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腐朽為神奇 馬進一
用「百花齊放」來形容今天國內戲曲界的盛况,實在沒有半點誇張的成份。試以評劇爲例吧:
這是一種什麼戲呢?不但香港很少人知道,在五六年前,除了華北,其他各地也不會有多少人能够說得上來。然而現在,它已經也像越劇、川戲、漢劇、黄梅戲、粤劇等等一樣,突破了原來的狹隘的地方性,爲全國人民所熱愛了。倘不是整個社會制度、政治制度改變過來,那會有這樣的奇蹟。
評劇發源於河北省,原名「綳綳戲」。以前劇目很少,常演的祗有「指花爲媒」等七八齣,角色也不齊整,演出時十分馬虎,只能經常在北京、天津附近一帶的小城市和鄕村中流轉着。人們根本瞧不起這種「小」戲,更不用說幫助提倡了。抗戰前不久,有人利用了綳綳戲中原有的色情部份,加以誇大渲染,專演「馬寡婦開店」「槍斃小老媽」等幾個內容極不健康的戲,盡量賣弄黄色「噱頭」,以迎合當時一般有錢有閑的人的口味。這樣雖然使綳綳戲打進了大都市去,也曾在過去的北京、天津、漢口各地,風魔過不少老爺少爺,但給予大眾的印象很壞,以爲所謂綳綳戲,就是專演淫戲的班子。把它原有的那些樸質、明朗、熱烈的優點完全蓋過了。紅極一時的綳綳戲女演員白玉霜(即影片「秦香蓮」的主角小白玉霜李再雯的師傅)甚至給反動政府加上「淫伶」的罪名,捉進監獄去。其他的演員也經常受到侮辱欺壓,生活苦到不能再苦。
直至全國解放以後,這個劇種才得到了翻身。由於政府的正確領導和藝人們的努力,首先整理了過去的劇目,把那些黄色的戲一律清除,並另編了許多生動、風趣、健康、美麗的新戲,像「張羽煮海」「秦香蓮」等;還在演技上、服裝上、唱腔上都作了一翻推陳出新的工夫。單以唱腔來說,不但已經改變了過去那樣每唱到末一個字的時候,一定要翻高腔的那種十分單調呆板的習慣,(當時還往往另派一人拿着兩塊竹片敲得綳綳直響,使觀衆震耳欲聾。)而且又吸收了其他戲曲的優點。我們此刻在電影「秦香連」裏聽到的唱腔,都非常優美動聽,竟在京劇和大鼓的唱腔之間,別創一格,抑揚頓挫,流暢悅耳,使人聽來十分舒服。
就因爲這樣,正名爲評劇以後的綳綳戲,才能從華北唱到華東、華西,甚至華南,而且到處大受歡迎。以過去的綳綳戲和今天的評劇來比,真可以說是化腐朽爲神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