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話
任意之
陳娟娟
前年,認識幾位靑年朋友,聽他們講自己跨出校門到某處坊衆開辦的小學任敎的經歷,短短幾個月,在艱巨複雜的環境裡,經受嚴峻的考騐,在工作過程中,不斷改變着自己……深受感動,很想在銀幕上表現他們,於是就有寫「三個十七歲」念頭。
公司當局支持我們,朋友們也熱情帮助我們,我們倆也有决心把這個題材好好搞出來,但是,儘管有良好的動機和願望,眞要在銀幕上把生活如實地反映出來,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不少,我們對社會上很多事物的認識是不多,對要描寫的人物也處在不熟不懂的地步,因此在劇本創作過程中,以小學生的態度向各方面請敎,各界朋友熱情支持帮助我們,記得有一次在郊區訪問,借宿在工友家,她們把唯一的碌架床讓給我們,自己在兩條長板櫈上睡,炎熱的夏天,木屋裡悶得透不過氣來,爲了讓我們休息得好一些,坊衆們把自己的電扇悄悄地搬到我們床前……不少靑年們、敎師們把我們看作知心的親人,坦率地、無保留地談出他們思想轉變的經過。我們還接觸過幾個十來歲的孩子,聽他們述說如何受社會的毒害,賭博、逃學、吸毒,甚至賣血,又如何在老師和集體帮助下擺脫過來。有一個手腕上至今留着孤兒院用鐵鍊鎖的疤痕……這一切都激勵着我們努力去寫好「三個十七歲」。如果說這個戲有某些動人之處,是和大家給我們的支持帮助分不開的。
創作到拍攝完成有一個不短的過程,劇本幾易其稿,拍完後又經過集體帮助認眞修改,我們受舊的觀念影响較深,要表現新的人、新的事,存在的差距不小。所以說「三個十七歲」的工作過程,是我們一個學習過程,也是逐步改變認識,改變思想感情的過程。
在大家通力合作下,「三個十七歲」和觀衆見面了,我們感到很高興,但存在的不足和缺點是很多,希望朋友們、觀衆們指正。我們深信,今後在各個朋友和觀衆們的帮助支持下,努力學習,不斷實踐,我們愛國電影工作者,定能拍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滿足大家對我們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