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hough student projects available on this page were highly selected based on their quality and accuracy, they may or may not be fully verified by the corresponding faculty.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the University Library of HKBU do not hold responsible for the information provided in these projects. ONLY CHINESE VERSION IS AVAILABLE FOR THIS STUDENT PROJECT

白馬寺

創造時間

東漢永平十一年(公元68 年)


基本說明

白馬寺位於河南洛陽城東,創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是佛教傳入中國後營建的第一座寺院。相傳白馬寺的建立與東漢明帝劉莊夢見金神有關。[2] 白馬寺被中國佛教界稱之為「祖庭」和「釋源」;前者意為祖師之庭院,後者意為佛教之發源地,[3] 可見它在中國佛教特殊的地位。白馬寺在中國古代帝王的支持下得以建立,標志著印度佛教在中國的弘揚和傳播得到了國家的承認和崇信,[4] 也為日後佛教的傳播以及譯經事業奠下了基礎。1961 年,國務院把白馬寺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


歷史意義

佛教界相信佛教始於東漢明帝劉莊的「永平求法」。《理惑論》和《四十二章經》記載漢明帝夜夢身披祥光的神人飛臨殿前,太史傅毅解說此神人與西方天竺的「佛」相似。於是漢明帝派人赴西域求佛法,得佛像及佛經,興建了白馬寺供攝摩騰、竺法蘭兩位高僧居住,成為中國最早的佛寺。[6]

白馬寺位於東漢首都洛陽,為政治中樞地區,曹魏、西晉、北魏都曾以洛陽為首都,這為日後佛教的傳播提供有利的條件。東漢時期,大多佛經譯在洛陽,白馬寺則是重要的譯經場地。攝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在白馬寺共同編譯出最早的漢文佛經—《四十二章經》,對佛教的傳播起了重要的作用。[7] 至東漢末年,共譯出佛經二百九十部、三百九十五卷。[8] 白馬寺的建立為佛教奠定了譯經事業,促使更多西域僧徒來華從事佛經翻譯工作,如第一位東來譯經的大師安世高譯出《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大十二門經》等。

從白馬寺開始,我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源地。[9] 它的創建標志著統治者接受外來宗教的傳入,而統治者和貴族階層的崇信直接影響佛教在中國的傳播和地位。作為一個外來宗教,佛教徒為了吸引中國信眾,強調有方術之能,以配合西漢以來統治階層崇尚的「五德終始」說。佛教在東漢初為漢朝貴族所信奉,如漢明帝和他的弟弟楚王英皆信奉佛教,這鞏固了佛教在中國的地位,使佛教能在統治階層中傳播,有利於佛教在中國往後的發展。

此外,自白馬寺創建以來,來華傳教的僧徒漸多,令更多人有機會接觸及認識佛教,使其勢力逐漸擴大。在漢朝的二百多年間,佛教吸收了中國的文化特色,迎合漢朝的習俗,建立自己的一套義理,由社會上層擴展到下層,為佛教的傳播奠定了基礎。佛教在東漢末年開始深入中國民間,教義中的「三世因果」、「報應輪迴」、「布施之說」已漸漸成為民間的一種信仰。漢末時,佛教已廣佈江南一帶。


相關史料説明

白馬寺在中國創建,顯示西方文化傳入中國而其地位得到確立,這種文化思想不但影響中國本土文化,還帶到其他鄰近國家。亞洲各國有很多寺院都把中國的寺院作為其祖庭來朝拜,如日本黃檗宗的祖庭就在中國福建省福清懸的萬福寺,這反映了中國與日本在佛教領域的文化交流。[10]

白馬寺奠定了中國佛寺的雛形,成為日後建造中國寺廟的基準,而這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建築也隨著中外交流帶到外地。外國寺院大多都模仿中國古建築和佛教寺院的建築式樣,如越南、泰國、馬來西亞、新加玻等地所建造的佛寺,均體現出中國古建築的傳統風格。韓國、朝鮮和日本的一些寺院也保持了中國古代寺院的風格。[11] 據日本一些學者考證,日本的飛鳥寺和四天王寺是仿照我國白馬寺而建的。[12]

自漢武帝通西域後,中外使節從西方帶來各種新事物,包括文化和藝術,佛教因此也隨著東傳。現今不僅在亞洲地區能發現佛寺的足跡,甚或遠至美國也能見証中美佛教的文化交流。在美國洛杉機的哈崗,建有一座西來寺,「西來」之意為佛法從西天傳來,其整體佈局採用了我國古代佛寺佈局的式樣。[13] 它的建成在全世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外國人不用遠來中國也能體現中國的佛教文化。


延伸研究用途

在未來的研究中,學者可利用白馬寺和相關的文物,對中國的佛教作進一步的研究。佛教經歷幾千年朝代的更替,在現今中國仍活躍,可見佛教思想影響中國人的生活文化是根深蒂固的,要完全脫離佛教思想恐怕不可能。生活上有很多事物都與佛教有關,如禮儀、道德價值、社會倫理、飲食、衣著等。

然而,隨著全球化的影響,中國人對西方思想漸漸持開放的態度。加上異教的傳入,佛教在中國的地位會動搖還是歷經不衰,仍有待研究。現今年輕一輩愈來愈少人信奉佛教,信徒也愈來愈少,佛教在往後的日子會被人重視還是忽略,這要看佛教徒日後在傳播方面的策略。透過是次的文物研究,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對佛教的重視,反思究竟是西方思想的衝擊、科學的發展,還是文明的進步令佛教由建立到鼎盛至式微。

很多中國歷史文物都能在佛教寺廟中找到,當中的珍貴文物也與佛教有關,例如詩詞、建築等。白馬寺現存佛像百餘尊,其中大雄殿內的元代三世佛、十八羅漢和二天將像,堪稱「鎮寺之寶」。它們都是使用夾紵乾漆工藝製作,這種工藝發源於戰國,到宋代以後逐漸失傳,因此這些造像有著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白馬寺內目前有40餘塊碑刻,包括《洛京白馬祖庭記》碑、《重修西京白馬寺記》碑;此外還有北宋《摩騰入漢靈異記》、金代《釋源白馬寺舍利塔靈異記》、明代《重修古剎白馬禪寺記》、清代《白馬寺六景》等碑刻。[14] 白馬寺內包含了多個朝代的歷史文物,均能反映出佛教在各個朝代的發展,這些文物都可以作為日後研究佛教的依據。


其他說明

總結 從白馬寺的建立到佛教其後的發展,當中經歷不少衝突與調和,使佛教最終能成功紮根於中國。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自其傳入中國開始,便衝擊了原有的宗教觀念。因此佛教為了爭取信眾以及在中國建立穩固的地位,需要融合儒學及道教思想,使一種外來宗教變得中國化。

白馬寺的建立顯示出佛教傳入中國的初期,由上層社會傳到民間的歷程,其借助君主的政治權力滲入整個中國社會。[15] 在中國,宗教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從來沒有真正脫離過政治權力,無論是來自印度的佛教,還是土生土長的道教,只有獲得統治階層的崇信才得以順利地傳播至各個階層,因為統治者往往想籍宗教來控制人民思想,維持國家穩定。遍佈中國各地的寺廟,從其造型風格上都體現出中國政治權力的影響,反映出歷代統治者對佛教的重視,也表現了濃厚的民族特色。

佛教對中國影響深遠,無論在政治、經濟、文代方面,以至對人民的生活上。寺廟除了被世人參拜外,憑其起源可以追溯背後的歷史意義。不單是從宗教層面,從考古角度看,研究寺廟也能豐富中國歷史知識。一個外來宗教從被排斥到接受到融入生活,甚至影響整個國家文化,過程需要很長時間。除了要融合當地文化外,寺院和佛經的重要性也是不能忽略的。


主要參考資料

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白馬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年)。
徐金星:《漢魏洛陽故城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年)
陳耀東:《佛教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 年)
趙補初:《梵宮:中國佛教建築藝術》(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年)
張馭寰:《中國佛教寺院建築講座》(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 年)
傅謹、沈冬梅:《中國寺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年)
《中國古代宗教建築》,監制:石重輝等(濟南:齊魯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 年)
維基百科編者,筆錄及整理。2013。白馬寺—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白马寺(上網日期:2013 年4 月20 日)。


注腳

[2] 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白馬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年)。
[3] 徐金星:《漢魏洛陽故城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年)
[4] 陳耀東:《佛教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 年)
[5] 《中國古代宗教建築》,監制:石重輝等(濟南:齊魯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 年)
[6] 陳耀東:《佛教建築》(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99 年)
[7] 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白馬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年)。
[8] 徐金星:《漢魏洛陽故城研究》(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年)
[9] 白馬寺漢魏故城文物保管所:《白馬寺》(北京:文物出版社,1980 年)。
[10] 張馭寰:《中國佛教寺院建築講座》(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 年)
[11] 張馭寰:《中國佛教寺院建築講座》(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 年)
[12] 趙補初:《梵宮:中國佛教建築藝術》(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年)
[13] 張馭寰:《中國佛教寺院建築講座》(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8 年)
[14] 維基百科編者,筆錄及整理。2013。白馬寺—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zh.wikipedia.org/wiki/白马寺(上網日期:2013 年4 月20 日)。
[15] 傅謹、沈冬梅:《中國寺觀》(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年)


資料收集及撰寫 : 黎倩宜

●  永久網址: http://digital.lib.hkbu.edu.hk/history/relic-view.php?id=14
●  分享元數據的 XML Dublin Core 編碼



圖片來源 : 百度百科—白馬寺圖冊。(上網日期:2013 年4 月20 日)。