,我把拜訪丁嶠的情形說了一遍。李對丁嶠局長的諒解與支持非常感謝。至於選擇什麼題 材,李翰祥提出了《我的前半生》(末代皇帝溥儀所寫),擬請國內考慮決定。
次日中午,丁嶠應邀去其老戰友嚴勵、張瑞芳家 中,我聞風而至,在嚴勵家,與丁嶠談了半個多小時,一方面轉達了李翰祥對他的謝意,一方面漫談了"末代皇帝"的改編與拍攝的問題。丁嶠表示,他日內返京,回去以後,就與有關方面硏討此事,有了消息,當即通知。
丁嶠離滬之後,我受李翰祥之托,又與徐 桑楚、齊聞韶接觸多次。這是因爲,李翰祥從北京經過上海返港時,跟上影的老徐、老齊談起過《我的前半生》。老徐說,上影已列入選題計劃,歡迎與李合作,請李執導。李翰祥當即欣然接受。由於以前有過這樣一段淵源,故與上影進行非正式的接洽。
徐、齊兩 位廠長聽說停開《茶館》,
改拍《我的前半生》,均表贊同,都希望中央把這次合拍任務交給上影,使上影有機會與李翰祥携手 合作。老徐並且接受倡議,立即選派該廠一位編劇高手,開始改編電影劇本的準備工作。
原本以爲,《我的前半生》將可緊鑼密 鼓地動起來。詎料北京方面表示,《前半生》出現的某些人,有的今天還在,尙未蓋棺論定,影片不易準確處理,建議暫不考慮《前半生》,另選其他題材。
另選什麼呢?這下子可大傷腦筋!
關於李翰祥放棄《茶館》,尙有一些從未表露過的"隱情",姑妄寫出,以饗讀者。
李翰祥在第三次北上時向我吐露,《茶館》,他看了三次,毎次看過之後,心裏都有壓抑鬱悶之感,給人感覺 是"一代不如一代"——國民黨不如軍閥,軍閥不如大淸帝國。觀衆從舞台上看到的是,滿淸統治時,人們的服裝很光彩,生活很悠閒,養花餵鳥,豐衣足食;演變到民國,帝制雖已推翻,老百姓的日子却不好過;到了國民黨時期,更是毎况日下,民不聊生。我們在漫談中覺得,老舍先生應該在《茶館》中多寫一幕,即第四幕,表現出解放後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後的人民好喜歡……有了這第四幕,觀衆才會心情舒暢,精神振奮。若改編電影,就得加上第四幕!
然而仔細一想,解放後的種種成就,經過十年"文革",已經蕩然無 存,中華兒女又陷入苦難的深淵,連《茶館》的作者,人民敬愛的作家老舍先生都含寃而死了。這第四幕,竟是國家元氣大傷,百廢待擧,如何"續貂"呢!
李翰祥深信,隨着"四人幫"的垮台,以殘暴統治人民的時代必將不再復返,中華民族將會出現國强民富的 明天。李翰祥像發誓般地對我說,到了那一天,他要拍《茶館》,他要與我一起,續貂《茶館》的第四幕,以及以後眞正繁榮富强的第五幕!
目前,選拍什麼題材呢?李翰祥在找,北京在找,上海在找……
李翰祥拍過不少歴史片,對淸史尤有比較扎實的基礎。他對一百年前,喪權辱國、毁我中華的"反面女强人"——西太后,深惡痛絕,很想系統而深刻地通過這個反面典型,揭示我國這段慘痛的近代史。
李翰祥閱讀了大量資料,深鑽苦硏,如許笑天的《滿淸十三朝》、忽庵的《西太后》、蔡東藩的《淸宮歷史演義》 、德齡的《御香縹渺錄》、李慈銘的《越漫草堂筆記》、《淸史》……他因爲忙於拍片,特委托上海電影廠編劇沈寂先生與我合作,幫他編寫《垂簾聽政》電影劇本。
沈寂和我,很快寫出《垂簾聽政》劇本第一稿。接着,又參照李翰祥的意見,加以修改,完成了《 垂》劇的第二稿。
這時,傳來了北京的信息——同意合拍《垂簾聽政》。
"合拍"成立
邁步從頭越
一九七九年七月,北京爲了適應"開放政策"的需要,成立了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香港電影演員兼導演姜南先生,受李翰祥之托,曾北上聯繫。不久,李翰祥又應邀飛京——這是第四次了。
在李翰祥抵京之前,我已先期而至。合拍公司滕洪升先生把我接到北京飯店。 中國合拍公司的史寬先生與我交換了情况,爲落實《垂簾聽政》的合拍事宜,擧行了預備會議。
根據中央文化部的安排,由長春 電影廠與李翰祥合作。在合拍公司趙偉、史寬兩位先生主持下,李翰祥與長春電影廠座談兩次,在友好互利的氣氛中,順利逹成合作攝製《垂簾聽政》的協議,雙方簽署了正式合約,並且初步規定了李與邵氏合約一滿,即進行籌備工作的具體日程。
爲了慶祝合約的 簽定,合拍公司特在北京飯店設宴致賀。出席這次晚宴的有:司徒慧敏、丁嶠、王滔江、趙冠琪、趙
偉、史寬、長影廠三位談判 代表,席間,談笑風生,十分活躍,大家頻頻向李翰祥擧杯敬酒,預祝成功!
意外變化 拍片又擱淺
在此期間,邵氏公司一再催促李翰祥續簽導演合約,李翰祥因爲另有壯志,那張合同在李手中九個月也未簽署。
李翰祥一回到香港,馬上積極籌劃資 金,挑選演員,洽購器材,未滿一個月,李翰祥第五次飛到北京,爲的是與長影廠進一步磋商合拍的有關細節。這次,筆者另外有事,未去北京,不知其詳。後來,李翰祥由京飛滬,只見他神情沮喪,很不愉快。一問之下,才知道長影廠由於經濟核算關係,無法抽出大量資金,拍攝歷史鉅片。不過合拍公司已經表示,無論如何,一定負責把《火燒圓明園》、《垂廉聽政》推上去!原來,李翰祥執導的這部影片,中央主管部門於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就正式批准了。
李翰祥吿訴我,他在邵氏的未了影片還在拍,沒時間在北京久留。合拍的 事究竟能不能搞?怎麼搞法?祇得委托筆者代勞,再去北京走一趟。
功敗垂成,自然心有不甘,我願意竭盡棉力,繼續奔走。
那是個春寒季節,筆者肩負着重托,隻身入京。合拍公司史寬先生出面接待,他對於長影的意外變化,深表遺憾和歉意。史寬囑我轉吿李翰祥先生放心,合拍公司一定負責到底,另想辦法,促成此事。
合拍公司與長影的交涉,毫無進展。合拍公司決定放棄努力 ,改與電影學院的靑年電影廠接洽。
我把這些情况,以長途電話吿訴了李翰祥。他聽了很高興,很歡迎。他說,他很歡喜和靑年 人在一起共事,希望合拍公司朝着這個方向,加快步伐。
爲了從旁促進,我每天都找史寬,一天數次催問,眞是不厭其煩。
爲了從旁促進,我又找了趙冠琪局長,請其大力推動。趙局長一直是位熱心人,對於促成此事,眞是不遺餘力。
史寬頻頻進行 活動……靑年廠的答覆是:願意與李翰祥先生合作,願意向經驗豐富的李導演學習。但是,靑年廠本身是電影學院的敎學廠,人力有限,資金缺乏,挑不起古裝鉅片的担子,所以……
觸礁了!我心急如焚,李翰祥更是急不可待!這時,李翰祥面臨着最後抉擇的關鍵 時刻,邵氏再三催其續約,李翰祥總是設法推諉,如今已經到了不能再拖的局面:要麼回到大陸拍片,要麼就與邵氏續約。何去何從?二者必居其一。
我把這個火急的信息,連夜轉吿史寬、趙偉、趙冠琪,企盼切莫功虧一簣!
然而,盡管各有關方面盡了很大的努力,合拍的具體問題,仍舊遲遲未能落實。
李翰祥等得好心焦!苦心經營了一年有餘,實在不能繼續久等了。他爲了生活, 不能不工作,要工作,就不能不與邵氏續約……
一九八〇年四月廿八日,李翰祥在别無選擇的情况下,不得不與邵氏公司續簽了 推拖多次的導演合約。
李翰祥以長途電話講起這個遺憾時表示:來日方長,但願不久的將來,能夠實現這一美好的夙願!
好事多磨,果眞不假嗎?我惋惜,我惆悵,我……
柳暗花明 出現新局面
以負責合拍工作爲己任的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沒有由於李翰祥續約邵氏而停止《垂簾聽政》的推進。趙偉、史寬兩位先生還在動腦筋,想辦法,開掘新的合作途徑。每有一些進展,趙、史兩位,或直接吿訴李翰祥,或者通過我這個媒介來傳遞信息。總之,依然保持着友好密切的接觸。事情正在逐步地向前進……
李翰祥覺得,旣然合拍的事不是一蹴就可,時間還很寬裕,正好利用這些日子,把《垂簾聽政》的劇本搞得好上加好。爲此,李翰祥 建議約請老劇作家楊村彬先生重寫一稿。合拍公司支持李的建議,由史寬和我向楊村彬表達了此意。我把某些材料以及沈寂與我合寫的電影劇本都交給楊村彬供作改寫的參考。
俗話說:心不二用。李翰祥可不然,他一方面爲邵氏執導,一方而思考着《垂簾聽政》的 一切。
經過半年多,楊村彬搞成一個改編提綱,想請李翰祥回來面談。當時,李翰祥人在邵氏,有片在身,跑不開。
一九八〇年十月底十一月初,李翰祥應邀赴京,參加榮寶齋卅周年紀念,有機會詳讀了楊村彬先生的改編提綱。李翰祥通過合拍公司,向楊村彬先生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想法,希望把劇本改得更精煉、更生動、更電影化,把他的故事大綱,寫成適合拍攝的電影劇本。
一九 八一年底,李翰祥趁拍片空隙,第六次應邀飛京,與合拍公司趙偉先生經過坦率懇切的交談,簽署了新的協議書。
台曆翻到一九 八二年春節,李翰祥去澳門拜會何賢先生,面陳擬返大陸拍攝《垂簾聽政》的宏偉計劃。三年前,何賢先生在北京故宮巧遇李翰祥時早已倡議在先,承諾在先。所以,不待李翰祥多表,何賢先生就立即說出:"冇問題,毫無條件,全力支持!
不久,在春暖花開的北 京,筆者來京洽談貿易,又見到了李翰祥。這一次,經過友好磋商,李翰祥以新崑崙影業有限公司的名義,與合拍公司的趙偉經理,簽定了合作拍片的新合約。
行啦!如今順風順水,李翰祥可以在新的藝術航道上,揚帆啓航了!
親改劇本 更上一層樓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李翰祥深知劇本優劣決定着影片的成敗。爲此,李翰祥在北京飯店閉門謝客,翻閱資料,根據歷史事實,參照 沈、蘇、楊先後所寫的劇本,重新構思,親自動筆,日夜奮戰。
李翰祥思潮泉湧,落筆如飛,興之所至,把慈禧入宮之前的大量 材料也編入劇本之中。由於內容豐富多采,越寫越多,結果發展成了兩部——《火燒圓明園》與《垂簾聽政》。據說,這兩部共有七萬字的劇本,李翰祥僅僅用了十四天就大功吿成了。
李翰祥親自動筆,重新改寫的本子送給各有關方面審閱,得到一致的肯定,普遍 的好評。中央電影局老局長陳播先生,是一位很熱誠,很踏實,富有經驗,勤於鑽硏,十分出色的領導人。他在繁忙的工作中,閱讀了中國近代史及二次鴉片戰爭的有關資料,對劇本逐塲逐鏡地進行硏究之後,給李翰祥寫了一封言之有物,洋洋萬言,熱情洋溢的信,下面,不妨摘錄信中的一些原話:
"經過你再次修改後,很高興地看到了你對原作的進一步發揮……不僅使具體內容更加豐富,而且在 藝術構思、人物形像諸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說,從分鏡頭本上,我們就已經能想像到活躍在未來銀幕上的那些生動的、成功的藝術形象。
"我們眞誠地希望,《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能成爲李先生電影藝術創作史上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李翰祥在陽光燦爛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前進着。
有關李翰祥秘密返回大陸洽談拍片的事,港、台記者爭相刺探眞情,妄圖破壞作 梗者也不乏其人。在常被追踪、屢受盤問的情况下,李翰祥一直穩如泰山守口如瓶,因爲他與合拍公司早已訂下默契:爲了在道義上對邵逸夫先生負責,維護邵氏公司應有的利益,在其爲邵氏執導的影片尙未發行放映之前,堅決不向報界發表任何消息。
劇本確定了 ,資金備足了,由全國六十多個單位組成的龐大攝製組動起來了。《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二片,在上下關懷,八方支援的熱潮中,響起攀登電影高峯的進軍號。
一九八二年八月十日,李翰祥帶領全組人馬在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莊",以無限興奮的語調 ,喊出第一聲"預備,預備,開始!"
正是:
平地一聲雷,
流言任它吹;
事實勝雄辯,
鯤鵬展翅 飛!
欲知片子拍得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蘇誠壽
57歲 現任新崑崙影業有限公司經理,北平輔仁大學經濟系畢業 。曾任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編導、製片主任。導演過《大兒女經》、《紅燈籠》、《王老五之戀》
劉曉慶(慈禧太后扮演者):
討厭慈禧.卻要演好慈禧
我小的時候最討 厭慈禧。
可是現在我要演慈禧。
我的外婆,我的爸爸媽媽都給我講過關於慈禧的故事。在我的印象中,慈禧無疑是「中國頂壞頂壞的女人」。
正因爲這種印象一直持續到今天,所以當我剛聽說要我扮演慈禧太后的時候,眞是嚇了一跳。
無論是在人間的傳說中還是在文藝作品裏,「慈禧」這兩個字總是同十惡不赦、陰險狠毒等字眼聯繫在一起。當我試完粧,穿上慈禧的衣服,大家誇獎我:簡直和眞太后一模一樣的時候,我總不免有一種憎惡的感覺。
隨着歲月的流逝,我已長大成人了。我作爲一個女人, 逐漸地揣摩人生。我已初步地悟到了愛與母性,理解到個中間的深刻的內容,並且也有了自己的定義。在我硏究慈禧的時候,我首先注意到她也是一個女人。許多問號出現在我的腦子裏:她有愛情嗎?她的愛情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她的母愛是什麼樣的?她的丈夫死了之後又將如何?她又怎麼樣才能在丈夫死後保證自己活着並且活得更好?……突然之間我豁然開朗:慈禧是一個活人,一個女人,一個具有其獨特的個性又處在特殊環境當中的女人。直覺吿訴我,她絕不是槪念的,抽象的。她有她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有她的憂愁,苦悶與追求,有她的愛情觀,子女觀,幸福觀,人生觀。
我腦海中的慈禧活了起來!她不再是靑面獠牙,猙擰可怕的了。我甚至對她寄於了 「同情」(當然,這只是演員特有的一種心理狀態)。她只不過不甘願任人宰割,而要做一個强者而已。
一想到將要由我來演出 中國銀幕上從來未出現過的靑年時代的西太后的形象,一想到將要由我來塑造出這樣一個豐富的而又多側面的有個性的人物,我由衷地感到興奮和自豪。
在事業上我一直有着好運氣,常常有好的劇本和過癮的角色擺在我的面前。此次參加《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 政》的拍攝,就是我的好運氣的又一個有力的證明。
總而言之,我遇到了一個好劇本,一個好角色,一個好的創作集體,還有, 遇到了一位傑出的導演!
才華橫溢的李翰祥先生對淸史以及對淸宮人物的深入透徹的熟悉和了解使我們折服。我意識到,他定會 對我的西太后的塑造起關鍵性的指導和幫助。能夠同這樣的導演合作,我對此片的創作前景充滿信心。
我現在是這樣地熱愛我的 角色!我要盡我所能演好她。不管她是最壞的女人也好,最好的女人也好,那都是結果。我願意把一個我所理解和我所認爲最眞實的慈禧奉獻給觀衆,而她的千秋功罪,還是讓人們自己去評說罷!
幸福的梁家輝,可憐的咸豐皇帝
(咸豐皇帝扮演者)◼️梁家輝
李翰祥 導演說:"梁家輝,你的文章應該這麼開頭——我坐在龍椅上,在大戲台壽宴羣臣,我的兒子,我的女兒坐在我的身邊,我的老婆(東、西太后)和許多妃子們坐在東暖閣內,我一邊看戲,一邊爲《中外影畫》構思文章……"
梁家輝坐在龍椅上構思,回到賓館寫稿 直至深夜三點鐘。然而,文章的開頭却是這麼寫的——
"如果說痛苦也像幸福一樣,是屬於每一個人,那麼我就是一個把痛苦當 作幸福的人。"我初担大任,飾演《火燒圓明園》及《垂簾聽政》中咸豐皇帝一角,眞是機緣、幸福與憂慮俱來。在衆多的香港演員中,可能祇有我能夠"眞實"地體驗到做"皇帝"的"艱難"。
從避暑山莊盛夏到深秋落葉瀟瀟,從故宮御花園漱芳齋到暢音閣,從 太極殿到太和殿,披星戴月於深宮之中。每天收工的時候,對着雕樑畫棟,枯藤老樹;紫禁城角樓斜掛着的明月,我總是帶着身爲"皇帝"而有的複雜心境,追思遐想,無限感慨。
"這個咸豐皇帝究竟爲至尊的中華民族帶來了什麼,留下了什麼?"
是呵!整個中華民族的這一段歷史曾經蒙受過巨大的恥辱和憂患,而處在這個動蕩歷史中的孱弱無能的政權代表,却要由我來扮演。我激動、我欣喜、我茫然、我困惑、我沉默……
眞慶幸,攝製組裏面有好導演領路,又有這麼多良師和一羣要好的伙伴,不須多久,我已經開 始相信自己,彷若眞正的走進深宮當中做"皇帝"了。但我又在懷疑自己——眼前跪滿了對"皇帝"誠惶誠恐的文臣武將,又有那麼多的艷麗嬪妃族擁在我的周圍……而面對外來侵略的危脅,作爲一國之主,却一籌莫展,反而置國難於不顧,"木蘭秋獮"倉惶逃到熱河,長吁短嘆,苟且偸安…我來演這樣的"皇帝"內心很不平靜。
我第一次拍電影,就扮演一個多病、憂慮、矛盾、昏庸的帝王。其實 我性格特别樂觀,又天性好玩,初次踏進電影圈,我何嘗不想扮演一個瀟洒、勇猛的男子漢(嘻嘻!),可是我畢竟已深深喜歡上了咸豐這個角色,因爲他反映了一個"時代",一段爲我們民族不應忘懷的歷史。他的形象會反過來激發更多的民族氣節。所以我一定要"做"好這個皇帝。
在北京期間,閒來和朋友飮茶,在咖啡廳大家對我們的光頭,都抱以十分驚奇的審視目光。"是出家人?"又沒有 那一股遁入空門的氣質……當我們把影片的情况向他們介紹的時候,借此良機,我們又結識了許多熱情的朋友。我眞是幸運,但又很不安,從他們熱情的目光之中,我深知自己的責任。
親愛的讀者,我熱愛我的民族,從香港來大陸拍戲的所見所聞,更加深了我對它 的認識,我眞正爲自己民族的偉大歷史感到自豪。當你們也看到雄偉、壯觀的故宮和驚心動魄的塲面 承德、外八廟敦厚 典雅,"大乘之閣"中近四十米高的千手千眼大佛……驚嘆之餘,你們能想像得到我們在這裏所經過的日日夜夜嗎?
這裏有激情、有溫雅,有 使人永生難忘的回憶。我相信影片能夠把這一切感覺也帶給你們。
在這養育偉大民族之土地上,咸豐皇帝是顯得多麼令人憐憫, 可悲!儘管慈禧之輩當政多年,却空虛腐敗,勉强撑持着政權,公證的歷史,終於把他們永遠的釘在恥辱柱上了。我能有此機會參予這一拍攝工作,重壓之下,同時又感覺到由衷幸福!
李導演和大家在一起,日以繼夜,快馬加鞭!我們在盡一切努力——爲不負衆望 !
謝謝你們!
大戯台
Opera stage
暢音閣大戲台,在故宮寧壽宮後面閱是樓院中,爲"三重崇樓",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三十年來暢音閣從未對外開放,《垂簾聽政》却獲許在暢音閣拍攝了咸豐壽宴羣臣,在大戲台看戲的壯觀塲面。
Changyin Pavilion, the opera stage, is inside Yueshi Court behind Ningshau Palace in Ancient Palace. It is also called the ‘Three-storeyed Building’ built in 1772. Changyin Pavilion has not been opened to the public for thirty years. But, with special permission, the scene in which the Emperor is feted with a banquet and opera on his birthday was shot here.
養心殿
"養心殿"建於明朝,雍正年間重修,康熙皇帝死後,成爲雍正皇帝的寢宮和處理政務的地方。同治皇帝登基,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就在這裏。李翰祥導演拍下了難得的垂簾聽政的塲面。
‘Yangxin Hall’ was 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refurbished in the year of Yongzheng. After the death of Emperor Kangxi, it became the place of rest and administration for Emperor Yongzheng. When Emperor Tongzhi ascended the throne, this became the cite of ‘Reign behind a Curtain’ by the two Empress Dowager. The solemn depiction of actually "reigning behind a curtain" in the film were shot here.
梓宮回鑾
Imperial funeral procession back to Beijing
咸豐皇帝死於熱河行宮,引起了淸朝這一塲你死我活、勾心鬥角的權力之爭。梓宮回鑾(即護送皇帝靈柩回北京皇宫)途中,肅順暗派殺手,慈禧早有防備。在威嚴肅穆的送靈背後,演出了驚心動魄的格殺。
皇帝靈棺由一百二十八人肩抬,護送儀杖浩浩蕩蕩,《垂簾聽政》影片,以眞實的藝術手法 ,再現了淸代這一難能一見的國喪盛况。
Emperor Xianfeng's death at the temporary palace at Rehe triggered a struggle for power in the imperial court from which only one emerged the victor. On the funeral procession to Beijing, Sushun sent assassins to attempt to kill Cixi, but the latter had anticipated this. The assassination attempt was carried out amid the solemnity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Reign behind a Curtain' realistically re-creates the extravagance of the imperial funeral ceremony. The Emperor’s coffin was borne by a funeral troop of 128 people.
登基
Enthronement
咸豐皇帝駕崩,同治皇帝繼位,李翰祥導演,借同治登基這塲戲,一個早晨,從午門到神武門,從西宮到東宮,以太和 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爲主,拍全了整座故宮的塲景。眞是蔚爲壯觀!
Emperor Tongzhi ascended to the throne after the death of Emperor Xianfeng. In the enthronement scene, director Li Hanchiang, in the span of a morning, rushed from the Wu Gate to the Shenwu Gate and from the West Palace to the East Palace in the Ancient Palace. The actual halls in which the Empress Dowager gave audiences, the Taihe, Zhonghe and Baohe Halls, were used as the film's spectacular main sets.
李翰祥導演獲獎影片年表
1958年《貂蟬》榮獲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
1959年《江山美人》榮獲第六屆最佳影片獎
1960年《後門》榮獲第七屆最佳影片獎,並獲日本文部省頒發銀鳥獎《倩女幽魂》、《楊貴妃》、《武則天》等片先後參加康城及威尼斯影展,《楊貴妃》榮獲康城影展最佳室內攝影美術獎。
1963年《梁山伯與祝 英台》榮獲"金馬獎"最佳故事片及最佳導演獎
1966年《西施》榮獲"金馬獎"最佳故事片及最佳導演獎,同年榮獲十大靑年" 金手獎"。
1969年《緹縈》榮獲"金馬獎"最佳編劇獎
1970年《乾隆下江南》榮獲"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1982年《冬暖》獲香港影評人選爲中國十大影片之一
李翰祥導演坐在"松園"寓所的獎杯叢中,面帶笑容。這是他從影以來榮獲的部份獎杯。是他的榮譽,也是社會對他電影事業的支持!金獅獎、金鑼獎、金馬獎……如果《垂簾聽政》能榮獲一九八四年"◼️◼️獎"那就太好啦!
The smiling director Li Hanchiang sitting among his many trophies in his apartment - the Golden Lion Award, the Golden Gong Award, the Golden Horse Award, just to name a few! It would be perfect if 'Reign behind a Curtain' could bring him the ◼️◼️◼️◼️ Award of 1984!
李導演北上拍片的工作房車,在香港定製,行經中國四個省份,用了近二個月的時間, 從香港開到承德。車內設備冷氣、暖氣、臥室、餐廳、厨房、洗漱間、剪接間、會議室一應俱全,設備豪華,佈置精巧,它隨同李導演東征西戰立下了汗馬功勞。
Director Li went north to shoot his film. A specially-fitted van was ordered for him from Hong Kong. Starting from Hong Kong, it took him nearly two months to arrive at Chengde, passing through four provinces on the way. The van was specifically designed and luxuriously equipped with air-conditions, a bedroom, dining-room, kitchen, toilets, an editing room and a conference. It took Li everywhere and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success of the film.
"寫意""工筆"各見長
"導演,明天——"
"明天除咱們的演員外, 再要二十四位宮女,五十太監、二十侍衞官、五百大臣、四百儀仗、四百件鹵薄、二十四匹馬……哎,有大象沒有?午門外是應該有寶象的,要能弄到大象可太帶勁了。"
"人、馬都準備好了,象……國內拍戲的大象都在西雙版納租的,恐怕一時辦不到。"
"我還是希望想想辦法,如果這兒實在不行,咱們就到泰國去拍……"
李導演就是這樣。此次回內地拍片有如魚入江河、龍入大 海,這樣好的景地、若多奇珍異寶、各界如此熱情地支持——眞可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李導演於是這一躍一飛,不斷的"大手筆"一番,可眞夠我們這些助手們一嗆。但也難說,正如他講:"你們付了辛苦,我一定在片子上體現出來。"看到樣片上旗幟如林、人馬簇擁,充滿畫面叩倒的羣臣,上下幾層寺院中進香的儀仗隊伍,大家都覺到那上邊有自己的一分辛勞,心中倍覺快慰。李導演的大手筆"大寫意"盡人皆知,殊不知他的"工筆"也很見長。用他的話講:"大場面好拍,玩道具唄,有人有物,東挪西借,一千人我可以拍出上萬人的效果來,可一部戲不能光看場面,還是要把戲拍出來。"拍大場面的藝術創作,當然不像李導演講得那般輕巧。談到拍戲
對每一場戲從結構、鏡頭構思、現場處理到指導演員的表演,李導演都獨具匠心,恰到好處。在故宮漱芳齋拍八十六場戲,一進齋室,導演爲了難——室內一切陳設都有别於其他殿內——太"民國"氣息了。漱芳齋內又有個小戲台,在這兒讓東、西二位太后見恭王商議辛酉政變之事不免欠缺,現換場所又來不及。只見他三看兩瞅,命令全組先拍院內戲,又對我和美工師提出改裝要求。第二天你再來此,一定會感到氣息全然改觀了——室內的小戲台改成了靈堂(咸豐的喪期),東花隔窗下支起了暖炕、兩座藍色的寶座一放,再加上導演親自選來的靑花瓷器,立時給人一種肅穆莊嚴之感。
恭王與兩宮太后見面,我本設想:此見面於戲中是款曲相通共同對付八大臣,是互 相探求的過程,見面應是有幾分緊張的。可導演一上來就要求三位演員激情飽滿地來演這一見,兩宮太后受了那麼多委曲,期待着恭王來,能有個親人來講講心裏話,早定大計。恭王拜謁過死去的咸豐,咸豐又不許他親王秉政,叔嫂一見,都强忍熱淚,恭王雙膝跪倒,西太后輕沾淚眼說:"站着說話吧。"開拍了,只見恭王疾步走入,立定,抬眼看見兩宮太后,扮演東太后的陳燁雙手捂面哭了起來,扮演西太后的劉曉慶二目圓睜,這雙眼睛裏有多少期待、多少委曲,熱淚充滿眼眶……現場的工作人員一起沉浸在這令人激動的氣氛中。演員完成的好,更好的是導演。由於一種按捺不住的欽佩之感,我走過去對劉曉慶講:"這樣一開頭兒,整場戲的基調就大不相同了。"
再說拍第九十九場戲——西太后接到董元醇的奏折要垂簾聽政,八大臣寫旨駁斥,西太后當面質問,八大臣竟當面頂撞。回到後宮,東 太后勸西太后忍了吧,西太后忍辱負重,行韜諱之計,在駁斥的御旨上蓋了同道堂印記。在拍蓋印這個鏡頭劉曉慶的特寫時,導演沉
吟了一會說:"當着八大臣沒有傾瀉的情感,在這一蓋印之中,要全部傾瀉出來。"劉曉慶表演了一次。李導演照樣停了一會,像在思索什麼——不,此時他是回到了淸朝,在經歷着此時此刻的事件。"好,這樣,一隻手按下去以後,再加上一隻手,頭稍側,不要正眼看印,當蓋完時,雙手一抬,我要求你眼淚這時'刷'地一下落下來。"'刷'的一下?談何容易。可劉曉慶說:"知道了。"又試了一遍戲,導演說:"不錯,我要求妳再激動一些,按下去時似乎在用刀殺這些大臣,把他們都殺死!來,你看我……"李導演親自示範起來,只見他滿臉漲紅,手和臉上的肌肉都抽動起來,死命將印蓋下,當他把手一抬,眼淚眞的'刷'地一下流了下來。在場的人互相以目光投來讚譽的信息。我見導演這樣激動,便打趣地說:"又迎風流淚了。"(李導演幾十年不住北方,此次到京,小時候落下的迎風流淚的毛病又犯了。)李導演說:"哪裏,我這可不是迎風流淚,演這一個鏡頭要犯心臓病的。"再看劉曉慶,她在導演的啟發下已經完全達到了"我就是"的境界,她說:"導演,拍吧。"導演見她信心十足,便下令實拍,一聲"開麥拉",靜寂的現場似乎可以聽到曉慶那屛然心聲,她那側頭斜視的眼光中充滿屈辱與仇恨,顫抖的嘴唇,緊咬的牙關傾聽着無聲的詛咒,充滿血絲的眼睛積滿淚水,當把手一抬,似覺得她完全癱倒一般,兩行熱淚奪眶而出,精采極了。"OK"。導演平靜地說了一聲。
時過半年,《垂簾聽政》接近拍完,李大 導像叱咤風雲的將領,指揮着銀幕這三度空間裏的戰鬥,;又像是畫家,將心與智慧塗染到每個畫格,待影片與你見面時,你會同意我的鑒賞的———"寫意""工筆"各到好處。
ロ許同鈞(副導演)
"東太后"回宮視察
ロ陳燁(慈安太后扮演者)
一想到給《垂簾聽政》 特刊寫文章,就有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感,我願意寫上幾段子,爲我們的"特刊"助興!
東太后回宮視察
爲了明天要拍攝咸豐皇帝慶壽一場戲,我特地趕到現場觀察環境。當我登上故宮暢音閣大戲台的最高層時,一大片宮殿、亭台、樓閣在蔚藍的天空下盡收眼底,更顯得壯觀美麗。"這兒全是東宮的,你看比西宮的地盤要大一些。""那是給皇后接露水的平台。"工作人員熱情地介紹着。看着這些宏偉的建築,作爲一個中國人,我感到自豪。一種衝動在迫使我要立刻下去,到各宮殿去走走看看。"這一片全是我的!"秉性溫和的東太后此時也被强烈的佔有欲所激動着;在扮演記事房太監陳勝文和六額駙景壽的演員的陪同下,我們首先進了中翠宮。"歡迎東宮娘娘回宮來視察!"門口的工作人員客氣地招呼着,我以一個"主人"的身份詢問着宮內的一些情況;"以前是怎樣的、派什麼用場、這樣東西爲什麼一定要放在這,而不放在那兒?""這把大椅子還是不要讓人摸,否則會減少壽命的。"……。當我在穿越宮殿間的院子時,一陣凄涼失寵感,再次油然而生。當年皇帝在世時,雖對東太后尊敬,却並不愛她,可現在:東邊與西邊比較起來還是顯得沒有那麼門庭若市。有什麼辦法呢?只能再忍辱負重了。
窩窩頭中見生活
"啊,東西太后又回仿膳來了!"在服務員驚喜的話語聲中,我們步入全國唯一能製作當年慈禧用膳的仿膳。我邊走邊目不應暇地看着周圍精工細雕的建築和極有學問的對聯橫匾。顯然我這位"上海來的東太后"是不常到此地的。仿膳的服務員們並沒有因爲這位對故宮仍感生疏的"東太后"而見笑,而是熱情地把我們請到了雅座上,因爲他們早已知道了《垂簾聽政》在北京拍攝的消息。
"我知道你們一定要想嘗嘗這個。"一位年輕姑娘說着端上來一盤黃燦 燦的栗子麵窩窩頭。"太好了,讓我先來嘗一個。"剛想動手,只聽劉曉慶說:"慢着,皇后不能先吃,還是讓使女雙喜先嘗嘗有沒有毒吧。""願爲老佛爺們効勞、盡忠!"閻靑露出機靈的笑容,伸手往嘴裏塞了一個窩頭,還沒等她嚥下,我們兩個早已是迫不及待了。
這不是夢
直到我們一同走上養心殿的台階,東西太后互相看着,還在異口同聲地說着:"還是你的衣服好看!……"穿着華貴的朝服,想着兩個年輕女人就要掌握朝政大權,繼承大行皇帝的遺業,不由得在莊嚴的臉頰上顯得有些激動。我和曉慶坐在寶座上,當黃簾在我們面前垂下,同治小皇帝在前,所有的文武百官、大臣們統統都給我們跪着叩頭請安,慶賀小皇帝登基、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時,"感覺怎麼樣?"我輕輕地問曉慶,"好極了,你呢?""死也瞑目了。"大家不要誤會,這並不是戲裏的台詞,而是演員劉曉慶和陳燁之間的一段交流。幸虧李導演當時沒發現,要不又該說我們走神了呢!……
親愛的讀者們,爲了讓《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 》這兩部片子,早一天同國內外的廣大觀衆見面,我們攝製組的每一個人都在夜以繼日地奮鬥着。明天還要起早化粧呢,我的小段子就結束了吧。
上下關懷 八方支援
——《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拍攝散記
ロ蘇誠 壽(新崑崙影業有限公司經理)
話說1982年8月10日李翰祥在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開鏡以來,祇見他率領全組人馬,轉戰在避暑山莊的綏成殿、烟波玫爽殿外八廟、故宮的太和殿、坤寧宮、養心殿、暢音閣、頤和園排雲殿、北海、天壇、碧雲寺、臥佛寺……等等拍攝場地。以他那兼有繪畫表演以及攝影才華的嫻熟的導演手法,確定人物造型、設計佈景、選取鏡位、佈置陳設、指導表演,眞是擧重若輕,才大心細,手揮目送,點鐵成金。看過樣片的人都說,李翰祥導出來的鏡頭,多彩而不單一,立體而不平面,他總有神來之筆,決不落入前人窠臼。請看,他用濃墨重彩展現淸宮風貌的歷史長卷,多麼逼眞精細,韻味無窮,使人看了,如飮醇酒濃郁甘香,莫不陶醉。
來自國內外的熱心朋友們常常要向李翰祥提出一個問題:許多拍攝場景,國家都列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不可踰越的"禁區", 你却爲什麼可以登殿入閣,任意取景拍攝?
李翰祥的回答很簡單,只有八個字,這就是:"上下關懷,八方支援!"
事實確是如此。在整個拍攝過程中,"上下關懷,八方支援",係一根紅綫,貫串在所有工作中的始終:
——經過多方面積極推薦, 李翰祥選中了北影的劉曉慶扮演西太后、北影的項堃扮演肅順,上影的陳燁扮演東太后,上海歌劇院的周潔扮演麗妃,還有北京靑藝的王培、王僮、張鐵林、李岩……等人。電影學院、北影廠、上影廠、靑年藝術劇院等所在單位的領導汪洋、徐桑楚、吳雪等人一聽說,馬上OK,答應借用;
——李翰祥最後寫出拍攝的劇本以後,送到史學界權威、淸史專家戴怡、王道成、溥杰、朱家溍、吳空……手 中。這些極其繁忙的學術界名人,認眞披閱,悉心硏究,在劇本內寫上密密麻麻的批註,並且擧行多次座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提出不少眞知灼見,改正並豐富了劇本內容;
——李翰祥要在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頤和園、遵化東陵等古蹟進行實景拍攝。合 拍公司一個報吿上去,國家領導人胡耀邦、李先念親自批交國家文物局大力協助;
——李翰祥要成千上萬的羣衆演員,合拍公司 又一個報吿上去,解放軍部隊系統的領導人也是親自批覆,下令部隊無條件支援。祇見得,威武英姿的戰士,個個脫下軍裝,剃光了頭,換上淸朝官服,頂戴花翎;
——李翰祥要數以百計的馬匹,內蒙馬術隊、部隊騎兵,克服長途運輸的種種困難,依時開到北京和 內蒙的拍攝現場;
——在避暑山莊時,承德市范副市長親自掛帥,組成一個包括文物局、外事辦公室、國際旅行社、電業局、公 安消防局的領導班子,配合攝製組,協助有關拍攝工作。需要照明用電,電業局的技工連夜奮戰架設綫路,保証不誤拍攝;需要保証現場安全,公安局派出大批警察、消防隊派出滅火車,跟隨攝製組左右,寸步不離,出色地完成安全保衞任務;避暑山莊的全體職工,則是有求必應,給予種種方便;尤其値得特别提出的是,承德市國際旅行社李瑞崑先生,天天都是從早到晚跟在李翰祥的身邊,旣協助拍攝工作,又照顧日常生活,厚誼隆情,確實可感;
——在北京故宮時,院長孫覺、許里等人特地召開專門會議硏究佈署,派出以辦公室 主任王金福爲首的工作組,不辭辛勞地親臨各個現場協助拍攝;
——在遵化東陵時,誠懇樸實的于善浦副所長成了攝製組的義務 顧問,他以淵博的有關東陵的歷史知識,向我們作了生動的介紹,熱情地指導我們拍攝;
——尤其在攝製組的組成上面,得到北 京電影學院靑年製片廠北京歌舞團、農影廠、新影廠、北京洗印廠……的協助,各單位選派專人,建立了由60多個單位一百餘人組成的龐大的攝製組; 廠廠廠
——此外,還有許許多多幕後的關心者,愛護者以各種方式協助攝製組做了大量的重要的工作;
——當《火》、《垂》兩片由於場面宏大,製作費用超出預算時,國家領導人在日理萬機中,竟親自過問,下達指示,增撥了巨額的製作費,使得李翰祥可以在導演藝術上面隨心所欲,盡情發揮,不受資金短絀的束縛。
——爲了快速完成,加緊搶拍,北影廠、八一 廠積極支援,組成兵分三路的攝製大軍,分赴內蒙、居庸關等地拍攝;
——爲了影片配樂,上海音樂學院、上海芭蕾舞團、上海 技術廠莫不優先安排,盡力協助;
凡此種種,不是足以顯示出"上下關懷,八方支援"的具體情況嗎?!李翰祥沾沾自喜地說: 這是他從影卅五年來最大的榮幸,也是對他的有力鞭策和親切鼓舞,他要通過作者之筆,向上下左右關懷支持他實現宿願的領導人、朋友們,特别是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的全體同人謹致崇高的敬禮和衷心的謝意!
拍電影,不是輕而易擧的事;同時拍攝像《火》、 《垂》這樣兩部前所未有的宮闈鉅片,更是一件複雜艱巨的工作。要想勝利完成這樣兩部鉅片,要有披荆斬棘的勇氣,要有志同道合與併肩跨步的戰友,要有一股百折不撓的儍勁與靭性,而作爲導演的李翰祥,恰巧得天獨厚,具備了這些優越的條件。値得慶幸的是,通過全組成員的辛勤耕耘,已經取得了頗堪歡欣的收獲——暑假期間,《火燒圓明園》與《垂簾聽政》將先後在國內外奉獻給廣大的親愛觀衆。
我們期待着來自中外觀衆的批評與指導!我們感謝中外觀衆的關心與愛護!
主要演員
慈禧扮演者:劉曉慶
女 三十一歲 四川人
曾任成都軍區文工團話劇隊演員,現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演員。
著名女演員,曾參加演出影片《南海長城》、《小花》、《瞧這一家 子》、《原野》、《潛網》、《心靈深處》等。
慈禧:
那拉氏,祖居葉赫,故稱葉赫那拉氏(那拉譯英語是太陽之意。葉赫是吉林近處長白山麓的河流)。生於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鑲藍旗滿州人。(本劇中15至27歲)父惠征安徽寧廣道。
叔父惠 端:原任郎中(慈禧入宮前,閒散,因慈禧故封爲郎中)。
弟:照祥:原任公爵。
桂祥:頭等侍衞。
佛佑:頭等 侍衞。
妹:爲醇郡王福晋。
咸豐二年(1852)五月初九進宮,封爲蘭貴人,咸豐四年晋封爲懿嬪,咸豐六年三月生穆宗顯帝載淳,晋封爲懿妃,第二年又晋封爲懿貴妃,咸豐十一年(1861)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載淳繼承皇位,被尊爲母后皇太后。同年九月被尊爲慈禧太后後,因住於西六宮之儲秀宮,又稱西太后。諡: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
咸豐扮演者:梁 家輝
香港演員
香港無線電視台第十二期藝員。
文宗:
奕詝,宣宗第四子,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生。二十六年,用立儲家法,書名緘藏。三十年正月丁未,宣宗不豫,宣召大臣硃筆,立爲皇太子,宣宗崩,巳未,上即位,頒昭覃恩,以明年爲咸豐元年。十年,八月癸亥,英法聯軍至通州,命恭親王奕訴爲欽差大臣,辦理撫局,己巳上幸欄,自圓明園啟鑾,丁丑上駐驛避暑山莊。
辛丑,上不豫,壬寅上大漸,召王大臣承寫硃諭,立皇長子爲皇太子。癸卯,上崩於行宮,年三十 一歲。十月奉移梓宮至京。十二月,恭上尊諡,文宗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仁寬敏顯皇帝,同治四年九月葬定陵。
本劇中由二十歲始至三十一歲,英俊、飄逸,但文弱善嫉,因在位十一年中,內攘外患,國事日繁,體力不支,精神困擾,故寄情於聲色管絃之中。
慈安扮演者:陳燁
女 二十六歲 上海人
現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演員
曾參加拍攝影片《難忘的戰鬥》、《刀光虎影》、《這不是誤會》等。
慈安:
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廣西右江道穆阿女,事文宗潛邸。咸豐二年封貞嬪、晋貞貴妃,立爲皇后。十年,從幸熱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繼位,尊爲皇太后。這時孝欽、孝貞兩宮並尊,詔旨稱「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以别之。十一月乙酉朔,上奉兩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光緖七年三月壬申(初七)崩,年四十五歲,葬東普祥峪之定東陵。諡:慈安端康裕慶昭和莊敬皇太后。
本劇中十五至二十五歲,忠厚、慈祥。
載淳扮演者:張樹義
男 十一歲 北京人
現是北京小學生
載淳:
大阿哥,穆宗毅皇帝。國號同治,與普通孩子無大分别。但從小就被例在皇帝的模子裏受皇室敎養,養成茶來張手,飯來張口的習慣,養尊處優,不可一世的稟性,加以兩宮垂簾,母后尊權,他坐在龍椅上,只是聾子的耳朶,擺設而已。
載垣扮演者:王憧
男 55歲 北京人 (曾用名:王家寯)
1944年 四川江安戲劇專科學校
1947年 南京國立劇專
1948年 香港永華公司《山河淚》埸記
1950年2月 返回內地, 廣州華南電影製片廠南影劇團
1950年4月——今中國靑年藝術劇院演員
曾在《陰謀與愛情》《最後一幕》《費加羅婚姻》等劇中扮演主要角色
曾參加拍攝影片《巨瀾》、《花枝悄》、《鄰居》。
載垣:
四十六歲,嘉慶三十八年八月二 十六日生(本劇由三十五歲起)。父奕勛、曾祖爲怡賢王允祥、康熙之第十三子。事宣宗,命在御前行走,受顧命,文宗即位,歷左宗正、宗令,領侍衞大臣。咸豐八年,賜紫禁城內肩輿,載垣與鄭王端華弟肅順,皆爲上所倚,相結,權勢日張,十年正月,萬春節賜杏黃端罩,十一年七月文宗崩,議殊死,賜自盡。
端華扮演者:王培
男 56歲 北京人
1945年 畢業於北京影藝學院, 後任華北電彩公司演員。
以後曾在《中國劇藝社》、《友聯劇社》、《藝光劇團》等戲劇團體任演員。
曾在《雷雨》、《日出》、《蛻變》、《夜店》、《茶花女》、《淸宮外傳》等多齣話劇中扮演主要角色,曾導演話劇《曙光》、《權與法》、《重任》。
曾拍攝演出影片有《早春二月》、《南征北戰》、《風暴》、《知音》、《鄰居》
端華:
五十五歲,嘉慶二十九 年十月初十日生(本劇由四十四歲起)。
鄭親王烏爾恭阿子,肅順四兄,授御前大臣,宣宗崩,受顧命,文宗即位,迭命爲閱兵 大臣,右宗正,京師戎嚴,令督察巡防。文宗崩,再受顧命,與怡親王載垣及肅順等並號「贊襄政務大臣」。穆宗還京師,深責端華等專擅拔扈罪,端華坐賜死,爵降不入八分輔國公。
肅順扮演者:項堃
男 68歲
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圑演員國內著 名演員
曾參加拍攝影片《南征北戰》、《烈火中永生》、《佩劍將軍》、《潛網》等。
肅順:
宗室(注:歷代皇 族的名稱,淸代制度,顯祖努爾哈赤之又塔克世的直系子孫始得稱爲宗室,因其繫金黃色帶子,俗稱黃帶子)。字雨亭。年四十六歲,嘉慶三十八年十月初八日生(本劇由三十五歲起)。鄭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道光中,考封三等輔國公,授委散秩大臣,文宗即位,擢內閣學士,兼副都統,護軍統領,鑾儀使,以其敢任事,漸嚮用。咸豐四年,授御前侍衞,遷工部侍郎,歷任禮部、戶部。十一年七月,上疾大漸,召順及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入見,並顧命肅順以贊稟政務,多所專擅,故兩宮回鑾後,命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環逮之於密雲,咆哮不服械擊,下俯獄,見載垣、端華已先在,叱曰:「早從我言何至今日?」載垣咎肅順曰:「吾罪皆聽汝言成池。」肅順一向主張嚴刑峻法,以求起積弊於衰糜之世,故而,攬權立威,數興大獄,輿論久不平,奏減八旗餉,尤府怨,加以稟性暴躁,剛愎自用,略一得志,即喜怒形之於色,飛揚拔扈,咸豐十一年斬於市。
景壽扮演者:呂世平
男 三十八歲 北京人
1966年畢業於北京藝術學院話劇表演系,現任北京文工團話劇隊演員。
曾在影片《新的開始》中參加演出。
景壽:
六額駙,奕澝的妹夫,爲人木訥寡言。約三十四、五歲,亦爲八個贊襄政務的顧命大臣之一。
穆蔭 扮演者:沈衞國
男 二十九歲
中央電視台文藝部工作人員,曾參加拍攝電視劇《繼母》等。
穆蔭:
字淸軒 ,托和洛氏,滿州正白旗人,四十八歲,嘉慶三十六年十月十三日生。官學生,考授內閣中,充軍機京章,遷侍讀十年,命偕怡親王載垣赴通州,與英法軍議和,不偕,却擒諸首,獲巴夏禮送京。敵軍益逼,詔斥辦理不善,撤回扈從熱河。十一年文宗崩,偕肅順等同受顧命贊政務。十月,職同治三年,歿於家。
匡源扮演者:王運庭
男 五十二歲
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委文工團話 劇隊演員。
曾參加拍攝電視劇《買電視》等。
匡源:
字鶴泉,山東膠州人。道光二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注:淸 代制度,翰林院設庶常館,選進士之優於學書法者,入館學習,稱爲庶吉士)。授編修,累官吏部侍郎。咸豐八年入直軍機,罷官後淸貧,主講濟南東源書院以終。
杜翰扮演者:兪立文
男 四十五歲 北京人
1956—1960年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
現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演員,曾參加演出影片《兵臨城下》、《黨的女兒》、《靑年魯班》、《大河奔流》、《誘捕之後》等。
杜翰:
父杜受田爲奕詝帝師傅,道光進士。從幸熱河爲軍機大臣,與肅順、載垣、端華等因受顧命並號贊襄政務大臣。
本劇中五十歲。
焦佑瀛扮演者:孟洋
男 三十七歲
畢業於天津市戲曲學校
現任承德市京劇團演員
焦佑瀛:
字桂樵。四十七、八歲,直棣天津人。道光十九年擧人,考授內閣中書,充軍機京章。累遷光祿寺少卿,咸豐十 年,命赴天津靜海諸縣治團鍊,召回從幸熱河,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尤諂事肅順,諸詔旨多出其手。
恭親王扮演者:張鐵 林
男 二十六歲
1973年 陝西農村插隊務農
1977年 西安工廠工人
1978—1982年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現任天津電視台電視劇團演員。
曾參加演出影片《夜上海》(與香港合拍),主演電視劇《有一個靑年》獲80年優秀電視劇 一等獎。
恭親王:
奕訴(本劇由二十九至三十歲)。道光年十一月二十日生,宣宗第六子,與文宗同在書肄武事,共制槍法二八式,刀法十八式,宣宗賜以名,槍法曰:「棣華協力」,刀法曰:「寶鍔宣威」並以白虹刀賜奕訴。文宗即位,封爲恭親王,咸豐二年四月,分府,命乃在內廷行走,十年八月,英法兵逼京師,上命怡親王載垣,尙書穆蔭與議和,誘執英使巴夏禮,與戰,出師不利,文宗幸熱河,召回載垣,穆蔭授王欽差大臣,便宜行事全權大臣,王出駐長生店,奏請筋統兵大臣激勵民心,克勤郡王慶惠等奏釋巴夏禮,王入城議和,英法兵焚圓明園。王入城議和,定約,悉從英法人所請,奏請降旨宣示,並自請議處,上諭曰:「恭親王辦理撫局,本屬不易,深諒苦衷,毋庸議處。」十一年七月十七日,文宗崩,王請奔赴,兩太后召見,諭以贊襄政王大臣載垣、端華、肅順等擅政狀,穆宗侍兩太后,奉文宗喪還京師,遣黜載垣等,授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命王爵世襲,食親王雙俸。
光緖二年四月薨,年六十七 歲,諡曰:「忠」。
巍峩之太和殿前,旗纙傘扇,金瓜𨬓斧,爲林而立,儀仗人馬,嚴整森嚴,文武百官, 匍伏殿前,於中和韶樂,丹陛大樂聲中,行其三拜九叩之禮,……此乃淸室第十代皇帝——年僅六歳的幼主舉行登基大典,而這塲淸宮丑劇之幕後操縱者,即係赫赫有名之近代女强人——名曰慈禧之西太后也。
慈禧出身官門,頗具姿色,能說會唱,尤工心計,於咸 豐皇帝選秀女時以玉蘭之名入宮,頗爲成咸豐睛眛。但因玉蘭姓之叶赫那拉,與努爾哈赤素有世仇而未蒙尋幸。兼以要臣肅順屢進讒言,而使玉蘭於選后時落第。大婚之日,宫庭內外,喜氣盈盈,唯有玉蘭旣妒且恨,愁思不已。
其後,皇后久久不孕,咸豐轉寵淸麗 脫俗,擅長舞藝之麗妃,但麗妃產下一女,咸豐好不掃興,玉蘭則暗自欣喜。
一日,於圓明園中,玉蘭濃粧艷抹,繾綣徘徊,百 無聊賴之際,忽報咸豐御駕經過,玉蘭乃以哀怨纏綿之歌曲,引來咸豐的寵幸。
此後,玉蘭常伴咸豐駕前,奕棋,習字,批閱奏 章,深得咸豐喜愛,乃册封爲懿嬪。未及一年,懿嬪育得一子,咸豐大喜望外,晋封爲懿妃。從此,咸豐沉溺宮闈之樂,竟以"嗣世有後,天下太平"自慰。
其實,全國幷不太平,內有捻軍,太平軍紛紛揭竿而起,外有英法帝國主義者以"亞羅號事件","馬神父 被殺事件"爲借口,舉兵進犯廣州,幷陳艦天津大沽口,包脅京畿。在內忧外患交迫下,滿淸朝廷一片慌亂。宮內衆說紛紜,主戰,主和,主進,主留者,莫衷一是。城鄕百姓,惶恐不安,怨聲載道。
以肅順爲首者力諫咸豐以"秋獮"爲名,携皇室赴熱河行宮避難 ;以恭親王奕訴爲首者諫阻棄京出走;正爭論不休時,懿貴妃越百挺出,面斥肅順不當,力除迎戰洋兵之必要與可能。咸豐舉棋不定,終令僧格林沁親王之騎兵與英法聯軍大戰於京郊八里橋。淸軍不幸敗北,洋兵逼近京師。咸豐帶領后妃肅順等愴惶出逃,勅命恭親王留京辦理政局。
咸豐偏安熱河行宮,猷自尋歡作樂,不理京師百姓橫遭英法聯軍踐踏之苦。
洋兵於京郊謝莊殺人毀村之際,獵戶馮三寶及其女兒馮婉貞英勇抗禦,嚴征洋兵暴行。卒以寡不敵衆,壯烈犧牲。
英法聯軍追至圓明園,以捜園爲名,行搶劫之實。 園內守臣文豐文子奮力拼搏,身投福海殉國。聯軍官兵肆行搶掠,園內珍寶,古玩,字畫,均被劫持一空。英法聯軍首領爲毀屍滅証,意將舉世聞名之"萬園之園"付之一炬,以兵臨城下之勢,威脅淸室訂下喪權辱國之約。
The Burning of the Imperial Palace
The grand Taihe Hall, resplendent with ceremonial flags and banners, bears witness to the proceedings as court officials, under the vigilant eyes of imperial guards, prostrate themselves while imperial court music fills the air. They are performing the kowtow rite during the enthronement ceremony for the tenth emperor of the Ching Dynasty - a six-year-old. The mastermind behind this court scene is the well-known Empress Dowager, Cixi - a woman of extraordinary power in modern history.
Cixi comes from a family of officials. Endowed with beauty, she is at the same time a refined lady well-versed in song but also a shrewd and calculating one. She, then known as Yulan, is chosen by the Emperor Xianfeng to grace his court. But because her family has been having a long-standing feud with the royal family, she is thus not particularly favoured by the Emperor. On top of that, the most influential official, Sushun, often speaks ill of her. She is eventually not chosen to be Empress. The whole world rejoices on the day of the royal wedding, but the unhappy Yulan alone is filled with hate and jealousy. However, because the Empress is not able to produce an heir, Xianfeng turns to Lady Li, a pretty woman and skilful dancer. But Lady Li gives birth to a girl, to the disappointment of Xianfeng but the secret delight of Yulan.
One day in Yuanming Palace, Yulan, in her best array, is whiling her time away in boredom when she hears of the sudden royal visit to the place. She manages to win the heart of Xianfeng by singing a song of lingering sadness.
Henceforth, Yulan could often be found in the Emperor's presence while he is playing chess, practising calligraphy or correcting reports. She is given the title Lady-in-waiting Ji. From that time on, Xianfeng indulges in the pleasures of the court and consoles himself with the thought that the world would be at peace now that he has an heir.
In reality, the kindgom is threatened internally by the Taiping rebels and Nien bandits, and externally by the British and French imperialists, who, using the ‘Yaluo Incident’ and ‘The murder of Rev. Ma’ as excuses, attack Guangzhou and deploy their battleships in Tianjin’s Dagukou Harbour, directly threatening the capital. The Manchu court is thrown into a state of turmoil. Some officials are for war, others for peace; some want to defend the capital, others want to desert it. The fearful and despairing cries of the common folk rent the air as the situation comes to a head.
The group of officials headed by Sushun strongly advise Xianfeng to spirit the royal family away to the Rehe temporary Palace, under the pretence of going on an autumnal hunt. The gorup led by Prince Consort Yixin is firmly against the desertion of the capital. Lady Ji comes forth to settle the dispute. She belittles Sushun's advice to his face and is all for war against the foreign invaders. Xianfeng, torn between two alternatives, finally orders Prince Consort Senggelinqin’s cavalry to fight the united armies of Britain and France at Baliqiao on the outskirts of the capital. Xianfeng, together with his empresses, concubines and Sushun, escape headlong from the palace, ordering Prince Consort Yixin to stay behind to meet the invaders.
Xianfeng takes refuge in the Rehe temporary palace, but still spends his days in pleasure, unconcerned about the common folk who are being callously maltreated by the foreign armies.
While the invaders are burning down the Xie village and slaughtering the villagers on the outskirts of the capital, a hunter Feng Sanbao and his daughter Feng Wanzhen bravely resist the invaders and make them pay dearly in blood for their outrageous deeds. But they are hopelessly outnumbered and heroically sacrifice their lives in the end.
The united armies of Britain and France push their way to Yuanming Palace and, under the pretext of searching the Palace, begin their plunder. Palace guardians Wenfeng and his son try in vain to stop them and drown themselves in Fuhai. The foreign armies wantonly ransack the Palace, plundering untold treasures in antiques, jewels, paintings and calligraphy. To wipe out the evidence of their plunder, the British and French leaders set fire to the world-famous ‘Palace of all Palaces’ and force the Ching Dynasty to sign a humiliating treaty at gunpoint.
本事
譽稱"萬園之園",豪華遠勝法國凡爾賽宮之北京圓明園橫遭英法聯軍焚燬以後,淸王朝於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九月廿二日,與英法簽訂不平等條約五十六條,此時,百業凋蔽,民不聊生,城鄕民衆不甘飢寒交迫,太平軍、捻軍紛紛揭竿而起,大好河山,瘡夷滿目。面對外患內憂,不盡悽楚之形勢下,咸豐皇帝已成驚弓之鳥,不敢回鑾北京,依然蜷伏於承徳避暑山莊,過其驕奢的避難生活。
咸豐迷戀淸麗脫俗之麗妃,往往徹夜貪歡,以色解愁,太醫屢勸淸心靜養,均 不予理會。皇后宅心仁厚,亦無可奈何。被冷落之懿貴妃則醋海生波,旣妒且恨。
咸豐大壽之日,唱戲慶賀。在鑼鼓喧天聲中, 咸豐腹瀉不止。繼則大量咯血,一病不起,竟於咸豐十一年(1861年)七月十七日,以卅一歲的靑年,崩駕於熱河行宮。
彌留前 ,以肅順爲首之軍機大臣深恐太子年幼登基,懿貴妃恃子而驕,特奏請咸豐效法漢武帝之勾戈故事,先殺生母懿貴妃,後立年方六歲的太子戴淳。咸豐未納此議,召見戴淳入宮,口諭肅順等人盡心輔弼,贊襄一切政務,是爲八名顧命大臣。
與此同時,咸豐將內有詔 書之錦盒恩賜皇后,勅令凡對皇后無禮者即予治裁。另賜"同道堂"印予懿貴妃,囑其與皇后同道,同心協力,輔導幼主。
淸廷 大辦國喪之際,正是皇朝權力之爭趨於激化之時。善良軟弱之慈安太后,在野心勃勃之慈禧太后的慫恿支配下,與恭親王奕訴結成一方,飛揚跋扈,意欲大權獨攬。肅順則與其他顧命大臣結成另一方,從而展開錯綜尖銳之暗鬥與明爭。
御史董元淳秉承兩太后及恭親 王之意,呈上"太后垂簾,親王秉政"奏摺。肅順對此豈肯容忍,立即針鋒相對,昭發上諭,痛斥董御史"莠言亂政"。雙方互不相讓,各自密謀對付之策。
梓宮回鑾北京途中,肅順暗遣刺客,陰謀殺害慈禧。慈禧早有預防,並得獵戶女兒馮婉貞之助,倖免於難。 肅順反被恭親王所派之醇郡王擒獲,控以護送梓宮,私帶妾室,該當割罪。
辛酉年十月九日,舉行六歲幼主登基大典,國號同治 。顧命八大臣中,肅順被斬,戴垣、端華被迫自盡,其餘五人發配充軍。恭親王被封爲議政王。於是,兩宮垂簾,親王議政,這一"辛酉政變",是爲"垂簾聽政"之始。
《垂簾聽政》片名,爲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之弟——溥杰親筆題書
Synopsis
More sumptuous than Versailles, Yuanming Palace, the ‘Palace of all Palaces’, was set ablaze by the combined armies of France and Britain. Consequently, on 22nd September, 1860 the Ching Dynasty was forced to sign a treaty to the tune of 56 unfair condition. Having lost their means of making a living, the common folk were driven to spontaneous uprisings led by Taiping rebels and Nien bandits. The country was ravaged. Threatened by the dangers of foreign attack and internal disorder, the Emperor Xiangfeng dared not return to Beijing. He hid in his summer resot in Chengde where he lived his life of exile in luxury.
Emperor Xianfeng was bewitched by Lady Li, one of his charming wives. Ignoring the Imperial Doctor’s advice, he persisted in spending his nights in amorous pursuits to drown his sorrows. His kind-hearted Empress could do nothing to stop him. This further inflamed Lady Ji, another wife, who was left waiting in the cold.
An opera was prepared in celebration of Emperor Xianfeng’s birthday. Amidst the din of music and drums, he was seized with diarrhea and spat blood profusely. He never recovered from this and died at the tender age of thirty-one on 17th July, 1861 in his Rehe temporary Palace.
The Ministers of Defence, headed by Sushun, fearing that Lady Ji would take advantage of her son, the six-year-old Prince Zaichun, upon his succession to the throne, petitioned the dying Emperor Xianfeng to imitate Emperor Wuhan by killing the mother, Lady Ji. Xianfeng did not accept the suggestion. He summoned Zaichun and personally ordered the Ministers of Defence to be loyal to the Prince and assist him in his reign. These were the eight Ministers of Counsel.
Xianfeng bequeathed to the Empress a box which contained an imperial edict ordering anyone disrespectful to the Empress to be punished. He also bequeathed the seal of ‘Common Devotion’ to Lady Ji, ordering her to join the Empress in helping the young master.
During the imperial funeral, the struggle for power in the imperial palace became more acute. The good-natured but weak Empress Dowager Cian was manipulated by her counterpart, the ambitious Empress Dowager Cixi, to form one contending group. They sided with the Prince Consort Gong and defied the edict. Sushun and other Ministers of Counsel formed another clique. Each conspired to overthrow the other.
The Imperial Censor Dong Yuanchun joined the two Empress Dowagers and the Prince Consort Gong. As part of the scheme, he submitted a report to the throne advising that the Empress Dowager should make decisions on the empire’s policies, to be carried out by the Prince Consort. Sushun would not stand for it and submitted another report, railing against Dong’s proposal as seditious. Neither party would give way and each continued to conspire against the other.
While Emperor Xianfeng's coffin was on its way to Beijing, Sushun sent someone to assassinate Cixi. The latter anticipated this move and, with the help of a hunter’s daughter, Feng Wanzhen, survived the attempt. Sushun, on the other hand, was captured by Lord Chun who was sent by the Prince Consort Gong. He was accused of bringing along his concubines on the funeral trip back to Beijing, an offence punishable by castration.
On 9th October in the year Xinyou, the enthronement ceremony for the six-year-old master was held. The official name of the reign was changed to Tongzhi. Among the eight Ministers of Counsel, Sushun was executed, Zaiyuan and Duanhua were forced to commit suicide and the other five were exiled. The Prince Consort Gong was installed as Lord Counselor. Henceforth, the Empress Dowager, aided by the Prince Consort, gave orders “behind a lowered curtain” (since a woman could not participate in affairs of state she had to symbolically carry out her duties masked by a ceremonial curtain). This Xinyou Coup d'Etat led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Reign behind a Curtain”.
(The film title ‘Reign behind a Curtain’ in Chinese calligraphy was written by Pujie - the brother of Aixinjueluo Puyi, the last Emperor of the Ching Dynasty.)
導演簡介
李翰祥,遼寧省錦州市人,一九二六年生。早年在北平國立藝專專修西洋畫及在上海戲劇專科學校攻讀。一九四八年到香港投身電影界,先後當過特約演員、電影廣吿美工、布景設計師、演員、副導演和編劇。一九五四年,李翰祥導演《雪裏紅》,從此開始了他的導演生涯。
迄今爲止,李翰祥共導演過近七十部電影。其中先後五次得 過「亞洲影展」獎項及多次獲得台灣金馬獎。《江山美人》、《後門》、《西施》、《冬暖》、《緹縈》和《傾國傾城》、《瀛台泣血》等片,是李翰祥的重要作品。這些作品,有氣派豪華、金碧輝皇的如《西施》、《江山美人》、《傾國傾城》等,也有溫馨動人、樸實淳厚的《冬暖》。這些手法高乘、風格迥異的作品,奠定了李翰祥在中國影壇的地位。李翰祥除了在導演創作上作出過重要貢獻外,還培養了不少演員、導演,他的工作方法和導演作風,在香港、台灣電影導演中產生過一定的影響。
北上故宮拍戲,實現了李導演幾十 年的心願,他全身心投入,奔馳於片塲,指揮、調度、取景、說戲、握機……忙得不亦樂乎。但是他苦中有樂,人都變年輕了。你看,他飛身躍下暢音閣大戲台的"仙樓"哪裏像是五十開外的人?
養心殿,穹隆圓頂,玉龍啣珠。
此次李導演北上拍片,開創了他電影史上新的里程碑,他實際上也握蛇靈之寶。
然而拍一部這樣大型的宮幃片,談何容易。他飽嚐甘苦,片塲內外,喜怒哀樂 。這輯圖片可見他艱辛藝術創作一斑。
Brief Biography of the Director
Li Hanchiang was born in 1926 in Jinzhou, Liaoning Province and he studied in the Beijing National School of Fine Arts specialising in western painting. He then joined the Shanghai Drama School. In 1948, he went to Hong Kong and worked as an actor, then as painter of cinema hoardings, a set designer, assistant director and script-writer. In 1954, Li directed his first film entitled ‘A Red Flower in Snow’ and has directed nearly 70 films since then. He was a five-time award-winner in the Asian Film Festival and won many Golden Horse Awards in Taiwan. His major work ‘Rear Entrance’, ‘The Winter', ‘The Story of Ti Ying’, ‘The Last Tempest’, ‘Hsi Shih, Beauty of Beauties’, ‘The Kingdom and the Beauty’ and ‘The Empress Dowager'. The last three films excel in sweeping and spectacularly staged sets, while ‘The Winter’ reflects a much more straight-forward, simple style. His skill and versatility have earned him a secure and respected niche in Chinese cinema. His contribution is not limited to directing; he counts many present-day talents among his former proteges. Undeniably, his work and style have definitely influenced directors in both Hong Kong and Taiwan.
Li Hanchiang has always dreamed of making a film in the Ancient palace in Beijing. Now that his dream has come true, he enjoys busily giving orders in the studios, explaining and directing various scenes and inspecting the sets, getting younger by the day. One certainly wouldn't expect a fiftyish director actually jumping off the ‘Fairy Pavilion’ on the opera stage.
Yangxin Hall, The Firmament Cupola, A Jade Dragon holding a Pearl in its Mouth Li, the director, is given a golden opportunity of filming in Beijing: a milestone in his career.
Making a large-scale film about the Imperial Court is no easy task, full of joys as well as artistic trials and tribulations. This set of photos shows his creativity in microcosm:
山川秀麗的承德有熱河泉,滙爲如意湖。在這裏建造了著名的"避暑山莊",她的建築 與自然景色相結合,構成獨特的風情。昏庸的咸豐皇帝,帶着他的皇后和成羣的嬪妃,在這裏過着歌舞昇平的生活。
In the beautiful country of Chengde runs the Rehe Spring which flows into the Ruyi Lake. The famous ‘Summer Resot’ was constructed here. The building blends well with the natural scenery and creates a spiritual aura of its own. It is here that the muddle-headed Emperor Xianfeng led a life of luxury with his Empress and concubines.
向海外觀衆獻禮
◻趙 偉(合拍公司副經理)
首先,我們向《中外影畫 》編輯部和廣大的讀者們致意!
港城花團錦簇,我們向大家贈送份厚禮,這就是我們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與香港新昆侖影業有 限公司聯合攝製的大型淸宮歷史片——《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
導演李翰祥先生是大家熟悉的著名藝術家,尤其擅長古裝 片的拍攝。多年來,他一直夢想着回到內地,在故宮、在承德避暑山莊實地拍攝一百多年前的淸宮史的故事。如今,總算如願以償。作爲合作的雙方,我們都對這兩部影片寄予了莫大的希望,希望它能成爲規模巨大、色彩絢麗的藝術精品。
淸王朝是中國最後的一個 封建王朝,皇太后慈禧,也實際上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專權的女皇。她垂簾執政四十八年,中國土地四分五裂,風雲變幻。有人喜歡以圖畫比電影,那麼《火》、《垂》兩部影片就是一幅淸代社會的大畫作。其中宮殿巍峨,雕樑畫棟。揮霍奢侈的成豐帝慶壽大禮:輕歌漫舞,百官慶賀,五顏六色滿樓閣,一片浮華。同治帝登基大典:儀仗旌旗飛揚,淨鞭三響迴蕩在外,千人跪叩,過盡了淸王朝的皇庭威嚴。然而在這些塲面的背後,却是朝廷重臣與后宮嬪妃展開的一塲生死相拼的權力大爭奪,莊嚴雄闊的紫禁城內,充滿了瑟瑟蕭殺氣象。"異彩奇文相隱映,轉側看花花不定。"白居易的詩句同樣也適合我們這部影片。在這幅圖畫裏還將出現——英屬戰艦不列一世,將戰火燒遍中國海彊;在彈火硝烟中,僧格林沁內蒙古騎兵鐵蹄馳騁處前撲後繼,八里橋淸朝下級官兵浴血奮戰,氣壯山河,謝莊獵戶馮婉貞父女隻身衝入效敵羣,勇殺侵略者,譜寫了中國人民不畏强暴,敢於反抗的壯烈篇章。我們還可以看到圓明園遭火焚的秘密所在,英法聯軍將圓明園數不盡的奇珍異寶搶刦一空,爲了掩蓋他們的强盗行徑,竟不惜一把火讓圓明園卷起衝天烈焰。總之,這兩部影片,將把當年複雜錯綜的社會風貌以宏偉狂放、激起動人的畫面呈現在廣大觀衆眼前。
在影片中扮演重要角色的項坤、劉曉慶、王培和陳燁,都是 觀衆喜愛的著名演員或銀壇新秀。在藝術實踐中,他們久經磨練,逐漸形成了自己的表演風格。這次拍攝,他們與李翰祥導演密切合作,共同磋商,歷求眞實地再現歷史人物。在肅順八大臣第一次與慈禧、慈安兩大后分庭抗禮的戲中,項堃扮演肅順,他驕橫煌赫,雙眉倒豎中透出了對皇權的窺視,對兩宮的輕蔑。而劉曉慶扮演的慈禧,則色厲內荏又極善心計。論才,她不及肅順;論藝,她更如八大臣籠中之鳥,但是論權力的野心,她却比朝庭內任何一個人都貪婪。導演和演員的剖析人物,回溯一百二十年前的歷史風雲。從中把握人物各自的思想性格、身形外貌。一個個演來,大方爽快,舒展自如。在籠罩着淸代沉重氣氛的紫禁城深宮和風華依舊只嘆人空的避暑山莊內,演員們展現了昔日宮闈的神秘生活,暴露了劇中人民亂國殃民的禍心。
這是兩部大規模的影片,要眞實地反映出當年的情景,時時處 處就得講究一個"眞"字。大至金碧輝煌的太和殿,小至小小的鼻烟壺、慈禧手上戴的翡翠指戒,按導演的要求,都要"眞"。我們重視此片的拍攝,有關部門也同樣如此。在承德時,承德市政府專門成立了"協助《垂》拍攝領導小組"。在故宮時,故宮博物院也將珍藏的編鍾、樂器及各種儀仗一一提供給我們。社會各方面,凡我們需要,無不有求必應。劇中儀仗騎兵應該用蒙古馬,於是就專程從內蒙運來了。膘悍强健的蒙古馬,一聲長嘶,斷金裂帛,威風凜凜。圓明園是影片中的重要塲景,但現在只剩下一片廢墟了。我們在北京靑年製片廠的協助下,於十三陵搭起了當時圓明園中著名的西洋樓。"遠瀛觀"、"大水法"襯托上有着五十根巨大石柱,三十六座一米八高各種雕像的羅馬式長廊,活脫脫再現一座當初西方人贊譽的萬園之園,氣勢恢宏。它是中國電影史上少有的雄偉佈景。
《火燒圓明園 》、垂簾聽政》是我們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第一次與香港電影界合作的結晶。《孟子.公孫丑下》中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自然是成事之本,但是我們這次合作,却是上得天時,下得地利,中得人和。我們深信,影片會以燦爛的光彩引起海外觀衆的大興趣。我們熱切希望這兩部包含着對海外同胞美好祝願的影片,也能將"天時、地利、人和",爲大家增添新的愉快,讓大家從觀賞中得到欣悅。
細說從頭
《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的台前與幕後
◻蘇誠壽(新崑崙 影業有限公司經理)
"李翰祥正在大陸拍片!"
這條從北京傳出的電訊,像原子核劇變般地震撼着中外影壇。
一 九八二年九月一日,香港《東方日報》在影劇版上,以通欄標題,證實了這條傳聞已久的消息。頓時,港台轟動,議論紛紛,一下子成了電影界的頭條新聞。
有人說:"《少林寺》賣錢,李翰祥眼熱,馬上跟進。純粹是投機取巧,向錢看!"
有人說:"李XX江郞才盡,邵氏炒了他的鱿魚,如今走頭無路,不得不向前看。"
還有人說:"李翰祥揮霍無度,債務纍纍,大陸當局替他還 債,因而被迫回去拍片。"
又有人說:"李翰祥晚節不保……"
更有人說:"李翰祥不忠不孝,是個叛逆……"
………
總之,衆說紛紜,傳聞尙多,這裏毋須一一多表。
"眞相究竟如何?"
港、台以及世界各地關心李翰祥的 熱心觀衆都希望得到確切的回答。作爲"新聞主角"的李翰祥,很願意提起他那支流暢之筆,向千千萬萬愛護他的觀衆寫出自己的心裏話。無奈,《火》、《垂》兩片自去年八月十日開鏡以來,他的全部時間、全副精力,都投進攝製工作之中,忙得他"食不知味,蓆不暇暖",那裏還能像往時那樣逍遙自在,大寫其"卅年細說從頭"呢!可是,《特刊》要出版了,如果對親愛的觀衆沒個交代,李翰祥本人不安心,廣大觀衆也不會滿意。怎麼辦呢?"新聞主角"幾經思考之下,"細說從頭"的担子就落在筆者肩上了。
筆者與李翰祥相 識至今,已有卅個寒暑。其間,由於"人各有志",我倆一度分道揚鑣,各奔前程。可是,世界眞小,一九七八年秋,我們兩個又在上海"喜相逢"。天下之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往往就這麼神奇微妙。關於李翰祥回來拍片的事,就由這裏"細說從頭"吧!
探 親訪友暢飲故鄕情
一九七八年十月底,我在上海錦江飯店遇見闊别已久的李翰祥,與其同行的,有香港鳳凰電影公司演員石磊、 中旅社梁榮元先生。(石磊本姓李,是錦州市人,和翰祥同鄕、同族。)
香港一别,竟在上海相會,彼此都是喜出望外,兩個人 的雙手緊緊地握在一起了!我們哥兒倆,往常是"無話不談",如今重逢,更是"有話就講"!
李翰祥吿訴我,他有冠心病,三 年前發過一次,險些被閻王爺叫走。爲了根治此症,過幾天就到美國洛杉磯,去動心臟開刀手術。一刀下去,是安,是危?難以預料……生在白山黑水,長在文化古城的李翰祥,離鄕背井三十年了,他懷念親朋師友,嚮往名勝古蹟、眷戀故鄕的一草一木。他表示,這次手術,成敗不知,生死未卜,作爲一個炎黃子孫,中華兒女,若不及早回鄕一遊,親眼看看大陸的變化,將會死不瞑目……就是這個緣故,李翰祥在朋友們的巧妙安排下,進行了這次"秘密的旅遊"。
李翰祥說,他暢遊了北京、天津、大同、承德、西安、洛陽、鎮江、 蘇杭二州、廣州以及上海等地。黃河上下、大江南北、長城內外,都留下了他的足跡。所到之處,旣有盛大的官式宴會,又有三五親朋的隨意小酌,還有無拘無束的家常聚餐。李翰祥覺得,對他的接待,很隆重,很熱情,又輕鬆,又隨便,確有賓至如歸的親切感、溫暖感。
李翰祥津津有味地說,他在京、滬兩地,主要是拜望師友,探訪親朋,會晤電影界的同行。他參觀了北京電影廠、上海電影廠, 見到許多影壇的老前輩、舊相識和新朋友,如北影的汪洋、謝添、謝鐵驪、成蔭、水華、凌子風、黃宗江……;上影的徐桑楚、齊聞韶、白楊、沈浮、趙丹、韓非、舒適、劉瓊、岑範、王丹鳳、沈寂……;上海京劇院的殷功普……;京滬兩地的名畫家吳作人、侯一民、錢紹武、程十髮、劉旦宅……;詩人白樺,作家李准等等。
在與各界朋友交談時,常有一個共同的話題:盛讚李翰祥執導的《傾國傾 城》。大家異口同聲地說:"在香港片塲搭出北京紫禁城的佈景,拍出一流水平的淸宮片,眞是很了不起"。李翰祥聽了十分詫異,爲什麼所到之處,大談他的《傾國傾城》?原來事有凑巧,就在不久前,北京、上海剛剛在內部映過這部影片,給大家留下十分深刻的良好印象。許許多多舊雨新知都對李翰祥說;"有你這樣的魄力,有你這樣的才華,如果在故宮實景拍攝,豈不是更可大顯身手!"
對 於朋友們的誇獎,李翰祥總認爲盛譽之下,其實難副,但我知道,暗地裏在藝術上,他有着新的嚮往,更高的追求!
李翰祥說, 在過去,他以爲,自己回大陸拍片,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因此,當設於台灣的"國聯"收檔之後,他只想在香港太平山下做個導演,太太平平,悠閒自在,拍幾部像樣的影片,也就算了。
然而,多年來,只能奉老板之命,拍攝商業影片,除了少數略有可取之外,多 是些香艷喜劇、或者拼盤式嬉怒笑駡的小品,他苦悶、徬徨,總想開創個新局面…
通過這次探親訪友,李翰祥覺得,從官方到民 間,對他都很友好,都很熱誠。在朋友們鼓勵和敦促下,李翰祥發覺:自己回來拍片,並非不可能的事!這裏特别値得提出的是:
其一,與廖公(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一席談。這一談,在廖公的親切叮囑下,增强了李翰祥回來拍片的信念,給李翰祥頭腦裏,播下 了一粒回來拍片的良種,使各有關方面奠定了歡迎李翰祥回來拍片的基礎!
其二,與港澳名流何賢先生在北京故宮的巧遇。這一 遇,在何賢先生的倡議下,提高了李翰祥回來拍片的勇氣和力量—有了威望很高、財力雄厚的支持者!
李翰祥吿訴我,他與邵氏 的合同只剩下兩部片子。爲了不受束縛,早已下定決心,不與邵氏續約。李翰祥說,動心臓手術,調換心臟血管,在生理上等於"除舊更新",如果這次手術成功,效果良好,上帝給了他新的生命,他就誓要在藝術上也來個"除舊更新",抖擻精神,勤奮不息,做出一番新的事業!
有一天,我們從報紙上看到"天安門事件"平反的報導,李翰祥話匣子由此大開,大談周總理的崇高、偉大,他很想拍 一部周總理的影片。我聽了,非常贊成,建議他就以天安門事件爲背景。我說,這個題材世界獨一無二,富有中國特色,保證不會雷同。我還說,久仰你擅長處理大塲面,但是過去最大的場面不過三千來人,天安門事件,幾十萬人參加,若能再現這個壯麗塲景,在中外故事影片的全部畫卷中,將是"史無前例"的!李翰祥聽得很入神,嚮往不已!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尾,李翰祥從上海飛東京轉往洛杉 磯進行心臓手術。在上海虹橋機塲,我們又暢談了周總理,天安門事件如何編寫劇本?怎樣拍成影片?大家越想越興奮,越說越起勁。這時,送行的中旅社梁先生也聽得津津有味點頭不已。李翰祥是個急性子,馬上就委托甘先生把這個意圖,趕快向有關方面反映。
遠洋電話宏圖欲大展
一九七九年一月某日,李翰祥從洛杉磯來了電話。他吿訴我,心臟手術已動,情况良好。在休養期間,他不 甘寂寞,已與美國某製片家及著名演員交談了在滬議論的拍片設想。囑我速找上海電影廠接洽,並且約定第二天下午三時再掛電話到上影廠,聽候回音。
我和上影廠副廠長齊聞韶是老相識,放下電話,立即直奔老齊家中,轉達了李翰祥電話所講的意念。正廠長徐桑 楚的家與老齊同樓同層,面對面,我與徐也不陌生,老齊乃把老徐約來,擧行了繁急的非正式的三人碰頭會。徐、齊異口同聲地表示:"歡迎李翰祥先生回來拍片,更歡迎與上影廠合作。不過,上影廠做不了主,要向上級報吿,要聽取指示。"我對徐齊兩位廠長說:"明天下午三點鐘,李翰祥電話掛到上影廠,希望得到回音"。老齊不加思索地就作出了答覆:"不可能——那是美國速度!"老徐則婉轉地說:"明天,先向上海電影局和市委滙報,我們積極辦就是了。"
事有凑巧,第二天,新華社頒佈了北京官方歡迎台灣電影界回來 拍片的講話。這對我而言,鼓舞極大,打消了我的疑慮,增强了促成此事的信心。這一天下午,我提前來到上影廠廠長室。老齊笑着對我說:"李翰祥一個電話,忙得我跑東跑西,把這兩條老腿都跑痛了!"我向老齊道聲辛苦之後連忙追問回音怎麼樣?老齊說:"别急,先坐下來,等一會兒,會有消息的。"
我遵命坐下。屁股下面,明明是柔軟的沙發,却如坐針毡!……
"叮鈴鈴,叮鈴鈴……"電話鈴響了,老齊拿起聽筒,全神貫注地聽着。坐在旁邊的我,聽到的只是老齊"好,好,好……是,是,是"連連應諾之聲,不過,從其臉上,看得出帶有喜色。
老齊放下電話,喜滋滋地吿訴我:"上海市很歡迎,贊成上影廠與李翰祥先生合作。"
"今天新華社的北京消息大槪起了作用?"我興奮地插了一句。
"對,有關係,很有關係,"老齊毫不掩飾地同意這個看法,接着 ,他又說:"不過,這種事,地方無權決定,上海不能做主,要問中央,要找文化部。"
當天晚上,李翰祥又打了電話給我,申 述了一番,表明自己是聽從廖公叮囑, 眞心接受朋友們的建議。眞心實意想回國內拍些好片子給十億同胞看。因而才在動了心臟大手術之後,不顧休養,積極洽商此事……李翰祥激動地說:"我愛故鄕,我愛國家,我愛同胞,我愛電影藝術,我願意爲國產片進軍世界影壇盡些棉薄之力!"齊聞韶一再表示完全理解,並且向李重申,對其回來拍片,國內是歡迎的、誠懇的、積極的,只因國內體制不同,辦事程序兩樣,不免需要多些時間。最後,李同意以最快速度將書面資料寄到北京,要求北京盡快作出yes or no的決定。
這次的越洋電話結束時,我看了看手錶,好傢伙,講了四十五分鍾,以RMB計,電話費約爲450元之譜,折合港紙,一千五百出頭。
類似的越洋電話,李翰祥又來過多次,求成心切,於此可見。
再度赴京
"茶舘"要開張
李翰祥從美國飛回香港 ,報紙爭相報導的,只是李大導在洛杉磯開膛破肚安然無恙的消息,誰曉得李翰祥另有秘密活動的一功,不讓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專美於前呢!
這時,李翰祥是人在香港,心在北京,繼續策劃着周總理、天安門事件的拍片事宜。爲了避人耳目,李翰祥佯稱動過心臟 大手術後不宜工作,尙需靜養。其實,他根本"靜"不下來,他正不知疲倦地在幕後進行一件很有意義的新活動!
就在這個期間 ,香港——上海,香港——北京,上海——北京,香港——美國之間的電話不斷。李翰祥雄心勃勃,已經開始招兵買馬,準備以超越當年"國聯"入台的聲勢,大擧進軍北京,大展他那精於拍攝大塲面的身手,實現他多年來夢寐以求的夙願。
在此期間,筆者採納友 好人士的高見,曾不揣冒昧,給當時主持中央宣傳部的胡耀邦部長寄去一封專函,如實滙報幾個月來的種種情况,懇請胡耀邦在萬忙當中過問此事,早日給予批覆。
過了兩個多月,北京傳來了信息——周總理、天安門事件,已有國內電影廠列入選題計劃,建議李翰 祥放棄這一設想,邀請李翰祥撥冗北上,當面洽商,另選其他題材,國內一定熱烈歡迎,積極促成,密切合作。
不久,在朋友們 的安排下,李翰祥再次應邀赴京,筆者則應李翰祥之邀,從上海趕至北京。熱心此事的北京趙局長、梁先生以及其他負責人旣很關懷李翰祥的開膛破肚,又很支持李翰祥的壯志雄心。
這時,有人推薦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話劇《茶舘》(老舍編劇,焦菊隱導演)。北 京趙局長在百忙中親自陪同李翰祥觀看《茶舘》的舞台演出。散塲後,並與北京人藝的著名演員于是之、藍天野……親切交談,商討把《茶舘》搬上銀幕的設想。北京人藝看過李翰祥的某些影片,已經久仰其名;李翰祥對北京人藝也不生疏,幾位《茶舘》中的主要演員,曾是李翰祥的同學。在首都劇塲的後台,大家談笑風生,一直到次日凌晨才回到他的住地。
李翰祥在北京土生土長,富有濃郁的中 國風格和中國氣派,他對老舍先生的作品特别欣賞推崇,像膾炙人口的《駱駝祥子》、《四世同堂》……早就在他頭腦裏生了根,多次想讓它在銀幕上開出光輝燦爛的花朶。但是,導演希望精心拍攝的巨片,作爲在商言商的老板,却毫無興趣。英雄無用武之地。長期以來,李翰祥都陷入這樣的苦悶中,李翰祥不肯安於現狀,在電影藝術方面他企圖突破,他渴望飛翔……
選拍《茶舘》,在朋友中間, 有着不同看法。李翰祥的要好同學、著名畫家侯一民就是一位反對派。侯一民認爲,《茶舘》是一齣成功的話劇,但由於對話太多,很難拍成一部成功的電影,因爲編、導、演在舞台上展示給觀衆的許多精彩內容,在銀幕上往往得不到同樣良好的效果。很明顯,侯一民對李翰祥開"茶館",並不樂觀。
李翰祥覺得侯一民言之有理。但是,李翰祥從小熱愛老舍先生的作品,欣慕話劇大師們精湛圓熟的 表演,欣賞北京人藝特有的藝術風格,故對《茶舘》依依不捨。在一時找不到其他更好的題材之前,丁嶠建議先把《茶舘》開起來,李翰祥欣然接受了。當時,汪洋表示支持,決定在北京電影廠拍攝。經過半年的辛勤奔走,合拍的事,終於有了淸楚的眉目。
李翰祥 十分興奮,筆者和他一起坐着車子,興緻勃勃地在新北京中尋找猶有舊北京風貌的街道,爲外景塲地進行細緻的選擇。李翰祥名副其實是老北京,風貌依稀的舊北京街道,居然讓他發現了,原來就在鼓樓與鐘樓之間。李翰祥說:"這個地方,太好了,祇要稍微加些工,淸末民初的模樣就出來了。"
"行啦!你的《茶舘》就開在這兒。"我說。
"對,就是這個主意!"李斬釘截鐵地回答。
另選題材 好事常多磨
李翰祥返回香港,張羅《茶舘》的開張,筆者回到上海,等候消息。
一天,聽到日本東京的長 途電話,是李翰祥的聲音。他吿訴我,各地片商對《茶舘》都不看好,朋友們也認爲地方色彩太濃,對白多,動作少,估計有較大的局限性,很難吸引中外觀衆的興趣。李翰祥表示,他回來拍片,希望有聲有勢,一砲打响,只許成功,不能失敗,一定要拍出旣叫好又叫座的片子來,故需愼重考慮片商和朋友們的反應。李翰祥囑咐筆者馬上和北京聯繫,徵詢主管方面的態度。
此時,掌管此事的中央電 影局副局長丁嶠(現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長)正在上海,住於衡山飯店。我立即趕往衡山,拜望丁嶠局長。丁嶠,平易近人,誠懇樸實。他聽了李翰祥的電話內容之後,親切地對我說:"這個問題,應該重視,李翰祥先生的反映很重要,必須愼重考慮。李先生首次回來拍片,國內一定積極配合,力爭拍出'雙叫'影片。"
我對丁嶠說:"李導演有些担心,恐怕《茶舘》不開,對不起北京人藝的支持, 對不起許多熱心贊助的友好人士。"
"不成問題,請你轉吿李導演盡管放心,更換題材,在國內、在國外,都是常有的事,不必 介意。如果決定不拍《茶館》,我們會對北京人藝講淸楚,北京人藝會諒解的。"
接着,丁嶠希望李翰祥提出替代的題材,再行 具體磋商。
當天晚上,李翰祥又來電話,我把拜訪丁嶠的情形說了一遍。李對丁嶠局長的諒解與支持非常感謝。至於選擇什麼題 材,李翰祥提出了《我的前半生》(末代皇帝溥儀所寫),擬請國內考慮決定。
次日中午,丁嶠應邀去其老戰友嚴勵、張瑞芳家 中,我聞風而至,在嚴勵家,與丁嶠談了半個多小時,一方面轉達了李翰祥對他的謝意,一方面漫談了"末代皇帝"的改編與拍攝的問題。丁嶠表示,他日內返京,回去以後,就與有關方面硏討此事,有了消息,當即通知。
丁嶠離滬之後,我受李翰祥之托,又與徐 桑楚、齊聞韶接觸多次。這是因爲,李翰祥從北京經過上海返港時,跟上影的老徐、老齊談起過《我的前半生》。老徐說,上影已列入選題計劃,歡迎與李合作,請李執導。李翰祥當即欣然接受。由於以前有過這樣一段淵源,故與上影進行非正式的接洽。
徐、齊兩 位廠長聽說停開《茶館》,
改拍《我的前半生》,均表贊同,都希望中央把這次合拍任務交給上影,使上影有機會與李翰祥携手 合作。老徐並且接受倡議,立即選派該廠一位編劇高手,開始改編電影劇本的準備工作。
原本以爲,《我的前半生》將可緊鑼密 鼓地動起來。詎料北京方面表示,《前半生》出現的某些人,有的今天還在,尙未蓋棺論定,影片不易準確處理,建議暫不考慮《前半生》,另選其他題材。
另選什麼呢?這下子可大傷腦筋!
關於李翰祥放棄《茶館》,尙有一些從未表露過的"隱情",姑妄寫出,以饗讀者。
李翰祥在第三次北上時向我吐露,《茶館》,他看了三次,毎次看過之後,心裏都有壓抑鬱悶之感,給人感覺 是"一代不如一代"——國民黨不如軍閥,軍閥不如大淸帝國。觀衆從舞台上看到的是,滿淸統治時,人們的服裝很光彩,生活很悠閒,養花餵鳥,豐衣足食;演變到民國,帝制雖已推翻,老百姓的日子却不好過;到了國民黨時期,更是毎况日下,民不聊生。我們在漫談中覺得,老舍先生應該在《茶館》中多寫一幕,即第四幕,表現出解放後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後的人民好喜歡……有了這第四幕,觀衆才會心情舒暢,精神振奮。若改編電影,就得加上第四幕!
然而仔細一想,解放後的種種成就,經過十年"文革",已經蕩然無 存,中華兒女又陷入苦難的深淵,連《茶館》的作者,人民敬愛的作家老舍先生都含寃而死了。這第四幕,竟是國家元氣大傷,百廢待擧,如何"續貂"呢!
李翰祥深信,隨着"四人幫"的垮台,以殘暴統治人民的時代必將不再復返,中華民族將會出現國强民富的 明天。李翰祥像發誓般地對我說,到了那一天,他要拍《茶館》,他要與我一起,續貂《茶館》的第四幕,以及以後眞正繁榮富强的第五幕!
目前,選拍什麼題材呢?李翰祥在找,北京在找,上海在找……
李翰祥拍過不少歴史片,對淸史尤有比較扎實的基礎。他對一百年前,喪權辱國、毁我中華的"反面女强人"——西太后,深惡痛絕,很想系統而深刻地通過這個反面典型,揭示我國這段慘痛的近代史。
李翰祥閱讀了大量資料,深鑽苦硏,如許笑天的《滿淸十三朝》、忽庵的《西太后》、蔡東藩的《淸宮歷史演義》 、德齡的《御香縹渺錄》、李慈銘的《越漫草堂筆記》、《淸史》……他因爲忙於拍片,特委托上海電影廠編劇沈寂先生與我合作,幫他編寫《垂簾聽政》電影劇本。
沈寂和我,很快寫出《垂簾聽政》劇本第一稿。接着,又參照李翰祥的意見,加以修改,完成了《 垂》劇的第二稿。
這時,傳來了北京的信息——同意合拍《垂簾聽政》。
"合拍"成立
邁步從頭越
一九七九年七月,北京爲了適應"開放政策"的需要,成立了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香港電影演員兼導演姜南先生,受李翰祥之托,曾北上聯繫。不久,李翰祥又應邀飛京——這是第四次了。
在李翰祥抵京之前,我已先期而至。合拍公司滕洪升先生把我接到北京飯店。 中國合拍公司的史寬先生與我交換了情况,爲落實《垂簾聽政》的合拍事宜,擧行了預備會議。
根據中央文化部的安排,由長春 電影廠與李翰祥合作。在合拍公司趙偉、史寬兩位先生主持下,李翰祥與長春電影廠座談兩次,在友好互利的氣氛中,順利逹成合作攝製《垂簾聽政》的協議,雙方簽署了正式合約,並且初步規定了李與邵氏合約一滿,即進行籌備工作的具體日程。
爲了慶祝合約的 簽定,合拍公司特在北京飯店設宴致賀。出席這次晚宴的有:司徒慧敏、丁嶠、王滔江、趙冠琪、趙
偉、史寬、長影廠三位談判 代表,席間,談笑風生,十分活躍,大家頻頻向李翰祥擧杯敬酒,預祝成功!
意外變化 拍片又擱淺
在此期間,邵氏公司一再催促李翰祥續簽導演合約,李翰祥因爲另有壯志,那張合同在李手中九個月也未簽署。
李翰祥一回到香港,馬上積極籌劃資 金,挑選演員,洽購器材,未滿一個月,李翰祥第五次飛到北京,爲的是與長影廠進一步磋商合拍的有關細節。這次,筆者另外有事,未去北京,不知其詳。後來,李翰祥由京飛滬,只見他神情沮喪,很不愉快。一問之下,才知道長影廠由於經濟核算關係,無法抽出大量資金,拍攝歷史鉅片。不過合拍公司已經表示,無論如何,一定負責把《火燒圓明園》、《垂廉聽政》推上去!原來,李翰祥執導的這部影片,中央主管部門於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就正式批准了。
李翰祥吿訴我,他在邵氏的未了影片還在拍,沒時間在北京久留。合拍的 事究竟能不能搞?怎麼搞法?祇得委托筆者代勞,再去北京走一趟。
功敗垂成,自然心有不甘,我願意竭盡棉力,繼續奔走。
那是個春寒季節,筆者肩負着重托,隻身入京。合拍公司史寬先生出面接待,他對於長影的意外變化,深表遺憾和歉意。史寬囑我轉吿李翰祥先生放心,合拍公司一定負責到底,另想辦法,促成此事。
合拍公司與長影的交涉,毫無進展。合拍公司決定放棄努力 ,改與電影學院的靑年電影廠接洽。
我把這些情况,以長途電話吿訴了李翰祥。他聽了很高興,很歡迎。他說,他很歡喜和靑年 人在一起共事,希望合拍公司朝着這個方向,加快步伐。
爲了從旁促進,我每天都找史寬,一天數次催問,眞是不厭其煩。
爲了從旁促進,我又找了趙冠琪局長,請其大力推動。趙局長一直是位熱心人,對於促成此事,眞是不遺餘力。
史寬頻頻進行 活動……靑年廠的答覆是:願意與李翰祥先生合作,願意向經驗豐富的李導演學習。但是,靑年廠本身是電影學院的敎學廠,人力有限,資金缺乏,挑不起古裝鉅片的担子,所以……
觸礁了!我心急如焚,李翰祥更是急不可待!這時,李翰祥面臨着最後抉擇的關鍵 時刻,邵氏再三催其續約,李翰祥總是設法推諉,如今已經到了不能再拖的局面:要麼回到大陸拍片,要麼就與邵氏續約。何去何從?二者必居其一。
我把這個火急的信息,連夜轉吿史寬、趙偉、趙冠琪,企盼切莫功虧一簣!
然而,盡管各有關方面盡了很大的努力,合拍的具體問題,仍舊遲遲未能落實。
李翰祥等得好心焦!苦心經營了一年有餘,實在不能繼續久等了。他爲了生活, 不能不工作,要工作,就不能不與邵氏續約……
一九八〇年四月廿八日,李翰祥在别無選擇的情况下,不得不與邵氏公司續簽了 推拖多次的導演合約。
李翰祥以長途電話講起這個遺憾時表示:來日方長,但願不久的將來,能夠實現這一美好的夙願!
好事多磨,果眞不假嗎?我惋惜,我惆悵,我……
柳暗花明 出現新局面
以負責合拍工作爲己任的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沒有由於李翰祥續約邵氏而停止《垂簾聽政》的推進。趙偉、史寬兩位先生還在動腦筋,想辦法,開掘新的合作途徑。每有一些進展,趙、史兩位,或直接吿訴李翰祥,或者通過我這個媒介來傳遞信息。總之,依然保持着友好密切的接觸。事情正在逐步地向前進……
李翰祥覺得,旣然合拍的事不是一蹴就可,時間還很寬裕,正好利用這些日子,把《垂簾聽政》的劇本搞得好上加好。爲此,李翰祥 建議約請老劇作家楊村彬先生重寫一稿。合拍公司支持李的建議,由史寬和我向楊村彬表達了此意。我把某些材料以及沈寂與我合寫的電影劇本都交給楊村彬供作改寫的參考。
俗話說:心不二用。李翰祥可不然,他一方面爲邵氏執導,一方而思考着《垂簾聽政》的 一切。
經過半年多,楊村彬搞成一個改編提綱,想請李翰祥回來面談。當時,李翰祥人在邵氏,有片在身,跑不開。
一九八〇年十月底十一月初,李翰祥應邀赴京,參加榮寶齋卅周年紀念,有機會詳讀了楊村彬先生的改編提綱。李翰祥通過合拍公司,向楊村彬先生提出了一些看法和想法,希望把劇本改得更精煉、更生動、更電影化,把他的故事大綱,寫成適合拍攝的電影劇本。
一九 八一年底,李翰祥趁拍片空隙,第六次應邀飛京,與合拍公司趙偉先生經過坦率懇切的交談,簽署了新的協議書。
台曆翻到一九 八二年春節,李翰祥去澳門拜會何賢先生,面陳擬返大陸拍攝《垂簾聽政》的宏偉計劃。三年前,何賢先生在北京故宮巧遇李翰祥時早已倡議在先,承諾在先。所以,不待李翰祥多表,何賢先生就立即說出:"冇問題,毫無條件,全力支持!
不久,在春暖花開的北 京,筆者來京洽談貿易,又見到了李翰祥。這一次,經過友好磋商,李翰祥以新崑崙影業有限公司的名義,與合拍公司的趙偉經理,簽定了合作拍片的新合約。
行啦!如今順風順水,李翰祥可以在新的藝術航道上,揚帆啓航了!
親改劇本 更上一層樓
劇本、劇本,一劇之本。李翰祥深知劇本優劣決定着影片的成敗。爲此,李翰祥在北京飯店閉門謝客,翻閱資料,根據歷史事實,參照 沈、蘇、楊先後所寫的劇本,重新構思,親自動筆,日夜奮戰。
李翰祥思潮泉湧,落筆如飛,興之所至,把慈禧入宮之前的大量 材料也編入劇本之中。由於內容豐富多采,越寫越多,結果發展成了兩部——《火燒圓明園》與《垂簾聽政》。據說,這兩部共有七萬字的劇本,李翰祥僅僅用了十四天就大功吿成了。
李翰祥親自動筆,重新改寫的本子送給各有關方面審閱,得到一致的肯定,普遍 的好評。中央電影局老局長陳播先生,是一位很熱誠,很踏實,富有經驗,勤於鑽硏,十分出色的領導人。他在繁忙的工作中,閱讀了中國近代史及二次鴉片戰爭的有關資料,對劇本逐塲逐鏡地進行硏究之後,給李翰祥寫了一封言之有物,洋洋萬言,熱情洋溢的信,下面,不妨摘錄信中的一些原話:
"經過你再次修改後,很高興地看到了你對原作的進一步發揮……不僅使具體內容更加豐富,而且在 藝術構思、人物形像諸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說,從分鏡頭本上,我們就已經能想像到活躍在未來銀幕上的那些生動的、成功的藝術形象。
"我們眞誠地希望,《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能成爲李先生電影藝術創作史上的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李翰祥在陽光燦爛的康莊大道上闊步前進着。
有關李翰祥秘密返回大陸洽談拍片的事,港、台記者爭相刺探眞情,妄圖破壞作 梗者也不乏其人。在常被追踪、屢受盤問的情况下,李翰祥一直穩如泰山守口如瓶,因爲他與合拍公司早已訂下默契:爲了在道義上對邵逸夫先生負責,維護邵氏公司應有的利益,在其爲邵氏執導的影片尙未發行放映之前,堅決不向報界發表任何消息。
劇本確定了 ,資金備足了,由全國六十多個單位組成的龐大攝製組動起來了。《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二片,在上下關懷,八方支援的熱潮中,響起攀登電影高峯的進軍號。
一九八二年八月十日,李翰祥帶領全組人馬在河北省承德市的"避暑山莊",以無限興奮的語調 ,喊出第一聲"預備,預備,開始!"
正是:
平地一聲雷,
流言任它吹;
事實勝雄辯,
鯤鵬展翅 飛!
欲知片子拍得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蘇誠壽
57歲 現任新崑崙影業有限公司經理,北平輔仁大學經濟系畢業 。曾任長城電影製片有限公司編導、製片主任。導演過《大兒女經》、《紅燈籠》、《王老五之戀》
劉曉慶(慈禧太后扮演者):
討厭慈禧.卻要演好慈禧
我小的時候最討 厭慈禧。
可是現在我要演慈禧。
我的外婆,我的爸爸媽媽都給我講過關於慈禧的故事。在我的印象中,慈禧無疑是「中國頂壞頂壞的女人」。
正因爲這種印象一直持續到今天,所以當我剛聽說要我扮演慈禧太后的時候,眞是嚇了一跳。
無論是在人間的傳說中還是在文藝作品裏,「慈禧」這兩個字總是同十惡不赦、陰險狠毒等字眼聯繫在一起。當我試完粧,穿上慈禧的衣服,大家誇獎我:簡直和眞太后一模一樣的時候,我總不免有一種憎惡的感覺。
隨着歲月的流逝,我已長大成人了。我作爲一個女人, 逐漸地揣摩人生。我已初步地悟到了愛與母性,理解到個中間的深刻的內容,並且也有了自己的定義。在我硏究慈禧的時候,我首先注意到她也是一個女人。許多問號出現在我的腦子裏:她有愛情嗎?她的愛情建立在什麼基礎上?她的母愛是什麼樣的?她的丈夫死了之後又將如何?她又怎麼樣才能在丈夫死後保證自己活着並且活得更好?……突然之間我豁然開朗:慈禧是一個活人,一個女人,一個具有其獨特的個性又處在特殊環境當中的女人。直覺吿訴我,她絕不是槪念的,抽象的。她有她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有她的憂愁,苦悶與追求,有她的愛情觀,子女觀,幸福觀,人生觀。
我腦海中的慈禧活了起來!她不再是靑面獠牙,猙擰可怕的了。我甚至對她寄於了 「同情」(當然,這只是演員特有的一種心理狀態)。她只不過不甘願任人宰割,而要做一個强者而已。
一想到將要由我來演出 中國銀幕上從來未出現過的靑年時代的西太后的形象,一想到將要由我來塑造出這樣一個豐富的而又多側面的有個性的人物,我由衷地感到興奮和自豪。
在事業上我一直有着好運氣,常常有好的劇本和過癮的角色擺在我的面前。此次參加《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 政》的拍攝,就是我的好運氣的又一個有力的證明。
總而言之,我遇到了一個好劇本,一個好角色,一個好的創作集體,還有, 遇到了一位傑出的導演!
才華橫溢的李翰祥先生對淸史以及對淸宮人物的深入透徹的熟悉和了解使我們折服。我意識到,他定會 對我的西太后的塑造起關鍵性的指導和幫助。能夠同這樣的導演合作,我對此片的創作前景充滿信心。
我現在是這樣地熱愛我的 角色!我要盡我所能演好她。不管她是最壞的女人也好,最好的女人也好,那都是結果。我願意把一個我所理解和我所認爲最眞實的慈禧奉獻給觀衆,而她的千秋功罪,還是讓人們自己去評說罷!
幸福的梁家輝,可憐的咸豐皇帝
(咸豐皇帝扮演者)◼️梁家輝
李翰祥 導演說:"梁家輝,你的文章應該這麼開頭——我坐在龍椅上,在大戲台壽宴羣臣,我的兒子,我的女兒坐在我的身邊,我的老婆(東、西太后)和許多妃子們坐在東暖閣內,我一邊看戲,一邊爲《中外影畫》構思文章……"
梁家輝坐在龍椅上構思,回到賓館寫稿 直至深夜三點鐘。然而,文章的開頭却是這麼寫的——
"如果說痛苦也像幸福一樣,是屬於每一個人,那麼我就是一個把痛苦當 作幸福的人。"我初担大任,飾演《火燒圓明園》及《垂簾聽政》中咸豐皇帝一角,眞是機緣、幸福與憂慮俱來。在衆多的香港演員中,可能祇有我能夠"眞實"地體驗到做"皇帝"的"艱難"。
從避暑山莊盛夏到深秋落葉瀟瀟,從故宮御花園漱芳齋到暢音閣,從 太極殿到太和殿,披星戴月於深宮之中。每天收工的時候,對着雕樑畫棟,枯藤老樹;紫禁城角樓斜掛着的明月,我總是帶着身爲"皇帝"而有的複雜心境,追思遐想,無限感慨。
"這個咸豐皇帝究竟爲至尊的中華民族帶來了什麼,留下了什麼?"
是呵!整個中華民族的這一段歷史曾經蒙受過巨大的恥辱和憂患,而處在這個動蕩歷史中的孱弱無能的政權代表,却要由我來扮演。我激動、我欣喜、我茫然、我困惑、我沉默……
眞慶幸,攝製組裏面有好導演領路,又有這麼多良師和一羣要好的伙伴,不須多久,我已經開 始相信自己,彷若眞正的走進深宮當中做"皇帝"了。但我又在懷疑自己——眼前跪滿了對"皇帝"誠惶誠恐的文臣武將,又有那麼多的艷麗嬪妃族擁在我的周圍……而面對外來侵略的危脅,作爲一國之主,却一籌莫展,反而置國難於不顧,"木蘭秋獮"倉惶逃到熱河,長吁短嘆,苟且偸安…我來演這樣的"皇帝"內心很不平靜。
我第一次拍電影,就扮演一個多病、憂慮、矛盾、昏庸的帝王。其實 我性格特别樂觀,又天性好玩,初次踏進電影圈,我何嘗不想扮演一個瀟洒、勇猛的男子漢(嘻嘻!),可是我畢竟已深深喜歡上了咸豐這個角色,因爲他反映了一個"時代",一段爲我們民族不應忘懷的歷史。他的形象會反過來激發更多的民族氣節。所以我一定要"做"好這個皇帝。
在北京期間,閒來和朋友飮茶,在咖啡廳大家對我們的光頭,都抱以十分驚奇的審視目光。"是出家人?"又沒有 那一股遁入空門的氣質……當我們把影片的情况向他們介紹的時候,借此良機,我們又結識了許多熱情的朋友。我眞是幸運,但又很不安,從他們熱情的目光之中,我深知自己的責任。
親愛的讀者,我熱愛我的民族,從香港來大陸拍戲的所見所聞,更加深了我對它 的認識,我眞正爲自己民族的偉大歷史感到自豪。當你們也看到雄偉、壯觀的故宮和驚心動魄的塲面 承德、外八廟敦厚 典雅,"大乘之閣"中近四十米高的千手千眼大佛……驚嘆之餘,你們能想像得到我們在這裏所經過的日日夜夜嗎?
這裏有激情、有溫雅,有 使人永生難忘的回憶。我相信影片能夠把這一切感覺也帶給你們。
在這養育偉大民族之土地上,咸豐皇帝是顯得多麼令人憐憫, 可悲!儘管慈禧之輩當政多年,却空虛腐敗,勉强撑持着政權,公證的歷史,終於把他們永遠的釘在恥辱柱上了。我能有此機會參予這一拍攝工作,重壓之下,同時又感覺到由衷幸福!
李導演和大家在一起,日以繼夜,快馬加鞭!我們在盡一切努力——爲不負衆望 !
謝謝你們!
大戯台
Opera stage
暢音閣大戲台,在故宮寧壽宮後面閱是樓院中,爲"三重崇樓",建於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三十年來暢音閣從未對外開放,《垂簾聽政》却獲許在暢音閣拍攝了咸豐壽宴羣臣,在大戲台看戲的壯觀塲面。
Changyin Pavilion, the opera stage, is inside Yueshi Court behind Ningshau Palace in Ancient Palace. It is also called the ‘Three-storeyed Building’ built in 1772. Changyin Pavilion has not been opened to the public for thirty years. But, with special permission, the scene in which the Emperor is feted with a banquet and opera on his birthday was shot here.
養心殿
"養心殿"建於明朝,雍正年間重修,康熙皇帝死後,成爲雍正皇帝的寢宮和處理政務的地方。同治皇帝登基,兩宮太后垂簾聽政就在這裏。李翰祥導演拍下了難得的垂簾聽政的塲面。
‘Yangxin Hall’ was built in the Ming Dynasty and refurbished in the year of Yongzheng. After the death of Emperor Kangxi, it became the place of rest and administration for Emperor Yongzheng. When Emperor Tongzhi ascended the throne, this became the cite of ‘Reign behind a Curtain’ by the two Empress Dowager. The solemn depiction of actually "reigning behind a curtain" in the film were shot here.
梓宮回鑾
Imperial funeral procession back to Beijing
咸豐皇帝死於熱河行宮,引起了淸朝這一塲你死我活、勾心鬥角的權力之爭。梓宮回鑾(即護送皇帝靈柩回北京皇宫)途中,肅順暗派殺手,慈禧早有防備。在威嚴肅穆的送靈背後,演出了驚心動魄的格殺。
皇帝靈棺由一百二十八人肩抬,護送儀杖浩浩蕩蕩,《垂簾聽政》影片,以眞實的藝術手法 ,再現了淸代這一難能一見的國喪盛况。
Emperor Xianfeng's death at the temporary palace at Rehe triggered a struggle for power in the imperial court from which only one emerged the victor. On the funeral procession to Beijing, Sushun sent assassins to attempt to kill Cixi, but the latter had anticipated this. The assassination attempt was carried out amid the solemnity of the funeral procession.
'Reign behind a Curtain' realistically re-creates the extravagance of the imperial funeral ceremony. The Emperor’s coffin was borne by a funeral troop of 128 people.
登基
Enthronement
咸豐皇帝駕崩,同治皇帝繼位,李翰祥導演,借同治登基這塲戲,一個早晨,從午門到神武門,從西宮到東宮,以太和 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爲主,拍全了整座故宮的塲景。眞是蔚爲壯觀!
Emperor Tongzhi ascended to the throne after the death of Emperor Xianfeng. In the enthronement scene, director Li Hanchiang, in the span of a morning, rushed from the Wu Gate to the Shenwu Gate and from the West Palace to the East Palace in the Ancient Palace. The actual halls in which the Empress Dowager gave audiences, the Taihe, Zhonghe and Baohe Halls, were used as the film's spectacular main sets.
李翰祥導演獲獎影片年表
1958年《貂蟬》榮獲第五屆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
1959年《江山美人》榮獲第六屆最佳影片獎
1960年《後門》榮獲第七屆最佳影片獎,並獲日本文部省頒發銀鳥獎《倩女幽魂》、《楊貴妃》、《武則天》等片先後參加康城及威尼斯影展,《楊貴妃》榮獲康城影展最佳室內攝影美術獎。
1963年《梁山伯與祝 英台》榮獲"金馬獎"最佳故事片及最佳導演獎
1966年《西施》榮獲"金馬獎"最佳故事片及最佳導演獎,同年榮獲十大靑年" 金手獎"。
1969年《緹縈》榮獲"金馬獎"最佳編劇獎
1970年《乾隆下江南》榮獲"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獎
1982年《冬暖》獲香港影評人選爲中國十大影片之一
李翰祥導演坐在"松園"寓所的獎杯叢中,面帶笑容。這是他從影以來榮獲的部份獎杯。是他的榮譽,也是社會對他電影事業的支持!金獅獎、金鑼獎、金馬獎……如果《垂簾聽政》能榮獲一九八四年"◼️◼️獎"那就太好啦!
The smiling director Li Hanchiang sitting among his many trophies in his apartment - the Golden Lion Award, the Golden Gong Award, the Golden Horse Award, just to name a few! It would be perfect if 'Reign behind a Curtain' could bring him the ◼️◼️◼️◼️ Award of 1984!
李導演北上拍片的工作房車,在香港定製,行經中國四個省份,用了近二個月的時間, 從香港開到承德。車內設備冷氣、暖氣、臥室、餐廳、厨房、洗漱間、剪接間、會議室一應俱全,設備豪華,佈置精巧,它隨同李導演東征西戰立下了汗馬功勞。
Director Li went north to shoot his film. A specially-fitted van was ordered for him from Hong Kong. Starting from Hong Kong, it took him nearly two months to arrive at Chengde, passing through four provinces on the way. The van was specifically designed and luxuriously equipped with air-conditions, a bedroom, dining-room, kitchen, toilets, an editing room and a conference. It took Li everywhere and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success of the film.
"寫意""工筆"各見長
"導演,明天——"
"明天除咱們的演員外, 再要二十四位宮女,五十太監、二十侍衞官、五百大臣、四百儀仗、四百件鹵薄、二十四匹馬……哎,有大象沒有?午門外是應該有寶象的,要能弄到大象可太帶勁了。"
"人、馬都準備好了,象……國內拍戲的大象都在西雙版納租的,恐怕一時辦不到。"
"我還是希望想想辦法,如果這兒實在不行,咱們就到泰國去拍……"
李導演就是這樣。此次回內地拍片有如魚入江河、龍入大 海,這樣好的景地、若多奇珍異寶、各界如此熱情地支持——眞可謂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李導演於是這一躍一飛,不斷的"大手筆"一番,可眞夠我們這些助手們一嗆。但也難說,正如他講:"你們付了辛苦,我一定在片子上體現出來。"看到樣片上旗幟如林、人馬簇擁,充滿畫面叩倒的羣臣,上下幾層寺院中進香的儀仗隊伍,大家都覺到那上邊有自己的一分辛勞,心中倍覺快慰。李導演的大手筆"大寫意"盡人皆知,殊不知他的"工筆"也很見長。用他的話講:"大場面好拍,玩道具唄,有人有物,東挪西借,一千人我可以拍出上萬人的效果來,可一部戲不能光看場面,還是要把戲拍出來。"拍大場面的藝術創作,當然不像李導演講得那般輕巧。談到拍戲
對每一場戲從結構、鏡頭構思、現場處理到指導演員的表演,李導演都獨具匠心,恰到好處。在故宮漱芳齋拍八十六場戲,一進齋室,導演爲了難——室內一切陳設都有别於其他殿內——太"民國"氣息了。漱芳齋內又有個小戲台,在這兒讓東、西二位太后見恭王商議辛酉政變之事不免欠缺,現換場所又來不及。只見他三看兩瞅,命令全組先拍院內戲,又對我和美工師提出改裝要求。第二天你再來此,一定會感到氣息全然改觀了——室內的小戲台改成了靈堂(咸豐的喪期),東花隔窗下支起了暖炕、兩座藍色的寶座一放,再加上導演親自選來的靑花瓷器,立時給人一種肅穆莊嚴之感。
恭王與兩宮太后見面,我本設想:此見面於戲中是款曲相通共同對付八大臣,是互 相探求的過程,見面應是有幾分緊張的。可導演一上來就要求三位演員激情飽滿地來演這一見,兩宮太后受了那麼多委曲,期待着恭王來,能有個親人來講講心裏話,早定大計。恭王拜謁過死去的咸豐,咸豐又不許他親王秉政,叔嫂一見,都强忍熱淚,恭王雙膝跪倒,西太后輕沾淚眼說:"站着說話吧。"開拍了,只見恭王疾步走入,立定,抬眼看見兩宮太后,扮演東太后的陳燁雙手捂面哭了起來,扮演西太后的劉曉慶二目圓睜,這雙眼睛裏有多少期待、多少委曲,熱淚充滿眼眶……現場的工作人員一起沉浸在這令人激動的氣氛中。演員完成的好,更好的是導演。由於一種按捺不住的欽佩之感,我走過去對劉曉慶講:"這樣一開頭兒,整場戲的基調就大不相同了。"
再說拍第九十九場戲——西太后接到董元醇的奏折要垂簾聽政,八大臣寫旨駁斥,西太后當面質問,八大臣竟當面頂撞。回到後宮,東 太后勸西太后忍了吧,西太后忍辱負重,行韜諱之計,在駁斥的御旨上蓋了同道堂印記。在拍蓋印這個鏡頭劉曉慶的特寫時,導演沉
吟了一會說:"當着八大臣沒有傾瀉的情感,在這一蓋印之中,要全部傾瀉出來。"劉曉慶表演了一次。李導演照樣停了一會,像在思索什麼——不,此時他是回到了淸朝,在經歷着此時此刻的事件。"好,這樣,一隻手按下去以後,再加上一隻手,頭稍側,不要正眼看印,當蓋完時,雙手一抬,我要求你眼淚這時'刷'地一下落下來。"'刷'的一下?談何容易。可劉曉慶說:"知道了。"又試了一遍戲,導演說:"不錯,我要求妳再激動一些,按下去時似乎在用刀殺這些大臣,把他們都殺死!來,你看我……"李導演親自示範起來,只見他滿臉漲紅,手和臉上的肌肉都抽動起來,死命將印蓋下,當他把手一抬,眼淚眞的'刷'地一下流了下來。在場的人互相以目光投來讚譽的信息。我見導演這樣激動,便打趣地說:"又迎風流淚了。"(李導演幾十年不住北方,此次到京,小時候落下的迎風流淚的毛病又犯了。)李導演說:"哪裏,我這可不是迎風流淚,演這一個鏡頭要犯心臓病的。"再看劉曉慶,她在導演的啟發下已經完全達到了"我就是"的境界,她說:"導演,拍吧。"導演見她信心十足,便下令實拍,一聲"開麥拉",靜寂的現場似乎可以聽到曉慶那屛然心聲,她那側頭斜視的眼光中充滿屈辱與仇恨,顫抖的嘴唇,緊咬的牙關傾聽着無聲的詛咒,充滿血絲的眼睛積滿淚水,當把手一抬,似覺得她完全癱倒一般,兩行熱淚奪眶而出,精采極了。"OK"。導演平靜地說了一聲。
時過半年,《垂簾聽政》接近拍完,李大 導像叱咤風雲的將領,指揮着銀幕這三度空間裏的戰鬥,;又像是畫家,將心與智慧塗染到每個畫格,待影片與你見面時,你會同意我的鑒賞的———"寫意""工筆"各到好處。
ロ許同鈞(副導演)
"東太后"回宮視察
ロ陳燁(慈安太后扮演者)
一想到給《垂簾聽政》 特刊寫文章,就有一種義不容辭的責任感,我願意寫上幾段子,爲我們的"特刊"助興!
東太后回宮視察
爲了明天要拍攝咸豐皇帝慶壽一場戲,我特地趕到現場觀察環境。當我登上故宮暢音閣大戲台的最高層時,一大片宮殿、亭台、樓閣在蔚藍的天空下盡收眼底,更顯得壯觀美麗。"這兒全是東宮的,你看比西宮的地盤要大一些。""那是給皇后接露水的平台。"工作人員熱情地介紹着。看着這些宏偉的建築,作爲一個中國人,我感到自豪。一種衝動在迫使我要立刻下去,到各宮殿去走走看看。"這一片全是我的!"秉性溫和的東太后此時也被强烈的佔有欲所激動着;在扮演記事房太監陳勝文和六額駙景壽的演員的陪同下,我們首先進了中翠宮。"歡迎東宮娘娘回宮來視察!"門口的工作人員客氣地招呼着,我以一個"主人"的身份詢問着宮內的一些情況;"以前是怎樣的、派什麼用場、這樣東西爲什麼一定要放在這,而不放在那兒?""這把大椅子還是不要讓人摸,否則會減少壽命的。"……。當我在穿越宮殿間的院子時,一陣凄涼失寵感,再次油然而生。當年皇帝在世時,雖對東太后尊敬,却並不愛她,可現在:東邊與西邊比較起來還是顯得沒有那麼門庭若市。有什麼辦法呢?只能再忍辱負重了。
窩窩頭中見生活
"啊,東西太后又回仿膳來了!"在服務員驚喜的話語聲中,我們步入全國唯一能製作當年慈禧用膳的仿膳。我邊走邊目不應暇地看着周圍精工細雕的建築和極有學問的對聯橫匾。顯然我這位"上海來的東太后"是不常到此地的。仿膳的服務員們並沒有因爲這位對故宮仍感生疏的"東太后"而見笑,而是熱情地把我們請到了雅座上,因爲他們早已知道了《垂簾聽政》在北京拍攝的消息。
"我知道你們一定要想嘗嘗這個。"一位年輕姑娘說着端上來一盤黃燦 燦的栗子麵窩窩頭。"太好了,讓我先來嘗一個。"剛想動手,只聽劉曉慶說:"慢着,皇后不能先吃,還是讓使女雙喜先嘗嘗有沒有毒吧。""願爲老佛爺們効勞、盡忠!"閻靑露出機靈的笑容,伸手往嘴裏塞了一個窩頭,還沒等她嚥下,我們兩個早已是迫不及待了。
這不是夢
直到我們一同走上養心殿的台階,東西太后互相看着,還在異口同聲地說着:"還是你的衣服好看!……"穿着華貴的朝服,想着兩個年輕女人就要掌握朝政大權,繼承大行皇帝的遺業,不由得在莊嚴的臉頰上顯得有些激動。我和曉慶坐在寶座上,當黃簾在我們面前垂下,同治小皇帝在前,所有的文武百官、大臣們統統都給我們跪着叩頭請安,慶賀小皇帝登基、兩宮太后垂簾聽政時,"感覺怎麼樣?"我輕輕地問曉慶,"好極了,你呢?""死也瞑目了。"大家不要誤會,這並不是戲裏的台詞,而是演員劉曉慶和陳燁之間的一段交流。幸虧李導演當時沒發現,要不又該說我們走神了呢!……
親愛的讀者們,爲了讓《火燒圓明園》和《垂簾聽政 》這兩部片子,早一天同國內外的廣大觀衆見面,我們攝製組的每一個人都在夜以繼日地奮鬥着。明天還要起早化粧呢,我的小段子就結束了吧。
上下關懷 八方支援
——《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拍攝散記
ロ蘇誠 壽(新崑崙影業有限公司經理)
話說1982年8月10日李翰祥在河北省承德市避暑山莊開鏡以來,祇見他率領全組人馬,轉戰在避暑山莊的綏成殿、烟波玫爽殿外八廟、故宮的太和殿、坤寧宮、養心殿、暢音閣、頤和園排雲殿、北海、天壇、碧雲寺、臥佛寺……等等拍攝場地。以他那兼有繪畫表演以及攝影才華的嫻熟的導演手法,確定人物造型、設計佈景、選取鏡位、佈置陳設、指導表演,眞是擧重若輕,才大心細,手揮目送,點鐵成金。看過樣片的人都說,李翰祥導出來的鏡頭,多彩而不單一,立體而不平面,他總有神來之筆,決不落入前人窠臼。請看,他用濃墨重彩展現淸宮風貌的歷史長卷,多麼逼眞精細,韻味無窮,使人看了,如飮醇酒濃郁甘香,莫不陶醉。
來自國內外的熱心朋友們常常要向李翰祥提出一個問題:許多拍攝場景,國家都列爲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不可踰越的"禁區", 你却爲什麼可以登殿入閣,任意取景拍攝?
李翰祥的回答很簡單,只有八個字,這就是:"上下關懷,八方支援!"
事實確是如此。在整個拍攝過程中,"上下關懷,八方支援",係一根紅綫,貫串在所有工作中的始終:
——經過多方面積極推薦, 李翰祥選中了北影的劉曉慶扮演西太后、北影的項堃扮演肅順,上影的陳燁扮演東太后,上海歌劇院的周潔扮演麗妃,還有北京靑藝的王培、王僮、張鐵林、李岩……等人。電影學院、北影廠、上影廠、靑年藝術劇院等所在單位的領導汪洋、徐桑楚、吳雪等人一聽說,馬上OK,答應借用;
——李翰祥最後寫出拍攝的劇本以後,送到史學界權威、淸史專家戴怡、王道成、溥杰、朱家溍、吳空……手 中。這些極其繁忙的學術界名人,認眞披閱,悉心硏究,在劇本內寫上密密麻麻的批註,並且擧行多次座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提出不少眞知灼見,改正並豐富了劇本內容;
——李翰祥要在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頤和園、遵化東陵等古蹟進行實景拍攝。合 拍公司一個報吿上去,國家領導人胡耀邦、李先念親自批交國家文物局大力協助;
——李翰祥要成千上萬的羣衆演員,合拍公司 又一個報吿上去,解放軍部隊系統的領導人也是親自批覆,下令部隊無條件支援。祇見得,威武英姿的戰士,個個脫下軍裝,剃光了頭,換上淸朝官服,頂戴花翎;
——李翰祥要數以百計的馬匹,內蒙馬術隊、部隊騎兵,克服長途運輸的種種困難,依時開到北京和 內蒙的拍攝現場;
——在避暑山莊時,承德市范副市長親自掛帥,組成一個包括文物局、外事辦公室、國際旅行社、電業局、公 安消防局的領導班子,配合攝製組,協助有關拍攝工作。需要照明用電,電業局的技工連夜奮戰架設綫路,保証不誤拍攝;需要保証現場安全,公安局派出大批警察、消防隊派出滅火車,跟隨攝製組左右,寸步不離,出色地完成安全保衞任務;避暑山莊的全體職工,則是有求必應,給予種種方便;尤其値得特别提出的是,承德市國際旅行社李瑞崑先生,天天都是從早到晚跟在李翰祥的身邊,旣協助拍攝工作,又照顧日常生活,厚誼隆情,確實可感;
——在北京故宮時,院長孫覺、許里等人特地召開專門會議硏究佈署,派出以辦公室 主任王金福爲首的工作組,不辭辛勞地親臨各個現場協助拍攝;
——在遵化東陵時,誠懇樸實的于善浦副所長成了攝製組的義務 顧問,他以淵博的有關東陵的歷史知識,向我們作了生動的介紹,熱情地指導我們拍攝;
——尤其在攝製組的組成上面,得到北 京電影學院靑年製片廠北京歌舞團、農影廠、新影廠、北京洗印廠……的協助,各單位選派專人,建立了由60多個單位一百餘人組成的龐大的攝製組; 廠廠廠
——此外,還有許許多多幕後的關心者,愛護者以各種方式協助攝製組做了大量的重要的工作;
——當《火》、《垂》兩片由於場面宏大,製作費用超出預算時,國家領導人在日理萬機中,竟親自過問,下達指示,增撥了巨額的製作費,使得李翰祥可以在導演藝術上面隨心所欲,盡情發揮,不受資金短絀的束縛。
——爲了快速完成,加緊搶拍,北影廠、八一 廠積極支援,組成兵分三路的攝製大軍,分赴內蒙、居庸關等地拍攝;
——爲了影片配樂,上海音樂學院、上海芭蕾舞團、上海 技術廠莫不優先安排,盡力協助;
凡此種種,不是足以顯示出"上下關懷,八方支援"的具體情況嗎?!李翰祥沾沾自喜地說: 這是他從影卅五年來最大的榮幸,也是對他的有力鞭策和親切鼓舞,他要通過作者之筆,向上下左右關懷支持他實現宿願的領導人、朋友們,特别是中國電影合作製片公司的全體同人謹致崇高的敬禮和衷心的謝意!
拍電影,不是輕而易擧的事;同時拍攝像《火》、 《垂》這樣兩部前所未有的宮闈鉅片,更是一件複雜艱巨的工作。要想勝利完成這樣兩部鉅片,要有披荆斬棘的勇氣,要有志同道合與併肩跨步的戰友,要有一股百折不撓的儍勁與靭性,而作爲導演的李翰祥,恰巧得天獨厚,具備了這些優越的條件。値得慶幸的是,通過全組成員的辛勤耕耘,已經取得了頗堪歡欣的收獲——暑假期間,《火燒圓明園》與《垂簾聽政》將先後在國內外奉獻給廣大的親愛觀衆。
我們期待着來自中外觀衆的批評與指導!我們感謝中外觀衆的關心與愛護!
主要演員
慈禧扮演者:劉曉慶
女 三十一歲 四川人
曾任成都軍區文工團話劇隊演員,現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演員。
著名女演員,曾參加演出影片《南海長城》、《小花》、《瞧這一家 子》、《原野》、《潛網》、《心靈深處》等。
慈禧:
那拉氏,祖居葉赫,故稱葉赫那拉氏(那拉譯英語是太陽之意。葉赫是吉林近處長白山麓的河流)。生於道光十五年十月初十日,鑲藍旗滿州人。(本劇中15至27歲)父惠征安徽寧廣道。
叔父惠 端:原任郎中(慈禧入宮前,閒散,因慈禧故封爲郎中)。
弟:照祥:原任公爵。
桂祥:頭等侍衞。
佛佑:頭等 侍衞。
妹:爲醇郡王福晋。
咸豐二年(1852)五月初九進宮,封爲蘭貴人,咸豐四年晋封爲懿嬪,咸豐六年三月生穆宗顯帝載淳,晋封爲懿妃,第二年又晋封爲懿貴妃,咸豐十一年(1861)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載淳繼承皇位,被尊爲母后皇太后。同年九月被尊爲慈禧太后後,因住於西六宮之儲秀宮,又稱西太后。諡: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后。
咸豐扮演者:梁 家輝
香港演員
香港無線電視台第十二期藝員。
文宗:
奕詝,宣宗第四子,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道光十一年六月初九日生。二十六年,用立儲家法,書名緘藏。三十年正月丁未,宣宗不豫,宣召大臣硃筆,立爲皇太子,宣宗崩,巳未,上即位,頒昭覃恩,以明年爲咸豐元年。十年,八月癸亥,英法聯軍至通州,命恭親王奕訴爲欽差大臣,辦理撫局,己巳上幸欄,自圓明園啟鑾,丁丑上駐驛避暑山莊。
辛丑,上不豫,壬寅上大漸,召王大臣承寫硃諭,立皇長子爲皇太子。癸卯,上崩於行宮,年三十 一歲。十月奉移梓宮至京。十二月,恭上尊諡,文宗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仁寬敏顯皇帝,同治四年九月葬定陵。
本劇中由二十歲始至三十一歲,英俊、飄逸,但文弱善嫉,因在位十一年中,內攘外患,國事日繁,體力不支,精神困擾,故寄情於聲色管絃之中。
慈安扮演者:陳燁
女 二十六歲 上海人
現任上海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演員
曾參加拍攝影片《難忘的戰鬥》、《刀光虎影》、《這不是誤會》等。
慈安:
孝貞顯皇后。鈕祜祿氏,廣西右江道穆阿女,事文宗潛邸。咸豐二年封貞嬪、晋貞貴妃,立爲皇后。十年,從幸熱河。十一年七月,文宗崩。穆宗繼位,尊爲皇太后。這時孝欽、孝貞兩宮並尊,詔旨稱「母后、皇太后」、「聖母皇太后」。以别之。十一月乙酉朔,上奉兩太后御養心殿,垂簾聽政。光緖七年三月壬申(初七)崩,年四十五歲,葬東普祥峪之定東陵。諡:慈安端康裕慶昭和莊敬皇太后。
本劇中十五至二十五歲,忠厚、慈祥。
載淳扮演者:張樹義
男 十一歲 北京人
現是北京小學生
載淳:
大阿哥,穆宗毅皇帝。國號同治,與普通孩子無大分别。但從小就被例在皇帝的模子裏受皇室敎養,養成茶來張手,飯來張口的習慣,養尊處優,不可一世的稟性,加以兩宮垂簾,母后尊權,他坐在龍椅上,只是聾子的耳朶,擺設而已。
載垣扮演者:王憧
男 55歲 北京人 (曾用名:王家寯)
1944年 四川江安戲劇專科學校
1947年 南京國立劇專
1948年 香港永華公司《山河淚》埸記
1950年2月 返回內地, 廣州華南電影製片廠南影劇團
1950年4月——今中國靑年藝術劇院演員
曾在《陰謀與愛情》《最後一幕》《費加羅婚姻》等劇中扮演主要角色
曾參加拍攝影片《巨瀾》、《花枝悄》、《鄰居》。
載垣:
四十六歲,嘉慶三十八年八月二 十六日生(本劇由三十五歲起)。父奕勛、曾祖爲怡賢王允祥、康熙之第十三子。事宣宗,命在御前行走,受顧命,文宗即位,歷左宗正、宗令,領侍衞大臣。咸豐八年,賜紫禁城內肩輿,載垣與鄭王端華弟肅順,皆爲上所倚,相結,權勢日張,十年正月,萬春節賜杏黃端罩,十一年七月文宗崩,議殊死,賜自盡。
端華扮演者:王培
男 56歲 北京人
1945年 畢業於北京影藝學院, 後任華北電彩公司演員。
以後曾在《中國劇藝社》、《友聯劇社》、《藝光劇團》等戲劇團體任演員。
曾在《雷雨》、《日出》、《蛻變》、《夜店》、《茶花女》、《淸宮外傳》等多齣話劇中扮演主要角色,曾導演話劇《曙光》、《權與法》、《重任》。
曾拍攝演出影片有《早春二月》、《南征北戰》、《風暴》、《知音》、《鄰居》
端華:
五十五歲,嘉慶二十九 年十月初十日生(本劇由四十四歲起)。
鄭親王烏爾恭阿子,肅順四兄,授御前大臣,宣宗崩,受顧命,文宗即位,迭命爲閱兵 大臣,右宗正,京師戎嚴,令督察巡防。文宗崩,再受顧命,與怡親王載垣及肅順等並號「贊襄政務大臣」。穆宗還京師,深責端華等專擅拔扈罪,端華坐賜死,爵降不入八分輔國公。
肅順扮演者:項堃
男 68歲
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圑演員國內著 名演員
曾參加拍攝影片《南征北戰》、《烈火中永生》、《佩劍將軍》、《潛網》等。
肅順:
宗室(注:歷代皇 族的名稱,淸代制度,顯祖努爾哈赤之又塔克世的直系子孫始得稱爲宗室,因其繫金黃色帶子,俗稱黃帶子)。字雨亭。年四十六歲,嘉慶三十八年十月初八日生(本劇由三十五歲起)。鄭親王烏爾恭阿第六子,道光中,考封三等輔國公,授委散秩大臣,文宗即位,擢內閣學士,兼副都統,護軍統領,鑾儀使,以其敢任事,漸嚮用。咸豐四年,授御前侍衞,遷工部侍郎,歷任禮部、戶部。十一年七月,上疾大漸,召順及御前大臣載垣、端華、景壽、軍機大臣、穆蔭、匡源、杜翰、焦佑瀛入見,並顧命肅順以贊稟政務,多所專擅,故兩宮回鑾後,命睿親王仁壽、醇郡王奕環逮之於密雲,咆哮不服械擊,下俯獄,見載垣、端華已先在,叱曰:「早從我言何至今日?」載垣咎肅順曰:「吾罪皆聽汝言成池。」肅順一向主張嚴刑峻法,以求起積弊於衰糜之世,故而,攬權立威,數興大獄,輿論久不平,奏減八旗餉,尤府怨,加以稟性暴躁,剛愎自用,略一得志,即喜怒形之於色,飛揚拔扈,咸豐十一年斬於市。
景壽扮演者:呂世平
男 三十八歲 北京人
1966年畢業於北京藝術學院話劇表演系,現任北京文工團話劇隊演員。
曾在影片《新的開始》中參加演出。
景壽:
六額駙,奕澝的妹夫,爲人木訥寡言。約三十四、五歲,亦爲八個贊襄政務的顧命大臣之一。
穆蔭 扮演者:沈衞國
男 二十九歲
中央電視台文藝部工作人員,曾參加拍攝電視劇《繼母》等。
穆蔭:
字淸軒 ,托和洛氏,滿州正白旗人,四十八歲,嘉慶三十六年十月十三日生。官學生,考授內閣中,充軍機京章,遷侍讀十年,命偕怡親王載垣赴通州,與英法軍議和,不偕,却擒諸首,獲巴夏禮送京。敵軍益逼,詔斥辦理不善,撤回扈從熱河。十一年文宗崩,偕肅順等同受顧命贊政務。十月,職同治三年,歿於家。
匡源扮演者:王運庭
男 五十二歲
現任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科委文工團話 劇隊演員。
曾參加拍攝電視劇《買電視》等。
匡源:
字鶴泉,山東膠州人。道光二十年進士,選庶吉士(注:淸 代制度,翰林院設庶常館,選進士之優於學書法者,入館學習,稱爲庶吉士)。授編修,累官吏部侍郎。咸豐八年入直軍機,罷官後淸貧,主講濟南東源書院以終。
杜翰扮演者:兪立文
男 四十五歲 北京人
1956—1960年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
現任北京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演員,曾參加演出影片《兵臨城下》、《黨的女兒》、《靑年魯班》、《大河奔流》、《誘捕之後》等。
杜翰:
父杜受田爲奕詝帝師傅,道光進士。從幸熱河爲軍機大臣,與肅順、載垣、端華等因受顧命並號贊襄政務大臣。
本劇中五十歲。
焦佑瀛扮演者:孟洋
男 三十七歲
畢業於天津市戲曲學校
現任承德市京劇團演員
焦佑瀛:
字桂樵。四十七、八歲,直棣天津人。道光十九年擧人,考授內閣中書,充軍機京章。累遷光祿寺少卿,咸豐十 年,命赴天津靜海諸縣治團鍊,召回從幸熱河,命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尤諂事肅順,諸詔旨多出其手。
恭親王扮演者:張鐵 林
男 二十六歲
1973年 陝西農村插隊務農
1977年 西安工廠工人
1978—1982年 北京電影學院表演系畢業。現任天津電視台電視劇團演員。
曾參加演出影片《夜上海》(與香港合拍),主演電視劇《有一個靑年》獲80年優秀電視劇 一等獎。
恭親王:
奕訴(本劇由二十九至三十歲)。道光年十一月二十日生,宣宗第六子,與文宗同在書肄武事,共制槍法二八式,刀法十八式,宣宗賜以名,槍法曰:「棣華協力」,刀法曰:「寶鍔宣威」並以白虹刀賜奕訴。文宗即位,封爲恭親王,咸豐二年四月,分府,命乃在內廷行走,十年八月,英法兵逼京師,上命怡親王載垣,尙書穆蔭與議和,誘執英使巴夏禮,與戰,出師不利,文宗幸熱河,召回載垣,穆蔭授王欽差大臣,便宜行事全權大臣,王出駐長生店,奏請筋統兵大臣激勵民心,克勤郡王慶惠等奏釋巴夏禮,王入城議和,英法兵焚圓明園。王入城議和,定約,悉從英法人所請,奏請降旨宣示,並自請議處,上諭曰:「恭親王辦理撫局,本屬不易,深諒苦衷,毋庸議處。」十一年七月十七日,文宗崩,王請奔赴,兩太后召見,諭以贊襄政王大臣載垣、端華、肅順等擅政狀,穆宗侍兩太后,奉文宗喪還京師,遣黜載垣等,授議政王,在軍機處行走,命王爵世襲,食親王雙俸。
光緖二年四月薨,年六十七 歲,諡曰:「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