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hough student projects available on this page were highly selected based on their quality and accuracy, they may or may not be fully verified by the corresponding facult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the University Library of HKBU do not hold responsible for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ese projects.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STUDENT PROJECT

洛陽龍門香山寺

創造時間

北魏熙平元年


基本說明

該寺始建於北魏熙平元年(西元516 年),位於唐代東都洛陽南邊13 公里處的香山西坳。[1] 其名「香山寺」由武則天於天授元年(西元690 年)所賜。因武則天崇佛,她曾多次親臨香山寺,並在此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另外,「香山居士」白居易出資重修香山寺,並寫下《修香山寺記》,使該寺聲名大噪。[2] 然而,唐武宗繼位後就開始多次推出打擊佛教的措施,包括拆毀寺廟和勒令僧人還俗,給當時的佛教發展带来沉重的打擊。[3] 而這次的大規模滅佛事件,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會昌法難」。[4] 所幸洛陽龍門香山寺,即是次文物報告的研究物件能夠保留至今,並成為現時龍門石窟景區的名勝之一。


歷史意義

會昌法難的見證者: 洛陽龍門香山寺是在會昌法難中「意外地」被保留下來的,因此其歷史意義與會昌法難密不可分。 唐朝以來,佛教的發展一直順風順水,其信徒數量眾多,因此佛教的勢力也日漸增大。所謂樹大招風,加上唐武宗本身尊道厭佛,於是他在會昌二年(西元842 年)下令整頓僧人的紀律,凡觸犯戒律、擅自娶妻者,必須還俗並繳出所有財產。會昌五年(西元845 年),武宗又正式下令「廢佛」,命令長安、洛陽左右街各留二寺,每寺僧各三十人。天下諸郡各留一寺,寺分三等,上寺二十人,中寺十人,下寺五人。八月,令天下諸寺限期拆毀;括天下寺四千六百餘所,蘭若(私立的僧居)四萬所。但當時地方藩鎮割據,有部分地方官員並沒有執行滅佛的指令,例如河朔藩鎮最初沒有任何行動,但在宰相李德裕的警告下才迫不得已行動起來。[5] 而洛陽當時被允許留下的是白馬寺與少林寺,至於龍門香山寺,則因為當時的大文人白居易居住于此而倖免於難,可見龍門香山寺實在是會昌法難中的一個異數。

武則天尊崇佛法的證明: 武則天在香山寺石樓留下了「香山賦詩奪錦袍」的佳話。斯時,武則天在龍門香山寺主持了一場詩會,群臣躍躍欲試,詩興大發。首先成詩的是左史東方虯:「春雪滿空來,觸處如花開,不知園裡樹,若個是真梅」,武則天認為東方虯文思敏捷,又才華出眾,馬上把錦袍賜給了他。而此時,其他臣子也相繼成詩,經大家評審後,一致認為宋之問的七言詩更勝一籌,武則天遂把錦袍轉賜給宋之問。[6] 當時,武則天把詩會地點定在寺廟內,可見她並不排斥佛教。而事實上,武則天曾帶發修行,執政後又先後命人建造佛像和寺廟、翻譯佛經等,這一系列有利佛教的措施,正正反映出武則天本人非常尊崇佛教。[7]

白居易晚年的「理想」居所: 太和元年(827),白居易五十六歲,他辭掉官職後知道七十五歲去世前都一直留在洛陽。[8] 這一年說得上是白居易人生中的一個轉捩點——由敢怒敢言的諫官變成一位隨心所欲的詩人。白居易之後的生活十分閒適:七十四歲時,他和胡杲、吉皎、鄭據、劉真、盧貞、張渾六人結成了「尚齒七老人會」。後有李元爽、和尚如滿加入,改稱「香山九老」,終日以吟詩吃喝為樂,寫下了很多詠贊龍門山水及香山寺的詩篇。白居易後期作品如《香山寺二絕》描寫的就是其晚年生活,[9] 並且從字裡行間「閑」「伴鳥隨雲」「家釀滿瓶書滿架」,可見白居易當時的心境是輕鬆愉快的。白居易在龍門香山寺的生活標誌著他仕途生涯的結束,一直到他辭世,這裡都是給予白居易「平和」感覺的理想居所。


相關史料説明

在尋找史料時,筆者發現直接提及龍門香山寺的資料十分少,這可能與當時寺廟眾多不能盡錄有關,而當中能詳細記載龍門香山寺的資料更加是少之又少。為了彌補這方面的不足,筆者只能從龍門石窟景區的背景介紹入手。雖然從景區介紹找來的資料屬於官方性質,但由於龍門香山寺有上千年歷史,加上景區介紹屬於宣傳性質,故筆者不排除這些資料有曾被美化過的可能。

有趣的是,雖然筆者在直接搜尋關鍵字「龍門香山寺」時一無所獲,但在尋找關於白居易的資料時,反而找到了較多關於龍門香山寺的描寫。這可能與白居易自稱「香山居士」有關。因白居易在歷史,尤其是文學史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故學者在研究其生平時便少不免要去查查「香山」到底是什麼,於是龍門香山寺很幸運地叨了白大詩人的光。

另外,與龍門香山寺相關的歷史事件——會昌法難也是被爭相研究的物件。故要瞭解會昌法難進而去取得有關資料都不是一件難事。然而,筆者發現會昌法難發生的具體時間有兩種說法,一是由武宗登基到駕崩去計算會昌法難的時長,即西元840-846;另一說法則視會昌五年845 為法難的完結,因為武宗在會昌五年年末病倒,已沒有精力去繼續滅佛。但在前者眼中會昌五年只是會昌法難的高潮,並不能視為完結。在此,筆者傾向支持前者說法,因就算武宗病倒,一直鼓吹滅佛的宰相李德裕仍然健在,而這次會昌滅佛的規模之大,其餘波是不能在短時間內消失的,所以會昌法難的時間應涵蓋會昌元年到會昌六年。


延伸研究用途

在本報告的第二部分的開頭,筆者曾提及龍門香山寺是「『意外地』被保留下來的」,說到這個意外,就必須提到唐代的名人白居易了。由於龍門香山寺是白居易晚年的居所,故筆者有理由相信,龍門香山寺能逃過會昌法難一劫是白居易的功勞。

白居易在文壇史上有著很重要的地位,其作品流芳百世,除了中國,中國周邊國家也不乏他的忠實詩迷。白居易的詩用字淺白,連老嫗也能讀懂,這一特點被稱為高度的「人民性」[10],因此其作品得以廣泛傳閱,就連當時的雞林 [11]、暹羅 [12]、日本也有譯本。[13]

白居易在近代仍然享負盛名,顯然,他在世時更加是德高望重的存在。唐武宗一即位,就想召見白居易讓他回到朝中辦事,[14] 但因李德裕從中作梗之故,這件事最後作罷。不久後,武宗興起會昌法難後,龍門香山寺明明不在被准許保留之列,但為何它還是完好無損的呢?筆者認為,這是武宗敬重白居易的一次側面反映。一般來說,沒有皇族成員或官員出面求情,沒有什麼非常重要的保留價值,龍門香山寺理應被拆除。那麼該寺最終得以保留的主要原因,就是白居易。白居易曾出資對該寺進行修繕,又在香山上辦「九老會」[15],他對香山的鍾愛可見一斑。既然武宗有心招攬白居易,又怎麼會下令剷除白居易的住處呢?如此,武宗自然對龍門香山寺的去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


主要參考資料

專書:
任士英:《正說唐二十一帝》(北京:中華書局,2005 年)
王志平:《帝王與佛教》(北京:華文出版社,1997 年1 月,頁146-157)
潘平釋:《入唐巡法求禮記》(臺北:佛光,1998)
黃永年:《舊唐書一 • 卷十八上》(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4)
譚繼山:《白居易傳記》(臺北:萬盛出版有限公司,中華民國72 年7 月)
王德忠:《唐帝列傳- 唐武宗 唐宣宗》(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1995 年9月第1 版)
謝思煒:《白居易集綜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年8 月)
褚斌傑:《白居易評傳》(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

期刊:
薑芊: 〈李德裕與會昌毀佛〉,《蘭州學刊》,1991 年第6 期
于輔仁: 〈會昌法難及其疑問之破釋〉,《五臺山研究》,1994 年第4 期
方勝: 〈唐武宗會昌滅佛中寺院及僧尼留存情況〉,《史學月刊》,2009 年11 期
馮曄: 〈白居易與香山寺〉,《古典文學知識》,2000 年02 期
趙從仁: 〈香山寺及白墓遺址考〉,《中州學刊》,1983 年第2 期
俞鋼: 〈圓仁聞見的會昌法難〉,《上海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1 月

網站:
龍門石窟景區介紹:
http://www.lmsk.cn/CompVisualize.asp?fenlei=%CF%E3%C9%BD%CB%C2
百度百科-龍門石窟:http://baike.baidu.com/view/1759.htm
百度百科-香山寺: http://baike.baidu.com/view/82940.htm#sub5782099


注腳

[1] 龍門石窟景區介紹:http://www.lmsk.cn/CompVisualize.asp?fenlei=%CF%E3%C9%BD%CB%C2
[2] 馮曄: 〈白居易與香山寺〉,《古典文學知識》,2000 年02 期,頁85-86
[3] 王志平: 〈唐武宗三興法難〉,《帝王與佛教》,1997 年1 月,頁146-157
[4] 于輔仁: 〈會昌法難及其疑問之破釋〉,《五臺山研究》,1994 年第4 期
[5] 孫秀玲:《一口氣讀完大唐史》,頁253-255
[6] 趙從仁:《中州學刊》(香山寺及白墓遺址考),頁112
[7] 王志平:《宗教與帝王》,頁121-122
[8] 譚繼山:《白居易傳記》,頁207
[9] 馮曄: 〈白居易與香山寺〉,《古典文學知識》,2000 年02 期,頁85-86
[10] 褚斌傑:《白居易評傳》,頁148
[11] 今韓國慶州
[12] 今泰國
[13] 褚斌傑:《白居易評傳》,頁151
[14] 王德忠:《唐帝列傳- 唐武宗唐宣宗》,頁168
[15] 馮曄: 〈白居易與香山寺〉,《古典文學知識》,2000 年02 期,頁87


資料收集及撰寫 : 趙苑莹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29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百度百科 > 香山寺 > 詞條圖冊 > 詞條圖片 > 香山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