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元代青花瓷

創造時間

元代至元年間至至正年間


基本說明

元代是中國陶瓷史上具有里程意義的一個時期 [1]。青花瓷一向是中國古陶瓷中最受大眾喜愛、最富民族特色,亦是較為普遍的一個品種,而元朝的青花瓷在收藏界中則留下了一個又一個的謎。元朝是青花瓷成熟的早期,不過元代的國祚頗短,因此存世之品只有四百件左右,當中的精品更只是屈指可數。而且,有不少元青花被收藏在國外,故研究的難度較大,也難以做得細緻和具系統性 [2]。基於缺乏詳細的文獻記載,所以長期以來學術界及收藏界都對元青花的認知不夠深入,甚至外界不知道其存在。

直至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學者波普博士以英國人在英國維達維特基金會帶有至正十一年(1351 年)題記的青花雲龍象耳瓶,再對照伊朗阿特別爾及土耳其伊斯坦堡博物館所藏的青花瓷進行深入研究,並寫了兩本著作 [3],先讓世人對元青花有初步的認識。到了二十年紀八十年代初,馳名中外的考古學家劉新園先生發表了《元代窑事小考》等三篇文章以及於一九八零年十一月在江西高安發現了元青花窖藏和一九九零年四月在該懸召開的中國古代青花瓷學術討論會 [4],這才大大加強了國內及國外對元青花的關注,也漸漸形成了收藏元青花的高潮。


歷史意義

﹣從元青花上的顏色、花紋及形狀看透元朝歷史故事 元青花在中國歷史的存在意義,並不僅僅是其稀有性,還在其背後的元朝歷史故事。有人問道:「元青花瓷燒造短短幾十年,達到如此高的水準,是不是與蒙古民族,還有伊斯蘭文化對某種色彩的喜好有關,進而促進了青料的進口 [5] ?」

以蒙古政權統治中華的元朝多番嘗試把其鐵蹄踏至歐洲各國,而此舉也為發展元青花的製造技術創造了契機。因為在元朝以武力西征的過程中,大批中亞、波斯和阿拉伯的製陶工匠們都被迫東遷中國,他們藉此為元朝帶來了藍彩陶器的製作技術。另外,青花不僅為伊斯蘭民族所喜愛,同時也得到蒙古貴族的青睞。自成吉思汗統領了天下,以他們的說法,便是「代表天成了主宰一切的普世之君」。從此,蒙古貴族便被稱為「藍色的蒙古人」。另外,每逢新年,蒙古人便會穿上白衣祈福,而白色亦是他們「善的象征」[6]。在此看來,藍色和白色在青花白瓷之間形成了一種無形的對應,正合蒙古貴族的口味,自然能取悅到他們,使元青花得以大力發展下去。由此可見,單單是元青花的顏色,便能看出蒙古族及伊斯蘭民族在元朝留下來的傳統文化和他們那種提倡「蒙古至上」的意念。

再細看元青花的種種圖案。元青花上的圖案五花八門,細緻精巧。但是,只要細心觀察,我們不難發現幾乎每件元青花瓷上都出現了藏傳佛教的紋飾,如火珠、法輪、蓮花,而這些雜寶紋則是大多來自西藏的藏傳佛教的。值得一提的是,於元代之前較為罕見的典型佛教圖案栀子花,它多出現於元青花大盤的口沿上作為邊飾 [7],在那時可謂十分流行。當時元世祖忽必烈極力推崇藏傳佛教,以致元一代出現了密教流行的大時代。就連當時在景德鎮設置的皇家瓷廠﹣浮梁瓷局,其產品的式樣和花紋都是由出了家的元王朝將作院第一任院使及密寫藝術品設計家阿尼哥一手包辦的 [8],所以由景德鎮所製作的元青花充滿了藏傳佛教的色彩,可謂無庸置疑的。由此可見,只要了解到藏傳佛教題材在元青花上的普及原因,便可知道藏傳佛教於元朝的興盛及地位了。

在目前權威專家認可的元青花瓷裡,伊朗和土耳其傳世的佔多。而正正這類的元青花體形碩大,造型豐滿,通常是一些大盤、大碗和大缽,直徑可達四十至六十厘米。據聞,當地的人吃飯常常是圍在一起,用手來抓,食物也多為大圓餅等。因此,當時景德鎮為了符合這些地區的生活習慣,製造了不少大型的盤子和器皿以輸出國外。參照法國人阿里.瑪札海里所著的《中國﹣波斯文化交流史》:「自從元代以來,波斯血統的穆斯林們便愈來愈多要求這些大器皿了,如在宮中,蘇菲派的道堂和清真寺使用的碗盤,今天尚沿襲這種宗教用途。[9]」綜以上所合,從大部分元青花的體形,便可看到在元朝期間,中國和中東伊斯蘭所國的交往十分密切,亦可理解到特別在元至正年間,青花瓷為元朝所驅動的海外貿易和經濟濟利益 [10],同時也為「為什麼大多元青花流傳於國外?」此問題找到了最直接的答案。

元青花的歷史意義,也在於奠下基石。正如故宮博物院專家王建華說過:「元代的青花並不能說它比明清的藝術高,就是說它比較早,沒有它奠定的成熟基礎,那麼明代青花的黃金時代也不可能出現,而且中國瓷器的青花也不可能成為我們瓷器的國粹。」因此,元青花除了能見證當時的歷史發展外,同樣也為後世的青花陶瓷發展技術留下了深遠及正面的影響,讓此傳統藝術繼續發光發亮。


相關史料説明

正如在第一部分的「基本說明」提及過,研究有關元朝青花瓷的史料不多。但眾考古學家對元青花的研究及鑑証報告及論文,卻是各有千秋,值得讀者深思。

上述資料參考到《蒙古秘史》及《新元史·阿尼哥傳》等史料的記載,多敘述史實,如簡單交代蒙古人對自己地位的肯定或用以引證某藝術品的製作者是何方神聖,卻較少包含議論性質的論述。因此,有關元青花等史料大多用來豐富史實,確證真相,作引經據典之用。

另一訪廂,各學者、考古學家和收藏家的論文 和演說,卻是各有各精彩。他們會為鑒定一件元青花的真偽或討論究竟有沒有民間收藏的元青花而爭論得面紅耳赤。他們的辯論或文章,大多會引用不同的史實,再加入自己的獨特見解,形成新的論點。他們會由元青花的出土時間、地點、其質料和青料的進口地點等多角度作出評述,再下判斷。因此,這些資料都變得極具參考價值。除了有助人們更深入地了解元青花外,亦推動後人更進一步地尋求歷史真相。


延伸研究用途

給元青花瓷器鑒定真偽,再討論其價值,一直是收藏界最熱門的話題之一。就在二零零五年,英國倫敦拍賣行佳士德於以兩億多元人民幣的天價拍出元代青花瓷器《鬼谷下山圖》罐,創下了中國藝術品拍賣的紀錄,大大驚動了國內外的文物市場。而在二零零八年,昆明的拍賣場又出現了一尊一模一樣的《鬼谷下山圖》罐,這件從民間得來的收藏品又惹來一場辨別真偽的爭論。

有時候,在爭辯、鑑定的期間,各界往往都會以其估價嘩眾取寵,卻忽略了文物的歷史價值。文物界應多向外界分析一件真偽的元青花的歷史意義,邀請多方面的專家,甚至是民間的收藏家集思廣益,作出更多在學術方面的探究,以彌補元青花瓷一直以來在系統研究工作的缺失。

另外,在元青花上的每項細節,我們都能看出當時元朝的歷史背景,特別是蒙古族如何接手管治漢人,再多番西征所帶來的文化衝突及調和,藏傳佛教便是一例了。文物往往都印有歷史遺留下來的足跡,在文物上探究歷史真相似乎來得更有趣、更有意義。學者可嘗試拋低文字性的資訊,就好像若然要研究元代佛教的興盛,試放下《法華經》等典籍,細心觀察一下元青花上的紋飾,說不定又看出了另外一個佛教故事!


主要參考資料

楊俊艷:《青花青》(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年),頁23﹣52
黃雲鵬:《元青花研究﹣景德鎮元青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年)
馮先銘:《中國陶瓷(修訂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年),頁447﹣46
游學華:《江西元明青花瓷》(江西省博物館及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2002年),頁15﹣23
葉喆民:《中國考古文物通論﹣隋唐宋元陶瓷通論》(紫禁城出版社,2003年),頁223﹣278
陳寧: 〈十年來我國元青花研究綜述〉,《中國陶瓷工業》,2010 年2 月第17卷第1 期
楊芳、馬金梅: 〈爭議元青花興起的歷史文化背景〉,《絲綢之路》,2011 年第24 期
施茜、王一偉: 〈元青花裝飾紋飾風格及其形成背景〉,《中國陶瓷》,2012年02 期
中國網絡電視台第十台節目,走進科學﹣非常元青花
華夏經緯網,2010 年7 月26 日之文章「賞析元代的青花瓷器鬼谷下山」


注腳

[1] 彭明瀚、尹青蘭: 〈中國景德鎮元明民窯青花瓷概述〉,《江西元明青花瓷》,2002 年9 月初版,頁18
[2] 同上,頁20
[3] 馮先銘: 〈元明清時期陶瓷〉,《中國陶瓷(修本)》,2001 年12 月,頁453
[4] 曹建文: 〈如何看待和檢驗民間元青花的收藏〉,《元青花研究﹣景德鎮元青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 年10 月,頁196
[5] 雷從雲: 〈給元青花瓷以更多關注〉,《元青花研究﹣景德鎮元青花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6 年10月,頁199
[6] 楊俊艷:《青花青》,頁24
[7] 同上,頁40
[8] 同上,頁38
[9] 同上,頁33﹣34
[10] 彭明瀚、尹青蘭: 〈中國景德鎮元明民窯青花瓷概述〉,《江西元明青花瓷》,2002 年9 月初版,頁20


資料收集及撰寫 : 陳樂媛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6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資料不詳



圖片來源 : 資料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