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大雁塔

創造時間

唐代永徵三年(公元652 年)


基本說明

唐高宗永徽三年(公元652 年),大雁塔是為了收藏玄奘從天竺取經帶回來的佛經、佛像和舍利而修建的。當時大雁塔座落於長安大慈恩寺內,樓高五層,約六十米,配以磚面土心的設計 [1]。於武則天時期加建至十層,後來因久經戰亂,降至七層。其後在明代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604 年)在塔的外表加砌六十厘米厚的石磚,一直維持這樣的風貌至今。現時大雁塔為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亦是西安最著名的佛教地標,可見無論是在古代還是現代中國,大雁塔依然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佛教建築。


歷史意義

大雁塔儲藏了許多玄奘從西域帶回來的佛教典籍,這有助促進中國僧人和知識份子對西域佛教的了解,對日後中國佛教發展有著正面影響。玄奘回國共帶回佛經657 部,如《大乘論》192 部、《大眾部經律論》15 部、《因明論》36部等等 [2],當中大部分經翻譯後都存放在塔內。這為中國僧人和知識份子加深對佛教義理思想的認識,如《大乘論》和《瑜伽師地論》進一步完善了大乘瑜家思想,令中國佛教思想愈趨成熟。

其次,大雁塔內的建築對中國建築史意義重大。塔內的石門楣上刻上不少線刻畫和壁畫,如大型佛殿圖 [3],工藝細緻精湛,而且還保存了許多碑刻,最著名的如《聖教序記》[4]。這不但反映了唐代出色的建築藝術,還有突顯當時佛教建築特色,揉合了西域藝術,在中國古建史以及佛教建築史上都有著重要參考價值。

再者,更重要的是,大雁塔收藏了眾多佛教譯經,反映當時佛經譯場發展蓬勃。玄奘從天竺帶來眾多佛經後,傾注心力地翻譯,並存放於大雁塔內,十年間共譯出42 部472 卷 [5]。除了玄奘對譯經事業貢獻良多外,義淨、不空等譯者亦大力參與譯經事業,至唐高宗時已擁有上百個譯場。而因翻譯佛經而創造的新詞彙,數以萬計之多,如「涅槃」、「解脫」、「真諦」、「餓鬼」[6]。所以透過名僧翻譯西域佛教義理,完善了中國佛教思想和豐富中文詞彙。而大雁塔的興建,可見當時佛經譯場發展蓬勃,反映了唐代佛教發展興旺的景象。


相關史料説明

研究有關文物涉及不同部分。首先,玄奘大師的生平資料,如到西域取經的經過以及和君主之間的交流,即是與唐太宗的交流 [7],提供了建造大雁塔的背景和原因。此外,玄奘大師譯經的資料,亦有助了解他從西域帶回來放在大雁塔的佛經的譯本來源。而且,在長安佛教史的資料中,可得知大雁塔於長安興建的原因 [8],同時展現了長安在中國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

另一方面,大雁塔保存下來了許多碑刻,例如《大唐三藏聖教序》最為著名 [9],由唐太宗李世民撰文,為玄奘譯佛經所寫的。這些資料可以反映當時玄奘受君主支持的程度,令他得以自由地推廣譯經事業,大力弘揚佛法,令佛教在唐興盛。

再者,除了佛經、佛像,現時的大雁塔還珍藏了其他玄奘從天竺帶回來的佛教寶物。從一些復修大雁塔的資料中,可見在復修過程時找回了不少佛舍利 [10],數量龐大。另外,大雁塔也珍藏了玄奘帶回來的貝葉經,即印度人將貝附羅葉加工處理後,將經文刻寫在葉子上面的經 [11]。由此可見,這有助發現大雁塔存藏的都是西域和中國佛教的珍物。

除此之外,從一些唐代佛教的資料,也找到與大雁塔相關的資料。例如從「雁塔題名」的典故中,可知道唐代的文舉題名在大雁塔 [12],歷時多年,而明清時,雁塔題名的風氣又熾熱起來。可見大雁塔不止對中國佛教有著存在意義,對中國科舉制度也有一定的重要性。以上這些都是研究中國佛教與大雁塔之間關係的重要證據。


延伸研究用途

大雁塔除了與中國佛教歷史相關外,學術界一直忽略了,其實還可以從另一個角度,觀看大雁塔對唐代科舉文化和中國文學的重要性。在上一個部分提及到「雁塔題名」,唐太宗時,從地方到京城,成千上萬讀書人經層層選拔,最終進士及弟者不過三十人。因此,「雁塔題名」是代表著文人吐氣揚眉、光宗耀祖的象徵,如「詩魔」白居易亦是登塔題名者之一。唐太宗、唐高宗、杜甫、白居易和劉禹錫等人都有一些相關大雁塔的詩句,豐富了中國的詩辭題材。

由此可見,大雁塔除了可以反映唐代君主對佛教的態度、名僧輩出、譯經事業發展蓬勃、中國與西域佛教的交流外,也可以從一個嶄新的角度,以一些與大雁塔相關的文化、文學資料,從而進一步研究大雁塔對唐代科舉文化和中國文學的重要性。


其他說明

大雁塔所在的西安對佛教文化的重要性 大雁塔所在的西安是國家級的歷史城市,也是佛教名城。除了遠近馳名的大雁塔外,還有許多享負盛名的佛教寺院,如大慈恩寺、青龍寺、大興善寺等等。

西安成為中國佛教文化中的重要城市,最大原因是其對中國歷史也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西安,其實是唐代時期的首都長安。唐代可說是佛教發展最蓬勃的時期,名僧輩出、寺院臨立、譯經事業旺盛。長安是當時中國最具影響力的地方,因此許多名僧都會希望於長安傳教,尤其是想要得到朝廷的支持。例如玄奘法師深得唐太宗和唐高宗的器重,十分支持他的譯經事業,太宗於長安弘福寺設置大型譯場協助玄奘翻譯佛經 [13],而玄奘當然也希望大雁塔的選址在最有影響力的地區,長安。由此可見,唐代長安的歷史地位使僧人致力在長安弘揚佛法,漸漸地令印度佛教完成了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以致現今西安到處留下佛教「築」跡。

再者,而現今西安的佛教文化保留了古代長安的基本歷史形態,維持了歷史的延續性。大雁塔成為了西安的市徽,小雁塔亦是著名的佛塔,而大量佛教文化珍品,如佛舍利、佛經、佛像和一些佛教雕刻古碑都收藏在大雁塔和其他西安佛寺,如青龍寺、卧龍寺等等。這讓現今市民切身感受古代佛教文化氣息與歷史,認識佛教由唐代開始成為主流宗教之一,直至現在。


主要參考資料

1) 專書
馬佩:《玄奘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 年)
王業榮:《長安佛教史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 年)
佚名:《隋龍藏寺碑》(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1 年)
陳毅賢:《佛舍利在中國》(北京:中國聯出版社,2009 年)

2) 翻譯書
斯坦利‧威斯坦因著,張煜譯,《唐代佛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

3) 期刊
程慧: 〈西安大雁塔〉,《遊古塔賞名聯》,2010 年4 期(出版日期缺)

4) 博士論文
曾一民:《唐長安大小雁塔文化史蹟之探索》(台灣: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 年)

5) 網站
中國佛教網,筆錄或整理,2013。佛教基礎詞匯大全。
http://wh.zgfj.cn/JiChu/2013-02-21/25403.html(上網日期:2013 年4 月21 日)


注腳

[1] 程慧: 〈西安大雁塔〉,《遊古塔賞名聯》,2010 年4 期(出版日期缺),頁37﹣38。
[2] 馬佩:《玄奘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頁118。
[3] 王業榮:《長安佛教史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頁325。
[4] 同上
[5] 馬佩:《玄奘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頁92。
[6] 中國佛教網,筆錄或整理,2013。佛教基礎詞匯大全。http://wh.zgfj.cn/JiChu/2013-02-21/25403.html(上網日期:2013 年4 月21 日)
[7] 馬佩:《玄奘研究》(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頁143﹣150。
[8] 王業榮:《長安佛教史論》(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頁306﹣312。
[9] 佚名:《隋龍藏寺碑》(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2001),頁數缺。
[10] 陳毅賢:《佛舍利在中國》(北京:中國聯出版社,2009),頁74﹣75。
[11] 陳毅賢:《佛舍利在中國》(北京:中國聯出版社,2009),頁76。
[12] 斯坦利‧威斯坦因著,張煜譯,《唐代佛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頁44。
[13] 曾一民:《唐長安大小雁塔文化史蹟之探索》(台灣: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歷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1994年),頁157。


資料收集及撰寫 : 樊曉風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3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資料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