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處的學生作品都經過嚴格挑選,但其內容細節可能並未完全經有關教授驗證。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和大學圖書館並不對其內容的真確性負上任何責任。

譜牒

創造時間

西周(西元前1000- 800 年)


基本說明

譜牒也稱家譜、族譜、宗譜、家乘,家譜,[1] 是一種以圖表書譜形式記載一個以血緣關係為主體的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蹟的特殊圖書形式,是同宗共祖的血親成員世系以特殊形式記載本族世系和事蹟的歷史圖籍,當中記載了該宗族歷史,其形式和內容集中了檔案學、歷史學和文化人類學等學科的旨要。殷商時已有刻在金屬武器上的家族世系紀錄,譜牒則形成於西周。魏晉南北朝盛行官修合譜,時門第勢力興起,有九品官人法的產生,政府舉才往往先察訪其家譜,任用顯赫人士為官,是謂世族,而譜牒則專門記載官宦世家世系的史籍。

在東亞漢字文化圈地區,因家族受到重視,家譜特別發達,許多大家族的家譜撰寫流傳達數十年甚至上千年不絕,並有專門的學科譜牒學作研究。[2] 家譜紀錄每個氏族的名稱和徽號,其目的在於維持全體氏族成員的共同世系,以便區別於其他氏族。家譜的內容一般除了各世代人物姓名、事蹟外,有時也會包括家族的大事、居地產業的變送以及祖傳的家訓等,家譜對於一個家族的自我認同和凝聚力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


歷史意義

家譜是一個家族的百科全書,它和正史、方志被看作中國歷史的三大支柱。家譜不僅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深入研究歷史學、民俗學、文學、人口學、社會學等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功能。

沒有文字之前,[3] 先祖是以結繩記事和口頭相傳的方式,承傳、積澱著那個時代的歷史,是譜牒最新的萌芽,也是民族家譜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譜牒蘊藏著豐富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的史料,可以補正史之不足,在編史修志之中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4] 譜牒主要作用是祭祀先祖、証明血統、辨別世系,同時,又是權力和財產我依據。除此之外,家譜記錄歷史,純潔家族血統,尊祖、敬宗、睦族、團結、約束家族成員、教育後代,提高家族在社會中的地位和聲望,宗族的教育功能增強,家譜中大量出現家族祖先的善舉恩榮和各種家訓、家箴對於傳播倫理,穩定社會秩序發揮一定作用。

家譜發展及其功能嬗變的脈絡,大致可分為周代、兩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和五家譜的產生弘揚家族尊嚴,起著連宗結族的重要作用。兩漢的家譜功能是為恢復、重建宗族和形成、鞏固世族的統治,[5] 一個時代的國家和家族之間的互動關係,就這樣充分體現在族譜的記載文字中, 所以家譜具有極高的政治學研究價值。

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家譜成了政府選舉、士族出仕、門第婚姻的根據,同時也成為士族的政治工具。[6] 由於北方戰亂頻繁,大量中原人口南遷,經濟中心南移,五代之後家譜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變為私修,內容就更加廣泛豐富,譜牒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在鞏固封建政權、維護封建統治方面建樹了不朽功勳,亦反映了女性地位、社會倫理、人文學等社會狀況,是中華民族重要的文化遺產。要發揮家譜的功效,我們須秉承中華文化的傳統,使之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中,凝聚中華民族的向心力,使其發生重要作用。


相關史料説明

譜牒文化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中國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東方文化瑰寶。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血緣文化)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具有強烈的「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的思想意識,而這意識也影響著鄰國。朝鮮古代也有許多譜牒,多稱「族譜」而罕稱為「宗譜」;越南、日本亦深受漢文化的影響,譜牒數量浩大,但名稱多為家譜,也很少使用族譜一詞。因此,族譜不僅可以作為宗族譜牒的總稱,而且還是一個非常「中國本土化」,並主要為漢人宗族使用的名稱。

韓國位於朝鮮半島南半部,與中國一衣帶水,隔海相望,是我國的友好鄰邦,在歷史上有「君子之國」的美稱。中國這種特有的譜牒文化早已為韓國等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學者和譜牒界人士認同和共用,証明譜牒文化有一定的普遍價值。[7] 朝鮮古代譜牒的起源可追溯至曾統一朝鮮半島450 多年高麗王朝期間。講究譜牒,重視血緣關係的文化傳統,在韓國延續至今,也就是韓國社會仍是地道的各姓氏血緣集團的集合之體。[8] 各家族最珍重自己的族譜,城鎮街道到處設立「族譜相談所」,可資諮詢。每個姓氏都從傳統的祖宗世系排列至今。給孩子取名字也一律按族譜規定的輩別程式提一個字,在名字上顯示出屬於某字輩。

此外,韓國把家族族譜保留得非常完善,《羅州吳氏族譜》是韓國吳氏族譜中的一部分,它反映了中韓兩國自古以來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倫理道德方面的交流密切和相互影響。[9] 韓國吳氏譜牒文化源遠流長,族人和有關人士在認真學習和全面接受中國儒家文化和譜牒文化的基礎上,結合韓國歷史實際,在民間廣泛開展修譜活動,形成了具有韓國特色的譜牒文化,大大地發展和豐富了譜牒學的內容,對當代日益顯示出強大生命力的東方文化學也是一大貢獻。

韓國人十分重視族譜,由最初只有皇室貴族擁有族譜再普及至各個姓氏。[10] 十六世紀朝鮮王朝時代出現了比較完整地收錄同姓同本全部家族系統的族譜。現在,韓國人幾乎每個宗族都擁有本血統的族譜。1988 年由韓國氏族史研究會編撰並出版的《韓國族譜大典》,收錄了全國262 種姓氏的族譜。每個族譜的內容分別包括始祖姓名及本貫的由來、世系表、輩份表、歷代人物、遺址(始祖或中始祖的墳墓及有關的寺廟等)、本族人分佈地名、當代人物等項,形式與中國家譜相似。

故此,譜牒流傳到韓國、英國、美國等國家及被沿用,對於相關的史料有很詳盡的記錄,不但啟示的歷史意義不限於文化交流的情況;亦能反譜牒文化及受其他國欣賞和重視,有助於對譜牒各方面更深入的研究。


延伸研究用途

現在研究家譜的白髮人多,黑髮人少,無論是研究隊伍還是研究力量都存在明顯不足,此外,現存的中國族譜大多是清朝和民國時期的刻本和鉛印本,損毀程度嚴重,對族譜資料的整理、收集,政府及相關單位要引起重視,給予必要的資金投入和支持。在未來的研究中,學術界整理、研究、挖掘家譜時,應該運用社會學、統計學、人口學等多學科、綜合性的科學方法,補足譜牒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性。目前對家譜等有價值的地方文獻研究還不夠,家譜研究目前尚處於自發狀態,缺乏相關部門的管理和指導。為了令家譜研究更有效率,學界應向政府建議設立專業組織及啟動歷史文化研究工程,確保家譜與國史、方志都得到同樣重視。再者,目前中國大陸研究譜牒的學者主要集中在史學、社會人類學和圖書館學界,後期的研究可集中於譜牒檔案的研究,使其與其學科都有地位相當的話語權,提高譜牒另一面對歷史的重要性。

與此同時,國外日、英、美等國都有著某些類似於中國家譜發展的經歷,而她們對中國家譜的研究與利用,反映了在全球化下,中國文化如何在他國得以承傳和宣揚開去,並得到其他國家重視。譜牒作為宗法制度下的産物,自然存在信疑相滲、精華糟粕同存的現象,使譜牒的歷史作用被貶低。在未來研究中,整理、研究、開發和利用家譜,應該集中於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分析、鑒別、剔除工作,再擴大研究範圍,提高譜牒的可信性及歷史價值。


主要參考資料

牟元珪:〈從譜牒看韓國姓氏的共性與個性〉,《中華譜牒研究》頁213-220
李羨林:〈家譜的作用〉,《中國家譜牒》頁31-36
陳捷先:〈中國族譜的源流〉,《中國的族譜》頁12-21
馬智超:〈研究家譜的現實意義〉,《尋根認祖-家譜》頁44-49
徐建華:〈價值與利用〉,《中國的年譜與家譜》頁97-104
梅文杰:〈家譜研究的意義與價值〉,《華族世系學-尋根基本手册》頁1-22
刑永川:〈中國族譜收藏與研究概況簡説〉,《中國家族譜縱橫談》頁508-525
柴驥程、余靖靜:《古舊家譜能否發出新聲》,頁45-46
王利亞:〈海內外對中國族譜的開發和研究〉,《晉陽學刊》2003 年第2 期,頁 74-76
張全海:〈漫談譜牒與檔案〉,《張檔案學通訊》2010 年第1 期,頁101-103


注腳

[1] 韓冬冬:<中國家譜起源、發展及意義研究>,商業文化·社會經緯2008 年1 月,頁264-265
[2] 齊心:〈 中國家譜產生及發展史探析〉,頁70-71
[3] 李升寶:<譜牒傳承的價值和作用>,《譜牒文化》
[4] 來新夏:<家譜價值與應用>,頁1-4
[5] 楊一瓊:<家谱研究价值新探析>2004 第2 期,頁48-52
[6] 徐建華:<家譜的產生>,《尋根山西- 家譜知識》
[7] 李明博:<中國與韓朝>,頁1-5
[8] 趙建飛:<中國家譜和族譜的起源>
[9] 馬淼根:<常州家谱>,第十八期《無錫市譜牒文化研究會會刊》
[10] 金德泉:<韓國人姓氏溯源>,《韓國文化》,頁22-32


資料收集及撰寫 : 陳雅倫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90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雅虎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