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福建客家土圍樓

創造時間

約唐宋元時期


基本說明

福建客家土圍樓又稱『客家圍屋』[1]。福建客家土圍樓分佈在福建西南山區。福建客家土圍樓多選址於背山面水的盆地,依山而建。客家土圍樓的建築規格有圓形、方形等 [2]。不同地區的客家土樓都有些許分別。福建圍樓利用泥土或三合土夯築,泥磚或青磚砌築,或外面青磚、裡面泥土砌築 [3],經過繁複的工序而製成的。而且,客家土圍樓的建築規模十分龐大,通常佔地幾千平方米以上。另外,客家圍樓的佈局都是按傳統禮制的,以祖祠為樓內的中心點 [4]。房門都要面向圓心祖祠,以示尊敬。還有,圍樓裏設施十分齊全,有公共水井、公共廁所、學堂等設施。此外,土樓外牆十分堅固,牆上沒有一扇窗子,只在高層設有幾個小孔作防禦攻擊之用。


歷史意義

福建的客家土樓約產於唐宋元時期。經歷了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技術不斷提高,在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成形,而且一直沿用至今 [5]。福建土圍樓的建造和發展與客家人的歷史是密不可分的。在中國的歷史上,很多時候因為戰亂和自然災害,令人們、族群進行遷移活動。

客家人的祖先原本來自中原,因為中原的戰亂和災荒,而大舉遷居至南方,之後又再度遷移,大概遷移了五次。第一次,客家人祖先因五胡亂華,而遷至淮河流域;跟著,又因為安史之亂的爆發,而搬遷至皖南、贛東南、閩西南、粵東北;第三次,宋高宗南渡、金人南下入主,客家人祖先又搬至粵東北 ;接著,又因滿人南下,而遷至廣東中部等地區;最後,受太平天國事件的影響,遷移到廣東南路與海南島等地方 [6]。客家人祖先不斷大規模地遷徙到南方,在當地落生根,繁衍傳播,融入當地的文化,與當地的居民由爭鬥轉為和諧相處。他們保留了自己本身的文化傳統,再吸收當地居民的文化精華,形成獨特的客家文化。

另外,福建客家土圍樓建造的歷史悠遠,所蘊含的歷史價值亦十分豐富。以位於粵東大東鎮的林氏花萼樓為例,它建於明萬曆三十六年(1608 年)[7]。客家圍樓顯示了當時的建築特色和他們當時的生活習俗,啟示了客家人的文化變遷。此外,歷史學家可以透過觀察客家圍樓的建築方法、建築材料和裡面的設施等了解當時古人的的建築技術、科技水平、生活習俗等,為歷史學家提供十分重要的第一手歷史資料,供日後的研究。


相關史料説明

研究有關文物涉及的歷史資料大多來自中國本土的文獻和研究報告。西方對中國圍樓的記載實在是甚少,甚至曾經以為這些圍樓是火箭發射台。當然,直接提及圖中客家土圍樓的資料不多,特別是其歷史方面的資料,而且不同學者的紀錄都有些許分別,令研究遇到困難。就如圍樓的建築方法,不同學者持不同說法。

有學者認為客家圍樓利用三合土、青磚建造,有學者認為圍樓用不加工的生土摻進細沙、石灰、竹片、木條等材料建造。由於各持說法,最後以較多人認可的方法作本文的參考。

另外,客家圍樓的建造時間並沒有明確的資料顯示,但是在各個客家宗族的族譜當中都有記載到圍樓建造的時間。客家祖譜的資料是很重要的佐證。族譜通常都會紀錄他們本族的重要事情,如出狀元、建宗祠等。他們經歷了數載的歷史變化,他們記載的資料有助推敲出圍樓出現的時間。


延伸研究用途

在未來的研究中,學術界可以多利用相關的客家圍樓的文物,對客家圍樓和客家文化歷史作切入點。在學術界一直忽略了,客家人建立這些圍樓和集體居住的一些原因。在很多地區不論中國或者其他國家,很少有族群會如此集中地居住。尋常的族群都會在一個地方定居,族民會集中在特定的地方,各自建立居所。然而,客家人捨棄尋常的做法,建造一個『大城堡』供整個族群的人居住。就此我有以下的看法,集體居住有助節省資源,建立居所需要耗費大量人力物力,遷移到南方的客家人生活都比較艱辛,資源缺乏,結合整個族群的力量建造房子更為可行。另外,他們初來南方容易與當地人產生摩擦,受到當地的攻擊,建立圍屋有助保護族民的人身安全。再者,圍屋有利於他們管理族民和建立良好的鄰里關係。

於此同時,這是個從小看大觀察中國內部遷移的角度,理解在中國的族群是如何在遷移中保留承傳文化起來,並在經歷了某程度的在地化。學者們大多以大事件的角度來研究、觀察中國族群遷移的文化,而文物就是文化交流成傳下的產物。而客家土圍樓的產生、承傳及改變,對於研究中國族群的遷移的文化改變及在地化情況有更仔戲和具體的認知。


主要參考資料

王少卿 江清溪:《中國・福建民居瑰寶 :南靖土樓》,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年。
申家駒黃龍芳: 〈讓福建土樓魅力永存〉,《人民政壇》,2009 年10 期。
曲利明:,《客家土樓》,福州:海潮攝藝術出版社,2006 年。
黃崇岳 楊耀林:《客家圍屋》,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頁1‐37。
謝莉 馮亞芬: 〈福建土樓形成發展的歷史地理環境研究〉,《湖南社會科學》,2011年01 期,頁212-215。


注腳

[1] 黃崇岳 楊耀林:《客家圍屋》,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頁3-4。
[2] 謝莉 馮亞芬: 〈福建土樓形成發展的歷史地理環境研究〉,《湖南社會科學》,2011 年01 期,頁212。
[3] 黃崇岳 楊耀林:《客家圍屋》,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頁10-20。
[4] 同上。
[5] 謝莉 馮亞芬: 〈福建土樓形成發展的歷史地理環境研究〉,《湖南社會科學》,2011 年01 期,頁212。
[6] 同上,頁213。
[7] 黃崇岳 楊耀林:《客家圍屋》,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6,頁28-34。


資料收集及撰寫 : 黃金鳳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54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客家圍屋,中國古代建築文化,攝2012 年9 月5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