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hough student projects available on this page were highly selected based on their quality and accuracy, they may or may not be fully verified by the corresponding facult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the University Library of HKBU do not hold responsible for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ese projects.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STUDENT PROJECT

神臂弓(又名﹕神臂弩)

創造時間

熙寧元年


基本說明

這件文物雖然名叫神臂弓,但從構造上來說,它是弩的一種,更準確來說,它是踏弩的一種,在整個弩的前端,有一個環狀的東西,在發射前先把腳放入,固定住弩的前端,然後張弓,再通過扣動扳機發射。它與弓的不同點在於,弩比弓操射方便,射手可先張弦安箭,再縱弦發射,弓箭手卻要在用力張弦的同時進行瞄準,因此弩的命中精度高。[1]《中國古代兵器》p53)

神臂弓的出現可以追溯到熙寧元年。據史料記載,當時由平民李宏所進獻,恰逢當時副都知張若水受命要改良弓弩,由此得以為朝廷所接納,並得到廣泛推廣。它到現在已經失傳,所以關於它的製作過程和材料,我們只能從古籍上得以瞭解。「以檿為身,檀為弰,鐵為登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紮絲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宋史》[2] 關於它的射程和威力,史書上的記載不一,而製作工藝現又失傳,因此我們只能從史書的記載中大概推測。按照《宋史》的說法,「射三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笴。」而《夢溪筆談》中則是「射三百步,能洞重紮。」其餘如《宋會要輯稿》《文獻通考》《曲洧舊聞》《容齋三筆》等史料中,神臂弓的射程作「二百四十步」,而現在普遍的觀點認為二百四十步應該是比較準確的數字。而按照一步5尺,1尺0.31米來算,那麼神臂弓的射程大概就是350-400米。不僅如此,神臂弓還能射穿重甲,可見它的威力非同凡響,也成為了宋軍在抵禦外敵的重要武器之一。雖然戰國末年就出現了以腳踏張的蹶張弩,但神臂弓具有重量輕,射程遠的特點,而且威力十足,因此神臂弓可以說是踏弩製作的巔峰之作。[3]


歷史意義

神臂弓是宋朝軍隊的重要裝備之一,其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宋朝對神臂弓的重視。宋朝特別制定了不准私造,私習以及軍士毁棄,戰陣亡失的專門條法。[4] 另外,由於幽雲十六州的丟失,導致宋軍丟失了北方險要的戰略要地,只能在寬闊的草原上與驍勇善戰的騎兵一決高下。同時,兩個最主要的出產馬的地方,一個在西夏手中,一個被遼國控制,因此,宋朝基本只能以步兵去迎戰騎兵。在這樣的情況下,弓弩手一般占了軍士的大部分。這種情況從北宋一直持續到南宋 [5]。宋仁宗時,宋軍中兵器的配置情況是「諸處馬軍每一都槍手、旗手共十三人,其八十餘人並系弓箭手﹔步軍每一都刀手八人,槍手一十六人,其七十餘人並系弩手。」[6]

第二,敵軍對神臂弓的畏懼。神臂弓在宋軍中長期使用,到南宋初,仍是使金軍望而生畏的武器。「每射鐵馬,一發應弦而倒」。金軍將領完顏兀術曾說﹕「宋用軍器,大妙者不過神臂弓,次者重斧,外無所畏。」[7] 雖然從北宋到南未,宋朝在對外戰爭上總是處於劣勢,但在北宋前期,在宋遼之戰中,宋朝並不完全處於劣勢。宋太宗一度圍攻幽州,雙方互有勝負,打得難分難解,但最終還是無功而返﹔遼軍幾次南下,宋軍也成功抵禦。但在西元986年,宋太宗第二次北伐失利,反被遼聖宗大舉南侵,雖然最後頂住了遼國的進攻,但宋軍精銳在河北站場損失殆盡,從此宋軍在與遼軍的對決中漸漸不支。[8] 可以說,宋朝北伐假如能成功,直取幽雲十六州,那麼在往後的戰爭中,宋朝也就能很大程度上扭轉被動的局面。只可惜宋朝似乎總是缺了最後一口氣,兩次北伐均無功而返,銳氣消磨殆盡後,再也難以在對外戰爭中占得優勢。

據《夢溪筆談‧辯證一》﹕「擊刺馳射,皆盡夷夏之術,器仗鎧冑,極今古之工巧。」宋朝的軍備都要超越了前朝,但在對外戰爭上卻是處於從所未有的劣勢。單單從兵器這一角度來說,雖然神臂弓和其他裝備均很強大,但細細分析,可以看到這樣的武器並不一定能讓宋軍在敵軍面前取得很大的優勢。

一方面,武器的差距不大。一方面雖然宋朝的武器裝備超過了前朝,也比遼朝、金朝等國家先進,但在冷兵器時代,武器裝備的差距並不足以造成戰略上的優勢。而且,神臂弓作為弩的一種,自身也存在著缺陷。「張遲難以應,卒臨敵,不過三發四發,而短兵已接。」弩的威力雖大,但是上箭的時間較長,在面對騎兵的時候往往不能很好地應對。雖然宋朝為此專門的兵陣,但效果往往未能理想,畢竟戰場上變幻莫測,一旦兵陣被沖散了,那麼弩手在短兵相接中只能被騎兵屠殺。

另一方面,雖然宋朝擁有了先進武器的製造的方法,但製造的過程中存在著粗製濫造,效率低下的現象。宋朝設立了軍器監等專門機構生產兵器,規模頗大,北宋前期,弓弩造箭院工匠達一千零七十一人。宋太祖時,「製造兵器,旬一進視,謂之旨課,列置武庫,故械器精勁,盈籾充積」(《揮塵錄餘話》卷1)。然而到了後世,即使像宋神宗那樣,非常重視兵器製造,當他向弓弩作「取弓三張」,抽樣檢查,卻是「苦良相遠」(《長編》卷295元豐元年十二月丙午)。華嶽說,金朝的「軍器上皆有元監造官姓名年月,遇有損害,有誤使用,即將元監造官吏依法施行,斷不輕恕」,故「器具一一如法」,而宋朝「製作之司,一切不問,則欲速成,可以逃責,備數足矣,此所以類皆苟簡滅裂,而不中用也。」[10] 這說明由於監察上的缺失,導致武器的品質良莠不齊,這直接大大地影響了神臂弓的實際使用效果,達不到預期的威力。


相關史料説明

關於神臂弓的參考書籍,一般都是大同小異的簡單介紹,關於它在戰場上的應用和實際生產過程的資料較少,因此會對研究帶來一定的麻煩。而且更致命的是,神臂弓的生產工藝已經失傳,也沒有實物流傳下來,所以在現在已經無法考證其實際的威力,所有都只能通過古籍進行猜測。

另外,瞭解宋遼戰爭、宋金戰爭也很重要。戰爭的過程,往往比勝負更為重要。縱觀宋朝對外的戰爭,不難發現,由於敵方部隊以騎兵為主,機動性強,戰術調配靈活,因此就算打了敗仗,也可以及時從戰場逃離,損失較少。反觀宋軍,由於以步兵為主,因此打贏了難以追逐敵人,而一旦打輸了,逃跑不便,往往損失慘重。這樣也決定了宋朝在主動進攻中往往難以占到便宜,往往只能被動地防守。從這些史料中,我們可以更好地去探究宋朝政府是如何想盡辦法去獲得勝利,但結果卻失敗了。


延伸研究用途

神臂弓作為冷兵器時代的一個重要發明,我們可以從中探究冷兵器時代的發達程度,瞭解中國在冷兵器的發展上在世界處於一個怎樣的地位。現在由於新式武器的出現,冷兵器已經較少在戰場上應用,但我們仍可以通過更深一步的研究。進一步去瞭解古人的智慧。

另外,宋朝是處在冷兵器與熱兵器交替的時代。一方面神臂弓、床弩的出現代表著冷兵器發展到一個頂峰﹔另一方面,火球、火藥鞭箭、蒺藜火球、霹靂火球等多種火器的出現代表著火器在戰場上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在這樣一個微妙的時代中,火器是如何走向崛起呢?冷兵器又是如何走向衰亡?這都是很有價值的研究方向。


主要參考資料

王兆春﹕《中國古代兵器》 頁53——54
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20
王曾瑜﹕《宋朝兵製初探》頁258-260
張曉生 劉文彥﹕《中國古代戰爭通覽(下卷)》663-671
《宋史》卷一百九十七,志一百五十,兵(十一),《器甲之制》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www.pep.com.cn/gzls/js/tbjx/kb/tp/jcct_3/d4dy/201008/t20100830_833604.htm
《夢溪筆談‧辯證一》http://xianguo.com/book/chapter/749847
《中國兵書集成—武經總要(1)》頁103-104


注腳

[1] 王兆春﹕《中國古代兵器》 頁53——54
[2] 《宋史》卷一百九十七,志一百五十,兵(十一),《器甲之制》人民教育出版社http://www.pep.com.cn/gzls/js/tbjx/kb/tp/jcct_3/d4dy/201008/t20100830_833604.htm
[3] 王兆春﹕《中國古代兵器》 頁54
[4] 王曾瑜﹕《宋朝兵製初探》頁259
[5] 王曾瑜﹕《宋朝兵製初探》頁260
[6] 尹洙﹕《河南先生文集》卷20 《奏閱習短兵狀》
[7] 王曾瑜﹕《宋朝兵製初探》頁259-260
[8] 張曉生 劉文彥﹕《中國古代戰爭通覽(下卷)》663-670
[9] 《中國兵書集成—武經總要(1)》頁103-104
[10] 王曾瑜﹕《宋朝兵製初探》頁257-258


資料收集及撰寫 : 邵俊潮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38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人民教育出版社



圖片來源 : 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