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
本事
武則天有傾國之貌,絕世才華。年十四,唐太宗招爲才人,賜號「武媚」。及太宗崩,武氏入取寺爲比丘尼,法號明空。
高宗即位,因舊時與武媚有染,且常入寺幽會,且生兩子:長曰弘,次曰賢,寄養武媚胞姊賀蘭夫人家。事爲王皇后偵悉,時適皇后與蕭妃爭寵,欲以武制蕭,故鑾輿親抵寺門,面命明空蓄髪還俗,迎入宮中。
武媚二次進宮,冊封昭儀,進賜宸妃。子幸父妾,革臣譁然,然高宗仍寵愛備至。武媚工讒善媚,不久果將蕭妃廢除。王皇后借刀殺人之計雖逞,却又嫉武媚深得帝寵,思毒害之。不幸事機不密,爲武媚發現,先下手爲强,暗遭長子弘挿贓陷害,復使高宗親往搜宮。証據確鑿,高宗震怒,即朝宣佈廢王皇后爲庶人,幽禁冷宮,封武氏爲皇后。
朝中元老長孫無忌、褚遂良及上官儀冒死諫阻,觸帝怒,罷免長孫與褚遂良,立令還鄕,而上官儀父子,却爲武后使人殺害。
武后得嘗大慾,氣焰愈盛,適高宗患風眩疾甚,委武后聽政,武后因此權勢益張,時人稱帝爲天皇,武后爲天后,中外謂之二聖!
十年人事幾番新。後來居上之中書令裴炎,心懷叵測,一面討好天后,覓一術士明崇儼爲天皇療治風眩疾,一面與上官儀遺下之寡媳上官夫人及孫女上官婉兒,拉攏交情,暗植勢力。
天后立長子弘爲太子,惟弘愚昧好色,不思長進,日與宮女嬉戲,遭天后責備,弘含恨在心,時思報復。適賀蘭夫人與高宗之私情爲天后揭破,賀蘭夫人含羞自盡。弘與賢自幼由賀蘭夫人撫養,但知養母,不知生母,誤賀蘭亦遭天后迫害,故此母子勢成水火。弘不能忍,吿密於父前,將武后陷害王皇后之實情吐露,事爲術士明崇儼窃聽,急走報天后,天后一不做,二不休,命術士毒毙王皇后於先,加害太子弘於後,並繼立次子賢爲太子。
裴炎與長安主簿駱賓王密議,並暗通英國公徐敬業,欲舉義旗討伐天后,以太子賢英明有爲,且與婉兒友善,逐使婉兒引見。事有凑巧,天后忽偕術士駕臨,爲太子賢看相,術士因與英王李哲關係密切,誣言賢非永壽之相,不如英王厚福,弦外之音欲天后立哲爲太子。賢恨甚,命心腹趙道生刺死術士,婉兒苦勸不聽,趙道生果失手被捕,供出內情,天后判趙削髪爲僧,廢賢爲庶民放逐巴州,怎知途中被人暗害。
天后本欲降罪婉兒,唯因婉兒辨慧能文,深獲激賞,收爲心腹。二人日夕相對,婉兒由此更進一步了解天后爲人,處處以國事爲重,不由折服,潮生好感。
高宗崩駕,中宗繼位。次年二月,天后却廢中宗爲廬陵王,親臨執政,頒建言十二事。
天后專權,羣臣懾服,唯侍御史徐有功,固守臣節,當庭論奏曲直。天后愛其正直不阿,氣度軒昂,竟折節下交,穢亂宮庭,以致醜名四播。
裴炎野心勃勃,駱實王察其意,編童謠,訛稱裴炎天命所歸,以堅其謀反之志。裴炎利令智昏,乘天后出京,急謀與徐敬業起義。事爲趙道生所聞,走吿天后以報不殺之恩。天后先發制人,命大將李孝逸率兵,一舉平定徐敬業。
天后囘京,裴炎深懼禍起旦夕,即勾通婉兒,分別毒薨天后及駱實王,以減口供。由而揭發裴炎派人謀書太子賢之內幕,天后即斬裴炎於都亭鐸,唯念駱賓王才高八斗,不忍對其施以重刑,即發配杭州靈隱寺,剃度爲僧。
嗣聖七年,天后御則天樓,改號曰「周」,自稱聖神皇帝。長安之年,寵臣薛懷義縱火明堂,散騎常侍張昌宗,司衛少卿張易之,乘機謀反,欲奉中宗復位,迫天后歸政,及見后面,竟爲其威最迫退。
天后屏退左右,獨處冥想,前塵往事,歷歷如繪,惟心力交瘁,不支倒地。
此一叱咤風雲之女性,一生多采多姿,贏得後人傳誦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