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看「羣英會」的觀衆們
岑範
在舞台上上,「羣英會」是一齣好戲; 這囘搬上銀幕,大家也都盼望它能成爲一部好影片。有許多人一直期待着能早日看到它。现在欣聞該片在香港麗都、仙樂兩院上映,使我感到異常的興奮,藉此機會,我願意和大家談談當初影片拍攝時的一些情况。
影片拍攝一開始,我們首先碰到的問題是影片的長 度難以確定。故事究竟如何開塲又如何收塲?大家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廠方的計劇是拍成影片後放映時間最多不超過兩小時。演員們的意見多半希望不要壓縮得太多,最好保留原有的情節和塲次(從周瑜坐帳請諸葛亮領兵截糧起,至趙雲接諸葛亮囘夏口止)那樣,演出時間就需要三小時半。此外,還有不少熱心的電影觀衆寫信來,提出許多很好的意見,其中大多數都談到長度,也都建議拍得長些。有的希望加上「華容道」、「橫槊賦詩」;有的要求增添「激權激瑜」、「臨江會」。那就要拍成上中下三集,或是四十大本(相當於四部影片)。
像這樣的要求,首先是在目前情况下我們辦不到,其次也還有一個問題:即使眞的拍成了四十大本,試問將來公映時是一次連 續放完呢,還是分作四天映出昵?
拍得太長是有問题的,至少在今天是如此。然而,想要把這麽一出大戲壓縮成兩個小時以內 的影片也絕非易事。我們曾經想過一切辦法,但仍然行不通。在這方面我們是走了不少彎路,兜了好大圈子的。現在决定拍攝的是從周瑜坐帳起至諸葛亮被趙雲接走止,刪去一些「過塲」增加了一塲近三十年未曾演過的「橫槊賦詩」,全部放映時間約爲二百一十分鐘(拍攝成「群英會」與「借東風」兩部影片,前者從蔣幹盜書到草船借箭止;後者從龐統献計到借東風止。)
這裡,我還想談談有關劇 本加工的一些情况,原來劇本有個別塲子根本不能成爲「戲」,而只是勉强交待劇情而已。像「打黃蓋」以後,一直到「趙雲起壩」,在這一段長達五十分鐘的演出時間裡,觀衆一般部是很冷淡地捱過去的。我是這樣理解的:京劇中比較老的劇目大多找不出劇作者,也無所謂導演,一些著名演員除了扮演角色之外,往往在某些程度上代為完成了原來應該是編劇成導演去完成的任務,但是往往又局限在與本人所扮演的角色有關的那些塲次中。像周瑜、蔣幹、魯肅、諸葛亮等角色,由於多少年來,經過許多極有才能的成員不斷去扮演,使形象日益鮮明,表演越來越豐富多采,終於使劇中凡是有些角色在塲的戲也就非常動人完美。另一方面,像某些不被人重視的角色,由於一直沒有好演員去扮演它,某幾塲戯便特別顯得平淡、灰黯,使觀衆惑到不耐煩。祇以龐統一角爲例,按說這位與「臥龍」並稱的「鳳雛」先生,在劇中所居地位也不輕,吹簫引蔣幹、過江獻連環,應該說是有好戲可看。然而一般演出中’我們祇能看到一個牛鼻子老道在台上進進出出而已。因此該如何來使一些毫不動人,却又無法減去的塲面曾加一點「戲」|便成了一椿非常吃力的工作。我們改寫了兩塲戲,可能 會比原有的好一些。其他細節部分的改動也不少,熟悉京劇的觀衆一定很容易發覺。
對人物的處理,我們有一個准則:在這個戲 裡幾乎個個都是聰明人,是英雄。無論曹操、蔣幹、魯肅都是。我們必須突出他們才畧過人、機智勇敢的一方面。此外,我們試把諸葛亮處理成一個「人」,而非「神仙」。他也會生氣,也免不了躭心,甚至某些時候還會感到苦惱。諸葛亮之所以能勝利,正是因他掌握了各方面的知識,除了軍事政治,他還精通天文地理,在「祭風」這塲的表演處理上|我們特別着重表現這一點。
在美工設計方面,我們也遵循着一個原則:堅决反對使用完全眞實的佈景;基本保留舞台原有形式,着重突出演員的表演。以「草船借箭」一塲舉例說明:一片深灰色的「天」的背景,造成滿江大遂」霧的氣氛感覺。地面是深綠色,勉作爲江水與草地的解釋都成。上船以前是地,下船以後便是水。
台上沒一件像船的佈景、道具,只是把原來的兩個草人增加爲八個,圍在魯肅與諸葛亮的身後,如同屛風一般,以免後景太 空。
以上拉拉雜雜的向大家報導了當日拍攝的情况,希望親愛的觀衆們在觀影後,能給我們全體攝製人員提出寶貴的意見,使我 們今後更能攝製一些使大家滿意的影片。
(本文作者岑範即係影片「羣英舍」的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