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廣州沙面建築群

創造時間

19 世紀


基本說明

1860 年10 月,英法聯軍向清廷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廣州民眾燒毀外國商館。英、法以恢復商館洋行為由,強迫兩廣總督租借沙面,「沙面」遂成為為英法兩國的租界地。[1] 自此以後,這小島就成為兩國的租界,而且成為了使館區,各國駐廣州領事或商業機構多設於此。而英國亦在這裡擁有駐軍權。[2] 而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廣州首批歷史文化保護區,沙面現有158 株古樹,大多逾300 年樹齡、亦擁有150 多座20 世紀初期歐式的古老建築群見證百年滄桑,至今,除了少數建築被改變利用外,仍舊保有原始的建築外觀與室內裝璜。[3]


歷史意義

沙面被劃為租界後,英法兩國於這細小的地區內,先從粵海關刮去稅銀八十八萬三千兩作為「基本建設費」,還公開拍賣地皮,除了建築洋衙門和教堂的地皮外,將剩下的七十多段土地以平均每段三千二百元公開拍賣,就此,英法兩國人便賺取了超過三十二萬元。拍賣土地後,英法兩國便於區內建起一座座洋房,用作洋衙門、教堂、銀行、企業、酒吧、醫院和住宅等用途。由此可見,沙面可說是外國如何在中國土地進行殖民管治的初步例證。

除此之外,英法在沙面實行的殖民統治模式具有很大的排斥色彩。他們在區內控制治安、行政等權力,並設有軍隊、警察等,可以在租界內逮捕中國公民,而在現在的沙面街辦事處和市供銷社的地方,更是當年的操兵射擊場。除此之外,區內亦訂有不少具侮辱性的法規,如靠近白鵝潭沿江的大道不讓中國人行走,又如可謂馳名中外,至今仍然能在區內看看的「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銀行、洋行等大門亦只供給洋人出入,在那裡工作的華工只能由橫門小門口出入。[4] 因此,沙面建築群亦代表了外國在華統治的排斥性政策。

直到民國年代,一九二五年六月二十三日,廣州幾萬工人參與「省工大罷工」,並舉行大遊行,沿廣州街道最後走至沙基,並經過西橋附近走入內街,後隊亦將到沙橋的時候,英法人員在西橋橋頭的碉堡、水塔等較高的建築物用機槍向遊行隊伍掃射,造成五十二人死,一百七十多人傷。至今,在沙面西橋仍有一個「毋忘此日」 紀念碑,東橋亦建有一烈士紀念碑。[5] 因此,沙面亦見證了中國歷史上其中一次普通平民與殖民者正面衝突的重要歷史事件。

英法兩國佔據了沙面後,這裡便成為外資的根據地。在一個小小沙面,便有五國開設銀行九家,計有英國的上海匯豐銀行、大英銀行,法國的法蘭西銀行、中法實業銀行等等。他們除了作正常的銀行業務外,亦控制了外幣市場,進行大量黃金、白銀、港幣的兌換。[6] 雖然,過程亦出現了不少的不公平的交易,但這亦是具規模外國金融機構開始大規模進入中國的例證。

如前文述,在廣州沙面島上,有150 多座歐洲風格建築,其中有42 座特色突出的、券廊式、新巴洛克式、新古典式、倣哥德式及中西合璧風格建築,是廣州最具異國情調的歐洲建築群。例如沙面大街五十四號的原匯豐銀行,樓高四層,二層的外墻砌有通柱到三層頂,在西南面樓頂建有穹窿頂的亭子,與西方古典復興建築風格相類近;在沙面大街二號至六號的紅樓,原是海關洋員及華員的俱樂部,樓高三層,由紅磚砌築而成,南北兩面均建有尖頂閣樓,倣十九世紀的歐洲浪漫主義建築風格;沙面大街十四號的露德天主教聖母堂,結構簡單,但在其入口處仍然為倣哥德式;沙面大街四十八號的樓房,是最具代表性的券廊式建築,外墻刷水洗石米,樓高三層,結構為鋼筋混凝土,四面的走廊均為券拱形;[7] 這些保留至今的文物建築,亦引證了西方建築文化在華的歷史。


相關史料説明

對沙面這地方作探討,主要依靠史書資料。不少講述廣東省歷史的書籍,都對沙面此地所發生過的歷史事件有所詳述。不過,需留意的是,這些近代歷史事件,或許涉及現今政治,部份歷史書籍或因而未能對事件作出客觀概述,這是及後學人們研究時需比較注意的地方。除此之外,亦有不少書籍以建築文物的角度探討沙面建築群。

除此之外,進行田野考察亦可對研究此文物有所幫助。筆者亦是在年前到過此處,才對此地有一些基本了解。田野考察期間,除了可從觀察和諧參觀中研習外,更能透過與部份商店的後人交談,獲取更多一手史料,亦有助及後作進一步研究。


延伸研究用途

在沙面區內,有不少從事古董買賣的公司,例如香港百年老字型大小「廣昌號」便以「廣昌號文化藝術館」形式進駐廣州沙面,把中國每份文物回流,當中包括一對高 45 公分的「清乾隆禦制金胎掐絲琺瑯纏枝蓮紋龍柄多穆壺」,以9072 萬元人民幣拍賣成交,此價格不僅創造了當時中國琺瑯器拍賣的世界紀錄,也成為了香港老字號--廣昌號,的鎮館之寶。[8] 而他所經營項目以玉石古玩、陶瓷器皿等為主,並以此為載體進行古代文化研究、交流和文物知識鑒賞。透過一買一賣加來強滬港穗三地的歷史文化交流,通過民間力量,再將流失海外的珍品回流祖國,然後更好地研究和傳承祖先的文化。

透過此切入點,我們可以對在歷史中,戰爭所導致國內多樣文物被掠奪,文物流失的狀態作出研究。而中國目前的文物保護法也沒有關於追索歷史上流失文物的規定,而且,由於沒有完善的培訓制度,使古玩愛好者和從業人員的鑑賞能力不能有效地提高,因而導致古玩藝術品市場出現了混亂的現象。這種現狀使歷史研究受到很大制肘。身為一個歷史方面的研習者,亦可從此方面,作出一些探討,為理順現況作一些建議,造褔往後的歷史研究者。


主要參考資料

梁偉傑:《從傳統古董行業發掘價值美德學習歷程檔案(範本) 》,鄧鏡波學校,2010 年8 月25 日
梁偉傑:《通過歷史文化保護規劃探索通識科的有關議題》,鄧鏡波學校,2010年7 月
《廣州沙面的歐式風情》,台灣聯合報,2009/04/07
劉聖宜:《近代廣州社會與文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6 月,318頁-329 頁
廣州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廣州文史資料》,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年8 月,77-90 頁
王曉玲:《2006 年廣東文化發展報告》,廣州出版社,2006 年,115-126 頁
廣州市政協委員會:《廣州的洋行與租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 年12 月


注腳

[1] 廣州市政協委員會:《廣州的洋行與租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 年12 月,5 頁
[2] 劉聖宜:《近代廣州社會與文化》,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年6 月,318 頁-329 頁
[3] 廣州市政協委員會:《廣州的洋行與租界》,廣東人民出版社,1992 年12 月,35 頁
[4] 廣州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廣州文史資料》,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 年8 月,79 頁
[5] 梁炳樞:《沙面租界史料點滴》,1986 年8 月
[6] 廣州市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廣州文史資料》,廣東人民出版社,1986 年8 月,81 頁
[7] 梁偉傑:《通過歷史文化保護規劃探索通識科的有關議題》,鄧鏡波學校,2010 年7 月
[8] 梁偉傑:《從傳統古董行業發掘價值美德學習歷程檔案(範本) 》,鄧鏡波學校,2010 年8 月 25 日


資料收集及撰寫 : 易國堅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56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