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化遺產
Hong Kong Cultural Heritage

香港自開埠以來急速發展,經歷了不同年代的洗禮後,孕育出本土及中西融匯的獨特文化。城市成長的文化足跡雖仍深植於市民的生活中,卻又岌岌可危。香港浸會大學學者與圖書館致力於紀錄、保存及呈現香港文化遺產,以確保這些珍貴的文化資源能傳承下去。

Hong Kong has developed rapidly since 1841, undergoing different eras and nurturing a unique culture that blends indigenous, Chinese, and Western influences. While the cultural footprints remain rooted in the lives of its citizens, they are in a precarious state. HKBU scholars and the Library are working to document and present Hong Kong's cultural heritage to ensure its continued legacy.

長洲飄色巡遊

EN

活動已傳承了百多年。據長洲島民相傳,清代晚期,長洲曾發生瘟疫,島民死亡枕藉。為求消災,惠潮籍居民延請高僧喃嘸,在北帝廟前設壇拜懺,超度水陸孤魂,更奉北帝神像綏靖遊行街道,之後,瘟疫果然停止。自此以後,島民每年皆舉辦太平清醮,酬謝北帝神恩,保境平安。百多年來,長洲島居民為禳災祈福,保境安民,一年一度舉辦太平清醮,從未間斷。節慶的豐富傳統內涵,在居民持續多年的參與中,得以傳承發展。長洲太平清醮於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前往研究網頁 →

中秋節—薄扶林舞火龍 研究計劃

大坑舞火龍活動已有百多年歷史。大坑本來是一條客家村,據傳於1880年,大坑曾發生瘟疫,為消災滅瘟,村民紮作一條龍,上面插滿香枝,在中秋前後,即農曆八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個晚上,舞動著火龍繞村遊行,沿途燃放爆竹,之後,瘟疫果然停止。此後,村民每年都進行三天的舞火龍活動,以保大坑合境平安。大坑舞火龍於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前往研究網頁 →

食盆

新界本地圍村傳統會在宗族祭祀、打醮、婚嫁、添丁「點燈」、祠堂開光等場合,烹煮盆菜以饗族人,稱為「食盆」,族人圍坐而食,象徵團結。盆菜是新界本地宗族鄉村傳承了數百年,保留至今的一項獨特飲食文化,不但起著維繫族群的作用,而且具有確認宗族成員身分的社會功能。

前往研究網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