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后母戊鼎/后母戊大方鼎(舊稱:司母戊鼎/司母戊大方鼎)

創造時間

商代晚期(約公元前 14 世紀至公元前 11 世紀)


基本說明

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後期王室的禮器,已經有 3000 多年的歷史,[1] 是殷墟具代表性的青銅器,中國古代出土中最大最重的青銅器。該器高大厚重,氣勢雄偉,紋飾莊重,工藝精湛,[2] 體現了商代青銅時代的高超技術。經過學術界多年的研究考證,認為司母戊大方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他們的母親鑄造的,[3] 即武丁王之妻「戊」。因鼎內銘文刻有「司/后母戊」而命名。后母戊鼎於 1939 年 3 月 18 日在河南安陽武官村出土 [4],定為國家一級文物,現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2011 年 3 月底,中國國家傳物館將司母戊鼎更名為后母戊鼎。但更名一事仍存在極大爭議﹒

*司母戊大方鼎為后母戊鼎舊稱


歷史意義

鼎在中國古代最初是一種陶製的炊器,自從有了禹鑄九鼎的傳說,鼎就從一般炊器而發展為傳國重器,[5] 亦成為一種禮器。與世界各地的青銅器不同,它被賦予政治、社會意義,是國家及權力的象徵。而后母戊鼎便有此意義,是商王為祭祀母親而鑄造的禮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對於當時的統治者來說,最大的事情莫過於祭祀和對外戰爭。[6] 鑄造后母戊鼎需要良好的青銅冶煉及鑄造技術,更是一個大規模的工程,而商王將這些先進的技術用於祭祀上,反映出商代的確對祭祀禮儀非常重視。

根據后母戊鼎的體積和重量之大,和「戊」的大墓規格之高,能夠猜測后母戊鼎的主人身份及社會等級很高。武丁有另一位皇后,婦好。甲骨文中關於武丁王之妻「戊」的記載微乎其微,關於婦好的記載卻較詳細,可以說婦好是文字記載的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赫赫有名的女將軍。[7] 然而后母戊鼎比這樣有地位的婦好其墓中的司母辛鼎重約6倍,體積大幾乎2倍。另外,后母戊鼎的發現地被發現一個「甲」字型的大墓。專家們推測,殷商王陵區共有11座大墓,很可能都是商王的墓葬。[8] 而「戊」的墓葬規格卻僅次於眾商王,眾多配偶只有「戊」的墓有如此高規格,顯然她有極高的地位。此推測亦顯現了這件文物的政治意義。

后母戊鼎的體型大、造型精,鑄造這個大型青銅禮器是當時的重大工程,需要大批工匠更需要高水平的鑄造技術。鑄造此鼎用陶範法,有以下工序﹕1、用特製的泥做成待鑄器的實心泥模﹔2、在泥模上分塊翻製外範﹔3、製造內範,在內範上加刻精細的銘文﹔4、將內範、外範對合成整體範,澆注銅液﹔5、打碎整範,取出青銅器。[9] 由上述工序可見,要鑄造一件青銅器的工藝對3000多年的社會來說是很複雜的。特別是后母戊鼎此等龐大重器,除了複雜的工序,還需要眾多工人共同參與。大鼎的合金成分接近春秋時期《周禮.考工記》所述鑄鼎的合金成分比例,顯示了商代青銅鑄造技術的高超,更令人讚嘆的是除了鼎的雙耳是先鑄成再嵌入鼎範,鼎的其餘部分都是一次澆鑄而成的。另外,這是一個需要很多人協作的工程。不但有完整複雜的技術設備,也需要有一套周密嚴格的管理制度,這就充分體現了商代奴隸制經濟的高度發展和古代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無窮的創造力。[10]

后母戊鼎亦有其藝術意義。此鼎的方鼎樣式是青銅器藝術獨有的造型,是體量最大、造型最莊嚴厚重的,給人雄偉神聖的印象。在比例上,鼎耳與腹、足比例約1﹕2﹕2,感覺和諧。鼎上的花紋如饕餮紋、虎噬紋亦極具時代特色,反映當時的文化,對自然神、虎的崇拜。銘文中,書體有象形裝飾特點,書風渾穆莊重,結構嚴謹,是早期書法藝術的代表。[11]


相關史料説明

由於有關文物已經是三千多年前的產物,記載文物相關的一手資料本來就很少,亦難以找到,后母戊鼎亦因而存在很多的謎團。可是,后母戊鼎身為國家一級文物,後人對其當然有相若的研究。因此,從二手資料亦能窺探一下后母戊鼎。

有歷史學家從比較的方向嘗試解開后母戊鼎的身世之謎。他們將后母戊鼎與商朝其他青銅器比較,從花紋等細節去推測鼎的鑄造時期。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杜迺松便將后母戊鼎和司母辛鼎比較。1980年,杜迺松在《文哲史》雜誌上發表了一篇論文,提出司母戊鼎鑄造時代是商代前期武丁時期。[12] 他發現兩個鼎的紋飾、形制和銘文的風格相同。而歷史記載司母辛鼎的主人「婦好」乃商王武丁的一個皇后,因而推斷后母戊鼎的主人同是武丁之妻,找出最為接近的鑄造時期。而「戊」亦被猜測為殷壚卜辭所記載的「婦井」。

有不少學者對后母戊鼎的高水平的冶煉、鑄造技術感興趣,從而研究鼎的結構、鑄造方法及過程。中國先秦鑄造青銅器會用陶範法,此鼎也是。為了對此文物的鑄造技術有更深入的了解,更有學者對方鼎進行了範鑄模擬實驗,按后母戊鼎的幾何形狀做成樣本,鑄造一個方鼎,並有所研究紀錄,從鑄造技術了解此鼎。

大鼎上的饕餮紋、虎噬紋等亦有研究價值,學者從造型及花紋的角度,亦能推測大鼎的年代及了解當時的文化。《呂氏春秋.先識覽》記載饕餮是傳說中的食人凶獸,而虎性情凶猛﹔兩種花紋均令禮器更有氣勢、莊嚴。不少資料研究顯示了花紋的涵意及當時的祭祀文化。


延伸研究用途

后母戊鼎的藏館中國國家博物館於2011年已將文物正式更名為現有名字,可是更名之事仍有很多爭議,社會亦未完全適應。甚至,在大鼎出土地殷墟以及中國文字博物館的譯名仍為司母戊鼎。鼎中的銘文到底是「司母戊」或「后母戊」或兩者均可確實難以確切考證。未來的研究可以關於鼎內的銘文,雖然現在已有相關研究,不過眾學者眾說紛紜。希望將來可加深研究甲骨文並探究商代晚期的文字色彩、文化,從而更清楚了解銘文的真正在意思。而有關文物名字的主張亦能更有所根據。

另外,既然司母戊鼎更名為后母戊鼎,為何司母辛鼎不用更名呢?學者以司母辛鼎去猜測后母戊鼎,它們的時期一樣,亦同是商王為其母親而造的,名字解釋亦同。但是一個更名,另一個卻沿用現有名字。若學術界能加深研究上述所提,亦能對司母辛鼎銘文更有了解,相信對司母辛鼎亦具重大意義。


其他說明

出土歷史 后母戊鼎出土後亦見證著中國近代歷史的變遷。此文物出土於1939年日本侵華的時期,日軍曾搜索大鼎,但因經村民的保護未有所獲,鼎又被重新埋藏。據說埋藏前曾有古董商出價20萬大洋向村民購買,但要求分解大鼎,可是大鼎異常堅硬未能分解,最終放棄購買。在1946年,國民黨黨員打探到大鼎下落,挖掘出來欲送蔣介石。但蔣介石將鼎交於中央博物館籌備處保存。1949年,國民黨退守台灣希望將大鼎運到台灣,但因鼎太重而放棄。最後,新中國於10月成立。后母戊鼎經歷過混亂的中國時代變遷後終被收藏於中國歷史博物館即現時中國國家博物館。


主要參考資料

中國國家博物館,筆錄及整理。2013。后母戊鼎-藏品。http://www.chnmuseum.cn/tabid/212/Default.aspx?AntiqueLanguageID=845&ShowType=Media。(上網日期﹕2013年04月20日)。

王亞非等編﹕《探索器物之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頁26-47。

王震中﹕《中國古代文明的探索》(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5。),頁394-411。

李海明,惠君主編﹕《國寶檔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頁48-52。

唐際根﹕ 〈司母戊鼎並非中國古代最大的青銅器?〉,《藝術市場》,2010年第1期(2010年1月),頁42-43。

曹定雲﹕ 〈論殷周時代「司」、「后」二字形義及其區分——兼論「司母戊鼎」不可改名為「后母戊鼎」〉,《殷都學刊》,2012年4期(2012年),頁1-8。

郭勝強﹕ 〈商代司母戊大方鼎簡介〉,《史學月刊》,1983年第2期(1983年3月),頁88-89。

董亞巍﹕ 〈從范鑄結構看司母戊鼎的鑄造工藝(中)〉,《文物鑒定與鑒賞》,2012年第11期(2012年11月),頁88-89。

蔡鳳書主編﹕《國寶發掘記》(濟南﹕齊魯書社,2004),頁42-47。

薄松年﹕《中國藝術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頁10-11。


注腳

[1] 李海明,惠君主編﹕《國寶檔案》(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8年),頁50。
[2] 唐際根﹕ 〈司母戊鼎並非中國古代最大的青銅器?〉,《藝術市場》,2010年第1期(2010年1月),頁42-43。
[3] 李海明,惠君主編﹕《國寶檔案》,頁50。
[4] 中國國家博物館,筆錄及整理。2013。后母戊鼎-藏品。http://www.chnmuseum.cn/tabid/212/Default.aspx?AntiqueLanguageID=845&ShowType=Media。(上網日期﹕2013年04月20日)。
[5] 蔡鳳書主編﹕《國寶發掘記》(濟南﹕齊魯書社,2004),頁42。
[6] 蔡鳳書主編﹕《國寶發掘記》,頁46。
[7] 王亞非等編﹕《探索器物之謎》(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頁33。
[8] 王亞非等編﹕《探索器物之謎》,頁34。
[9] 李海明,惠君主編﹕《國寶檔案》,頁52。
[10] 郭勝強﹕ 〈商代司母戊大方鼎簡介〉,《史學月刊》,1983年第2期(1983年3月),頁88-89。
[11] 薄松年﹕《中國藝術史》(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頁11。
[12] 王亞非等編﹕《探索器物之謎》,頁45。


資料收集及撰寫 : 姚嘉麗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15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資料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