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告訴我們一些父母子女的心
一部値得推薦的警世勸孝大悲劇
「心」是一部警世勸孝的家庭倫理悲劇,是一套富有教育意義的國話鉅獻。
利用電影教育,在現時代下是與利用電影宣傳同樣的重要;不過「宣傳」缺不少有政治色彩,「教育」則總是教人趨向善良的坦途,而且多會抵觸到各自的環境,給你迥思,斟酌,衡量,對照而至於取捨,卽離,改善,更生。它的觀衆對象算來是比校廣闊,攝製如「心」這一類富有教育意羲的影片,無疑地是每一個人的要求。
在「心」片裏所看到的教育課題,乃直指「孝道」。雖然現在或許以爲「百行孝爲先」這句話的口氣有些過重,但我們試想一個人出身社會能夠貧賤富貴,無非是自己的爭取;是忠是奸乃自己認識的懸殊,雖然家庭教育亦有相當影響,但這是另一問題,我們只覺得父母養育成人的恩情,其大如天。如果爲人不孝,這豈不是枉费了父回的一番苦心麽?旣忘育已者的宏恩,那裏能夠育人呢!這樣下去,由家庭而社會,由社會而國家就沒有幸福可言。誰無父母,誰無子女;父母慈,子女孝是在必然,無如時下不少為人子女者却背道而馳,忤逆父母,連累父母者時常聽見,「心」片的主題即咬緊這一點,寫一個母親如何養育訓導她的一班小兒女,後來這班大兒女的如何奉侍她連累她。為了實收教育孝行的効果而強高這一個母親的一生操勞捱苦,這是編導者楊小仲對劇情處理的成功,這片問世,無異是一首勸人孝道的「凱風」詩篇。
「心」的結構是這樣:一個家庭裏,父親已逝世,母親以鍼黹縫紉來培養四個兒女,且向戚友借貸以補助他們的教育費。十六年後,長子雖有孝心但懾於妻威,由老家遷出,只有幫助母親一點兒的家費而已,次子自幼則懶學荒遊,及長仍不改其性,不但忤逆而且在外惹事受傷,母親為救兒子的性命而輸血,幼子還在高等學校求學,雖有孝,因未能自立,無補於事。女兒亦有孝義,無奈環境欠佳,不但不能帮助母親家費而且因要解救丈夫的危難而害了母親拚命縫衣爲她籌款,因此積勞成疾,一個這樣的家庭,同一母親而兒女四樣心腸;長子愚孝,次子不孝,幼子有孝,女兒賢孝。相反地做這四個兒女的母親,則祇有一個慈心,結局她爲兒女們所累而辭逝,由這各不相同的心而構成這一部感人肺腑動人心弦的「心」
片裏的母親,在十六年前,她一面靠着自己的手工來維持家庭,一面加緊教育兒女,她的希望甚大,小者是望將來他們能夠顧耀家門,自己得著一個好尾景;大者是替社會國家養成未來的好主人好國民。可是十六年後她的希望竟成幻想,不但沒有得到老福,反而爲了兒女所累而終眠。這一個母親的爲母責任算是充分盡矣。好在這四個兒女當母親病入膏盲時方知母愛的偉大而相繼跪在母前懺悔他們當爲母愛所感動面繼承慈母的懿德來培養他們的下一輩,這纔是社會之幸國家之幸,而這片亦纔有完滿的收塲。
「天下最慈父母心」,爲人子女者看了這片,當會更加感動而做一個反躬自省,這就是「心」片以一個母親艱苦的生活過程通過藝術的觀點觀使衆馴馴地走入孝道而不是板起臉孔的說教,使觀衆味同嚼臘無動于中的電影教育的効果。
劇中的母親,這一個吃重的角色,是由一個不老不少飽嘗人生滋味,走遍大江南北,遠涉南洋的以前梅花歌舞劇團台柱龔秋霞來扮飾。龔秋霞對這一個由年青寡婦演至鶴髮鷄皮的老媪是演得維妙維肖。無懈可擊。慈心姑終一片,而少婦老媼的儀態,十六年前後完全不同,給她演得非常貼切。她的歌聲粉腿,曾經迷惑了海內外的無數觀眾。她遠在十數年前主演的「父母子女」「古塔奇案」早奠定了她電影基礎。最後她在港復為長城拍了許多部片,亦都有驚人的演技,她在電影領域的活躍,未始非她的優秀演技所造成。
龔秋霞在「心片」裏,爲救兒子不惜老命入院輪血。爲救女婿晝夜縫紉,爲了急欲換錢身負重荷,一層一層的匍匐上樓,她的動作,她的表情,任是鐵石心腸的人,亦當爲之下淚。統觀今日的國產電影,除了襲秋霞能夠演得比老年人演老年戲更加逼眞外,再難找到第二人了!龔秋霞在這部片的演技有此特殊成績,應當在這裏特别提出爲觀衆推薦。
其餘如歐陽莎菲的只顧自己享樂別管家姑勞苦的摩登少婦與王丹鳳的雖有孝心而苦於愛莫能助的滿腹愁腸的女性,都演得一能使人搖頭哼嗤;一能使人眼紅嘆息,這就是她們演得太好,所以能夠得到觀衆的隨著劇情的進展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