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hough student projects available on this page were highly selected based on their quality and accuracy, they may or may not be fully verified by the corresponding facult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the University Library of HKBU do not hold responsible for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ese projects.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STUDENT PROJECT

明十三陵

創造時間

1368‐1644 年


基本說明

十三陵是明代的十三個封建皇帝的陵墓集中區,位於北京北郊昌平縣 [1],是世界聞名的古跡。在1961 年,更被國務院宣佈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目前,長陵、定陵、昭陵、神道這四處對外開放,令遊客可進入參觀。十三陵的陵區內,共葬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一位皇貴妃等 [2]。

在進入十三陵時,我們會經過十三陵總神道,該神道總長7.3 公里,設有石牌坊、大紅門、華表、神功聖德碑亭等陵墓禮儀設施,每一個設施都表示著不同的意義,有些亦展現出當時的建築風格和特色,由此可見,這些陵墓群都表示著帝王之神聖、權力不可侵犯。

明朝(公元1368‐1644 年),共有十六位皇帝,但卻只有十三座陵寢。其原因有三 [3]; 一、明太祖朱元璋是在南京建國,故他死後也葬於南京鍾山—孝陵; 二、第二位皇帝(惠帝)被燕王奪得帝位,攻佔南京後逃走,不知所終; 三、第七位皇帝(代宗)則被英宗廢為郕王,死後葬於北京西郊金山; 因此,這個陵墓建築群稱為「明十三陵」。


歷史意義

明十三陵能讓我們更清楚明朝的歷史背景,而其建築座落位置更能反映當時人類的思想和文化—著重風水。然而,這些風水習俗更一直影響了中國人的思想、價值觀,更被西方國家研究這方面的技術。

風水,即堪輿術,其核心思想是人與大自然的和諧,遵循天地人合一、陰陽平衡、五行相生相剋的原則。至古以來,中國人都認為死後的生活有如人生在世一樣,孔子曾提過「事死如事生」。而明成祖希望讓自己的後世長盛不衰,他亦非常相信風水,故希望找到一塊萬年吉壤來建造陵墓。

永樂五年,明成祖朱棣派禮部尚書趙羾及術士廖均卿等人到北京選地,用了足足兩年時間才找到幾處可供選擇的地方。最初,他們找到京外的屠家營,但因當時的皇帝姓朱,他認為「朱」和「豬」是諧音,若朱家進了屠家,定必會被宰殺,故他不同意屠家營作墓地。第二是昌平的羊山,雖然羊和豬是可以和平地生活,但山後有條村叫狼子峪,皇帝也認為會有危險,故也沒被採用。另一處是京西的燕家台,但明成祖認為「燕家」與「晏駕」的音相近,不吉利,故也沒有選取。

直到永樂七年,才在昌平縣黃土山下選到墓地,並由明成祖親至視察後才決定的。他認為該地確實是風水寶地,因為山谷很寧靜,而且山脈曲折蜿蜒,能成為一道天然圍牆,易守難攻,可保護陵墓,又可以保衛首都 [4]。故此,陵墓開始動工,並用軍工、民夫四十餘萬,亦在明成祖生日的時候,將黃土山改稱天壽山 [5]。

往後,明神宗也十分重視選擇陵地,他還特地下了一道聖旨:「凡是會看風水的,都可以到禮部參加選陵工作。」他更以春祭為名,率領一群風水師到天壽山找尋好地;從春天至秋天,大批人馬奔跑去找尋陵地,甚至令老百姓帶來滋擾 [6]。

由此可見,一眾皇帝在選陵時都篤信風水,務求找到最有利的位置建墓,希望離世後仍然享受像在世時般的生活。


相關史料説明

研究有關文物是需要看不同資料的,尤其是中國的,中國關於明十三陵的資料已經有很多,當中也包括來自不同省份的資料,但其他國家的相關資料則較少。當然,直接提及十三陵內的風水資料也是比較少及簡略的,但是各資料都指出十三陵的選地是由於看風水而被選出來的。從參考明十三陵建築的資料中,我可以分析到當時的皇帝是很重視風水習俗和死後的生活,甚至願意花上很多時間、金錢、人力等來建造一個好風水的陵墓。

在這幾年間,愈來愈多學者去重新審視明十三陵的形勢佈局,除了在風水方面外,還從軍事方面研究,給了我們一個塹新的角度去研究明十三陵,並將明清帝陵和中國古代帝陵的佈局進行比較,加上現今的科技發展較以往成熟,所以近年的參考資料比較完善,有助我更深入了解整個明十三陵的格局。

在西方,有人認為十三陵的風水學能夠反映中國傳統的建築概念、裝飾的意念,並可體現中國世界觀和容易了解封建制度的歷史和優劣 [7]。但另一方面,有人認為找風水師來選擇陵地是很荒謬的,他們認為陵墓的裝飾、祭祀用具是很瑣碎的;他們也認為在秦漢開始已經有墓葬,而明十三陵只是「彷製品」,與其他朝代的陵墓相約 [8]。我認為造成這兩個差別是因為他們對十三陵或是中國的風水學不太了解,因為其實風水學是有根據的,並不是沒有例證去證明的。


延伸研究用途

我認為在未來的研究中,學術界可以透過明十三陵的風水佈局來研究不同文物建築的同異之處。其實風水歷史已源遠流長,更集結了古代民間的智慧、中華民族的文化和文明。我相信很多中國的文物也有從這方面構思、建造,所以若他們依照這些方面去探究,會更容易了建造者的心思和構思。

再者,學術界可再仔細研究十三陵在每一個地方的風水佈局,例如山、水、砂等等,因為每一處地方需要吉利、各有特色,拼起來才會是一個風水吉地。畢竟這方面的研究只有很少,亦很容易被人忽略,選地、陵墓的設計也是對整個陵墓群相當重要的。

在中國歷史上,為了抑制對手發展,總會發生破壞對手風水的事件。例如:因擔心後金的勢力強大,明王朝挖掘了後金祖先的祖墳。古代帝王認為有了天下最好的山脈去建陵,江山社稷才會長久,子孫後代才有褔。因此古代帝王都對自己的墓地非常重視。我認為學術界可以以十三陵作例子,去研究其他不同的陵墓的風水是否有助該朝代的發展。

此外,雖然有人認為風水學只是中國文化之一部分,亦是一種「迷信」,也認為現代人不需要相信風水學,但其實風水學是宇宙的規律 [9],包含了堪輿風水地理—堪(天)、輿(地)、風(空氣空間)、水(水文水質)、地(地形地質)理(研究分析理論),而歷代的皇陵和古墓地也集結了中國風水術的玄妙。因此,學術界亦可從這方面研究風水的基本概論,從而探索有什麼風水資料、技術還適用於現今社會中,這將有助各地區、甚至國家的整體發展。


主要參考資料

中文參考資料:
1 專書
郭麗芬著,沈紅梅譯:《十三陵:The Ming Tombs》(旅游教育出版社,2003 年)。
胡漢生:《明長陵》(北京:十三陵特區明代帝陵研究會,2010)。
2 論文集
杜燊杰: 〈形勢宗風水對長陵的影響〉,載北京十三陵特區辦事處編:《明長陵營建600 週年》(出版地:中國明史學會,2010),584‐586。
3 網站
文化大觀園,筆錄及整理。2012。鳳凰衛視。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culture.ifeng.com/wenhuadaguanyuan/detail_2012_07/09/15881553_0.shtml 。(上網日期:2013 年03 月17 日)。
張玉正,筆錄及整理。出版年份缺。張玉正風水網。
http://www.lifeguide.com.tw/GoodsDescr.asp?prod_id=C11&parent_id=64&category_id=69。(上網日期:2013 年04 月14 日)。
畢 休,筆錄。2008。風山水起。
http://www.fengshuino1.com/article/03fs/html/fe‐fs20000818a.html。(上網日期:2013 年04 月20 日)。

Reference:
1. Book
Author:Robert. The Imperial Ming Tombs. Maney Publishing,1983.
2. Website
David,Ming Tombs. 2012,China Travel,
http://www.chinatravel.com/beijing‐attraction/ming‐tombs/
(accessed April 13,2013)


注腳

[1] 商傳:(明十三陵),《北京美術攝影出版社》,1999 年9 月,頁1。
[2] 郭麗芬:(十三陵),《旅遊教育出版社》,2002 年12 月,頁107。
[3] 郭麗芬:(十三陵),頁144。
[4] Eric N. Danielson. CHINA HERITAGE QUARTERLY No. 16. 2008.
[5] 郭麗芬:(十三陵),頁157。
[6] 文化大觀園,筆錄及整理。2012。鳳凰衛視。
[7] David, Ming Tombs. 2012, China Travel, http://www.chinatravel.com/beijing‐attraction/ming‐tombs/
[8] Poor, Robert. The Imperial Ming Tombs. Maney Publishing, 1983 Page 29
[9]畢 休,筆錄。2008。風山水起。


資料收集及撰寫 : 陳楚烑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23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