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平
飾林大華
當我接到「三個十七歲」劇本時,知道自己要演一個年青的敎師,鮑起靜和向樺也是演年靑的敎師,三人碰在一起,都說沒有做敎師的經驗和體會,怎麽演得好呢?在公司和導演的關心、安排下,我們曾經跟一些與我們年紀相仿的年靑老師座談,又到過一些學校去参觀,尤其是到郊區去,使我們看到社會生活的多方面。
在郊區,看到好些窮苦的工農子弟,因家貧交不起學費而不能上學;因家貧,父母爲了生活而無暇敎育子女;因不良的社會風氣散播,加上免費的電視節目、廉價租售的壞書刊,使那些貧苦的小孩學壞了、流離於街頭玩耍,打架、吸煙、賭錢⋯⋯
愛國學校就是爲工農大衆服務的,愛國學校的老師們懷着熱愛工農的感情,决心爲工農服務,到郊區辦起學校來,使孩子們接受愛國的敎育,另一方面,那些老師們又向工農學習,從而認識到社會與自己的關係。
通過了這樣走一走,看一看,且代過一、兩堂課,自己對敎師的工作有了感情,對那些天眞活潑的孩子們也有了感情,當接觸到學生家長時,看到他們對於敎師們苦心敎好自己的子女那份喜悅的心情,我自己也着實對敎師們產生了敬佩。
初時我對演敎師有點躊躇,後來自己也樂於接受去演這麽一個角色,在拍戲時,我就常常想起了那些老師的慈祥臉孔,想起了那些老師與學生們的融洽相處,激勵着自己要向他們學習,要演好敎師的形象。然而主觀的努力未必能達到預期的效果,這就得靠觀衆們將來看戲後給我多提意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