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美的黃梅戲藝術
乘揚子江的火輪溯江直上,人們會看到嫵媚多姿的九華山、安慶的寶塔、大小孤山和曾被蘇東坡詠唱過的黃州赤壁。黃梅戲就生長在這一帶的農村和山鎭裡。解放前,湖北黃梅一帶的連年水旱災和地主殘酷的剝削,迫使許多鄉民唱着家鄉的民謠、山歌、採茶調、撩着三槌、五把刀沿路逃荒賣唱。他們的歌聲和當地的民間音樂融洽在一起,成了後來黃梅調音樂的重要組成部份。
黃梅戲的劇目大都是反映勞動人民自己的生活,歌頌美麗的愛情傳說和勇敢頑强的鬥爭精神;還有不少是評擊貪官汚吏、鞭撻封建統治和揭露舊社會黑暗的。所以地主豪紳視爲眼中釘,勾結官府、巧立名目、到處禁演。但是,勞動人民非常熱愛黃梅戲,利用各種方法掩護黃梅戲演出。如稻子黃了,借「禁靑苗」名義唱「禁戲」;魚汛到了,唱「魚花戲」;正月十五唱「燈戲」;端午節唱「龍船戲」等等,爭取黃梅戲的合法演出。可是一直到1948年,黃梅戲都沒有取得在城市中的合法演出權,只得和京戲班合作,打着「京徽合演」的牌子,明演京戲,暗唱黃梅。就這樣,黃梅戲在解放前被摧殘得只剩下幾個破落班子,在風雨中掙扎。
新中國成立後,黃梅戲得到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在爲工農兵服務的前題下,貫徹了「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文藝方針,黃梅戲經過加工提練,藝術水平日臻完美。因爲它來自民間,有濃厚的生活氣息,爲羣衆所喜聞樂見。它的曲調悠揚抒情,歌聲婉轉動聽,優美的舞蹈動作和眞實細膩的表演緊緊地結合在一起,給人以一種樸素、淸新、輕盈而富有地方色彩的詩情畫意的美感。
隨着黃梅戲的成長,藝人們也徹底翻了身。在舊社會爲唱黃梅戲無辜坐了八次牢的老藝人丁永泉先生,在新社會成爲合肥市的人民代表。他的學生嚴鳳英也是安徽省人民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還湧現了像王少舫、潘璟琍、張雲風等優秀演員,年輕的一代也在飛躍地成長。在合肥和安慶都有培養黃梅戲演員的藝術學校,專業劇團還設有學員隊。這些靑年演員勤奮地學習,努力深入生活,以便能在舞台上表現勞動人民的雄心壯志和美麗的理想。在這次重新拍攝的彩色戲曲故事片「天仙配」中,飾演七仙女的靑年演員董文霞和飾演董永的夏承平,已經具有一定的表演水平,爲觀衆所喜愛。現在,不僅安慶專區的各個縣城都有自己的專業黃梅戲劇團,湖北、江西、江蘇等城市也有了專業的黃梅戲演出團體。甚至還移植到遙遠的東北和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黃梅戲這枝芳香的山花,在解放了的土地上,它的生命力像揚子江的流水,無窮無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